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高山族是一种不尊敬的称呼 高山族说的什么语言

少数民族的称呼

高山族的房屋,依建屋造房原料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五类。

01 汉族 02 蒙古族 03 04 藏族 05 尔族 06 苗族 07 彝族 08 壮族 09 布依族 10 朝鲜族 11 满族 12 侗族 13 瑶族 14 白族 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 17 哈萨克族 18 傣族 19 黎族 20 僳僳族 21 佤族 22 畲族 23 高山族 24 拉祜族 25 水族 26 东乡族 27 纳西族 28 景颇族 29 柯尔克孜族 30 土族 31 达斡尔族 32 仫佬族 33 羌族 34 布朗族 35 撤拉族 36 毛难族 37 仡佬族 38 锡伯族 39 阿昌族 40 普米族 41 塔吉克族 42 怒族 43 乌孜别克族 44 族 45 鄂温克族 46 崩龙族 47 保安族 48 裕固族 49 京族 50 塔塔尔族 51 独龙族 52 鄂伦春族 53 赫哲族 54 门巴族 55 珞巴族 56 基诺族

高山族是一种不尊敬的称呼 高山族说的什么语言高山族是一种不尊敬的称呼 高山族说的什么语言


凿齿,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高山族服饰特点

高山族服饰的高山族服饰特色 高山族的服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传统服装式样有贯头衣、交领衣、胸衣、背心、长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有冠饰、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臂饰、手饰、脚饰等。装饰材料以自然物为多,颇具特点。如贝珠、贝片、玻璃球、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贝的使用最为广泛,不仅许多首饰直接用它穿缀而成,泰雅人和赛夏人过去还将其一串串缀于上衣之上,制成珍贵的贝衣。 贝衣是以两幅麻布制作的无袖上衣为底,上面缝缀一串串的贝珠制成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砗磲贝切成小薄片,然后一颗颗仔细地磨成珠状,再将一粒粒细小的贝珠穿缀成串,缝在麻布衣服的襟边、两侧下摆处,甚至布满全身。称为贝衣、贝珠衣或珠衣。每件贝衣要用贝珠几万颗至十几万颗。制作一件贝衣非常复杂困难,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因此,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过去多为酋长和富有者所拥有。目前大陆只有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有收藏。 高山族男子的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这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祭祀时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银盔。银盔是财富积累的纪录,他们把用实物换来的银铸成银圈,做成头盔,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承。继承人最少在头盔上增加一个圈,儿子多把银盔拆成圈分发给众儿子,在这基础上再铸出新的头盔,世代相传,连绵不断。每到节日或新船下水时,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常带这种银盔帽子。这是一种勤劳节俭和财富的象征。高山族各部族之间的服饰还有一些别。服饰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审美特征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风俗习惯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住所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过去高山族住房大部分为地上住屋,也有局部凹入地下。

排湾人的住屋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面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则以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块板石盖顶的。

鲁凯人倚坡建屋,先将基地铲平,成“簸箕形”,为半地下式住屋。阿美人的住屋建在平地上,无一定朝向。卑南人的居室为圆形,是用竹篱环围起来的。雅美人的住房大都建在沿海山麓坡地上,面海而居。建筑材料多取自于海边卵石,用卵石垒成地基和墙壁,外部蔽以茅草。房屋地基挖得很深,屋内凹下二三米,房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半地下式房屋,可抗台风的袭击。

平埔人的住房大都是干栏式建筑,也就是“架梯入室”的桩上建筑。高山族各族群住屋多数有门无窗,也无烟囱设备,屋内一般比较阴暗,陈设也很简单。现在各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 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族群居住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房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屋内陈设已大为改观。

交通

高山族聚居的山区,层峦叠嶂,行路如蜀道之难。山区道路可分为“社路”和“猎路”两种。在深谷危崖和溪水过处,则架设木桥、竹桥或藤桥以渡。木桥多为独木桥,即用一株大树砍削成方木,横架在溪流两岸。也有在岩壑之间,用两木交叉,下端插入溪间,上端靠在岩壁上,攀登而过。竹桥有长短两类:短桥用三四根粗竹并搭在岩石上;长桥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间为桥架,再以四五根排竹搭在桥架与岩石上。有的在桥的两侧搭架竹栏杆,以便扶持。藤桥一般架在危崖深谷之间,往往是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

