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诗

李清照的比较欢快的诗词有哪些

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

有啊,她前期的词有很欢快的,比较的,就是下面这个: 《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对在山东原籍一次野游所作的小令。关于它的写作背景,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六岁之前女词人是居住在原籍(六岁那年女词人随父亲居住卞京),所以有可能是孩提时代的一次野游的记录;也有人认为,从“沉醉”二字看,是因为喝酒而忘记回家的路,而六岁那么小的年龄不可能有“沉醉”的机会,所以推断这里记录的因该十五岁束发之后的某一次野游,而且是女词人在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这段时间,或者是在朋友的唱和中,或者是与丈夫呢喃时追忆往日的趣事,乘兴而做的。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尝记”是“曾经记得”或者是“记得曾经”,这说明是一首追忆往事的小令。“溪亭”是泉名,在山东济南,也就是易安的原籍。“日暮”指天色已经很晚。“沉醉”二字,许多读本认为是指女词人喝醉了,所以误了回家的时间,甚至有的朋友认为这里的“沉醉”二字与后面的“惊起”句,是一种男性的豪放,是女词人与“须眉”匹敌的作词风格的体现,更有的朋友认为这就是曾经有人误将词词归在苏轼笔下和误传是吕洞宾所作的原因所在。 可是,我更愿意以自己的设想来理解这曲小令,我觉得,女词人的“沉醉”根本不是什么喝酒而醉,其实就是“因景而醉”的意思而已。试想想:不管是她五、六岁时的经历,还是十五、六时的经历,这两个年龄段都还是属于“孩子”的范畴,因为贪玩而忘记回家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何况女词人生性就对美的东西有一份特别的敏感,看见景色的迷人忘了回家的时间,“沉醉不知归路”是意料之中的。作者仅仅是以这样一种语气,把读者,或者是当时脱口吟出这些词句时,用这样的起笔引起“听众”对自己追忆的故乡美景的兴趣,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那景色的迷人,也是女词人对家乡景色的爱恋与怀想。也为了加重语气对“年轻时期”或者说是“孩提时期”那一次难得的出游的描述,为下文的误入荷丛做伏笔。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个古代的女子,要出游一次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到有舟可摇,有荷可赏的美丽的湖中游玩,那更是难得的机会。看到蔚蓝的天,碧绿的湖水,还有一湖的摇曳多姿、婀娜娉婷的荷……如此美丽的景色,是在闺门中无法体味的,于是女词人“沉醉”,被景色沉醉,也没自己快乐的心情沉醉了。这里我们做一下想象:女词人在荷丛中摇着小舟,东看看西瞧瞧,眼睛里有好奇更有惊喜,或者还带者几分淘气……当她不经意地发觉太阳快要下山了,才感觉自己似乎是在荷丛中迷路了,这时又多了几分焦急,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争渡”一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回家晚了自然是不好,也许因为这次的晚归而被断绝以后出游的任何机会呢。心里一着急,手便加快了动作,浆划得快了,“争渡”一词自然而形象,恰倒好处地写出了女词人当时的焦急心情与她动作的紧张模样。岂知,紧张中又来了惊喜,作者用“沉醉”“误入”已经告诉读者,溪亭这个地方的迷人了。接着,“争渡”惊起的一群水鸟,把整首词的意境和气氛都推到了顶点。那一群在荷花丛中突然惊飞四散的水鸟,给急着回家的“迷路游人”带来突然的“惊悸”,惊悸之余又是欣喜与欢畅。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女词人“啊”的一声惊叫,接着,又大声欢叫:“哇!好多水鸟啊!” 少女的淘气、贪玩、好奇以及词人在追忆中流露出来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在小令的寥寥几笔中层层递进,到的顶峰嘎然收笔,表现得如此的酣畅淋漓,叫读者不得不拍案叫绝

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诗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诗


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诗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

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

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

李清照词作

鉴赏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

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

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

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

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

了“蹴罢秋千”以后一

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

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

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

,罗衣轻飏,象燕子一

静中见动.“起来慵整

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

,从秋千上下来后,两

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

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

》:“娥娥红粉妆,纤

纤出素手.”借以形容

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

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

份.“薄汗轻衣透”,

她身穿“轻衣”,也就

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

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

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

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

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

露珠.“露浓花瘦”一

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

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

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

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

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

,正累得不愿动弹,突

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

生人.“见客入来”,

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

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

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

子走路.“金钗溜”,

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

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

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

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

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

一位翩翩美少年.“和

羞走”三字,把她此时

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

动作作了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

“走”者,疾走也.然

,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

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

、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

心理.她只好借“

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

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

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

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

分明,曲折多变,把一

个少女惊诧、惶遽、含

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

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

划出来.唐人韩偓《竿

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

句:“见客入来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

”见轻薄,“和羞走”

