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中国伟人的感人事迹 中国的伟人的事迹10个简写

中国有哪些爱国名人和他的事迹?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中国伟人的感人事迹 中国的伟人的事迹10个简写中国伟人的感人事迹 中国的伟人的事迹10个简写


他一生奔走呼告,致力于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晚年积劳成疾仍不忘救国,被广大中国人民尊称为“国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现代中国名人的感动故事有哪些?

1、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

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2、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3、秦_飞(耶鲁村官)

秦_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_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_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4、张超(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5、李万君(大国工匠)

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

6、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的好医生)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

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缘募捐。2014年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近200名患者!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7、郭小平(红丝带学校创办人)

郭小平,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

2004年,山西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见艾滋病区几个孩子到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办起“爱心小课堂”,后在各界支持下,临汾红丝带学校挂牌成立。建学校让郭小平饱受争议,但他仍坚持,说只愿有一天艾滋患儿能到正常学校上学!

中国伟人故事有哪些?

古代中国有很多伟人,但近代的中国,也有很多伟人,他们用热血和身躯,为我们打造出新中国,例如,邓稼先。

一、初入“原子弹门”

1958年,邓稼先第一次跨进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殿堂时,眼前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名牌大学里分来的20多个毕业生外,他的手里只有3本书。这些,就是他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全部财富。那一年,他扛起了共和国核工业的重担,年仅34岁。

邓稼先与那群年轻人无比融洽,他虽然是挂着洋博士头衔的领导,却没有一点架子,年轻人都亲切地管他叫“老邓”。

每天,他都把这群年轻人组织起来,集体研读核领域里的“圣经”——3本原牌俄文书籍。这3本书分别是柯朗特的《超音带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运原理》。其中《爆震物理》算得上是国内的孤本,是钱三强教授在访苏时千方百计弄来的。

另外两本,也是邓稼先绞尽脑汁找到的。这3本书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使他们了解到原子弹构造最深层的秘密,成为他们打开核武库的3把钥匙。

说起攻关,谈何容易!这些人,除了邓稼先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由于3本书都是俄文原重版,大家只能边译边学,有时为了准确地破译一句话,竟要花去很长时间。除了领导大家读书,邓稼先还要讲课。他给年轻人讲核物理,讲流体力学。他经常在冬天也汗流浃背,因为每当他讲起课来,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投入。

二、自主研发

50代的“老大哥”表面上支持和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但实际上不动真的。那位派到中国来的苏联专家对核理论不露半句真言,整天命令研究所的同志们修路、盖房和建围墙。偶尔盼到他上一节课,却大谈一些与科学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琐事,气得邓稼先和同事们管他叫“哑巴和尚不念经”。

1959年6月,苏方片面撕毁合同,停止了向中国提供原子武器的技术援助,撤走了专家,致使200多项大工程合同作废,给我国的核工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个“不念经的和尚”早在暑假期间买了一卡车布料返回了苏联。邓稼先和同志们永远忘不了这个日子,他们把1959年6月简写为“596”,作为正在研制中的原子弹代号。

在那些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党和人民给了邓稼先等人以勇气和决心。聂荣臻元帅来到这里,感慨地说:“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也是靠不起的,党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科学家。”党的信任和关怀,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按邓稼先的话说:“和美苏比起来,我们差得很远。但是,我们只有一个条件:“都很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凭着这股精神,邓稼先组织大家刻苦攻关,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原子武器研制的重大课题,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邓稼先等人取得科研重大成果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神,是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中国精神。60年代的中国,科技刚刚起步,不仅资料缺乏,而且设备陈旧。邓稼先他们使用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是用手摇的,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求开方,还得查表。一道大演算题,往往一个月才出结果。

冬天到了,屋子里冷,手被冻肿了,按键不灵便,摇柄也没有劲儿。大家只能利用工间操的时间跑到附近的邮局里暖一暖手。设备少,他们就将人分作3班,人闲机不闲,整日整夜地算着,画着。殊不知,巨大的蘑菇云就是这样升起的。

三、见证了原子弹诞生的一代人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西部罗布泊地区闪出炽烈的光亮,发出天崩地裂般的轰鸣,一团蘑菇红云滚滚升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红色的火球,带着邓稼先等人的希望,带着他们的汗水,带着他们的泪花,升向了天空。世界人民此时此刻都在说一句话:“了不起啊,中国人!”

