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

高考考点: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能完整的帮我罗列一下吗

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对)

高三物理学习注重五种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


一、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注意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

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注意复习课本知识时,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而解决具体问题时,又要想一想用了哪些概念和公式,让知识和解决能力结合起来。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注意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仔细读懂题意,了解明显的和隐含的已知条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把文字、图象转化为形象的物理过程,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模型。然后定性判断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再结合相关的条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解答。

二、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注意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查的知识范围和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考试说明是根据现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制订的,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考查的知识范围、各种能力、试卷题型和难易程度的控制等均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学习考试说明很容易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凡是考试说明中未列入的知识点和实验,不会出现在考试题中,这一点要坚信。但是对每种知识考查的深浅程度,同学们却不易把握,由于受各种参考书的影响,一些用了许多时间去解偏题难题,复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大家在阅读考试说明时,一定要仔细领会其中含义,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度。如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的问题时,只限于各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情况,平时就没必要去解加速度不等的问题。同理,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可能出现给电容器逐渐充电的电磁感应电路,也不需要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有的同学担心高考时会出现一些难题,如平时不做大量的高难度的题,考试时会不会出现失误。其实,高考试题中易、中、难题的大致比例为3∶5∶2,个别试题稍难一些主要是为重点大学的重点科系选才用,对绝大多数同学能否考上没有影响。何况难题均是难在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题技巧等方面,绝不会出现超过考试说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

三、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注意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结构

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全面复习,不能有任何疏漏,否则将会造成简易题失分,特别是非重点章节中的Ⅰ层次知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

12、1957年10月,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四、热学(3-3选做):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2、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零度是温度的下限。指出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T=t+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五、波动学(3-4选做)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六、光学(3-4选做)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七、相对论(3-4选做)

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八、波粒二象性(3-5选做)

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十、原子物理学(3-5选做)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核时,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下,美国建成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7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颗(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73、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

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

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 观点:日心说

第谷(丹麦天文学家) 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

威廉?赫歇耳(英国天文学家)

贡献: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

贡献:用“计算、预测、观察和照相”的方法发现了太阳系第九颗行星——冥王星

泰勒斯(古希腊)

贡献:发现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头发等轻小物体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美国物理学家)

贡献:

①对当时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②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密立根 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

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 发现超导

欧姆: 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经典题目

奥斯特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对)

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法拉第

贡献:

①用电场线的方法表示电场

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③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

经典题目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3. 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

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对)

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错)

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对)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

①磁场对电流可以产生作用力(安培力),并且总结出了这一作用力遵循的规律

②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经典题目

安培早发现了磁场能对电生作用(对)

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错)

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

贡献:预言磁单极必定存在(至今都没有发现)

★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

贡献:1895年发表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洛伦兹力)

阿斯顿

贡献:

①发现了质谱仪 ②发现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劳伦斯(美国) 发现了回旋加速器

★楞次 发现了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

贡献:

①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②建立了原子的模型——枣糕模型

经典题目

★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

指导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记住实验现象)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记住内容)

发现了质子

经典题目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错)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对)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对)

★波尔(丹麦物理学家)

贡献:波尔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经典题目

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于原子系统上,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对)

玻尔理论是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得出的(错)

玻尔氢原子能级理论的局限性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对)

★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经典题目

天然放射性是贝克勒尔发现的(对)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错)

★伦琴 贡献: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

★查德威克 贡献:发现了中子

★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

①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

②发现了正电子

经典题目

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电子(错)

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对)

★普朗克 贡献:量子论

★爱因斯坦

贡献:

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相对论

经典题目

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错)

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对)

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

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

★麦克斯韦

贡献:

①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经典题目

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对)

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了证实(对)

麦克斯韦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错)

物理学的发展史

知识与技能

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

四、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扩展资料:

物理学来源于古希腊理性唯物思想。早期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范围广泛的问题,诸如宇宙秩序的来源、世界多样性和各类变种的起源、如何说明物质和形式、运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展的原子论,以及以爱利亚的芝诺为代表的斯多阿学派主张自然界连续性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等作出各自的说明。原子论曾对从18世纪起的化学和物理学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经典物理学形成之初,磨镜与制镜工艺对物理学与天文学都有过帮助和促进。早先发明的眼镜以及在1600年左右突然问世的望远镜、显微镜,为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观测天体带来方便,也促使菲涅耳、笛卡尔、牛顿等一大批光学家作出几何光学的研究。

后者的成就又促成反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和消色折射望远镜在17—18世纪纷纷问世。各种望远镜的进步又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如用它观察木卫蚀、发现光行等。当牛顿建立起经典力学大厦时,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也得到初步确立。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起初,蒸汽机的热机效率仅为5%左右,为提高蒸汽机的效率,一大批物理学家进行热力学研究。J.瓦特曾根据J.布莱克的“潜热”理论在技术因素上(加入冷凝器)改进蒸汽机。

但是,当时尚未有人认识到汽缸的热仅仅部分地转化为机械功。此后,卡诺建立了热功转换的循环原理,从理论上为热机效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也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N.奥托和R.狄塞尔的内燃机。

除了物理学与技术之关系外,在科学发展史上,物理学与邻近的天文学、化学和矿物学是密切相关的,而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更为密切。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帮助其他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如气象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十分特别。

参考资料来源:

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但现在离实现这—目标还很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现象的初步理论。

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根据对天王星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某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

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统的总能量和总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无论怎样变化,其总能量和总动量数值是不变的。这种守恒性质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围,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局限性。

早在19世纪,经典力学就已经成为物理学中十分成熟的分支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分析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经典力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到能源、航空、航天、机械、建筑、水利、矿山建设直到安全防护等各个领域。当然,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问题,还需要许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完全解决。

