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是

我国航天航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什么?

嫦娥一号使用紫外月球敏感器观察月球,可以满足各种月相下工作是需求,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甚至出现日全食时也可以正常工作,无需地面站支持,即可直接获得对月的俯仰角和滚动角,确定绕月探测器飞行轨道是否平行于月面。

神舟八号1、太空基地飞船,是“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联合、音乐家协会共同组织了“嫦娥一号”卫星播放歌曲评选活动。在公众投票的基础上,评委会终选定了30首曲目。它们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心》《高山流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姑娘》《》选段《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节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选段《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人》《但愿人长久》。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是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是


嫦娥一号携带了哪些仪器?

天线的口径和探测距离成正比,增大天线口径可以增加航天测控的距离,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深空探测能力。嫦娥一号团队在站和青岛站新建了2个18米直径的天线,提高了远距离测控精度,使地面站测控距离从地球近程范围延伸到月球范围,保证了嫦娥一号在距离地球4.0×105千米远的太空仍能很好地建立星地间数传与测控信号的通信链路,为嫦娥一号完成运行与科学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4号,18点5分发射

嫦娥三号在2013年12月14日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随即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号”。此次探测器在月球覆盖面积、精度、探测射程、科学研究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月球车“玉兔号”的研制和使用,将我国在探月技术领域提升了一个台阶。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两大部分组成。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卫星平台是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的,各分系统在充分继承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包括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在未来两年内,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后,“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完成4大科学任务,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三项国外未曾进行过,第四项为我国首次在地球静止轨道以外获取空间环境数据。

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嫦娥。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於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此后10年间,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著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著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於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缐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等。

【附】新华网2006年10月6日电(记者张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6日宣布,我国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播放歌曲评选活动落下帷幕,《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0首曲目入选。

我国将于2007年发射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为了歌颂伟大的祖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卫星将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一组由全国选出的歌曲。

参与评选活动的音乐界专家认为,这些歌曲能够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探索自然、崇尚真理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能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另据了解,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曾由我国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奏响的乐曲《东方红》因其特殊地位,将另行安排在“嫦娥一号”卫星上搭载播放。

个问题: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干涉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第三个问题:嫦娥一号和日本的月亮女神两个卫星的飞行轨道高度不同所以不会追尾。嫦娥一号卫星里月球较远。

第四个问题:没有攻击!!!!!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长相”: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体重体积小于“神舟六号”

发射:成败与否取决于50余环节

跟踪:口径望远镜无法见真容

“‘嫦娥一号’拍摄的照片将公布。”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肯定地表示。“‘嫦娥一号’是带着四个任务飞向月球的。”“嫦娥一号”将获取整个月球表面的立体影像,分辨率是120米左右。每一轨图像的覆盖宽度达到60公里左右。

另外,有关单位正准备用探测数据制作月球仪,探月卫星发射后在市场上应该能买得到。

晨报记者 王大鹏

“嫦娥一号”肩负4项任务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月壤特性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航天局发言人于22日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航天局发言人于22日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嫦娥一号”卫星24日升空,众多市民、学生和专家通过组织及参与相关活动,投身于探月热潮中。太空馆则于当日起举办展览,向民众介绍“嫦娥一号”探月。

有关负责人透露,嫦娥一号卫星将于11月7日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伴随发射点火的巨大轰鸣,在长三甲“大力士”的托举下,“嫦娥”将首先被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随着星箭分离,“嫦娥”将开始孤寂的旅程。接下来,整个飞行过程都将依靠“嫦娥一号”自身的控制系统与推进系统来实现。

随着第1次远地点的加速,卫星的近地点高度将被抬高至600公里,但轨道周期仍为16小时。在16小时轨道运行总计数10小时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行第1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停泊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嫦娥”将进行长达3天的“耐心”飞行。

据悉,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嫦娥一号卫星在停泊轨道上将有1-3天的“变量”。科研人员通过这样的设计以解决发射日期后延的问题,增加发射机会。“发射每延后一天,在24小时轨道的运行时间将减少一天。”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说。

但平静只是暂时的。在停泊轨道飞行3天后,嫦娥一号将实施第2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远地点高度12.8万公里、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

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必须的调整仍将进行。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将逐步变为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将在下半年择机发射,届时有可能进行全国实况转播。昨天,探月工程专家组在网站向公众描绘了我国探月路线图、目标和风险。

“长相”:体重体积小于“神舟六号”