从1958年起,邓稼先每天来去匆匆,披星戴月,包括他的母亲和爱人在内,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她们只知道他很忙,忙得经常改变星期日出游的计划,忙得食无味,夜不眠。

四、没有人看的到的牺牲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邓稼先正准备在罗布泊与同行们热闹庆祝一番的时候,他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即刻乘机返回北京。

6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邓稼先废寝忘食地研究,无暇顾及家人。许鹿希这个贤惠的夫人里一阵沉默,(北京医学院的著名教授)担起了家庭生活的一切。无论多么忙,生活多么艰苦,她都没有一句怨言,甚至在老邓远离家中婆母病重的时候,她都没有一点抱怨之情。因为她懂得,稼先的事业有多么大,稼先的分量有多么重。

五、国家的骄傲

来到医院,只见老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见到久违的爱了,母亲的眼里又增加了几分光亮。老人家用颤抖的手,把鲜红大字的《号外》举到胸前,轻声地问道:“稼先,你能告诉妈吗,妈只有这个心愿……”

豆大的泪珠从邓稼先的脸上落下来,他急步向前,跪在母亲面前,抽泣地说:“妈妈,我们成功了!”母亲听完儿子的一句话后,微微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她已得到了最完美的回答,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闭上眼睛,安详地去了。老人家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到了骄傲,感到了满足。

晋人王祥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要领袖人物的感人故事!!!急!!!

一、毛主席心中的人民群众

1947年,毛泽东东渡黄河后,乘吉普车去西柏坡。行进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一个生病的女孩和泪流满面的妇女。他身子一阵震颤,急忙下车——以下是毛泽东卫士们回忆的原文:

毛泽东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手和额部:“孩子怎么了?”

“病啦!”女人泪流满面。

“什么病?”

“请一个先生看过,说是伤风着凉,气火上升。可吃了药不管事儿,烧得说胡话,这会子只剩了一口气……”女人呜呜地哭出声。

听到此,毛泽东眼圈泛红,猛地扭回头,朝车上看。是在找随军医生。

“我在这里。”朱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

“快给这孩子看病。”

朱医生用听诊器听,又量体温,然后问那妇女孩子发病过程……

“有救吗?”毛泽东声音颤抖,提着一颗心。

“有救。”

“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

“可这药……”

“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

“有是有……只剩一支了。”

“什么药?”

“盘尼西林。”

“那就快用。”

“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

“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请你马上给孩子注射!”

朱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用给了生病的孩子。那时,抗生素不象现在这么泛滥,所以很显特效。朱医生打过针,用水壶喂那孩子水。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掀起眼皮,轻悠悠叫了一声:“娘……”

那妇女呆呆地睁着大眼,泪水小河一样哗哗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

毛泽东两眼泪花迷离,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每当谈到那个孩子和流泪的母亲,毛泽东眼圈总要泛红:“也不知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把她带来治疗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么!”

这种事,已完全不需要我们去作更多的评论。人民的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如此之近,如此之紧,人人一看便能明了。

二、鱼儿离不开水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

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

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水关系是什么呢,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却不可离开水,所以用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历代统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都是水和舟的关系,那个舟是在水上,水是载着舟的,舟还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说封建的统治,它可能还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为鱼,就说我永远离不开你,但你可以没有我,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

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通过这件事,毛泽东开始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

1937年11月,徐肖冰那时刚参加革命,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任摄影干事。有一天,组织上对徐肖冰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拍摄,具体情况到飞机场就知道了。徐肖冰赶到飞机场时,人还很少。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肖劲光等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都到机场来了,飞机一到,徐肖冰还没反应过来,飞机上就下来很多人。原来是苏联派专机把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送回延安,陈云也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另外还有一些随行人员。那时徐肖冰到延安不久,很多人他并不熟悉,只好想办法让主席的镜头多一点。看到徐肖冰拿着照相机比划,主席就说:“我们一起拍个照吧。”然后他们很自然地站在一起(见《毛泽东画传》第132页,徐肖冰摄)。那时徐肖冰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机,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他只好离得远一些,以主席为中心拍照。因为不熟悉,这次拍照险些把站在边上的王明圈在镜头外面。刚拍完一张,突然有个外国人把徐肖冰拉到旁边,问:“你是哪里来的?”徐肖冰说:“我是后方政治科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但这人半信半疑,恰好一旁有人认识徐肖冰,向他证明了徐肖冰的身分。后来,徐肖冰才知道这人叫马海德,是个大夫,和美国著名作家斯诺一起到延安的。但当时被他这么一搅,拍照的机会错过了。当徐肖冰与马海德熟悉之后,就总跟他开玩笑:“马大夫,那时我在飞机场拍照片,你怀疑我,这事是你该管的吗?”马海德自己也觉得好笑。