械运动中,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振动和波动。声学就是研究这种运动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吸收的分支学科。人们通过声波传递信息,有许多物体不易为光波和电磁波透过,却能为声波透过;频率非常低的声波能在大气和海洋中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能迅速传递地球上任何地方发生的、火山爆发或核爆炸的信息;频率很高的声波和声表面波已经用于固体的研究、微波技术、医疗诊断等领域;非常强的声波已经用于工业加工等。

热学、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学科。人们很早就有冷热的概念。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例如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

物体有内部运动,因此就有内部能量。19世纪的系统实验研究证明:热是物体内部无序运动的表现,称为内能,以前称作热能。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定律:宏观机械运动的能量与内能可以互相转化。就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来说,不论能量形式怎样相互转化,总的能量的数值是不变的,因此热力学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一种表现。

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例如:一个孤立的物体,其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尽相同,那么热就从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达到各处温度都相同的状态,也就是热平衡的状态。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的,即这个孤立的、内部各处温度都相等的物体,不可能自动回到各处温度不相同的状态。应用熵的概念,还可以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为: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的熵不会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当熵达到值时,物理系统就处于热平衡状态。

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统计力学根据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相互作用,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统计规律,是理论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非平衡统计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复杂,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对于一个包含有大量粒子的宏观物理系统来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的几率超过了处于有序状态的几率。孤立物理系统总是从比较有序的状态趋向比较无序的状态,在热力学中,这就相应于熵的增加。

处于平衡状态附近的非平衡系统的主要趋向是向平衡状态过渡。平衡态附近的主要非平衡过程是弛豫、输运和涨落,这方面的理论逐步发展,已趋于成熟。近20~30年来人们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系统,如耗散结构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认识到的只是相对的真理,经典力学和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统计力学也是这样。经典力学应用于原子、分子以及宏观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其局限性就显示出来,因而发展了量子力学。与之相应,经典统计力学也发展成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量子统计力学。

经典电磁学、经典电动力学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人们很早就接触到电和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在18世纪,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不论是电荷还是磁极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的方向在电荷之间或磁极之间的连接线上,力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两点上和万有引力很相似。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但长期没有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电流。这些实验表明,在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以后,人们认识到电磁力的性质在一些方面同万有引力相似,另一些方面却又有别。为此法拉第引进了力线的概念,认为电生围绕着导线的磁力线,电荷向各个方向产生电力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

现在人们认识到,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电场,这个电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电荷。磁体和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磁体和内部有电流的物体。电磁场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是传递电磁力的媒介,它弥漫于整个空间。

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并引进位移电流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分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套方程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经典电磁学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一预言后来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于是人们认识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肯定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由于电磁场能够以力作用于带电粒子,一个运动中的带电粒子既受到电场的力,也受到磁场的力,洛伦兹把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电磁场的作用力归结为一个公式,人们就称这个力为洛伦茨力。描述电磁场基本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茨力就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

事实上,发电机无非是利用电动力学的规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磁能:电动机无非是利用电动力学的规律将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报、电话、无线电、电灯也无一不是经典电磁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发展的产物。经典电动力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产生普遍而重要的影响。

光学和电磁波

光学研究光的性质及其和物质的各种相互作用,光是电磁波。虽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电磁波中只占很窄的一个波段,但是早在人们认识到光是电磁波以前,人们就对光进行了研究。

17世纪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光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另一种假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19世纪在实验上确定了光有波的独具的干涉现象,以后的实验证明光是电磁波。20世纪初又发现光具有粒子性,人们在深入入研究微观世界后,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为物质所发射、吸收、反射、折射和衍射。当所研究的物体或空间的大小远大于光波的波长时,光可以当作沿直线进行的光线来处理;但当研究深入到现象细节,其空间范围和光波波长不多大小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光的波动性。而研究光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时,还要考虑光的粒子性。

光学方法是研究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以至分子、原子结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光的干涉效应可以进行非常精密的测量。物质所放出来的光携带着关于物质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例如:原子所放出来原子光谱的就和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近年来利用受激辐射机制所产生的激光能够达到非常大的功率,且光束的张角非常小,其电场强度甚至可以超过原子内部的电场强度。利用激光已经开辟了非线性光学等重要研究方向,激光在工业技术和医学中已经有了很多重要的应用。

在经典电磁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电磁场的概念。在物理学其后的发展中,场成了非常基本、非常普遍的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电磁学的范围,成为物质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存在形式。

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力学

在经典力学取得很大成功以后,人们习惯于将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由机械运动所引起的。在电磁场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假设存在一种名叫“以太”的媒质,它弥漫于整个宇宙,渗透到所有的物体中,静止不动,没有质量,对物体的运动不产生任何阻力,也不受万有引力的影响。可以将以太作为一个静止的参照系,因此相对于以太作匀速运动的参照系都是惯性参照系。

● 热机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种模式:

●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来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 1962年 发明了集成电路

● 70年代后期 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 1925 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

● 1926年 建立了费米 狄拉克统计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

● 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

● 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晶体晶体管的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

● 几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术领域的创立,事先都在物理学中经过长期的酝酿.

● 当今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两种模式并存,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没有昨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日的技术革命”. —— 李政道量子力学能带理论人工设计材料五. 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验证修改理论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科学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炼出来,或从已有原理中推演出来建立模型;用已知原理对现象作定性解释,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算新的理论必须提出能够为实验所证伪的预言一切物理理论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事实为准则当一个理论与实验事实不符时,它就面临着被修改或被推翻 六. 怎样学习物理学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地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

一分钟看懂物理学的历史

物理学发展史(一)什么是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也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一、学习物理学史的目的和意义1.

