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遂令东海变桑田上一句(遂令东山客)

本文目录一览:

白居易的《浪淘沙》全文是什么?

白居易《浪淘沙》

遂令东海变桑田上一句(遂令东山客)遂令东海变桑田上一句(遂令东山客)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唐代白居易 浪淘沙中的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边桑田

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意思: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本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并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如皇甫松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亦非泛作也。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

【词律】以二十八字为正格,而以本调为变体,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而〔谢池春〕亦名〔卖花声〕,不容稍混也。

〔作法〕 本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句五字,与〔忆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

【格二(双调小令)】

中仄(zè)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例(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仄仄平△(平韵)

春意阑珊。

⊙仄平△(协平韵)

罗衾不耐五更寒。

⊙平⊙仄仄平△(协平韵)

梦里不知身是客,

⊙仄⊙平平仄仄(句)

一晌贪欢。

⊙仄平△(协平韵)

独自莫凭栏,

⊙仄仄平△(协平韵)

无限江山。

⊙仄平△(协平韵)

别时容易见时难。

⊙平⊙仄仄平△(协平韵)

流水落花春去也,

⊙仄⊙平平仄仄(句)

天上人间。

⊙仄平△(协平韵)

作者:南唐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令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简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浪淘沙

作者:陈亮 年代:宋

霞尾卷轻绡。柳外风摇。断虹低系碧山腰。古往今来离别地,烟水迢迢。

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夕阳无限满江皋。杨柳杏花相对晚,各自无聊。

作者:蔡伸 年代:宋

楼下水潺湲。楼外屏山。淡烟笼月晚凉天。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

云散梦难圆。幽恨绵绵。旧游重到忍重看。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作者:宋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作者:晏几道 年代:宋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拼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作者:吴潜 年代:宋

长记去年时。雪满征衣。佳人携手画楼西。今日关山千里外,此恨谁知。

想见绿窗低。依旧空闺。惜春还是惜花飞。纵有游蜂偷得去,争似帘帷。

作者:苏辙 年代:宋

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

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四年离索久无欢。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

作者: 年代:近代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格一(七言绝句式)】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

【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 刘禹锡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唐.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浪淘沙(唐 刘禹锡)

日照澄江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格三(商调慢曲)】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作者:周邦彦 年代:宋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

细草和烟尚绿,

遥山向晚更碧。

见隐隐、云边新月白。

映落照、帘幕千家,

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脉脉。

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

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

岁华易老,

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

飞散后、人阻。

兰桥约、怅恨路隔。

马蹄过、犹嘶旧巷陌。

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

-------------------------------------

【注】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所有拗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这一些资料够不够?

浪淘沙原文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此文出自唐·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读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代表作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浪淘沙词牌有多体。刘禹锡、白居易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作七言绝句体。有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

五代开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浪淘沙》,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歇指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

、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逗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白居易 浪淘沙的全部意思

意思是:白浪一眼望去无边无际,与海相连,海岸边的沙子也是望不到边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注释:东海变桑田: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已见过三次东海变为桑田。后来指世事发生的变化很大。

作品评析:这首词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扩展资料:

《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这首词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这首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参考资料: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百度百科

白居易《浪淘沙》全文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译文: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扩展资料:

该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

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大和至开成年间,作者在洛阳所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