最满意的照片

组织上为了培养徐肖冰,送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报告。徐肖冰带着相机,准备给主席多拍几张照片,可是听的人很多,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插不进去,更看不见主席。徐肖冰围着房子绕了一个圈,找了好几个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听众也拍进去。拿着相机选来选去,最后,他只好站到边上,拍到主席的侧面,同时也将听众纳入镜头。这幅照片,是徐肖冰到延安后比较近距离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首次面世是在1968年,摄影界的人士认为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主席的形象几乎占满了画面,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所以这张照片一发再发(见《毛泽东画传》第159页,徐肖冰摄)。

国民党帽徽的故事

徐肖冰所拍摄的照片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张照片还有着特殊的经历。这张照片就是在党的七大会议期间,徐老抢拍的毛主席与朱老总的合影。当时朱老总兼八路军总司令,戴着国民党军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一段时期它在发表的时候被修改过。与徐肖冰的原照相比,我们会看到,朱老总的帽子上国民党的帽徽被修掉了。现在这幅照片仍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在《毛泽东画传》编辑过程中,徐肖冰一再强调要按历史原貌发表。1988年,日本邀请徐肖冰夫妇去日本举办照片展览,展出的就是原照片。《朝日新闻》特地就此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原貌。徐肖冰说,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跟着主席回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因为他的归来,韶山冲沸腾了。毛泽东到达韶山时,天已经黑了。第二天早上5点钟,他就从住处走出来。侯波不知道主席要去哪里,她背着相机寸步不离地跟着主席。上了一个小山顶,主席来到父母的坟墓前鞠躬致敬(见《毛泽东画传》第238页,侯波摄)。随行的人员没有准备,赶忙从旁边的柏树上折下一枝,献在主席父母的坟前。默哀完毕,主席对着父母许愿:以后有机会,我还回来看望你们。

下山路上,主席的故居前已是人山人海。他先去老邻居家。他递给老邻居一支烟,一边用他多年未改的乡音和乡亲们亲切地聊起家常。

侯波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

这张照片,真切地反映了毛泽东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使侯波感悟到,拍摄领袖的照片不仅要表现他们的伟大气质,还要表现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照片才真实、可信、感人(见《毛泽东画传》第428页,侯波摄)。

“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客人。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见外宾的摄影工作。当时,侯波的工作单位还在北平电影制片厂,中央有事就来电话通知,有时也来车接。这次会见结束,客人走后,侯波他们收拾机械也准备离开。这时,主席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他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但没有见过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侯波:“这是我的爱人。”主席便问侯波老家是哪里,侯波回答:“山西夏县。”主席说:“哦!是关云长老乡!陈赓在你家乡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呢!你是什么时候到延安的?”侯波又回答说1939年。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为人民好好服务。”

主席风趣的一番话,使侯波有些紧张的心理放松了,她没想到主席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说话这么幽默。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主席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想着跟主席合影。未曾想到,主席却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主席两侧站好,这时主席摇头说:“不行,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很长时间,侯波珍藏着这张照片,没有拿出来。直到后来才公开。很多人看到照片,都好奇地问侯波:“主席应该站在中间啊?”每次,侯波都要把当时的情况介绍一遍。这也是侯波第一次见到主席。她没想到自己后来也被调入中南海。后来主席的活动多了,中央办公厅考虑到应该用照片来记录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活动,中南海需要有一个专职的摄影人员,组织上就将侯波调入中南海。调去时,侯波是北平电影制片厂的照相科科长,到了中南海以后,仍是照相科长,其实只有她一个人。后来时间久了,主席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直到现在,主席身边的人一直称她为“侯科长”。

“南京解放”被疑为“摆拍”

