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半有源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是_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

有源rfid与半有源rfid区别

无源RFID标签内不含电池,它的电能从RFID读写器获取。当无源RFID标签靠近RFID读写器时,无源RFID标签的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能,激活RFID标签中的芯片,并将RFID芯片中的数据发送出来。

半有源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是_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半有源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是_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


半有源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是_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


优点: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寿命长,寿命保证10年以上,免维护,可以制作成薄片或挂扣等不同形状,应用于不同的环境。

缺点:由于没有内部电源,因此无源RFID标签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距离受到影响,一般要求功率较大的RFID读写器。

应用:防伪溯源、资产管理、图书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半有源RFID标签

半有源RFID电子标签,是集成了有源RFID电子标签和无源RFID电子标签的优势,作为一种特殊的标示物。在平时情况,其处于休眠状态不工作,不向外界发出RFID信号,只有在其进入低频激活器的激活信号范围时,标签被激活后,才开始工作。

优点:相比无源标签,半有源标签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好的效率。相比有源标签,半有源标签电池耗电较小。

缺点:体积大,成本较高。

应用:基于半有源RFID的门禁进出管理、人员定位、物品定位、区域定位管理、停车场管理、周界管理、电子围栏及安防报警等领域。

RFID 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有什么区别?

工作原理

有源电子标签又称主动标签,标签的工作电源完全由内部电池供给,同时标签电池的能量供应也部分地转换为电子标签与阅读器通讯所需的射频能量。

无源电子标签(被动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在阅读器的读出范围之外时,电子标签处于无源状态,在阅读器的读出范围之内时,电子标签从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能量中提取其工作所需的电源。无源电子标签一般均采用反射调制方式完成电子标签信息向阅读器的传送。

比较:

主动标签自身带有电池供电,读/写距离较远(约在100米~1500米),体积较大,与被动标签相比成本更高,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能量耗尽后需更换电池。

无源电子标签:一般可做到免维护,成本很低、使用寿命长,体积小,读写距离则较近(约在1mm~30mm)。

谁知道电子标签的原理

·创羿分析

电子标签技术(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射频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电子标签内存有一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常以此作为待识别物品的标识性信息。应用中将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品上,作为待识别物品的电子标记。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可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互传信息,通常的情况是由阅读器向电子标签发送命令,电子标签根据收到的阅读器的命令,将内存的标识性数据回传给阅读器。这种通信是在无接触方式下,利用交变磁场或电磁场的空间耦合及射频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实现的。

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根据其内部是否需要加装电池及电池供电的作用而将电子标签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半无源标签(semi-passive)和有源标签(active)三种类型。有源标签的工作电源完全由内部电池供给,同时标签电池的能量供应也部分地转换为标签与阅读器通信所需的射频能量,采用有源标签的系统的特点是可以达到比较远的识读距离。距离甚至可达到至100m左右。比较适合应用于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辆管理,车辆流量统计等应用领域。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多项技术的综合发展。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收发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传播特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识别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射频识别技术将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将会在电子标签(射频标签)、阅读器、系统种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总而言之,射频识别技术未来的发展中,在结合其它高新技术,比如GPS、生物识别等技术,由单一识别向多功能识别方向发展的同时,将结合现代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应用。

电子标签的原理是什么?

电子标签通常是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最基本的电子标签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的电子编码,高容量电子标签有用户可写入的存储空间,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读/写单元和电子收发器。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出电磁脉冲,收发器接收这些脉冲并发送已存储的信息到阅读器作为响应。实际上,这就是对存储器的数据进行非接触读、写或删除处理。

从技术上来说,“智能标签”包含了包括具有RFID射频部分和一个超薄天线环路的RFID芯片的RFID电路,这个天线与一个塑料薄片一起嵌入到标签内。

通常,在这个标签上还粘一个纸标签,在纸标签上可以清晰地印上一些重要信息。当前的智能标签一般为大小,对于小的货物还有4.5×4.5cm尺寸的标签,也有CD和DVD上用的直径为4.7厘米的圆形标签。

与像条形码或磁条等其他ID技术相比较而言,收发器技术的优势在于阅读器和收发器之间的链接:读/写单元不需要与收发器之间的可视接触,因此可以完全集成到产品里面。

这意味着收发器适合于恶劣的环境,收发器对潮湿、肮和机械影响不敏感。因此,收发器系统具有非常高的读可靠性、快速数据获取,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省劳力和纸张。

以上内容参考

rfid工作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电波能量,用以驱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应耦合及后向散射耦合两种。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种式,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RFID技术中所衍生的产品大概有三大类:无源RFID产品、有源RFID产品、半有源RFID产品。

1、无源RFID产品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成熟,市场应用最广的产品。比如,公交卡、食堂餐卡、、宾馆门禁卡、二代等,这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属于近距离接触式识别类。其产品的主要工作频率有低频125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433MHZ,超高频5MHZ。

2、有源RFID产品,是最近几年慢慢发展起来的,其远距离自动识别的特性,决定了其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潜质。在远距离自动识别领域,如智能,智能医院,智能停车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及物联网等领域有重大应用。有源RFID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属于远距离自动识别类。产品主要工作频率有超高频433MHZ,微波2.45GHZ和5.8GHZ。

3、半有源RFID产品,结合有源RFID产品及无源RFID产品的优势,在低频125KHZ频率的触发下,让微波2.45G发挥优势。半有源RFID技术,也可以叫做低频激活触发技术,利用低频近距离定位,微波远距离识别和上传数据,来解决单纯的有源RFID和无源RFID没有办法实现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近距离激活定位,远距离识别及上传数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