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译文

古代”三乐”指什么

孟子说:"真正的正人君子们,他们有三大快乐,这三种快乐首先不包括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什么呢?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大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君子坦荡荡,活的悠然自得,问心无愧,这是君子之人的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收他们为徒,或与他们为友,成为秀的人的老师,或者和秀的人一起同修共处,那是何等境界,这是君子的第三大快乐。君子把这三大幸事当做人生快乐,而统一天下的事情对他们都排不进前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上天造物弄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不同,造物主在捏人的时候都没有重样的,连心思程序设计的都没有一样的,想法各别不一。三乐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译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译文


君子有三乐【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君子有三乐中三乐乐指的是家庭平安和睦,父母健在,兄弟未遭变故,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只要家庭和睦,什么事情都会好起来,这也是很多人的愿望。释】

君子有三乐【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中华书局60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主编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哪里

①故:,指灾患病丧。②怍:惭愧。

意思: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扩展资料:

出处:

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孟子人物评价: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参考资料来源:

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3、得到天下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出处:《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分别指的是,家庭平安,心地坦然,教书育人。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赏原文是: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析:

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五乐呢?

孟子所讲的“君子有3乐”指的是哪3乐?

作者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万事都会有不如意之处,知足者才能常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赏析:三乐指的是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成为栋梁。君子三乐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家,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让自己掌握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升华。

君子之三乐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上有太上皇,自己就不能为所欲为,如儿光绪;如果中有兄弟,就要防着争权,如李世民;如果有天下英才,那就还要防着篡位,如王莽。所以统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有这三种快乐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乐,音洛。王、与,皆去声,下并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此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今既得之,其乐可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注疏:

程子曰:“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怍,心广体胖,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全文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也。尽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乐乎己者教而养之,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何如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林氏曰:“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学者可不勉哉?”

疏:“孟子曰”至“存焉”。

正义曰:此章指言保亲之养,兄弟无他,诚不愧天,育养英才,贤人能之,乐过万乘,孟子重焉,一章再云也。“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至“存焉”者,孟子言君子有三乐,而为王天下者不得与於其间。父母皆在,兄弟无有他故者,以其无嫌隙之事也,此乃一乐也;存诚於己,而仰无以有羞愧於天,俯无以有惭怍於人,此乃二乐也;己之有德,又得天下英才大贤,而推己以教而养育之,此乃三乐也。三乐如此,故孟子又重言之。然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以其有天下之乐,不若此三乐矣。故重言之,而美此三乐也。是以舜得天下而无足解忧。杨子云:“纡朱怀金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是亦与此同意也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匡章,齐人。通国,尽一国之人也。礼貌,敬之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好、养、从皆去声。很,胡恳反。戮,羞辱也。很,忿戾也。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夫,音扶。遇,合也。相责以善而不相合,故为父所逐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贼,害也。朋友当相责以善。父子行之,则害天性之恩也。夫章子,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夫章之夫,音扶。为,去声。屏,必井反。养,去声。言章子非不欲身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属,但为身不得近于父,故不敢受妻子之养,以自责罚。其心以为不如此,则其罪益大也。此章之旨,于众所恶而必察焉,可以见圣贤至公至仁之心矣。杨氏曰:“章子之行,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

《孟子》海说82:君子有三乐

译文:

《孟子》海说82:君子有三乐

尽心篇:君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是从个人修身立命处世方面而言,做人都有自己的原则追求,君子的追求就是与高人为伍,俯瞰世界风雨变迁而仍可以谈笑风生,那种家庭和睦,人人太平,美好生活,才是真人生。至于宫廷内斗,朝野争宠,诸侯混战,,那都不是正人君子所为,而是君子所不齿的。

可是,君子就没有统一天下,治世治国的远大理想抱负吗?不是的,君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依然有所图,有野心,有大情怀,可是我们说的是快乐,发自内心的愉悦之事。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地大物博,人丁兴旺,这样的土地盛世,君子自然是想得到的,只是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这是术的部分,这是某事,不是修心,两码事,可以做但不代表我做了就心悦诚服;你想啊,站立在天下的,一呼百应,挥手文武百官,统领天下臣民,既能安定普天下的,又能享尽荣华富贵,君子对此怎么能不感到快乐呢,但他的本性确实不在这方面,这是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人性的。君子的本性是追求人性的自性具足,天性,他们向往的是自性天性、良知良能的修炼达成,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着外面环境变化而变化,他们讲究天然合一的境界,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他也不会因此而格外兴奋,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那种快乐,这是因为他追求的是自性无欲无求的快乐。君子的根本素养就在于把仁义礼智植根在了心中,它们能产生的浩然之气,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彰显出超然的气质。身体健康灵活,不需要思考就能本能的、条件反射的做出善的举动,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能。"

君子一般都是指正人君子,就是正直无私,深明大义之人,他们都喜欢与世无争,游山玩水,乐交善友,他们的快乐是自我修正修行。

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

君子有三乐,家庭平安和睦,父母健在,兄弟未遭变故,此为一乐,一个人始终保持善念,注意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此为二乐;得到天下的人进行教孟子三乐∶一乐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二乐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三乐得到天下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育,成为栋梁,此为三乐。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上》,表明他高尚的品格。

君子有三乐中三乐指的是

二乐指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一个人始终保持善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是对人们为人处世的要求,要不愧对与自己的本心。

孟子所讲的“君子有3乐”指的是哪3乐?

【译文】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译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扩展资料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赏析:

急求孟子三乐作文 各位帮帮忙啊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体现了孟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值得后世学习。附:孟子三乐—— 正解

译文: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件乐事,称王天下而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疾病,这是件乐事;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正确的解释:父母兄弟都身心健康,一乐也;做人对得起良心,二乐也;得天下英才并教育它,三乐也。

而统治天下的人,就没有这三种快乐了。

孟子与孔子并称,几句话挑明君子有三乐,那这三乐是指什么?

孟母三迁典故: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 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 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内。”

二、出处及原文:

《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三、翻译: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后世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的意思。是孔庙里四配之一。他提出君子有三乐是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三乐有: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这三句话平实无华,通俗易懂。所以也不必去解释,最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上。所以我们要尽量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把自己变成君子努力实践三乐,从而使人生不留遗憾。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哪三种呢?

译文:

得原文: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得到天下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孟子进一步解说了这一疑问。

语出《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对于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放在位,其次,君在。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为先,为政者要保障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