现深挚:“手搓梅子”

只能表现不安,“却把

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

:“映中门”似旁若无

人,而“倚门”则有所

期待,加以“回首”一

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

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

心态,虽有所本依,但

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获“曲尽情悰”之誉

轻松,反用四十一字,

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

、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

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

花.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只用“路长”、“日暮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李清照词作

鉴赏

这首词气势磅礴、

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

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

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

代梁启超评为:“此绝

似苏辛派,不类《漱玉

集》中语.”可谓一语

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

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

儿情;南渡以后,“飘

流遂与流人伍”,视野

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

记载建炎四年(1130)

春间,她曾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

到大海、乘船,人物有

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

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

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

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

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

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

、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已极壮丽,其中

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

词,则绘景如活,动态

俨然.

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

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

,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

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

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

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

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

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

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

摇帆舞,星河欲转,既

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

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

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

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所以接下来有“仿佛

”三句.“仿佛”以下

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

到天帝.“梦魂”二字

,是全词的关键.词人

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

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

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

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

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

帝.“殷勤问我归何处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

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

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

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

间,一气呵成,联系紧

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

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

写词人的对答.

接,毫不停顿.可称之

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

”句中的“报”字与上

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

的桥梁.“路长日暮”

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

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

身世,把屈原《离骚》

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

征,只求日长不暮,以

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

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

”四字,便概括了“上

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语言简净自然,浑化

无迹.其意与“学诗谩

有惊人句”相连,是词

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

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

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

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

,欲诉无门,唯有通过

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

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怀才不遇是传统

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

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

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

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

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

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

,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

,由此而连想到《庄子

.逍遥游》的“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说“鹏正举”,是

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

伟,境界愈益恢宏.大

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

忽又大喝一声:“风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

前,具大手笔也!“蓬

舟”,谓轻如蓬草的小

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

快.“三山”,指渤海

中蓬莱、方丈、赢洲三

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

居,可望而见,但乘船

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

开,终于无人能到.词

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

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

山,胆气之豪,境界之

高,词中罕见.上片写

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

,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

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

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

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

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

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

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

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词作

鉴赏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

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

熏香、花钿、斗草、秋

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

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

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

醒情景,用的是倒叙,

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

的所见所感.“淡荡”

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

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

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

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

香,轻烟袅绕,暗写闺

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

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

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

,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

貌、言语、动作,只从

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

.“山枕”谓枕形如山

.“梦回山枕隐花钿”

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

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

春三月,春困逼人,她

睡,一觉醒来,才觉察

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

觉诧异.熏香已残,说

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

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

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

,室内的沉香烟袅,一

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

.这几句不事修饰,淡

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

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海已过柳生绵”.古

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

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

称海燕.“斗草”是用

花草赛胜负的一种游

戏.时节已到寒食,为

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

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

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

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

.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

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

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

当此时少女的春闺

、情怀缭乱,含有作者

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

仗工整,既有动态,更

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

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

”,写的是另一种境界

.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

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

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

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

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

”的情绪的外现,同上

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

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

情的写照.

此句写春愁却不用

“春愁”二句,只言雨

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

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

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

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

活灵活现,有“无我之

境”的妙趣.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

江梅些子破,未开

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惊破一瓯

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好黄

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著意过今

春.

李清照词作

鉴赏

这首词闲适淡雅,

表惜春之情,为作者早

期作品.

“春到长门春草青

”一句,写作者晨起所

见.“长门”,汉代长

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

后失宠,曾居此.

“江梅”,遗核所

生,非经人工栽培,又

句直脚梅,也称野梅,

初春开红白色花.梅可

以说是早春的标志.

“些子”犹言一些

,即少量之意.“未开

匀”谓还未普遍开放.

惟其“未开匀”,所以

特别新鲜可爱,使人感

觉到春天已经来临.这

三句初春美景,寄寓着

作叹春之情.下面接写

饮茶.宋人将茶制成茶

饼,饮用时须用茶碾碾

成细末,然后煮饮.“

碧云笼碾”即讲碾茶.

“碧云”指茶叶之色.

“笼”指茶笼,贮茶之

具.

“玉成尘”既指将

茶碾细,且谓茶叶名贵

.“一瓯春”

意即一瓯春茶.晓

梦初醒,梦境犹萦绕脑

际,喝下一杯春茶,才

把它驱除.春草江梅,

是可喜之景,小瓯品茗

,是可乐之事,春天给

作者带来无限欢乐.上

片主要作者茗茶赏景的

欢愉之情,轻松优雅.

下片一下过到黄昏

,重点写月.“重门”

即多层之门.天刚黄昏

,月儿即来与人作伴,

淡淡的月光,照稀疏的

门帘上,花影掩映,飘

散出缕缕幽香,春日的

黄昏,是这样恬静,这

样香甜,难怪作者止不

转热烈赞叹:“好黄昏

!”这是“有我之境”

,这个“我”就是词人

.正是她,此刻正花前

月下徘徊留连,沐浴着

月之清辉,呼吸着花之

清香.末尾三句点题.