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启迪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和产生。

随着人类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16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又逐步建立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

2.

物理学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是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它推动了的发展。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终引发革命,推动人类从农业到工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

3.

研究和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其总体规律,研究与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

在物理学的长期发展中创立了许多很成功的、成熟的方法。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思想过程、理想实验,这些近似抽象方法促成了许多定律的发现。

4.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义等,都不过是基本观念的表达形式和演绎工具,基本观念才是先导的、本质的东西。所以,每当学习一个新理论,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5.

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确认识古代文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和希腊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古代文明中心,我们要为我国的古代文明而骄傲。

6.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造就同学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思想境界

对科学研究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学家成功之路是艰险的,要准备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必须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要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能 源 科 技 物 质 探 秘无线电力传输:科学家试用微波传输太阳能美国将研制世界太阳能墙核聚变——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我国建成首座高温气冷堆人类将优先开发的五种新能源让人体温度来发电法国人用草发电法我国初步掌握人工引发雷电技术 日本将开发太阳能发电新技术 “上帝的粒子”谜团将要解开科学家即将揭开希格斯介子之谜德美科学家造出“笼状分子”探索反物质之谜夸克之谜化学家质疑:“气泡核聚变”不太可能日本科学家发现奇特磁性物质日科学家发现新的幻数俄科学家制成第166号元素纳 米 技 术其 他中科院造出神奇“纳米布”纳米线圈,计算机芯片能有多小?我国首块稀土纳米显示屏问世纳米技术能让“拐弯”我国留美专家合成纳米带我国发现纳米金属“奇异”性能北京研制开发成功“有记忆的金属”声悬浮研究获突破用超声波浮起物体自然法则可能随宇宙年龄增长而改变时间之谜重演原子“比萨斜塔实验” 光速可能不是恒定的?美国研制出世界的时钟

伽利略 确立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使物理学成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先是自然科学,然后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发展到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如何学好物理。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有一句话道出了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其实,我觉得难不难在于你对该科学习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对如何学好物理,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一、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

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能量”、“惯性”等等这些概念,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真谛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例如“摩擦力”这个概念,书中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的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实验,无外乎都有这么几部分组成,实验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满足?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记录到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例如在《焦耳定律》这节课中,书中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电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便是焦耳定律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研究呢?联想到物体间热传递的规律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便设计出了如课本图9-7所示的实验装置,由此便把电流放出热量的多少形象地转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这便是该实验的原理。分析可知该实验需分三步进行,分别研究电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在这三步中,当我们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当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而来改变电流;当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就应该保证电流和电阻的大小相同而通电时间不同。那么书中又是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在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接成了串联电路;在第二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同一个烧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变阻器来改变它的电流;至于第三步就无须多说人人明白,然后通过观察每一步中条件改变前后液柱的升降情况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内容。在平常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能这样环环设问、层层剖析,那么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了如指掌、默然于胸,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三、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

学习理科离不开计算,在物理公式中对各物理量间的对应性以及确切的物理含义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彻,因此常常出现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例如,对于功的计算公式W=FS中S的含义的考查有这么一道题:一位同学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推到7m远处,这位同学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B.210JC.0JD.无法判断。初学者往往觉得选A或C,但一旦知道正确答案应为D,那么对S的含义自然是心领神会。哲学上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书由薄变厚,但把书由薄变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太厚了,就会超负荷,承载不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我们若学会了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义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它们的定义方式都是一样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实验,却几乎都是用控制变量法,只要我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所有的实验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感情投资

我们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学习中的作用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对一个学生而言,能试着喜欢自己的老师,那将会终生受益非浅。学习的过程本就是艰辛的,甚至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个单调、枯燥的过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应,那么什么样的方法都将是徒劳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寓于神奇的感情力量,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涯不就其乐无穷了吗?

①.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记录观察、分析观察、追求解决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对彩虹的观察,通常人们只注意欣赏他的美丽,而真正的观察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为了研究它的彩色形成原因和虹与霓的彩色排列顺序与什么有关、或为了研究它为什么会形成半圆弧形状、或为了研究彩虹的半径大小的决定因素、或为了研究彩虹与大气气候的关系、…… ;还要抓住与目的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在分析过程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已有的知识和规律对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所观察现象的原因或规律;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所观察的现象,则必须通过重复实验,观察总结出新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原因。

②.重视实验、积极实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积极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如我们将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他将使我们学会怎样去校验一个物理定律是否正确,学到做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做实验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去设计、去理解、去科学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还要学会分析概括出实验结论;只有积极动手做好这个实验才能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只有认真了才能得到符合事实的结果,只有真正尊重实验事实数据才能发现本实验存在误、才能理解和找到产生误的原因、或者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作失误,只有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设计实验并通过科学处理数据直观地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和进一步明白它的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可以体验科学家进行科研实验的科学思想和精神。

①.要重视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要弄懂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像或数表)进行表达。并能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失去了理解能力就失去了其它能力的基础。下面就理解的方法作几点阐述。

学习兴趣很重要,也可以把学的和生活中一些联系在一起。比如学力的章节,可以为自己买一个小弹簧,模仿问题,解决问题

主要是培养兴趣,感兴趣了就能够学得进,就能举一反三。

总结:善于分析,经常练习,坚持。

高中物理问题

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后来卢瑟福用 粒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错)

三个力匀速直线运动的对象,这表明他的力量平衡,这是受外力为零,

是F1,F2,F3力是零,他们任意的力量和其他两股势力的联合力相反的方向彼此

F1等于F2和F3合力平衡。

4.下列说确的是(D )希望能帮助你。

阶段阶段的绳子没有理顺拉直绳子,绳子摩擦的引力完全失重的状态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重力绳