发射:成败与否取决于50余环节

跟踪:口径望远镜无法见真容

“‘嫦娥一号’拍摄的照片将公布。”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肯定地表示。“‘嫦娥一号’是带着四个任务飞向月球的。”“嫦娥一号”将获取整个月球表面的立体影像,分辨率是120米左右。每一轨图像的覆盖宽度达到60公里左右。

另外,有关单位正准备用探测数据制作月球仪,探月卫星发射后在市场上应该能买得到。

晨报记者 王大鹏

“嫦娥一号”肩负4项任务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月壤特性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你已经够搞笑的了。其实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它上面共搭载了8件探测设备,分别是1干涉式成像光谱仪、2CCD立体相机、3激光高度计、4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5太阳风离子探测器、6Τ射线谱仪、7γ射线谱仪、8微波探测器,其中123是用来拍摄3D图像,45地月空间环境,67元素和矿物的含量和分布,8用来探测月壤厚度。

摄像的就是立体相机,其它仪器是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就这些东西.

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

没有带核弹头

没 核 弹 头

航天史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嫦娥一号”的任务只是环月探测,将不再返回地球。孙泽洲说,“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重量、体积都小于“神舟六号”,设计寿命为一年。这次探月任务的很多科学目标都是世界首次,如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立体成像技术等。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发射的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嫦娥一号。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打入世2007年10月24日,搭载着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一名航天员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3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四:

里程碑五:

里程碑六:

2011年9月29日,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器全长10.4米,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扩展资料: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2007年10月24日的什么探月卫星也发射成功?

后期:专家将用探测第二个问题;没有核弹。数据造月球仪

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一号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实现了多个航天史及航天器的“”。

嫦娥一号。

绕月期间,嫦娥一号接受地面遥控,超额完成了以全月面拍摄为主的一系列科学试验,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星还成功进行了紫外环月模式运行试验、太阳翼高温应对策略试验、太阳帆板挠性参数对控制系统影响试验等各种飞行控制和科学探测任务。通过多项技术改进,试验有效解决了卫星仪器设备频繁遭遇“空间单粒子撞击”影响正常工作等问题。

2007年嫦娥1号发射成功完成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叫什么名字?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成为世天线技术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

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嫦娥一号”将在太空中向国内传回30首歌曲,公众通过电视和广播可以接收到从“嫦娥一号”传回来的歌曲。神舟飞船天地之间的联系是间歇性的,这次嫦娥卫星飞行的整个过程能不能保持持续通讯呢?孙泽洲表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环月后被月球遮挡的原因,会有部分时间“嫦娥”和地球之间不进行通信。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首颗探月卫星叫什么名字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首颗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48%。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金志强透露,火箭从准备点火、起飞到星箭分离的20多分钟的飞行过程中,有50多个重要的飞行动作或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发射失败。探月卫星叫嫦娥一号。

开发月球是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这必然会带动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航天器、高速飞行、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加工自动化、精密仪器、遥感作业、通信、材料、建筑、能源等工程技术以及空间生物、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007年10月24日18时,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这是颗绕月人造卫星,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取得成功,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月球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

在月球上建造人类可居住的基地是许多人的梦想,月球是人类在太空中近的天体,这颗卫星有着非常稳定的环境,是需要在太空环境中进行实验的场所,科学家认为月球未来会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天然港湾,在月球上建造太空基地才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了太空时代。

2、火箭发射基地

科学家早在上世纪就提出在月球上发射火箭的想法,由于月球的重力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而且非常稳定的环境能把火箭发射的风险和成本都降到。月球天然的优势比在地球上发射火箭效率更高且风险更低,适合建造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

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是什么一号

次研制并成功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

里程碑二: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技术突破

轨道设计技术

为使嫦娥在绕月轨道上任何一处的位置都对月面拍照,并具有相同的分辨率,轨道高度要求保持稳定,嫦娥一号的工作轨道选择了绕月极轨道,高度为200千米,运行周期约为127分钟。嫦娥一号在这一轨道运行所需能量少,发射和变轨过程风险,为月球探测工程和此后的深空探测轨道设计积累了经验。

首次使用紫外月球敏感器

采用三体定向

嫦娥一号采用三体定向:太阳电池翼对太阳定向,探测仪器对月球定向,收发天线瞄向地球。嫦娥一号首次采用双轴天线自主指向控制技术,使天线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活动,能在半球空间内实现高精度指向定位要求,从而具有对地球的跟踪指向能力,将科学探测和遥测数据准确传回地球,并降低通信天线的功耗。

