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滋阴派代表人物

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医家是(  )。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D

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滋阴派代表人物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滋阴派代表人物


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滋阴派代表人物


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A项,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之为滋阴派。B项,张元素,提出“邪去而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之为攻邪派。C项,李杲,倡导“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于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之为补土派。D项,刘完素,创立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之为寒凉派。

中医学派的形成过程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公元701年日本 制定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故称脾胃为“ 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派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而产生的,各学派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明代王肯堂在《明医杂著》中就曾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之大全矣。”中医的学派有明显的继承性,大的学派像医经学派、伤寒学派,能够千余年一代一代继承发展下去而不衰,甚至传到国外,例如在日本流传有伤寒学派和丹溪学派医学。一个学派群体的发展创新能力是个人能力的高倍放大,而且通过学派间的学术争论扩大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例如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间的争论,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之间的争鸣,以及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争论等,促使各学派的认识能力进一步放大,各学派不断吸收他派之长,互相渗透交叉,此起彼伏,汇流成干,形成中医学继往开来的一条长河。

我国中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时代背景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1。

基本理论萌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

等地的材也不断进入,从而丰富人们的材知识。

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物知识,载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物学理论。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

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

隋唐时期,由于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物日益增多,用经验不断丰富,对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

这是古代由 颁行的部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典。

它比欧州纽伦堡 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典》早883年。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图、图经三部分,载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公元713年,日本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

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 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

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

是这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

公元1057年,宋 专设“校正医书局”,有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

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进行解剖或观察,对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和世界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

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

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

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

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3。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分别是哪一派的

刘河间:寒凉派(六气张从正(约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世业医,学宗刘完素。精医术。主要学说内容为三法六门。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 。皆能化火)

张子和:攻下派(主张攻邪)

李东垣:补土派(脾胃五行属土2。,提倡脾胃常不足)

朱丹溪:补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中医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医究竟分为几个流派呢?

7个流派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因为中医博大精深,流派非常多,但是流传下来的,主要有7个流派。

7个流派,每一个流派是针对不同的方式的,都是对于医学有着一个更好的发展的。

分为8个不同的学派,比如说有滋阴学派,伤寒学派,攻邪学派,补土学派,易水学派等等,有些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致病理论,而且也有相关的代表人物。

严格意义讲中医不分流派,是调理平衡的,即虚补实泻。后搞出什么金元四大家等这派那派的,无非是为障显已见的哗众取宠!实质宋 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机构。上以经走偏不中了

金元四大家的派别

2、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3、笃学楼:笃学,取自校训。《三国志·传》有“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句。意为治学严谨,学有专精。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基础。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张从正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提出了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

下列哪一位是“金元四大家”

朱震亨(1281──135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8年),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的医学家

【】:D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是什么?

中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四大家

刘完素

刘氏认为“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世称“寒凉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张氏私淑刘河间,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张氏师古而不泥古,提出“勿滞仲景纸上语”的观点,非常具有革新思想。

李杲

朱震亨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同时强调节制食欲、“”的重要性。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观点。

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1、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3、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人体脾的作用是什么?为肠胃提供动力,帮你消化食物提供营养,而你天冷秋裤,宵夜配冰啤,辛辣配冷饮。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时期四大学派是什么

该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1、厚德楼:厚德,取自校训。《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句。意为增厚美德,追求至善。。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金元四大家: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

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为代表,他们的总出发点都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内经》的医学体系,但又各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使我国学的体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扩展资料

流派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物,因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邪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刘主寒凉,张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补土(补脾),朱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医四大流派的形成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总结了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宋、元时期,中医分科增加一倍甚至二倍以上,由唐代的4科(医科、针灸科、科、咒禁科)发展到宋代的9科,到元代增至13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这时医书的编纂、临床经验的总结都有了新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医学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并产生了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即所谓的“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1110?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他精研医学,拒绝做官,在民间行医,很受欢迎。当时传染病流行,他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主张从表里两法以降心火、公元657年唐 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益肾水为主,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人,主要著作《儒门事亲》15卷。他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主张用汗、吐、下3法,指出凡风寒初感邪在皮表者应用“汗”法,继而风痰宿食在于胸膈上脘的用“吐”法,寒湿痼冷或热在下焦的用“下”法。他对此3法的临床应用确有精到之处,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完素重视腑虚实,能根据气候、体质而灵活用,对物的性质又有新的阐明。这对李杲很有启发。李杲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形成独创的见解,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是刘完素的三传,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著作。他结合三家学说,倡泻火养阴之法,进一步发展了刘完素火热学说。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