还有90天高考、怎么学好物理?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异是: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的研究定量化、抽象化、表述的严谨科学化、实验的化、解题过程的论文式规范化、物理情景动态化。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学习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界无生命物质的属性、结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所作的规律性总结。人类对物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经典物理学的研究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经典物理学的研究特点是通过人们感官的感知或通过人为的装置对物质结构、运动形式的直接观察,得出规律性或特殊性的结论。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特点是通过精密准确的、按照人为安排的高科技仪器的实践检测,而间接认识到组成物质内部结构的基本粒子运动和转变的规律性或特殊性的结论。所以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我们必须遵从物理现象、知识、规律的发现、研究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学习物理。即:从课内外的活动性学习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记录观察、分析观察、追求解决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对彩虹的观察,通常人们只注意欣赏他的美丽,而真正的观察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为了研究它的彩色形成原因和虹与霓的彩色排列顺序与什么有关、或为了研究它为什么会形成半圆弧形状、或为了研究彩虹的半径大小的决定因素、或为了研究彩虹与大气气候的关系、…… ;还要抓住与目的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在分析过程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已有的知识和规律对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所观察现象的原因或规律;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所观察的现象,则必须通过重复实验,观察总结出新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原因。

②.重视实验、积极实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科学处理实验数据汤苞(美国天文学家);积极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如我们将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他将使我们学会怎样去校验一个物理定律是否正确,学到做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做实验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去设计、去理解、去科学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还要学会分析概括出实验结论;只有积极动手做好这个实验才能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只有认真了才能得到符合事实的结果,只有真正尊重实验事实数据才能发现本实验存在误、才能理解和找到产生误的原因、或者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作失误,只有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设计实验并通过科学处理数据直观地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和进一步明白它的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可以体验科学家进行科研实验的科学思想和精神。

①.要重视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要弄懂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像或数表)进行表达。并能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失去了理解能力就失去了其它能力的基础。下面就理解的方法作几点阐述。

——Ⅰ.怎样理解物理概念或物理量的定义?一般物理概念的定义可分为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文学语言定义法。一般情况下,描述物质属性的物理量采用比值定义法。理解这种方式定义的物理量与比值法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反映基本属性,它反映的是这些物理量的决定因素;并且都有自己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每个物理量符号都有确切的含义;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因情况的不同有不同的解法。如W=FScosα可理解为:功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位移成正比,跟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的余弦成正比;或理解为: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该公式在F为恒力或平均力的条件下才成立;当对物体做功的力为变力时,取平均力或分成若干阶段求解后再求代数和;若力的大小恒定,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该力做功不是与位移相关,而是与路程相关;若对物体做功的恒力是场力,则做功与路径无关,取决于始末位置的沿场力方向的距离;若求合力的功方法有好几种——先求合力后求功、或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所有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各阶段的功再求所有阶段功的代数和;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分解力,再求各方向的合力做的功,求各向功的代数和。有的物理概念或物理量其意义是广义的、具有一定性质、特征、条件、关系的,无法用一个数学表达式加以表达,必须用文学语言加以概述——文学语言定义法。如:力、运动、振动、曲线运动、力臂、万有引力、静电感应、静电平衡、电磁感应、光电效应、干涉、衍射、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应抓住能反映物理现象的性质、特征、条件、关系的关键字词,区分容易混的概念或错误的经验印象,把它与物理事实对应起来,形成一定的物理模型或形象。这样,我们就可以熟练地从相近的物理表述中辨析出正确的说法。如周期、频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交流电的有效值、……等物理量的定义也是如此;要具体计算它的值,就必须依据不同的物理情况进行分析、列式求解。

——Ⅱ.怎样理解物理规律?物理学通常用文学语言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或数表表述的方法来描述物理规律。如简谐运动的规律可从动力学的角度用文学语言表述为:“如果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运动,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且回复力的大小与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则这个振动就是简谐运动”。用数学语言表述为:“F= - kx”。用图像表述为右图(1)所示。 光从这三方面来理解物理规律还不够,还要从实际物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物理图景的想象图示来理解。如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机械能、时间、对称性、v-t图像、x-t图像、振幅、周期、频率、几种常见模型以及跟非简谐振动的比较。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去理解。如哪些振动可以近似看作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有哪些实际应用?研究简谐运动有什么价值?除此外,有的物理规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可据矢量性进行分解应用,也可以按隔离法或整体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还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分析解决变加速运动中的加速度问题、超重问题、连接体问题、圆周运动问题、天体问题、振动问题、撞击问题……。不同的物理规律有不同适用条件,且不能只记表达规律的公式而不顾条件。

——Ⅲ.怎样理解物理信息资料?物理课本中的阅读资料、物理练习题、物理课文、科普杂志、中学生学习读物等都是我们中学生为学好物理应该阅读的。但阅读这些物理信息资料与阅读其它文章不同,若是物理学史、或科学家传记,必须读懂时代背景与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读懂科学发现的成果及其价值;在理解其精髓的同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的动力。若是物理科学的信息资料、或习题,应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正确想象物理情景和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分析已知信息跟要求解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或理出资料所描述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再利用已有的规律与新理出的规律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切忌用已有的经验或既成模式代替理解的思维过程,以避免产生错误的结论。

②.学会自学。不学会自学就不能培养思维能力,不通过自学很难形成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运用。自学的过程要做到:按上述理解的要求理清概念,罗列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已有的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区分;列出所学物理规律的内容描述和适用条件;通过试应用规律解题,体会运用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写出相关演示实验或应用设备的原理;应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推理去推导或证明相关的推论。