1949年4月,徐肖冰和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住在香山。一天上午,主席从房间里出来,秘书走来递给他一张《人民日报》的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毛主席接过报纸,边走边看。这时徐肖冰拿着相机,却无法拍摄主席的正面,只能耐心等待。看了一会儿,主席见边上有凳子,顺势坐下来,手拿着报纸继续看。怕影响主席看报,徐肖冰悄悄地跟着主席,当主席看到报纸的正面时,“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徐肖冰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永恒的瞬间。

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就是这时完成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直到今天,徐肖冰回忆往昔,仍饱含深情:“我在香山为毛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但是可笑的是,很多摄影家认为这张照片是“摆”出来的,并被作为摆拍的典型。徐肖冰笑道:“我们是搞新闻的,又是给领导拍照,哪里敢摆布!”

主席畅游长江

中南海是有游泳池的,但主席对游泳池不感兴趣,相比而言,他更愿意到江河湖泊里去游,他对中国的江河有着特殊的感情。1956年5月,主席从广州经长沙来到武汉,想到长江去游泳。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很担心,江水里漩涡多、还有血吸虫……然而种种理由都没能说服主席。只要他下定决心,谁劝也没有用。王任重只好组织了几个人先去长江试游,感觉漩涡的力度不大,可以游,才放心。

那天下午,毛主席在杨尚昆、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蛇山脚下,就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工厂里的人都出来了,主席一下水,人们就跟着在岸上跑,害怕出事。但是主席特别自信,他游泳的姿势多种多样,蝶泳、蛙泳、仰泳,甚至可以在水里站着。侯波早就做好了准备,把相机、胶卷都准备好,但她不敢下水,只能在船上拍。在她换胶卷的时候,船一晃,装胶卷的纸盒落入水中,这时正好主席游过来,他一把抓住盒子,顺势站在水中,打开纸盒,边看边念上面的英文说明。遗憾的是,当时侯波在装胶卷,没有把这一情景拍下来。

主席一直游到汉口的丹水池附近才上岸,共游了3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后来,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来记述这次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说起主席照片背后的故事,两位老人侃侃而谈,他们的思维如此清晰,以至于和主席在一起的点滴都记忆犹新。很多人惊叹徐肖冰、侯波夫妇为主席拍的照片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伟人豁达的气度和自然的神态,实际上,多年来为主席拍照的经历使他们知道,主席是不爱拍照的,主席个人照片都是在主席不注意时拍的。主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不要把镜头只对准我,要多对着群众。和主席接触,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主席特别喜欢接近群众。一年中,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常常走入农家,问他们生活怎样、庄稼怎样,他与群众交谈,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

日光西斜,屋子渐渐暗下来。3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谈兴尚浓。逢主席诞辰110周年,各种活动频繁地邀请两位老人出席,这些天,他们很辛苦,但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地一一耐心面对。作为曾经生活在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种时刻,他们,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均是历史的见证。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中国的伟人的事迹有哪些?

董存瑞

狼牙山五壮士

刘胡兰

1、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3、周恩来--中国第一管家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起了推动作用。

4、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更是当代大学生所敬佩的。

为实现祖国统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构想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了解决,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构想解决,对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这也是一个出路。

"一国两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这一理论也装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大脑。

扩展资料:1、鲁迅--中国第一文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因此大学生称他为中国第一文人。

2、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人

她在长达70年的政治生涯中奋进不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一生的言论和实践中始终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她捍卫、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她始终高擎孙中山的旗帜,将国内不同阶层及不同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中国革命大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她组织救国会,支持开展工合运动,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她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斗争,注重培养妇女人才,为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始终关怀着亿万中国儿童,视他们为祖国的未来,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她倡导和兴办了儿童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她是中国"希望工程"的先驱。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女人,她一生无私无畏、艰苦奋斗、执着追求,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伟人的故事吗?

1、岳飞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2、谭嗣同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3、文天祥

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4、屈原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5、刘胡兰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

刘胡兰从红军战士孙同志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刘胡兰渐渐长大了,为了担负家庭的生活重担,她和邻居家的孩子小青,一起去山里驮炭,俩人渐渐产生了爱情。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

孙同志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小青要参军了,刘胡兰鼓励他要勇敢战斗,争取入党。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反扫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刘胡兰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党组织吸收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

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

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