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评仄(无边落木萧萧下鉴赏)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评仄(无边落木萧萧下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评仄(无边落木萧萧下鉴赏)


问题描述:

老师要我们写一首五言和七言

可我没上课,所以想找点平仄的规律的资料

附上诗也可以

解析:

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 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 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的。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 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急、高、啸”,分别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清、白、飞”按对粘格律应是“对”,和第一句相反为“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边、木、萧”应是“粘”,和上句相同为“平仄平”…… 绝句的格律是把律诗截出一半,八句截出一半为四句,既可截上半部,也可截下半部;既可截中间四句,也可截首尾四句。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江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如截取上面所举的杜甫律诗《登高》的首尾四句格律;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如截取上律诗的中间四句格律,只不过是没有对仗罢了。 词的小令,有些七字五字句式是从绝句转化而来,此类词存在一定的粘对关系。如《浪淘沙》、《忆王孙》、《浣溪沙》、《鹧鸪天》等。但是绝大多数词和律绝的不同之处,是打破了原来的粘对关系,而是按它每一个词牌独有的平仄规律来填写。即使字数与律绝相近的词,也大多如此。如《生查子》,表面看来与作仄韵的五言绝句诗相仿,但它在《唐宋词格律》一书里,便载有三种格律:格一全是仄平句式;格二是第一句第五句用了平仄句式,如有名的朱淑真所作的一首“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格三是第三句用了仄平句式,另外还有第八句的特殊格式。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只是想着重指出:每首词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既冠之以为词,就不要因它有些亦是五、七言,而与律诗绝句相混淆。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四、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但要求字数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而且要求组词结构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上相同。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诵易记,是学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蒙学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传统诗词要求懂得运用自如的基本手法。 首先是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成对,分别称之为颈联和颔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也就是对联;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作。 绝句既然是截取律诗句式的一半,那么就有出现对偶句的可能。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后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前两句;更有少数绝句,全篇是由两个对联组成,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许多词中在某个固定位置上要使用对偶句,这点在词谱里均有注明。如人们熟悉的“鹧鸪天”,词谱便注明:“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又如《浣溪沙》,词语亦有此注:“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对偶句入诗词,要力争对得工整,但又要预防犯“合掌”的毛病。什么是“合掌”?对联上句与下句的意思重合,这一般俗称为大合掌;个别词语意思两同,为小合掌。如果对联的上句与下句意思是连贯的,出现在诗词之中,则为最好的作品,这可称为“流水对”,如上面举例提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此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律诗与词中应出现对偶句的地方,如果那意思很难变成对联,则仍要以意为主,切莫为追求完全相对而损害整首诗词的意境。这种古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久为人称颂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便不完全对偶。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五)押韵 诗词为什么要押韵?无非是要充分发挥它易诵易记的特点。编押韵的歌谣来提高记忆能力,早已被人们总结出来了。所以,自古受到人们欢迎的传统诗词,都离不开押韵。 押韵,就是在句的末尾一个字用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古代人将这些编成韵部,什么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等等,到了写词时,标准又放宽了些,总的趋向仍是要易诵易记,如清朝戈载的《词林正韵》只把平仄声共分为十九部,为当代人较为通用的依准。 律诗绝句的押韵,和古体句句押(又叫柏梁体)、不定句押等不同,一般是双句必定押韵,单句除开头句外不押韵;开头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开头句不押韵,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要注意平仄声的正确运用,避免出现三平脚或三仄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开头句押韵的例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为开头句不押韵的例子。 词的押韵,也和它的平仄、句式、格律、对偶一样,可说是千变万化,但每一个词牌又有它固定的格式。它大体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平韵格,第二类是仄韵格,这一韵到底的两类是常见的,占了词牌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三类是平仄韵转换格,包括《南乡子》、《菩萨弯》、《清平乐》、《虞美人》等十数种,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两句押仄韵,转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押平韵,又转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押仄韵,最后转为“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押平韵,前后转换了四次;第四类是平仄韵通叶格,有《西江月》等数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押了两个平韵后,末句就平声切去,押仄声韵,应是同一韵部里的仄声;第五类是平仄韵错叶格,有《相见欢》、《酒泉子》、《定风波》等数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忽忽!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在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即“泪”字和“醉”字。总而言之,切莫把有平仄韵变化的词,显浅地当成较简单的押一种韵的词来看。