③学会推理和表述。从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看,推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杂实地进行解题训练,对作业不匆忙应付。要追求解题过程严密的想象、推理和熟练的逻辑思维,力争对推理得出的结论进行正确的判定和尽可能准确简练的表述。一切无法表述的现象都是不会达到推理层次的表现。

④学会分析综合与评价 所谓分析综合,就是力求能独立地对所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境,找出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的运用多方面的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用我们通常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生题熟做,熟题生做。遇到很熟悉的问题要把它当作陌生问题来具体分析解决,防止套题;遇到陌生的复杂问题要把它分解为若干很熟悉的问题来解决,防止出现茫然而无从着手。所谓评价,就是通过物理学习产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并纳入已有的知识范畴,转化为自己对事物判别的价值观;同时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作出价值判断,通过类比区分相近知识,学会对别人或自己的解题过程的做出正误评判,并对复杂物理问题的不同解法的依据、思路、方法技巧作出优劣评定。只要我们的学习存在以上所说的高级心理过程,我们学到的知识就能产生作为。

⑤积极培养自己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⑥做好物理作业 一个小实验、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或一道习题,都是一个小科研课题,一个课题的解决过程及其表述,就相当于写一篇小论文。它要求根据可靠、逻辑严密、推理条理清晰、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运用准确简洁、过程的书写规范、结论明晰。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如果能按这样的要求去严格地完成作业,则我们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将是完整的、严密的、灵活的、能熟练运用的、已纳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畴的可以产生思想的一部分;我们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就再也没有物理太难学的感觉了。

物理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物理思想有:对称思想、类比思想、守恒思想、量子思想、相对思想、系统思想、统计涨落思想、互动转变思想、……等。物理方法有:模型法、整体与隔离法、等效法、临界法、分解与合成法、假设法、图象法、极限法、……等。我们必须通过物理学习获得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就要求做到:①.认真预习。做好预习笔记,列好不能解决和有自己想法、质疑的问题;尝试自用知识的能力。②认真听课。听课是学习物理的关键环节,一定要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这往往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能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地方。带着预习问题来学。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听课笔记,特别要记下哪些重要的特殊理解点、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流利简练地进行口头表述。③.课后要积极地去提炼学习所得、实践相关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并总结成自己的东西。

培养良好的物理素养

没有良好的物理素养很难学好物理,更谈不上将来在物理的科学殿堂达到登峰造极。从世界科学家的身上我们不难领会良好的物理素养对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影响。请看:

牛顿读小学时体质,成绩不好,因此常被欺负;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取;终如愿以偿。上中学时很爱动手动脑去搞小发明,其成果令大人们赞不绝口;不顾生命危险,在发生龙卷风时亲自到风中去顺逆风奔跑,用自己设计的办法测出风速。上大学时,他特别喜欢地理、物理、天文、数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备受的赏识。在留在剑桥大学做研究工作期间,一次,学校因发生瘟疫而放假,牛顿抓紧在家的十八个月时间,奋力钻研;批判地汲取前辈科学家的思想精华和科研成果,为解决它的物理问题,狠攻数学工具;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正切方法、微分学、积分学、光色彩理论、万有引力、并把万有引力推广到月球、还研究了哈雷慧星。也因此,牛顿于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顿并不因此而满足,在科研的艰辛道路上仍不畏困苦地攀登。终于系统地建立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除此外,他还在几何光学和天文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人们赞扬他的时候,他却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迪卡尔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过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不时拣到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而喜悦,而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后来据说牛顿的“科学丰产”还得益于它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那里面记录了许许多多别人向他提出的、或别人刁难它的、或自己想到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记满了他突如其来的灵感。

法拉第因家庭经济极其,只读了两年小学就退学了。在他当报童和做书店的学徒工期间,不失时机地利用自己所能接触的读物进行学习,在一次装订《大英百科全书》时对电学的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又被《化学对话》所吸引,从此他对自然科学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以这些书为指导做了许多实验。他的工钱除了吃饭外全部花在买实验用品上。后来他听了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后便下定了“献身科学”的决心。法拉第为了进英国皇家实验室工作,与戴维进行了以下对话。戴维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疤说:“牛顿说过:‘科学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主人,对于为她献身的人,只给予很少的报酬。’她不仅吝啬而且还很凶很呢。你看,我为她效劳十几年,她给我的就是这样的奖赏。”法拉第说:“我不怕!”戴维说:“这里工资很低,也许还不如你当订书匠挣的钱多呢。”法拉第回答说:“钱多少我不在乎,只要有饭吃就行。”戴维追问:“你将来不会后悔吧?”法拉第坚定地回答:“我决不后悔!”就这样法拉第正式踏进了科学的殿堂。法拉第曾面临这样的机会——英国一家以每年二万五千磅的报酬聘请他担任专家作证的工作,他毅然谢绝,宁要英国皇家学会每年五百磅报酬的科研工作。他专心工作,分秒必争,与科学实验无关的事情尽量谢绝;它的实验笔记本里记满了“没效果”、“没反应”、“不行”、“不成”等字样,但他从不灰心;四十年来,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终于获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成为电磁学的奠基人,开启了人类的电力时代。

一个可以跟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巨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曰诞生在德国的符腾堡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小业主家庭,小时候智力并不出众,三岁才会说话,五岁仍结结巴巴说不清话,但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富于幻想,好奇心极强。12岁那年一本数学书深深地吸引了他。1895年报考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数学成绩出众,但因平均成绩太,没被录取。经补习一年后考邦工业大学师范系,攻读数学、物理学。1900年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而失业了。经自学努力1905年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后来一直相继担任许多大学的物理学。他一生惜阴如金,同事无法说服他去看一出喜剧;几乎把分分秒秒都用在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上。他推着儿子的小车走在街上,边走边思考,一点被马车撞了。他在一座桥头等一个学生,掏出纸片进行计算,不知什么时候被细雨淋湿了全身,毫无察觉。躺在病床上时,朋友问他需要什么,他低声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甚至在前的几小时,他仍在抓紧时间工作。就凭着这种精神,它的一生才科学功绩累累,为人类做出了辉煌贡献。

