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重点都在这了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初中 数学知识点 ,仅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数学基础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数学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 初中数学 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有理数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大”减“小”是指的大小。

2.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实数

1.平方根

平方根,又叫二次方根,表示为〔±√ ̄〕,其中属于非负数的平方根称之为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实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平方根。

2.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

立方根性质

①在实数范围内,任何实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②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但可以开立方。

③0的立方根是0

3.实数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实数具有封闭性、有序性、传递性、稠密性、完备性等。

分式方程的解法

1.一般解法:去分母法,即方程两边同乘以简公分母。

2.特殊解法:换元法。

3.验根:由于在去分母过程中,当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而有可能产生增根.因此,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把整式方程的根的值代人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说明:解分式方程,一般先考虑换元法,再考虑去分母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图形的初步认识

1.几何图形:即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

2.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是几何图形的一种,指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等。

3.立体图形:是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

4.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有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5.点,线,面,体

(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2)线与线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一元一次方程

1.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式的解。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②去括号

③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梳理了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供参考。

初中数学的基本定理

(一)点的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短。

(二)角的定理:

1.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直线定理: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

(四)平行定理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SSS(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SAS(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3)ASA(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4)AAS(角角边):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5)RHS(直角、斜边、边):在一对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一条直角边相等。

(五)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圆的相关知识点

(一)圆

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圆的相关特点

1.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字母表示为r。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字母表示为d。

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d=2r。

2.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在同一个圆内长的弦是直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因此,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3.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表示。

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所以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优弧一般用三个字母表示,劣弧一般用两个字母表示。优弧是所对圆心角大于180度的弧,劣弧是所对圆心角小于180度的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两条弧叫做等弧。

4.角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圆周角等于相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一元一次方程

(一)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式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种线性方程,且只有一个根。

(二)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

(1)首先必须是方程。

(2)其次必须含有一个未知数。

(3)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三)求根公式法

对于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a≠0),其求根公式为:x=-b/a.

推导过程

ax+b=0

ax=-b

x=-b/a.

一般方法

(1)去分母:去分母是指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小公倍数。

(2)去括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改成与原来相反的符号,例:-(x-y)=-x+y。

(3)移项: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4)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就是利用乘法分配律,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指数不变。

通过合并同类项把一元一次方程式化为简单的形式:ax=b(a≠0)

(5)系数化为1

设方程经过恒等变形后终成为ax=b型(a≠1且a≠0),那么过程ax=b→x=b/a叫做系数化为1。这是解方程的一个通用步骤,就是解方程一个步骤。即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项的系数.得到x=a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有哪些?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有理数的加减法。

《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名具有丰富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人员,李亦菲博士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参与了课程标准编制、实验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开发、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学科教师培训、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长时期关注“三维目标统整”这一核心理念的理论基础以及作落实问题。2007年9月以来,李亦菲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与我合作攻克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实数和复数,以及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理论。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1。

2、sin260°+co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o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情和几何思维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1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1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1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1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

1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1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1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1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1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1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2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2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2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2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2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3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3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

3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

3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

3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3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3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3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3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4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4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4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4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4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4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4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51、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5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5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5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5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5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5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6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6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6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6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6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6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

6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6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6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6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7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7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7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7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7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7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7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1、深刻理解概念,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

3、多看一些例题,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4、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5、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看比做有一个显著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循着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例题。

相关 文章 :

1.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2.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之有理数

3.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4.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5. 初一数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马上要升入高中,数学是考试拉分科目之一,那么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拓展阅读: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微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