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杂交是基因工程吗_杂交是基因重组吗

不是,只是通过有性繁殖利用杂种优势来培育出来高产,遗传稳定的水稻,是常规育种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一般是人为地在分子水平有意识的改变基因特性,杂交育种只是种间进行的,基因工程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

杂交是基因工程吗_杂交是基因重组吗杂交是基因工程吗_杂交是基因重组吗


这要看情况,直接通过培育去粗留精的,和诱变育种的不是,通过转基因的是基因工程,还有涉及多倍体育种这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上有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杂交水稻不是基因工程,杂交水稻只将水稻杂交,又没有涉及人工改变基因!

转基因就是杂交是不是,转基因与杂交是一回事吗

转基因就是杂交是不是 一直以来, 转基因议题的争论,都避不开一个问题,转基因和杂交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区别?讨论较多的不外乎有如下几个问题和观点: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转基因的吗?(答案:不是)

转基因和杂交到底谁更安全?(看从哪个角度分析问题了)

转基因和杂交从本质上一样的,转基因更加精准。(转基因科普的御用说法)

那么,到底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参考遗传学相关教材的说法,两个名词解释如下:

转基因:

转基因为一种生物技术,又可称基因工程、基因改造,是将外源基因(某物种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得目的生物体得到改造而某(些)性状。

转基因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最初是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某外源基因导入到某生物基因组,观察该生物表现出何种性状,从而来揭示该导入的外源基因的功能。

一般而言,导入的基因可以是一个或是多个,导入的基因也可以是 目的生物本身。

举例来说:例如从掌中提取一个抗旱的基因,转到水稻里面,让水稻也具有抗旱的功能。转基因可以同时转多个基因,多个基因可以有不同的 ,例如可以从掌中提取一个抗旱基因,从细菌中提取一个耐热基因,加工到一起后,一同转入到水稻中,那么水稻理论上就具有抗旱耐高温的功能。此外,可以从水稻里面提取基因依旧转到水稻中,目的是让这个基因的功能表现的更明显。

杂交:

是一个涉及有性繁殖过程,是指二倍体或多倍体在减数后,与另一组后的同源重新配对,形成新的的过程。比如,爸爸妈妈生孩子,娃就是杂交种。

杂交和转基因是不同的,什么不同? 是否是有性繁殖

请看通俗易懂的解释:

就转基因过程而言,其实是没有有性繁殖的行为的,植物的转基因过程没有授粉环节,动物转基因的过程没有环节,转基因就实现了同物种或不同物种的基因转移,打破了传统的隔离。这也是为什么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把动物的基因转到植物的原因,反之亦然,是不需要有性繁殖的行为即可实现的。

那么如以作物为例,而杂交则不同,是需要有有性繁殖的行为的,无论是“自愿”(自然而然的作物授粉),还是“”(人工授粉),都是有雄花花粉()落到雌花柱头,并进入子房和胚珠()结合的过程。而 动物的杂交的例子,你们懂得!

所以杂交和转基因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以上就是与转基因就是杂交是不是相关内容,是关于转基因植物的分享。看完转基因与杂交是一回事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基因是基因水平的。

杂交是染色体水平的。

转基因就像是在一垛墙上砌块砖

杂交相当于两垛墙推倒后的砖混在一起,各取其中的一半,再重新砌成两垛墙。

区别

举个例子

杂交:白色兰花和粉色兰花授粉产生后代。

杂交水稻技术是不是细胞工程

杂交水稻是基因工程,不是细胞工程。

给你看一段历史资料,你就会明白的。

历史发展

袁隆平1971 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

什么是杂交水稻?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编辑本段]

【历史发展】

袁隆平1971 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

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

杂交水稻被称为什么?

是否指超级杂交水稻

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杂交水稻产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称,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进度,由他主持的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已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锭交水稻计划目标,将在2010年之前实现每公顷13.5吨的产量目标。

杂交水稻是基因工程吗?

不是,只是通过有性繁殖利用杂种优势来培育出来高产,遗传稳定的水稻,是常规育种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一般是人为地在分子水平有意识的改变基因特性,杂交育种盯是种间进行的,基因工程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饥饿的启迪】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产量的原理】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汁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我们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我们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同名刊物】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

杂交水稻是人工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广义上讲是,杂交水稻是将野生稻和养植稻多次杂交获得的,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自然界中是不会出现杂交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是人为杂交的产物,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范畴。从狭义的生物工程技术上讲,又不是,因为狭义的工程技术主要是转基因等操作,主要是将某一物种的有用基因转移到另外一个物种中,可以获得原物种不具备的性状,比如将芽孢杆菌中的毒性Bt基因转入棉花制成抗虫棉。杂交稻和转基因最本质的区别,前者还是属于自然产物,而后者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是人为的操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如某个广告一样,杂交稻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将一个性状和另外一个性状结合,达到了1+1大于2的效果,而转基因则是人工合成,非自然产物,就像人工合成鸡蛋、猪肉一样。

什么是杂交水稻?解释一下是怎么杂交的?

所谓杂交水稻,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种或类型,

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经有性杂交以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合体。

这种杂种的第一代,在生产优势、适应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 父本,这种现象称为杂交优势。

具有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做母本的去雄,等开花以后授以父本的花粉,母本上结得就是杂交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