被誉为在世爱因斯坦的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生曰是1942年1月8曰,这一天刚好是伽利略三百的忌曰。1959年,17岁的霍金开始就读于牛津,并在剑桥跟随导师邓尼斯·西阿玛作博士论文。21岁时被确定为得了运动神经症,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两年。史蒂芬·霍金终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并且失去了语言能力,一切生活完全依靠他的妻子简·瓦尔德照顾。但这位据称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残疾人,为了科学忘却了疾病,不顾别人曾经给他的轻视,珍惜的短暂的生命,一往无前地向科学奇点攀登。至今他已60岁了,却仍以他那疲倦的思维努力工作着。他谦虚、博采前人和同事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他曾依靠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关于大爆炸和黑洞的理论,对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宇宙伟大而神秘的背景展现给世人。他被广泛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杰出的科学家。

关于物理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太多了,说也说不完。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做人和学习物理所需要的精神和素养。那就是,兴趣物理;不畏困苦,勇于向困难宣战;有惊人的毅力和不败的意志,愿意为科学献身;珍惜时间、忘我地学习工作;勤思好问、谦虚而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积极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学好用好数学工具,博览自然科学知识。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一言一行开始培养自己的物理素养吧!

是否看了《怎样学好高中物理》后你就能学好物理呢?未必。这要看你是否把其他杂念排出,积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爱好,积极学习吸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拿出行动培养自己的物理素养。不要迷信天赋,要获得学习物理的成功,需要的是精神、毅力和方法。

祝你成功!

好的电磁学教学资料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磁场对运动点电荷的作用力。1895年荷兰物理学家H.A.洛伦兹建立经典电子论时,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现已为大量实验证实。洛伦兹力的公式是f=q·v×B。式中q、v分别是点电荷的电量和速度;B是点电荷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洛伦兹力的大小是f=|q|vBsinθ,其中θ是v和B的夹角。洛伦兹力的方向循右手螺旋定则垂直于v和B构成的平面,为由v转向B的右手螺旋的前进方向(若q为负电荷,则反向)。由于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所以它对电荷不作功,不改变运动电荷的速率和动能,只能改变电荷的运动方向使之偏转。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很难

基本上物理是离不开微积分的

高中没学过微积分的话

没用的

我相信你确实很强

但是大学的物理都是以微积分 态矢量 为基础的

你真的需要的话 我这里有

大概3g左右的大学物理pdf

我是物理系的大学年 基本上没读物理 在读数学

对于物理来说 微积分要熟练 否则就是再看天书了

《电磁学简明教程》

就够了

我也曾经向你一样对物理狂热。

呵呵o(∩_∩)o...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典型题目

初中物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渗透

7.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其局限性)量子力学的先驱.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的基础,将物理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同时也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领域,为物理学科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变革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否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健康课的开设,而是应该全面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新课改强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即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优化他们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物理学是门自然科学,它有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 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可谓历经艰辛。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讲述一些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了解物理学家们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不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通过对这些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介绍和他们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每一次重大发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高尚的追求,什么样的态度才是你应该具有的态度。美国人给予的优厚待遇未能动摇钱学森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熊熊烈火没有摧毁布鲁诺对于真理的维护和捍卫;雷雨交加中,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将“天电”请下了凡尘;在几乎所有的助手都丧失斗志时,爱迪生硬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在艰辛探索11年后才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这些前辈们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文明和进步,他们百折不挠、谦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也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所有这些故事都给了学生深深的震憾,所有这些故事都揭示了一个不朽的真理——唯有不断付出才能取得的成功。所以,“永动机”注定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美好的想象,不管科学发展到何时,这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能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能诞生。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终日想要获得成功而又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天上没有“馅饼”会掉下来,幻想不劳而获的人永远只能两手空空。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有赖于不断地积累,学习和生活中的“永动机”都不存在,唯有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才能有助你走向成功的未来。

二、 通过物理实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科书中几乎每章、每节都安排有小实验、小活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有效降低问题难度,帮他们理解似是而非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更重要的,实验作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千奇百怪的实验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主动性,易于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前提。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的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是什么,物理学研究什么并不清楚。如何成功学生走向物理、探索物理,进而让学生喜欢物理,用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堂物理课就显得十分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堂课——“奇妙的物理现象”安排了若干有趣的物理实验,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前我除了备足书本上要求演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特意准备了“瓶吞鸡蛋”、“吹不落的乒乓球”“纸锅烧水”等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的实验,当我演示完所有实验后,所有学生眼中都充满了疑惑和惊讶,极个别学生甚至耐不住满心疑虑,当即举手要求我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我借机循循善诱道:“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学好物理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学会观察,学会提问。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同学们应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猜一猜长、短蜡烛谁先熄灭”的实验中,我特意准备了体积相很大的两只玻璃罩具,当学生们看到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时,脸上的表情全都惊诧莫名。借此,我告诫道:“科学来不得半点含糊,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例外都浸透着前辈们的汗水。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评价某件事,同学们都不可妄下结论,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设身处地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偏见偏听,固执于一已之见。”事实上,初中物理课本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渗透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做“有心人”,要抓住一切机遇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成为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三、结合物理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渐趋成熟,但由于客观环境(比如:即将面临的中考、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的影响,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在讲解“压力”时我就对同学们说:“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时,物体间就有了压力,同样的道理,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形变。同学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这样你才能保持健全的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讲解“压强”时,我对同学们说:“并非压力越大效果越大,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点’上和作用在‘面’上,效果大不一样。同学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有些同学平时的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却一直不够理想,这就是因为你的‘力’没能用到‘点’上,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即时调整学习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这样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结果。”在学习机械运动时,我提醒学生:“同一物体在选择不同的参物时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能因暂时的落后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因暂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能使人退步,勤勉努力才能让人进步。愿同学们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物’,时刻勉励自己,不断激励自己,我一定能行!”

