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诗词里的故事 诗词里的故事一年级

与古诗词有关的名人故事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与古诗词有关的名人故事如下:

诗词里的故事 诗词里的故事一年级诗词里的故事 诗词里的故事一年级


纳兰性德成婚3年,妻子卢氏即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多情公子为此哀吟凄唱,写下了多首哀感顽艳的悼亡词,有的在题中明言,有的则像这首,虽无题,但也可以理解作悼亡词。

山花子,清·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一作“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故事:

词中故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后人多认为她的离世让纳兰容若饱尝丧妻之痛,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词史上的高峰。

词上片前两句点出了时序、景色,景中含情。风絮通常指柳絮,柳絮入水即化为浮萍(古人这样以为的),是说春天早已过去了。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阴历五月三十日,正是仲夏荷花开时。

莲出泳波,淤泥不能伤其洁,泥莲一方面喻指卢氏品性美好,另一方面又有萎落于泥的衰飒之感。这里的意象都有连属的意思:莲与藕,本来相互依存,我是你的根,你是我的花;如今斯人已逝,而藕断丝连,徒留思念无穷已。

这里要注重“已”与“刚”两个副词所指示的句法关系,我们把这两句倒过来理解就顺畅了:芳华女子刚与她的郎君结为同心,如胶似漆的生活刚刚开始,不料转眼就遭天妒,香魂一缕随风飘散了。这样一来,这两句写景又成了托喻式的事实描述了。后两句写拈香祭灵,追忆与亡妻的前尘往事。

下片承上抒情,首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物极而反的原理在情感体验上也是存在的。比如:当至亲至爱的人后,最痛苦、最让人揪心的,往往不是号啕大哭的那位,而是神情恍惚、呆若木鸡的那位。

这也正是所谓的至哀无声,至痛无文一一人在最悲痛的时候,往往哭不出声、说不出话.写不出文来。这种强烈至极的情感以及在它冲击下的人的反常的行为举止之间,隐藏着的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张力,往往也是文学作品最摄魂入魄的表达空间。

诗词中的典故

1、冰雪

诗词中的典故如下: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原文: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