温控技术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时,会受到太阳、月球、月球阴影、地球阴影和太空寒冷背景的影响,外部热环境非常恶劣复杂,月球表面温度变化剧烈,温变化在120至180摄氏度之间。因此需研制出同时适应地月转移和月球环境的温控系统,使嫦娥一号在热的时候能够散热,寒冷环境下又能够保证卫星温度。

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一号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实现了多个航天史及航天器的“”:次研制并成功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

绕月期间,嫦娥一号接受地面遥控,超额完成了以全月面拍摄为主的一系列科学试验,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主要任务:础。卫星还成功进行了紫外环月模式运行试验、太阳翼高温应对策略试验太阳帆板挠性参数对控制系统影响试验等各种飞行控制和科学探测任务。通过多项技术改进,试验有效解决了卫星仪器设备频繁遭遇“空间单粒子撞击”影响正常工作等问题。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卫星结构: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扩展资料

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由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

我国首次登月是在哪一年你知道吗?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安全飞行494天,绕月飞行5514圈后,嫦娥一号卫星迎来完美的告别: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控制下,“嫦娥”终撞击在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伴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奋不顾身”的一撞,我国探月一期工程至此画上的句号。

2006年10月12日,,办公室发表《2006年的航天》.航天局孙来燕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是一个发展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要带动的科技发展水平.

根据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 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尽管目前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二期和三期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在此之后,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 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在这个阶段,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早已成立了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目前空间机器人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将进入载人登月阶段,那时的载人登月就会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认为,的载人登月将会成为“嫦娥工程四期”.在这一期工程中,将如何载人登月呢?根据科学家的设计,我国所采用的方式是先用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地球轨道,随后,飞船自行移动至月球轨道,释放出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员登陆月球.活动完成后,宇航员返回登陆舱,飞离月球,与在月球轨道上等待的飞船重新对接,至此登月过程结束.

2006年, 制定的《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将在2024年把人送上月球.”2006年6月,路透社等外国媒体对的登月时间更是作出了非常肯定的,据悉西方媒体的依据是文汇报的一条消息:2024年的“嫦娥工程四期”,宇航员将可能执行登月任务.对这种声音未置可否,倒是国内航空航天界的一些专家认为西方媒体的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预测”,有炒作的嫌疑.一位航天专家指出,这种炒作反映出西方对航天迅速发展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既有特殊兴趣,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

启动的探月工程也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兴趣.尽管目前所公布的只是一个初步探月,但还是有人将它和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联系在了一起2007 年4月“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有消息表明,2 009年~2015年,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目前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并产生一些丰富的联想.在互联网上,不时就可以发现有关载人登月方面的科幻作品出现.有网友曾作出了如下生动的描述:“20年后,我们大家坐着‘快船’型宇宙飞船来到了月球基地……由于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的引力小很多,我们在植物园里见到了西瓜般大小的西红柿,轿车般大小的西瓜,棒球棍长短的黄瓜,一粒粒如足球大小的葡萄……”

月球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这是许多的普通老所追问的问题.科学界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月球探索真的对我们毫无意义吗?事实并非如此,它所带来的七大利益可以看得见.

一、是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尽管1984年通过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中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是,当前,主要航天和组织正加紧实施月球探测.作为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履行《月球条约》和分享开发月球权益的实力,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二、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平台

科学家认为,通过利用月面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的某些本来面目研究月球,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有助于搞清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其特性的认识,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三、是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为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据探测,月岩中含有地壳中的全部物质元素,约有60种矿藏.在月球岩土中,具有丰富的氧、铁、镁、钙、硅、钛、钠、钾、锰等物质,初步估计共含有8万亿吨铁.此外,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据估计,在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500万吨,能够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电量.

五、促进深空探测

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因此,航天器从月球上起飞,可大大节省能源.月岩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产推进剂和作为受控生态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的氧气来源.硅占20%,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太阳电池阵,其他金属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各种部件设备.还可以用月球做中转站开发月球,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技术的二次开发应用,势必促进工业的发展与提升.,1,,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

六、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平台

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人造光源和射电的干扰,很微小.同时,月球有漫长的黑夜,黑夜温度极低.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七、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

里程碑一: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

嫦娥

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在轨运行历程

2007年10月25日,嫦娥一号进行首次变轨,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千米抬升至约600千米。

2007年10月26日,嫦娥一号进行第二次变轨,进入到24小时运行轨道。

2007年10月29日,嫦娥一号进行第三次变轨。

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进行第四次变轨,由绕地飞行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建立三体定向工作姿态。

2007年12月11日,"嫦娥一号"已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并获取影像图。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

以上内容参考:

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是什么一号

首期「嫦系统组成: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自主研制的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号下午6点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的绕月探测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