民族特点的服装特点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 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尔族 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 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 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 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 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 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1、白吐马克(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2、阿图什吐马克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3、赛尔皮切吐玛克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4、欧热吐玛克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5、开木切特吐玛克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随着时间推移多为老年人佩戴。6、库拉克恰是 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 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 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喜爱之物。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1、巴旦姆花帽是用巴旦姆杏核......>>

高山族服饰有哪此象征性的图案 高山族的服饰图案、日用品、工艺品多选用蛇纹图案,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图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高山族生活在蛇类出没的亚热带地区,对蛇的属性、特点有较多的了解,他们把百步蛇当作神灵的化身,认为是祖宗的灵魂附在上面,因而不能,并把它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如卑南人喜欢蛇雕刻,据说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

高山族有什么民俗风情 高山族服饰 是我国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之一。我国各个民族几乎都可以找到踪迹。不过最早生息在曲是人们通称的高山族,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的“东人”和“夷州人”,后来改称为“山胞”、“土著族”、“先住民”、“”。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高山族的发展比较缓慢,有的到现在甚至还处于原始状态,仍生活在之中。据记载,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都曾实行过海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搬到内地,不准他们和沿海诸岛进行联系。这样,孤悬海外的高山族,便和祖国大陆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但是他们的族源、文化及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仍和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从前清时期开始,放弃了原来的“番”姓,改为和大陆相同的姓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集体居住的地方叫村社,每一个村社包括若干个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这些村社,分别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外人不能侵犯。 高山族居住的一般是茅草顶的木板房,也有的屋顶是用树皮、石板或竹子盖起来的。住在台东兰屿岛上的雅美族,到现在,还采用挖地穴的办法建造房屋,室内比地面低很多,挖出的土堆放在周围就成为屋墙。他们以芋头、甘薯为主食。平时男子大都只在腰间挂一个“丁字带”,妇女也仅在胸前和腰间系一块方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已成为一个旅游区,一部分雅美族人已摆脱愚昧落后和衣不避体的陋习。 高山族人非常尊敬老年人,还很爱喝酒。由于他们经常进行打猎活动,所以特别喜欢自己的,就像汉族重视自己的耕牛一样。 高山族也有传统的文化艺术,并特别喜欢跳舞。的杵乐,就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 高山族按其居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的不同,分为许多支。除早已定居平原并与汉族融合在一起的平埔族外,高山族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邵族等十大族群。一共40多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1.7%,属于弱势族群,但是代表的却是本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这十大族群中前六个族群的居住地多在无法耕种的山区,阿美族和卑南族居于东部平原,雅美族则居于太平洋上的兰屿岛。据此,长期以来,把这十大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看来也不是很恰当的,但是沿用时间已久也就习惯了。 高山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节日与习俗 高山族一般每年有两个主要节日,一是播种节,一是丰收节。后者的规模特别大,不多等于汉族的春节。各家届时都要屠宰家畜、酿酒、做糕等,祭祀祖神,饮宴作乐,一般延续10天左右。他们特别崇拜祖先;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万物皆有灵魂,灵魂有善有恶。外出时挂菖蒲于胸前,夜间行路涂炉灰于额上,避免恶灵近身。有病用茅叶、鸡卵、兽牙抚摩患处。还普遍迷信征兆和占卜,常根据征兆决定事情的行止。如日食、月食、彗星出现、鸡夜鸣、犬长嚎、蛇出洞、小鸟小兽横道、人被毒刺挂、跌跤、打喷嚏等都是凶兆。儿童的头不许随便抚摸。女人专用的小锹、厨具、织机等和男人的弓箭、农具、武器等不准异性接触。 女性权力高 高山族的基层组织是“社”,若干社 成一个部族。有的部族里,女性权力一向比男性高,保留着母系的遗风。在部族公共事务上,他们的长老、祭司、甚至头领,大都由妇女充任,执政掌权。在阿美族和雅美族里,婚后的丈夫几乎把吃的、用的都给妻子享受。妇女们不仅在家中享受主人的待遇,地位也大都比男子高。 高山族分为阿美、排湾、泰雅、布农、赛复、曹族和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饰各具特色。泰雅、赛夏及......>>