“东君”原为日神,后

来演变为春神.农历遇

闰年,一年中首尾常有

两个立春日的情况.“

二年三度”

加重表现痛惜之情

.“负东君”,这里特

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师

的春光是这样迷人,即

使一年一度辜负了它,

也非常可惜,何况两年

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负,

这该令人何等痛惜呢!

正因为如此,所以此次

归来,一定要用心地好

好度过汴京今年这个无

比美好的春天.下片着

重写作者叹春又惜春的

心情.

这首词写景如画,

意境淡远.为人称道

的是“疏帘铺淡月,好

黄昏”一句,《疏帘淡

月》后成为词牌名.

●怨王孙

李清照

湖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李清照词作

鉴赏

这是一首秋景词,

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

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

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

阴柔之美.

“湖来”句起

语不俗,避开俗套.秋

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

,而一旦朔风初起,便

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

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

“秋己暮”.而一句“

红稀香少”,更通过自

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

,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

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

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

味,这里,作者不说人

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

说“水光山色与人亲”

,将大自然人情化、感

情化了.正是这“与人

亲”,方换得人与景亲

,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

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

物美,所以,作者所说

的“说不尽、无穷好”

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

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

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

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

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

叶老、露洗苹草,都标

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

共见,却易于忽略,一

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

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

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

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

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

了它们的不满.这里,

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

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

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

片的山水“与人亲”,

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

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

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

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

,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

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

致,描写泪细密传神,

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

,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

秋美意,耐人寻味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词作

鉴赏

这首《鹧鸪天》是

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

,颇得宋诗之风,即以

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

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兼及

体性;后句重咏怀,突

出“香”字.桂有三种

,白者名银桂,黄者名

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

青,以同类为林,间无

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

,其花香味浓郁.“暗

淡”、“轻黄”

二词,说明桂花不

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

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

人.虽色淡光暗,却秉

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

疏淡,远迹深山,唯将

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花中流.”反映了

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

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

重要.“何须”二字,

把仅以“色”美取胜的

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

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

桂花,大书特书.“自

是花中流”为

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

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

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

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

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

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

含羞,自叹弗如.接着

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

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

冠.“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

原当年作《离骚》,遍

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

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

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

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

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

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

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

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

,以梅花作比,展开三

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

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

诱人,但却“暗淡轻黄

”、“情疏迹远”而又

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

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

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

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如梦令的格律

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

中仄中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叠句),中仄中平平仄(韵)。

《如梦令》有多个同名诗词,分别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春景》等。

其中宋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21、《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描写春天 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果你还有其它想了解的作品,可以向我进行提问。

如梦令里的争渡一词怎么念

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

zheng 一声, du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四声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尚未出嫁之前的作品。当时作者身居闺中,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急心情。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什么意思?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是我认为宋代描写爱与性含蓄也是深邃的词人。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不是现在,回忆什么时候?年轻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时间:晚上,地点:溪边亭子

沉醉不知归路:喝的大醉,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了,和什么人喝呢?是自己的爱人,为什么是自己的爱人呢?后面可以猜测出来。

兴尽晚回舟:酒喝的很高兴,坐上小舟,一个人吗?肯定不是,既然自己喝大了都不知道归路了,肯定有人送,小舟上送自己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呢?是男人,因为女人怎么能划的动船呢?而且这个男人知道她住在哪里,不然怎么可能送一个喝醉不知归路的人回家呢?爱与性的意境由此开始了。

误入藕花深处:小船划入了丛丛的藕花里,如果是专业划船的渔夫,怎么会不认路呢?出租车司机会不认识路吗?是这个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划船的男人,一定不是渔夫。那是谁呢?就是和作者一起喝酒送自己的男人。划着小船是误入荷花深处吗?肯定不是,既然认识作者的家怎么可能误入呢,就算是误入,为什么要划到藕花深处呢?为什么不开始就立刻返回呢?所以根本不是误入,而是故意划入进去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划入藕花深处做什么呢?争渡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使劲划水,想尽快划出藕花深处。那样理解就太幼稚了,根本逻辑不通。既然前面分析是故意划入藕花深处的,为什么又要拼命划出来呢?就算要再划出来,慢慢划出来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拼命划呢?船的震动都把海鸟惊得飞起来啦,可见船晃动的剧烈。所以:争渡,争渡,真实的意思其实就是现在的车震,也是作者之所以常忆的原因了,为什么呢?成年人自己想吧。

李清照还有一篇如梦令,表面描写风雨海棠青春逝去,实则也是描写男欢女爱之事。

争着渡过呵,惊到了还有

李清照词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问答之间,语气衔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