我们现在都学的是普通话,大致上可以将一二声算为平声,三四声归为仄声,所以这两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日秋高气爽,凉风宜人。出门远眺,远山苍翠依旧,转眼近处,风吹黄叶,飒飒而落。

秋天,就这么来了。

江南的秋天,没有雨的日子里,于农人有些焦灼,于我等废人,却是一年中最难得的好时候。或闲坐、或出游,总比在烈日下炙烤,空调房里干吹,要闲适舒服得多。

楼外青山延绵,风力发电机巨大的扇叶缓缓转动,苍狗白云,极目无穷,真是好个秋啊。

不得不想起“天凉好个秋”的句子来。

句子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不过稼轩先生是满身愁思,欲说还休,和我现下的“归飞轻”的体感虽有共同表象,却无意蕴共通。可这句子实在是好句,吟哦两遍,舍不得放下,就用这个句子写首诗来纪念一下自己当下的感触吧。

“却道天凉好个秋”,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个仄起平收的律句,能放在七绝或七律中的,七律有些啰嗦繁复,懒得构思,就写首七绝吧。

而稼轩的这一句,是在词牌末句,放在诗中,也比较适合放在尾句,作为一首作品的总结,会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况味。

因此决定用它作结句,所以这首近体七绝的平仄格式和韵脚就定了下来,韵押“十一尤”部,格式为仄起入韵或者不入韵:

既然格式已定,那么就可以根据文法安排前面的诗句了。不过可惜的是,只不过是秋天的舒爽让我有所触动,并没有足够汹涌的诗意来丰满这首作品。

望着远处山外青山,忽然又想起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题临安邸》)”,又是一句绝佳好句,而且平仄正好是“平仄平平平仄平”,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五”不论变格,而且“楼”字也是“十一尤”韵部,这不正合仄起入韵的首句格式吗?

脑海中一激灵,不如干脆来个集句诗?因为印象中“十一尤”部的古人名作太多,随口都能背出不少,干脆学学文天祥,做个文字 游戏 ,不亦说乎?

于是就成为了一道填空题了,既有了首句“楼外青山楼外楼”,又有了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么缺少的就是中间二句。而第二句肯定是要押韵的,而且平仄要和首句相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好也是登楼远眺的感慨,就想起前段时间写李清照的一篇文章,说她是具有男性气质的诗人,当时举的例子除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之外就是《题八咏楼》了——视野开阔,气势雄浑。

关键是押“十一尤”韵:

而且这也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作品,其中的第二句,用在集句诗中格式正确,同时也将作品的视野带出景色描写,作了相当大的提升,于是这首集句诗就有了三句了: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第三句呢?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从诗意来说,自然是风波历尽,看透世事的练达最合适。像唐伯虎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意思相当不错,但是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显然和整首诗不合,得另外想。

风起处,落叶萧萧飒飒,逐渐填充庭院,忽然想起老杜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出句,虽然用在这里过于大气,但是也还应景,同时也符合平起仄收的格式,就用它。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绝,“山”字的重复有点小疵——不过瑕不掩瑜,无伤闲情。

果然好诗都被这些人写尽了啊。

文字 游戏 ,聊以消遣。

无足挂齿,不必认真。

1.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孤山寺北贾亭西。

2.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3.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4.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塞上秋风悲战马。

二、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可以押仄韵、可以押平韵、可以换韵,而换韵也有不同方式。

古体诗可以用邻韵通押,例如上面说的【冬、东】;【江、阳】;【寒、删、先】等邻韵可以作为一组韵通押。

古体诗的押韵主要有四种:

1、押仄韵的古体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2、4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白脚平声收。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不押韵一般也以平声收(仄收不多)。

2、押平声韵的古体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2、4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白脚仄声收。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不押韵一般也以仄声收 。

杜甫登高的平仄

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

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

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

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

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凡八句,四联皆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