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_《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_《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_《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_《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三)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学生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看书,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惧外排外媚wai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丧失

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本体具体做法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步: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步的第3题的就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至此,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鱼翅""yapian""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对于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说课稿2

《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和投枪。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环境和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导语:《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下面是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设计说明】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师只是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学过程】

一、全文总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现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有人“拿来”,甚至还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时期是只有送出去,没有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三、“送去”的危害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

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四、“拿来”的主张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

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

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pian、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有”?

明确: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五、“拿来”的意义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明确:第10段作者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

2.作者是怎样阐明“拿来”的意义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实行“拿来”的人有什么条件?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六、总结全文结构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有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

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下面谈一点商榷意见

总的来说,这篇教学设计显得平铺直叙问题出在哪里呢?抓住文章思路解读文本,这固然没错;遗憾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教学思路简单地等同于文本思路事实上,教学思路不等同文章思路;同理,教学结构也不等同于文本结构教学思路是对文本解读过程的重构,而不是文本思路的简单重现具体来说,教学思路指向文本思路是怎样呈现的,而不止于文本思路本身前面提到解剖麻雀,说到“解剖”,就要选择一个入手处,一刀下去,切中肯綮,迎刃而解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设计例如,本文是从“送去主义”谈起的,但教学时无需阐释什么是“送去主义”,关键在:为什么说“活人替代了古董”也算是一种“进步”?再如第5段,“我只想鼓吹再吝啬一点”,“吝啬”具体指什么?“吝啬”之前为什么要加上个“再”字?回头联系第3段中的“大度”,“送去主义”的危害也就显而易见了又如,可以先不具体分析第9段所谈的如何“占有,挑选”,而是从一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入手,回头讨论其具体所指这样来设计,教学内容就会简约一些,教学思路或许显得灵活一些,可以使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止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感谢陶建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提供了研讨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