1. 首页 > 科技 >

十钟山房印举_十钟山房印举精选

当代的篆刻都有谁?

1、韩天衡

十钟山房印举_十钟山房印举精选十钟山房印举_十钟山房印举精选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名誉、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上海画院顾问(原副)、一级美术师。

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石雕博物馆馆长、科学院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温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

2、王增伯

王增伯、1941年生,河南郑州人,现任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轩辕文化书画院院士、洛阳颜真卿研究会名誉会长、惠济区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等职。

王增伯自幼喜欢书法,研究临摹名帖,数十年如一日,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研习各种书法字体,现在各种字体皆能书写。

其作品曾入编:《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辛亥百年书画雅集》、《辛亥百年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作品集》、《第二届轩辕杯全国书画作品集》。

《和谐文化全国书画作品集》、《东方之冠全国书法美术作品集》、《丹青颂丰碑》、《英雄赞歌》收录作品被图书馆收藏。

3、陈巨来

陈斝(1905-1984),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墒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人。幼承家学,篆刻初从嘉兴陶惕若,十九岁起拜一代宗师赵叔孺先生为师。

使他的治印炉火纯青,更为工稳老当。后又得见平湖葛书征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玫元朱文。乃师叔孺赞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

他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请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当代书画大家张大千、溥心畲、吴湖帆、叶恭绰、冯超然、张伯驹、谢稚柳等用印。

建国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友人曾集其印章,刊成《盍斋藏印》。出版有《安持精舍印存》、《安持精舍印最》。

著有《安持精舍印话》二卷,辑有《古印举式》两集。曾与胡铁耕、俞逸芬、王玉蓉三人同时拜袁世凯次子袁寒云为师学习绘画。

赵先生指导他认真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本,学习汉印。又由叔孺老师介绍得识富于收藏的吴大澄之孙吴湖帆,吴慷慨将家藏汪关《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其参考,经潜心研究七个寒暑。4、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

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绘画,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

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美术学院名誉、美术家协会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2017年12月17日,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成全球艺术品。2018年4月1日,25幅齐白石真迹在深圳展出。

5、童衍3、齐白石方

童衍方 : 男,汉族1946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人,当代声望的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幼喜书画篆刻,后得来楚生、 唐云先生指教。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及在 《书法》、 《书与画》等刊物发表,被收入《书法篆刻作品集》、《临书大展作品集》、《全日本篆社篆刻作品集》等。

为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出版《童衍方述》、《篆刻丛书—刀法》、《吴昌硕先生的篆法、章法、刀法》、《来楚生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等。亦擅国画。

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现为上海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1、韩天衡

韩天衡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名誉、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温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

2、陈巨来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其篆刻被人誉为“三百年来人”。又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掌故专家。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美术学院名誉、美术家协会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4、石开

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曾任上海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80年9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安持精舍印话》。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

1998年迁居,为职业篆刻书法家,沧浪书社成员。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书法进修学院。

5、童衍方

童衍方,1946年生,浙江宁海人。号晏方,别署宝璧斋、爱竹庐。师从来楚生。

现为上海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齐鲁张在辛一门三杰

◆韩天衡 张炜羽

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号柏庭。山东安丘人。是印学家周亮工得意门生张贞的长子。张贞与篆刻家程邃交谊深厚,是清初山左颇具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家与藏书家。张在辛幼受庭训,十二岁时便能镌刻印章与摹写八分书,并长期跟随父亲,“北走燕赵,南泛江淮”,遍交天下名士。他在南京时拜书法名家郑簠为师,专习隶书。晚年探索用鹅毛制笔作画,蘸墨涂抹,羽丝若隐若现,饶得天趣。他曾将自创的鹅翎画法与指画大家高其佩相较,称:“高君作画全凭指,我画拳石倩羽毛”,指出了各自创作工具的不同特色。张在辛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年逾古稀方授观城(今属莘县)教谕,因体衰病虚未赴职。垂暮之年撰写了《隶法琐言》、《篆印心法》。其中《篆印心法》是张在辛毕生篆刻创作实践心得的结晶,全文分为篆法、章法、落墨、刀法、修制及钤印六个章节,涵盖了制印的全过程,要言不烦,义理畅达,具有指导性与作性。难能可贵的是,在文中张在辛将印面修饰和钤盖印蜕等,直接影响到最终艺术效果的技法绝活一一作了揭示。如对于追求线条“圆熟者”,他称可用纸揉擦印面,也可用布、土、盐、稻草绒等材料来摩拭,追求刀锋外的天成情趣,与近代吴昌硕做印的种种特殊手段不谋而合,而这些皆为先前印家尚未认识或不屑提及的。

张在辛的叔公张绪伦、父亲张贞知识渊博,雅好篆刻。张贞在自题《纪年印笺》中称:“仆质本支离,性多偏嗜,印章小道,兴寄尤深。”清芬世泽,其子嗣均受熏染。张贞挚友,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在题赠诗中称赞道:“苕苕三玉树,挺生东海隅。”此“三玉树”就是指张在辛和他的两位弟弟张在戊(申仲)、张在乙(亶安)。三兄弟治印不仅深得家传,张在戊还有幸得到程邃的亲授。文人篆刻风气至清初从苏皖地区逐渐向北方渗透,张贞及在辛兄弟的出现,使齐鲁印坛摆脱了一片荒芜的状态,并由此成为当地篆刻艺术的标帜。像山东籍印人高凤翰、聂际茂、郭伟绩等,皆师事张氏。郭伟绩在《松筠桐荫馆集印》自序中称:“安丘张氏三先生以平妥见长,远近篆刻家悉宗之,遂为当时印学师范。余自幼数过渠丘,谒卯君、申公、亶安三先生,观其全谱,因求其刀之法,先生乐引后学,一一指示无倦色。”张氏兄弟一门风雅,自为师友,所作用刀娴熟,朱文取法元人与林皋,秀逸工稳,兼参六朝朱文,风骨劲健,白文印古雅醇厚,直逼秦汉。张氏兄弟不仅篆刻风格相近,且勤于奏刀。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兄弟辑自刻印二千余方,成《张氏一家印存》。乾隆元年(1736),张在辛已八十六岁高龄,精神矍铄,仍辑三人刻印九百多方成《望华楼印汇》。张在辛之子张敬舆、扶舆、重舆及侄儿张壮舆等也善治印。张氏兄弟虽继承有余,出新不足,成为一大憾事。但他们遥领神髓,开蒙传薪,祭起了齐鲁大地的印学大旗,着山左文人篆刻之,厥功甚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