请问高山族的生产生活特色有哪些谢谢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高山族的发展比较缓慢,有的到现在甚至还处于原始状态,仍生活在之中。据记载,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都曾实行过海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搬到内地,不准他们和沿海诸岛进行联系。这样,孤悬海外的高山族,便和祖国大陆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但是他们的族源、文化及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仍和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从前清时期开始,放弃了原来的“番”姓,改为和大陆相同的姓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集体居住的地方叫村社,每一个村社包括若干个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这些村社,分别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外人不能侵犯。

高山族居住的一般是茅草顶的木板房,也有的屋顶是用树皮、石板或竹子盖起来的。住在台东兰屿岛上的雅美族,到现在,还采用挖地穴的办法建造房屋,室内比地面低很多,挖出的土堆放在周围就成为屋墙。他们以芋头、甘薯为主食。平时男子大都只在腰间挂一个“丁字带”,妇女也仅在胸前和腰间系一块方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已成为一个旅游区,一部分雅美族人已摆脱愚昧落后和衣不避体的陋习。

高山族人非常尊敬老年人,还很爱喝酒。由于他们经常进行打猎活动,所以特别喜欢自己的,就像汉族重视自己的耕牛一样。

高山族也有传统的文化艺术,并特别喜欢跳舞。的杵乐,就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

高山族按其居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的不同,分为许多支。除早已定居平原并与汉族融合在一起的平埔族外,高山族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邵族等十大族群。一共40多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1.7%,属于弱势族群,但是代表的却是本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这十大族群中前六个族群的居住地多在无法耕种的山区,阿美族和卑南族居于东部平原,雅美族则居于太平洋上的兰屿岛。据此,长期以来,把这十大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看来也不是很恰当的,但是沿用时间已久也就习惯了。

高山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节日与习俗

高山族一般每年有两个主要节日,一是播种节,一是丰收节。后者的规模特别大,不多等于汉族的春节。各家届时都要屠宰家畜、酿酒、做糕等,祭祀祖神,饮宴作乐,一般延续10天左右。他们特别崇拜祖先;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万物皆有灵魂,灵魂有善有恶。外出时挂菖蒲于胸前,夜间行路涂炉灰于额上,避免恶灵近身。有病用茅叶、鸡卵、兽牙抚摩患处。还普遍迷信征兆和占卜,常根据征兆决定事情的行止。如日食、月食、彗星出现、鸡夜鸣、犬长嚎、蛇出洞、小鸟小兽横道、人被毒刺挂、跌跤、打喷嚏等都是凶兆。儿童的头不许随便抚摸。女人专用的小锹、厨具、织机等和男人的弓箭、农具、武器等不准异性接触。

女性权力高

高山族的基层组织是“社”,若干社 成一个部族。有的部族里,女性权力一向比男性高,保留着母系的遗风。在部族公共事务上,他们的长老、祭司、甚至头领,大都由妇女充任,执政掌权。在阿美族和雅美族里,婚后的丈夫几乎把吃的、用的都给妻子享受。妇女们不仅在家中享受主人的待遇,地位也大都比男子高。

精美的服饰

高山族同胞的衣着服饰最引人注目。他们的衣服主要用麻和棉布制成,又因地区的不同各有异。但一般男的有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和披肩等。女的穿有袖或无袖胴衣、围裙、裤或裙子。妇女还喜欢在衣襟、衣袖、头巾、围裙上刺绣精美的图案。

高山族男女喜欢赤足,不论男女都爱佩带头饰、耳饰、手镯、脚环、项链等。排湾族男子的头冠......>>

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白族、傣族、高山族、彝族服装和服装的特点。包括怎样识别这几个民族的服装。 我只认识蒙古族,哈哈

民族有哪些?服饰特点呢?传统节日,生活习俗还有饮食文化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不畏天险,用藤皮打成粗藤索两条,平行悬于两岸之......>>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

住所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过去高山族住房大部分为地上住屋,也有局部凹入地下。

排湾人的住屋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面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则以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块板石盖顶的。