2、白话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仿写 李清照的如梦令

“接”、“连”二

如梦令

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赠友

独爱悠悠落木

去雁更识云路

伫立晚风中

不解魂归何处

回顾

回顾

天阔水长难驻

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自己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不多了,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我摇摇摆摆的走上小舟,开始划起来。没想到,我竟然把小舟给划到了藕花的深处,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快速的飞起,就像受了惊吓的孩子,直上云霄。

如梦令》是词牌名,所以有关《如梦令》的翻译不只一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昨夜西风暗渡,酒醉蹒跚归路。拍门无僮应,静看海潮汹怒。无助,无助,雨打秋萍无数。

如梦令

春逝夏回蝉鸣,

小荷早立蜻蜓。

花开非故知,

忧伤寂夜无声。

怎能,怎能,

满腹心事谁听。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秋时遗蝉鸣露

梧桐落叶簌簌

透尽一腔寒

相思何处知故

曾记曾记

满原青草葳蕤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首诗是什么?

,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

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③,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

(宋)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勿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类别:【】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呃应该没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争渡意思

具有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梦境的虚幻性,虚

争渡意思争相”“竞相”为宜。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这样一个句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如何解释,学者们还存在分歧。有的译注本把它解释为“怎”,如侯健、吕智敏的《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出版社1985年)和陈祖美的《李清照词》(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也这样解释。有的译注本把“争”解释为“争相”“竞相”,如郑孟彤编著的《李清照词赏析》(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等。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个更切合原意呢?

“争”有“竞争”“竞相”义,此常训。大约在隋唐时,“争”有了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怎”“怎么”。“争”是“怎”的前身,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宋人词作中,疑问代词有的词人用“争”,有的用“怎”,还有的词人“争”“怎”混用。在李清照现存词集《漱玉词》的诸多辑本中,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是其中影响、可信从的辑本之一。据我们考察,它所收的47首李清照词及断句中,除“争渡,争渡”这两次以外,“争”字另出现3次,均为“争相”“竞相”义,即: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落日熔金))

(2)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长寿乐》(微寒应候))

(3)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断句)

需用疑问代词的地方,李清照词都用“怎”而不用“争”。“怎”字凡三见,都出现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在李清照词中,疑问代词只用“怎”而不用“争”,二者在使用上是区分得很清楚的,单单只有“争渡”一处混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有人把“争渡”解作“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看似可通,可是这种解释却割裂了“争渡”与“惊起”语意上的联系:焦急地连声询问怎么办与鸥鹭惊飞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语意联系呢?何况,这种解释也显得李清照词在用词上缺乏应有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遣词用字之妙只有仔细玩味才能感受得到。女词人和她的亲朋宴饮溪亭,兴尽方才回舟。此时天色已晚,偏偏又“误入藕花深处”,情急之下,他们只好拚命划船,希望把船从荷花深处划出去。正是由于“争渡”时的喧闹,才把停栖在沙滩上的鸥鹭惊飞了。这首词的前四句,女词人一直在用平和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叙述一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文势似乎有点平淡,但“争”这个动感极强的动词的运用,打破了先前的沉闷,使整首词顿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而且,一连两个“争渡”,更是把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焦灼心情充分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动词“争”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眼睛”,它的使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把“争”解释为“怎”,怎么能收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词人的用词习惯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把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解释成“怎”都是不妥的,还是以解作“争相”“竞相”为宜。

早年李清照诗词全集

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初中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重阳节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

3、《声声慢·寻寻觅觅》闺怨诗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三杯两...

4、《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节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5、《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婉约诗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6、《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描写梅花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

7、《点绛唇·蹴[1]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

8、《点绛唇·深闺》闺怨诗 宋·李清照 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

9、《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婉约诗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

10、《蝶恋花 离情》描写春天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

11、《浣溪沙》寒食节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12、《浣溪沙》 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

13、《浣溪沙》 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

14、《浣溪沙》闺怨诗 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

15、《浣溪沙》爱情诗 宋·李清照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16、《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描写春天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

17、《临江仙·欧阳公作《蝶恋花》》 宋·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

1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描写梅花 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

19、《念奴娇·萧条庭院》寒食节 宋·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

20、《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思乡诗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

22、《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闺怨诗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

2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2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豪放诗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25、《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描写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流。...

26、《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描写秋天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27、《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闺怨诗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29、《浣溪沙》 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

30、《浣溪沙》 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

31、《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海燕未来人斗草,...

32、《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

33、《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

34、《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3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

36、《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流。...

37、《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宋·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

38、《浣溪沙》 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

39、《浣溪沙》 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40、《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

李清照是什么时候人,写了什么作品

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减字木兰花

卖花金桂,红者名丹桂.常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人。著有《声声慢》、〈一剪梅〉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