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白鹿洞书院出了多少状元 白鹿洞书院是

赣州古代状元(全部)

南士街出来的南宋状元——池梦鲤

白鹿洞书院出了多少状元 白鹿洞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出了多少状元 白鹿洞书院是


白鹿洞书院出了多少状元 白鹿洞书院是


池梦鲤(公元约法1224——1279年),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民七里镇

声名远远播的相国状元——戴衢亨

戴衢亨(公元1755年——1811年),字荷之,号莲士,清大庾(今大余)县人。

北宋四大书院

北宋四大书院是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石鼓书院(今湖南衡阳石鼓山)。

1、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绥阳区商丘古城南岸。应天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在北宋“四大书院”中名列前茅。北宋初年,书院多分布在山林胜地,而田院地处繁华市区,人才辈出。

2、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沙市南岳72峰一峰岳麓山脚下。五代时,智宣等僧人在岳麓建房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书院”的美誉,被评为“四大书院之首”。

4、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以北2.5公里的松山南麓,因地处松山之阳,面向双溪河,背靠陡峭的山峰而得名松阳书院。

5、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唐元五年(公元810年),衡州才子李宽在合江阁旁建了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建立之雏型。

北宋四大书院的地位和成绩

应天府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上,无论在《书院辞典》、《古代书院》、《四库全书》等典集以及史书的记载中,都名列前茅。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岳麓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培养国学研究、教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建设成为既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又具有现代学术研究条件的高端学术平台,成为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国内的国学重地。

白鹿洞书院自南唐到晚清,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约200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书院先后走出的有:南唐状元诗人伍乔;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名将、军事战略家余玠;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清嘉庆朝状元、军机大臣戴衢亨等英才名士。

嵩阳书院走出的历史名人有北宋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北宋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诗人程颢;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清顺治十六年进士、登封知县叶封等。

以上内容参考:

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所完备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 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御书阁东侧的一栋平房,曾是同志在失败后的年月里住过的地方。这不但给白鹿洞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页,而且也为庐山增加了一处令人敬仰的革命旧址。

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哪里?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学府之一,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学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书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皆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据悉,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像白鹿洞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院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慎思园”两侧的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颇为丰富。其中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有如龙飞凤舞,跃然壁上。这紫霞真人,江西吉水人。很有才华,26岁中了状元,任明朝翰林院的编修官。后因上书得罪,被革职还乡。此后,精心考图观史,探究天文地理,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最早的分省地图。他酷爱实地考察,自述说:“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他曾拄竹杖游到白鹿洞,饱览胜景,满怀,便向书院书生借笔抒情。大家见他像个乞丐,不予理会。紫霞真人便采扎蒲草,临壁而书《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绘出了白鹿洞的幽美之境,抒发了笔者的空超之情。今天的游客和诗词书法爱好者,见了无不反复吟诵,细心品味。

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

参访之余,浮想联翩,沧桑变幻,令人遐思,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书院文化古老、奇特、多元。它涉及到哲学、教育、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学、美学、学、建筑、文物、图书馆学,乃至宗教等多种学科。用今人的目光鉴别这笔文化遗产,要采取一种“扬弃”的科学态度,既克服又保留。分清其精华和糟粕,古为今用,有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取。我们将古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保留继承并加以借鉴,把它优良传统分继承下来,弘扬光大,传之久远;同时,也通过一批批海内外游客,带往全、全世界,使古老的书院文化放出耀眼的光辉。

白鹭洲书院哪个朝代的状元最多?

南宋理宗时期,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

白鹿洞书院出了哪些名人?

宋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