鲁凯人倚坡建屋,先将基地铲平,成“簸箕形”,为半地下式住屋。阿美人的住屋建在平地上,无一定朝向。卑南人的居室为圆形,是用竹篱环围起来的。雅美人的住房大都建在沿海山麓坡地上,面海而居。建筑材料多取自于海边卵石,用卵石垒成地基和墙壁,外部蔽以茅草。房屋地基挖得很深,屋内凹下二三米,房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半地下式房屋,可抗台风的袭击。

平埔人的住房大都是干栏式建筑,也就是“架梯入室”的桩上建筑。高山族各族群住屋多数有门无窗,也无烟囱设备,屋内一般比较阴暗,陈设也很简单。现在各族群居住条件身体毁饰已发生显著变化,房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屋内陈设已大为改观。

交通

高山族聚居的山区,层峦叠嶂,行路如蜀道之难。山区道路可分为“社路”和“猎路”两种。在深谷危崖和溪水过处,则架设木桥、竹桥或藤桥以渡。木桥多为独木桥,即用一株大树砍削成方木,横架在溪流两岸。也有在岩壑之间,用两木交叉,下端插入溪间,上端靠在岩壁上,攀登而过。竹桥有长短两类:短桥用三四根粗竹并搭在岩石上;长桥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间为桥架,再以四五根排竹搭在桥架与岩石上。有的在桥的两侧搭架竹栏杆,以便扶持。藤桥一般架在危崖深谷之间,往往是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

高山族不畏天险,用藤皮打成粗藤索两条,平行悬于两岸之间,分别固定在两边的岩石或大树上,在其下端约为五六尺,以同样方法再平行悬结藤索两条,藤索上用藤蔓穿结成网状为桥面,两边上下藤索间也结织成网状为扶栏。这种藤索吊桥在泰雅、布农、鲁凯、排湾等族群中均普遍采用。阿美人、卑南人和日月潭的邵人等族群擅长使用独木舟,独木舟是用一段大圆木挖削而成的。兰屿雅美人的海船在外观上呈头尾翘起的龙舟式,采用拼板工艺,船身、船头雕绘着十分精巧而美观的几何形和人形图案。

高山族的聚落,明清文献称作“番社”或“社”,后来一直沿用“社”这个称呼。清朝及一些文人学者,曾对高山族一些村社作过粗略的调查统计,《府志》记载当时高山族共计277社,“社之大者不过一二百丁,社之小者止二三十丁”。据省民政厅1953年公布的数字,高山族聚居的村落共计409社。社都有自己的名称,最早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后来才逐步发展为以血缘为纽带兼以地缘为组合,包括一个或几个氏族成员聚居的“社”。

高山族还有一套传统的年龄等级制度,借以开展生产、祭祀、军事等各种活动。年龄等级制度以长幼和职责为原则,把人的一生大体划分几个阶段,凡到一定年龄的男子,均被列入既定的同龄人的等级之中,自觉履行各自等级对的职责和义务。年龄分级有宽、严两式。宽式分级,如泰雅、赛夏、雅美等族群,仅根据长幼尊卑及分工,把年龄大体分成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严式分级,如阿美、卑南等族群,形成一套系统的等级制度。特别是阿美人的年龄等级制度,形成森严的梯队结构。例如北部阿美地区的薄薄、里漏等社,年龄制度从18岁到89岁,共分9级,各有专名,取“雾、雨、藤、磨石、荒土、楝树、神器”等名称。

的好多都是高山族,在内地有高山族这个民族的存在吗

高山族也是地区的土居民族,在这个称呼已不存在,因为这是对当地土居民族的贬称。

所谓的高山族是指当受到外族侵犯时,土居当地的民族被迫逃到高山上以求生存,长期以来,在内地被称为高山从50年代起,高山族的社组织逐步走向地方行政管理,而且过去五六十人的大家族日趋缩小。但是作为意识形态及文化习俗的许多传统仍然在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族。

高山族不是指某单一少数民族,而是指土居当地的多支少数民族总数。高山族,纯朴却不知大义的民族。

福建有一些,不过很少,几千人左右。

高山族文化 高山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泰雅人的住屋一般都建在山腰地带,住屋正面朝向低处。住屋一种是全部建在地上,另一种是屋内凹入地下,屋檐高不过一米半的半穴居式建筑。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桥梁,在高山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高山族内部语言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所以这也导致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特别的语言文化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下吧。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又称马来一玻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据统计,共有22种语言。除已近消亡的平埔人语言外,尚有15种。根据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的异,大体可以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阿美语、布农语、卑南语、赛夏语、鲁凯语、雅美语等。其中雅美语与菲律宾的巴丹语接近。