四、设定教学目标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估计”,“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这是现代心理健康的两个标准。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承认异,研究异,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才能使优者更优,者进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不甘落后的品质十分重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一个老是失败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而这些都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一个终日都沉浸在自卑心理里的学生是不可能对自己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的。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怀疑,越来越不自信,这个时候,老师若不能即时拉他一把,任由他越陷越深,终的结果只能是——这个学生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十个手指有短长”,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其“闪光”的地方。身为教师,我们切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尺度。对那些学习困难较大,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我们要注意从其它方面去挖掘他们的长处。我的历届学生中就不乏成绩不好,但上课听讲十分认真、作业书写十分工整、对集体荣誉非常在意,平时生活中对同学特别关爱的学生。为帮助这些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而不是批评和责骂。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常常特意选择简单的题目让他们上黑板板演,在他们得出正确结果后即时予以表扬。课后找他们交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问题,修正学法,调整心理,在他们取得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时也不忘对他们进行鼓励。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证明,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生智力更能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削弱了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都得到了稳步提高。

总结

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止于上述几种,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不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同步发展。

ppt物理学史和实验

现在用人工方法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长,长的已经达几千米,短的不到一百万亿分之一厘米,覆盖了近20个数量级的波段。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大,波段又如此宽广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非常有力的工具。

ppt物理学史和实验模板

ppt物理模板篇一:物理学史ppt整理

高中物理学史

1. 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2.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3. 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1683年,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另:伽利略首先发现单摆的等时性.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4.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5.多普勒首先发现一—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6. 笛卡儿(法国)个提到“动量守恒定律”。

1821年制造出人类历史上台原始的电动机。

1831年(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一电磁感应现象;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并用简洁方法描述了电场一—电场线。

7. 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对产生热效应的规律。

1832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0.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主要研究带电金属线的相互作用,并就此推导出一数学公式,他想出了描述电流的“右手定则”法。电流的单位一— 安培就是因他而命名。

11.美国科学家,解释了摩擦起电的原因,并发明避雷针。

12.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电磁场的对称性,预言“磁单极子必定存在

1. 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

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早的光学著作。

2.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4.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5. 1818年,菲涅耳提出解决衍射问题的数学方法,法国科学家泊松是光的波动说的反对者,他按此理论计算了光在圆盘后的影的问题,发现对于一定的波长,在适当的距离上,影的中心会出现一个亮斑。泊松本人否定这种结论,但菲涅耳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这个亮斑,这样泊松的计算反而支持了光的波动说。为纪念这一,把这个亮斑称为泊松亮斑。

6.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用途——穿透力强可使照相底片感光,工业上用于金属探伤,医学上用于人体.

7.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量子论的奠基人

1. 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 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a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m。

3.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4. 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核,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5. 1932年查德威克:在a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6. 密立格油滴实验测定电子的电量.

元电荷数值

8.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9.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钋和镭.

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B)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

C.牛顿D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爱因斯坦

2、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C )

A.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

B.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C.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D.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A.牛顿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并由此求出地球质量的科学家

B.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了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并发现了电子

C.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D.伽利略不畏权威,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科学地推理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5.在科学发展史上,不少物理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陈述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D )

A.在研究电磁现象时,安培利用假设思想方法引入了“场”的概念

B.通过逻辑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C.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次在实验室里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6. 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四个重大发现,其中说确的有( AC )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B.安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7.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B)

A.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进程只起到阻碍作用

B.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C.法拉第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为实现当今电气化奠定基础

D.“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所指的巨人是:爱因斯坦、伽利略、开普勒

8.物理学中研究问题有多种方法,有关研究问题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D)

A.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质点,将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B.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之间的关系时,保持m恒定的情况下,探究a与F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C.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

D.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落体实验,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

9.有一位同学为了测量篮球从教学楼顶自由落下时地面对篮球的弹力,利用了如下方法:把一张白纸平放到地面,然后把篮球的表面洒,让篮球击到白纸上,留下水印,然后把白纸放到体重计上,将球慢慢的向下压,当球和水印重合时,根据此时体重计读数可知弹力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跟如下实验中哪种方法类似?(D )

A.研究加速度跟合力.质量的关系;

B.研究弹力大小跟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

C.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D.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实验。

10.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A.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数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C.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D.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2、伽利略在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B )

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

ppt物理模板篇二:实验报告PPT模板

1 2丽 水 学 院 计 算 机 实 验 报 告 附页:(共 页,第 页)

丽 水 学 院 计 算 机 实 验 报 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 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3. 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多媒体课

件制作要求

1、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制作ppt2010(.pptm)课件。例如,物理的学生要选择物理

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

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或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

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原理:

1. 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 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 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

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 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5. 保存。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2.素材处理软件photoshop、goldwe或adobe_audition、会声会影或premiere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四、设计制作思路

课件封面设计:标上本题课题《观潮》朗读课文设计:以课文原文纸张图片为幻灯片背景,插入课文朗读音频, 字词学习设计:

