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_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是什么

一年级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100道3分钟做完可以吗

非常快了。8分钟做完都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更别说3分钟了,有点儿时间太短了。

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_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是什么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_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是什么


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_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是什么


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_20以内的加减法手段是什么


其实真正的学习,速度和时间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数学思维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巧设游戏,激发孩子生活中“活”的思维

让学生在玩中学,玩出花样,玩出兴趣,玩出知识,这是合作探究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收获合作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

巧设作,培养孩子生活中“活”的能力

要避免使用一切算术定义和法则,儿童进行尽可能多的动手作。作是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动一动、说一说,让学生感知直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能力。这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定义的好方法。

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

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

你知道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吗?在我们父母眼里孩子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让父母很头疼,特别是在大班的小朋友,那你知道怎么教大班的小朋友加减法吗?那你知道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吗?那接下来我来告诉你吧。

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1

1.个要看的是大班的数学教材,到底是从什么思路孩子学习的。

2.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去帮助小朋友学习,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因为班级人数不多,这时候可以照顾到每个小朋友。

3.还要不断学习其他老师的上课模式,一定要多去了解小朋友的真实想法,有条件的可以经常安排一定测试和练习题。

4.如果有足够多的测试条件,是可以从测试题目的答题情况来真实了解小朋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和重点难点讲解,提高上课效率。

5.要多和小朋友聊天沟通,可以使用加减法的积木玩具,摆火柴游戏等工具来辅助教学课堂。

6.玩游戏是小朋友的自然天性,不能因为教不懂而骂他们,要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个教学时刻,及时发现有问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加以改正。

如何教大班的加减法2

所以孩子学好数学的基础是计算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度。

对于的小朋友来说,学20以内的加减法也要从数数字开始,打好基础。

首先让孩子熟练地背诵20以内的数字和数的分解

我们要求孩子熟练地背诵数字,是增加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增加孩子对数字的认识。

对于教孩子识数,家长可以利用实物教学的方法,比如:一块糖、两块糖、三块糖、四块糖……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三个苹果、四个苹果……等,这样孩子就会增加自己对数字的印象,而且能够和具体的代表意义相联系,知道每个数字所代表什么。

数的分解:一个数字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同的数字相加的形式,这是数学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础。

比如我们拿来5块糖果,给孩子演示把这5块糖果分成两组,该怎么分。

让孩子不仅能够正顺序的背诵,还要锻炼孩子倒序背诵,双数、单数背诵。

平时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小朋友进行数字的互动游戏:

数东西:1、2、3、4、5……

猜数字:13的后面是几?16的前面是几?

单双数练习:2、4、6、8……1、3、5、7……

数的分解:2分解为1和1;5分解为1和4、2和3、3和2、4和1、0和5……

其次先学加法再学减法

加法是基础,当孩子对数字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背诵的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简单的加法了。

可以从简单的1+1=2,1+2=3开始,做加法的时候,也要用到我们的实物教学法,因为这样更直观,孩子的印象也更深刻。比如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孩子的脑海里就会对加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加法就是增加了,多了。然后1个加上1个就是2个……

然后在增加数字上的难度,比如3+5=8,11+6=17等。在运算的过程中,遇到比10大的数字的时候,要先加个位,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得数写在个位的位置,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数写在十位的位置,比如10+10=20

加法是学习减法的基础,也是要从简单的减法开始的,比如现在有2个苹果,拿走了一个,就代表减去一个,还剩下几个?还剩下一个,那么2-1=1,依次类推,帮助孩子理解减法的意义:减法就是事物数量的减少。

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是

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是运用表象。

如果想让孩子真正的理解加减的意义,那么,就要运用表象的方法,让孩子作实物,不断的练习,从练习中理解。

用表象的故事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真正掌握数数:学计算之前先学数数,但是利用多种数数形式来为计算打基础,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在孩子会唱读1~100之后就认为孩子已学会了数数,而可以教计算了,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建立数的概念,也没有真正掌握计数的技巧。

教学前儿童学习加减法的重要性: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学习数学,渐渐的孩子就会感觉枯燥,甚至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孩子进行学前数学加减法的学习时,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教学算术,先易后难,联系生活:算术是比较复杂的,而对孩子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让学习较难的算术,很难让接受。

家长可以将孩子能够接触到的表象生活融入到孩子的数学学习中,例如去超市买苹果,让孩子自己挑选,并数出数量,等到回到家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洗两个苹果,一人一个吃掉后,问孩子还有多少个苹果。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接触数学并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孩子一直在农村读书,小学一年级都读完了,但是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懂,请求经验丰富的人教我?

这不是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教的时候有时间让他理解,有必要采取强硬手段,通过日常生活让他接触数字,对其敏感,多买些帮助他,主要要相信她,给他耐心,每天都有固定的题目给他做,今天错了解释给他听,第二天在做错的题目以及新的题目,实在不会,从小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把他不懂得记下来,让他随时可以复习,适时的检查他,让他也有压力,以上仅需参考

把知识都放在游戏中,而且你得从一年级册的课时开始,重新让他认识数字,不会算题,不只是计算的问题,他应该对数字的敏感度也不强,虽然他认识数字,但他不明白数字的含义。

可以找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数学题,让他慢慢来,慢慢适应数学,这样子下去,应该就可以让孩子喜欢上数学了

从基学

怎样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几乎70℅的内容离不开计算。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处于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方能有效发展。下面结合三年级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计算练习可设计成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了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寓教于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年级的计算与一二年级的计算对比,跨度非常大,一二年级的计算都是一步计算,能口算甚至听算,一次决定对错,而进了三年级,随着知识的深化,学生学习的知识明显变“难”,例如,要计算56×86必须计算8次才能得到结果,而且这8次里还有两次是乘加得结果,要想做对,不能有丝毫错,否则无效。因此,乘法口诀、20以内加减法等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算理必须清楚。先乘,后合并,思路不能乱。

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三、重视基本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而出,这对提高计算准确性起关键作用。只有提高了口算技能,才能促使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加强“天天练”,能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计算经验。

天天口算、适量笔算、对比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地积累计算的经验,形成技能。

四、有效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都会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的做法是:在课外每天都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题,让学生完成,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4.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的正确性。

5.让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有步骤,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