现在不少高山族同胞已能使用汉语,而且高山族语言中还吸收了不少汉语闽南话借词。这些措词与农耕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器具有关,反映了历史上高山族与汉族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关系。

高山族语言与古越人语言一样,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字一字一音的孤立语。如,“船”为“卡苏”、“打猎”为“卡妈路苦”等。学者们认为,高山族语言与同源于古越人的壮侗语族各族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同源关系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虽然还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但近年来,在排湾人和布农人地区发现的“绘画木板”与“记事木板”,却反映了高山族图画文字的雏形。“绘画木板”绘制了对多个图像,可归纳出14种会意形象,如骑童稚,戴羽冠、横肩、前进、手提敌首、舞蹈等人像,心及鹿、百步蛇等;“记事历板”用桧木制成,镌刻着各种结构单一的符号,如▲表示一天,q表示架平锅煮酒,■(长方形)表示砍柴。

此外还有表示背篓里有芋、有,以及表示狩猎、耕垦、鹿猎、饲养、娱乐、等刻画符号。“绘画木板”与“记事木板”所刻画的形象与符号,已初具萌芽记事的特征。它反映了高山族早期农耕兼狩猎的原始经济文化类型,可以说是高山族对自己历史的一种写照。

有哪些民族

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汉族,精明强干而又宽容的民族。

地区的少数民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邹族阿美族

人口约14万人。居住在花莲北部的奇莱平原至台东、屏东恒春半岛等狭长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区。阿美族能歌善舞,较受欢迎的职棒、篮球明星有许多是阿美人。组织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龄大小组成严密等级,部落有头目负责,实施任期制和遴选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和、,祭拜受到普遍重视。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赘女方和为女方家庭干活。民族制品有制陶、藤编和织布等。

泰雅族

人口约9万人。居住在南投县埔里至花莲连线以北地区。埔里是全岛地理位置中心,以盛产蝴蝶闻名于世。该镇周围既是现存平埔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而且该镇以北的南投、台中县、花莲县、宜兰县、台北县的雪山山麓,生活着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猎及山田烧垦为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为超自然神灵。民族颜色是红色,衣服分为7个系列。工艺品以织布、藤编为代表。泰雅文化,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排湾族

人口约6万多人。居住在屏东县的8个山地乡与台东县大武太麻里乡。排湾族内等级分明,分为头目、贵族、勇士、平民四个等级,前三个为。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和祖灵信仰。排湾族是个热爱艺术的民族,尤其是服饰是地区少数民族中最为华丽典雅的,以刺绣宗教信仰神灵为主,刺绣的色彩以橙、黄、绿为主色。雕刻、陶壶、古琉璃珠是受到人们欢迎的珍品,其中陶壶是头目家族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手工艺品有藤编、竹编和月桃席等。

布农族

人口约4万多人。居住在山脉两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莲、高雄至台东的山区,是典型的高山族。布农族分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峦社群和兰社群。以山田烧垦和游耕为生,对于农作的祭仪复杂和隆重,布农人相信,歌声越和谐、优美,天神越高兴,今年的小米就会丰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艺品是藤编。只是在布农族的庆典活动中,没有舞蹈动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跃动作。

卑南族

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统和竹生的南王系统,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册封为“卑王”,邻近的阿美族和排湾族都要向其纳贡。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实力,是因为这一民族保持男子训练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猎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民族内部设立祭师和头目,信仰传统宗教和。手工艺品是藤编蓝子。

鲁凯族

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县卑南乡、屏东县雾谷乡、高雄县茂林乡等地。鲁凯族是个内部制度严谨的部落,分为头目、贵族、勇士、平民四个世袭等级,等级可以随着婚姻而改变,内部重男轻女。宗教信仰为造物主和祖灵,其中头目家族起源传说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对象。陶壶、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绣是民族工艺品。