利用触发器。vba控件学习巩固新字词 课件分析设计:单独用一张幻灯片每段大意及显示中心思想。 思考练习设计:拓展练习,以选择题填空题格式考察祖国风景名胜。

五、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

1) 启动powerpoint 2010,

2) 设置封面背景,插入钱塘江大潮的各式图片作为背景,写上课题名称、作者、教材版

本。

3) 在课文内容的幻灯片中插入普通话朗读音频。

2.菜单页的设计与制作

(1) 以触发器给字词练习增加效果,并添加动画效果与自定义路径。

(2) 以vba控件交互设计拓展练习题,增加对壮丽山水的'欣赏。

六、讨论、心得

本课件朗读动画可进一步改进,增加插入动画,动作路径可以设计得更加精细些。 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人初步掌握了设计触发器,vba控件交互,动画路径等技

能,以及用此设计课件的选择题,填空题,丰富多媒体课件。

丽 水 学 院 计 算 机 实 验 报 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 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3. 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多媒体课

件制作要求

1、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制作ppt2010(.pptm)课件。例如,物理的学生要选择物理

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

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或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

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原理:

1. 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 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 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

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 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5. 保存。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2.素材处理软件photoshop、goldwe或adobe_audition、会声会影或premiere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四、设计制作思路

课件封面设计:封面颜色与内容跟教学的内容相联系,有助于使学习者尽快融入课堂教

学和感受教学内容

菜单页设计:显示课题和各教学环节名称,用超链接实现选择和跳转 ,以及各个幻灯片

之间的切换 思考练习设计:单击逐步显示思考问题,单击显示练习答案。 每个教学环节用“继续”和“返回”到下一页和返回菜单页结束界面设计:以动画形式出现字样“谢谢”插入音频:自动播放音频,直到幻灯片结束

五、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

(1)启动powerpoint 2010

(2)设置封面背景:插入艺术字地壳变动,并在适当位置插入自己的姓名和班级

(4)设置自定义动画。选中要设置成动画效果的文字和图片,点击动画选项栏里面的“添加动画”这一选项,对相应的文字和图片选择你想要的进入,退出及强调效果。选中相应的文字或图片点击动画窗格来设置动画出现的时间,延迟及重复等效果选项。

(5)选择题制作:在选择题幻灯片页面中输入选择题题目文字,选择ppt菜单栏中的开发工具选项,选择单选框,并在a,b,c,d在程序编码中输入编码:private sub optionbutton1_click() if optionbutton3.value = ture thenmsgbox 选择错误, 0,elsemsgbox 选择正确, 0, 提示end ifoptionbutton1.value = falseoptionbutton2.value=falseoptionbutton3.valuefalseoptionbutton4.value = falseend同样方法对b,c,d前的单选框输入相同的代码。随后制作帮助按钮,点击开发工具中的按钮选项栏,将名称改为帮助。双击帮助按钮,输入: msgbox 正确答案是c,加把油啊, 0, 帮助end sub

(6)插入背景音乐。在插入选项中选择音频插入相应音乐,点击音频工具播放,勾选放映时隐藏,循环播放直到停止,选择跨幻灯片播放

2.菜单页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内同概括:导入:哪些现象能证明地壳在运动 地壳运动的证据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

六、讨论、心得

本课件朗读动画可进一步改进,在封面可以添加一段视频,来显示地壳运动的剧烈程度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人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式,并学会了对ppt中的文字

和图片添加相应的动画,并学会了通过宏来对ppt的编程。篇四:ppt上机实验报告-校园题

材重庆交通大学 上机实验报告

成 绩: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实验项目名称: 制 作 演 示文 稿 实验项目性质: 设计性 实验所属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室(中心): 计算机中心 指 导 教 师 : 贺清碧

实验完成时间: 2010 年 01 月 5日

一、实验名称:

制作演示文稿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

2.掌握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插入和删除方法。

3.掌握修改表格格式化的方法,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用。

4.掌握简单动画的设置。

5.掌握幻灯片的放映方式。

6.掌握建立超链接和动作按钮。

三、实验主要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主要内容:

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演示文稿,主题为校园题材 。 实验主要步骤:

1、创建演示文稿并保存文件

2、演示文稿的格式化(设置图形项目符号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

3、插入图片、图形作

4、设置动画、切换效果,播放幻灯片

5、建立超链接与动作按钮

四、实验结果

见附件。

五、实验分析总结篇五:

实验报告模板《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编写说明:

1. 实验名称和实验编号:填写以所用实验指导书内容为准;

2. 系院专业:填写学生所在的系院和专业中文名称,可以简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班级:填写学生所在的班号;

4.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填写以所用实验指导书内容为准;

5. 实验器材(实验所用软件功能):填写学生实验前对所用工具或软件功能的掌握内容

(包括资料查阅和上机预学);

6. 实验过程与结果:填写实验结果完成步骤和实验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或体会),

以及终的结果;

7. 成绩:由指导教师填写,采用中文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注: 实验报告填写时,注意输入信息的字体格式(宋体、五号)。

;

初中《牛顿定律》说课稿

1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BD )

初中《牛顿定律》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牛顿定律》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牛顿定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初中《牛顿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定律,并理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章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定律:

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定律及惯性知识。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

物理学五次大综合是哪五次?

● 电气化的进程,提供了第二种模式: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产生层析成像技术(CT)超导电子技术技术—— 物理—— 技术物理—— 技术—— 物理粒子散射实验X 射线的发现受激辐射理论低温超导微观理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诞生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牛顿定律”是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节的知识。

二、第二次物理学的大综合确立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第三次物理学的大综合和统一电磁场理论的确立。

四、第四次物理学理论大综合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五、第五次物理学理论大综合与量子力学。

、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诞生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第二次物理学的大综合确立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第三次物理学的大综合和统一电磁场理论的确立。

、第四次物理学理论大综合与爱因斯坦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