人口约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来。居住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和南投县信义乡,称为北邹;南邹则居住在高雄县三民乡和桃源乡。两族语言、服饰和组织大同小异,祭典仪式不同。全族分为大社、联族、氏族、亚氏族四个部分。历史上邹族曾经盛行男子所,少年必须进入夜宿会所,接受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狩猎的训练。宗教信仰为超自然的神。以狩猎为生的邹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节日时的主要打扮。手工艺品主要是皮革制品和藤编篮子和网袋等。

赛夏族

人口约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县交界的山区。赛夏族又分为南北两支,各有一名头目,各家族的长老地位崇高。族内盛行以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定为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神和祖灵、矮灵,两年一次的矮灵祭是主要宗教活动,其它不同的祭祀由不同的姓氏主持。他们在建筑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制品,形成了鲜明的竹文化。

雅美族

人口约4000人左右。居住在距离台东外海49海哩的兰屿岛。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此族与菲律宾巴丹岛时有来往,生活习性、语言相近,古老传说中也有雅美族和巴丹岛来往的故事。雅美族是历史没有“猎头”习惯的高山族,由于居住海外,捕鱼业较为发达,全年的岁时祭仪也是由捕鱼活动为主。由于兰屿不仅炎热,而且位于台风的要冲,因此当地盛行地下穴居屋。内部没有头目,以各家族长老为主,以血统家庭为主体。在少数民族中,雅美族是具有冶金工业的民族。

邵高山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在山区,重视家族和信仰,善于利用高山资源,祭祀山神和祖先,音乐和舞蹈文化丰富。白族的风俗习惯:以耕生,注重礼仪和家庭,崇尚自然、传统,有较为复杂的婚嫁、葬礼仪式及相应的民间文化。苗族的风俗习惯:多栖息在高山、丘陵、峡谷之中,重视祖先和家族,善于染织、箍编和利用竹木等自然资源。彝族的风俗习惯:崇尚自然、尊重祖先和家族,文化多元化,民间艺术丰富,有爱情文化、音乐舞蹈等特色。族

人口约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乡顶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行政当局将其定为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渔猎、农耕和山林采集为生,农业作物主要是板、蕃薯和花生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丰年祭中重要组成部分,“湖上杵声”成为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还有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灵信仰,分为祖灵和氏族祖灵。族内流行的手工艺品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纺织的麻布。

的少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历史上,封建统治把四周未开化、半开化地区称为“化外之地”,当地的居民也被称为“番”,这一现象也影响到。对农业形成后的当地居民称呼有两种,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这种称呼并不合适,也不尊重少数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与后来的主要由闽粤人组成的大陆一起,形成居民群体。

高山族,汉族

高山族

高山族

高山族和满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及介绍他的一种民族节日,急求!

木雕与纺织

高山族我是侗族的,请问你要到侗族娶媳妇吗?:

1.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3.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

播种祭、平安祭、“阿立”祖祭、丰年祭、竹竿祭日、猴祭与大猎祭、矮灵祭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

满族:

1.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2. 风俗有很多:

尊卑、等级关系上的风俗:请安礼

丧葬的风俗: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

烧饭风俗:将“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

、、、、、

还有好多,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乐杵的高山族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的民族,分布在省本岛山区、宜兰和兰屿一带,内部有“泰耶尔”、“萨斯特”、“布嫩”、“耶美”等不同称呼。高山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生产以农业为主,狩猎、捕鱼为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会廨)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战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生活。辅。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高山族人爱好歌舞,劳动时唱歌,喜庆、节日、庆丰收也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高山族的特点有哪些?

2.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 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高山族的特点:

、房屋特点

高山族重视房屋的装饰,主要表现在于柱、檐桁、横梁、槛楣和门板、独石的雕刻艺术上。

第二、文化信仰特点。

1、高山族还保留有比较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样,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赛夏人的住屋一般建在较平坦的山地,无一定的方向。布农人的住屋建在险峻的山腰地带,门朝向低处,为半地下室住屋。曹人的住屋多建在山腰平坦地方,门无定向。神和其他精灵妖怪。

2、祭仪有农事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

3、盛行巫术,其中卜占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

第三、服饰特点

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在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高山族在古代以为美。

高山族

高山族是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截止2008年,高山族总人口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省,还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主要聚居在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体,以渔猎生产为辅助。高山族的手工艺品主要有纺织、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高山族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是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各种神话、民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