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开题报告_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谈谈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怎样写论文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含义及教育目的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开题报告_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六个步骤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开题报告_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开题报告_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开题报告_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启发式教学法又称发现式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有一定目的、经过精心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该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进而学生得到各个方面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之前教师要求的“你要学”变成学生自发自愿的“我要学”,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经过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获得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运用所教学科知识的魅力去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学好功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成为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去刻苦学习。积极主动钻研问题,并发挥创造才能;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使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欣慰快乐的感觉,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的解决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学习只依靠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的、意义,学生把学习文化知识。技术理论与技能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把对人才的需要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布鲁纳提出: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教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要能引人入胜,使学生“欲罢不能”,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会起到重要作用。相反教师灌输知识型教学和赶进度教学只能使学生厌倦学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开阔思路,活跃整体学习气氛,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尝到克服困难的益处和战胜困难的喜悦。这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诱发出无穷的内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鲁迅先生说“热爱是的老师”正说明了这一点。布鲁纳认为教学法要认真考虑的一个事实是“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还要反映求知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门课程,不但要在学生头脑中塑造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且应当使学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因此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即指导思想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或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像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亲自去“发现”知识和得到结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目的――发现知识和发展智能。

二、启发式教学法应把握的原则

1.鼓励学生

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资料(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同时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帮助学生把已有知识同正在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如何对比事物,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步骤

1.创造提出问题的环境

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明确问题的目的和要求。这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预习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内容有关,教师可在课前把问题列出条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出问题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所提问题涉及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处,提问的对象,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问题的排列的先后顺序等都要有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对提问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事先要有足够的准备。

(2)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有系统性的问题好似路标,它能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去思考。提出问题应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易后难,步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良好气氛之中。

思维是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并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过程,是人的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通过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工作才有创造性,提出问题是步。李政道博士曾对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说过:“重要的是要学生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流的工作。”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复习、测验考试和各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多思善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这样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们思考、认真钻研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形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应该言简意赅,让学生回答的范围十分明确,问题的语句不宜太长,而且语言要准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这是启发性教学法的灵魂。只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内容既要注意系统性和问题之间的衔接性,又要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材或教学大纲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动脑思考,高质量地回答问题。

(4)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给被提问者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人人积极思考,能够人人都参加讨论,然后指名回答。切忌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这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又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质量往往不高。也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充分利用网络等工具寻求,经过小组讨论后再集中讨论。对深浅难易不同的问题,要向相应有回答该问题能力的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对象要普遍,不要局限于几个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回答问题,对别人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全面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或进行补充。教师自己不要急于对问题做出解答或做结论,要启发学生回答或进行补充。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热情、耐心听其回答,要多启发他们,绝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冷漠和不耐烦,对难度较大和综合性的问题可提问优等生,通过他们的回答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使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提高。

(5)在提问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提问结束,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的正误,给学生以系统、全面正确、完善的知识,提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提问过程的优缺点,并说明今后如何克服缺点,如何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

2.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对所提的问题作出解答假设

这里所说的教材应不仅包括教科书,更应包括实物模型或音像资料。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和模型实物的演示,所拍摄的现场和计算机所绘制的结构原理、工作原理或模拟动态等,调动学生所有感官,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来掌握知识,解答问题。

例如某公司开发出的《多媒体家庭课堂》,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用多媒体功能,通过动画、录像、音乐、游戏等方式使学习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该套软件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讲解,使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讲课之后,从题库中选出典型的例题进行分析,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练习,以便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封闭整齐划一的缺点,解放了学生的性和创造性,照顾了学生的异,真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利影响,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能够有条件建立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两个系统工程,就能发挥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优点和优势,为学生及教师提供的资料信息将更快、更新、更准,信息量也将大得惊人。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强化思维都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布鲁纳是美国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课堂自我检视研究对学生关注不够,重教轻学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农村中学的学生没有家长过多的关注,没有背负许多的压力,因此课堂上一部分基础较的同学,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睡觉,更有甚者说闲话,影响了教师正常的上课秩序,对这部分学生如果采用训斥的方法可能也会达到效果,但是我们团队在努力寻找“疏导”的方式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如果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事情干了,就不会再无事生非了,教师的努力探索,可以给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正能量。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我们决定尝试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目前我们学校正在大力推进以导学案为依托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建设,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大展示”,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较以前也有明显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几乎每个小组都存在不参与课堂活动或无效课堂活动的同学。而我们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在竞争的背景下实现共同达标。所以,我们要尽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全面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自学的有效性、讨论的有效性、倾听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参与”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认知规律的特点,对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小组合作、和导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6)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小门家中学高效课堂模式——“大展示”为窗口,通过对农村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家长的建议。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和效率。总结学生不愿参与的困难和困惑。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探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研究用小组捆绑评价的方式,实现生生的“相长”,一个良好的小组评价方式能够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蓬莱市小门家中学全体学生。

2.研究步骤(2013.09-2014.1)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项目分工;

(3)搜集国内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经验;并邀请专家及同类课题研究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及课题前期的指导;

(4)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接触、了解、认同这一课题。

2.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7月):

(1)课题组各成员按照项目分工开展研究,通过小组的互助、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

(2)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培训、参观、交流、研讨,留下过程性资料;

(3)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对每项子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反馈经验与教训,发挥典型作用,借鉴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课题研究的执行力。

3.总结评估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1)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资料进行概括整理,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其他各项成果

(2)完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多种特色课程项目;(论文、案例方式呈现)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关于阳光教育的文献,吸收有关课堂参与积极性研究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成果。

2.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我校所有学科的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利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总结对象,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教育中规律性的结论,使之有推广价值。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挑战和所受到的强烈批评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地说,是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校从中等师范向普通高中的转型,在分析为我校办学传统、师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突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艺术类学生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地理成绩不高,成为我校文科学生和艺术类考生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障碍。可以说,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成绩的好坏,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学。为此,真正吃透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法学法研究,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实现学习地球科学、掌握地理学习与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目标,确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从调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薄弱知识点”,找准学生学习地理的“现有发展区”和“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案、以直观形象为手段的多媒体课件、以形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练习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增强地理教学评价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换言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始终坚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效果更好。面对在学

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困生”较为普遍,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的“陪读生”越来越多的学习状况,积极探索地理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本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在西北师大学习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由于学校的转型,现从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需要长期艰辛的付出、学习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的两位地理教学同行,毕业于西北师大地理教育专业(本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由于课题组成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互补性的搭配组合,面对着水平基本相当的学生,有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研究者专业成长意义深远。

2.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校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精讲多练,提倡反思”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形成的教学惯性,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仍然不高。针对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考点细、要求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确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同时,不断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不断巩固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

3.有助于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点在于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整合。《地理课标》强调,“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针对大多数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课程知识面广、知识记忆任务重、图表材料比较抽象等特点,本课题组在准确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

研究设计有利于整合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学案,研究制作有助于课程重点内容综合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对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抓起。本课题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地理“学困生”)学习地理课程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和培育学习者学习地理的潜质和多元智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参与性研究,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地理学案研究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我校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全面掌握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基于对地理课程性质与要求的认识,对我校学生学习基本状况的分析,对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形成地理“学困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开展符合近发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努力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所谓“内在发展”,即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探究意识,懂得地理知识是永远发展的,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质疑和发展,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即智慧发展。所谓“外在发展”,即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掌握为标志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的教学评价手段教学检测。

2.研究制定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学案”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例如,研究某地气候状况,就要从该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下垫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外,由于地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因此,地理学研究很难像数学那样抽象,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而必须通过对一个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之后,才能去洞察和整个地域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获取到某些一般性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符合学生学生实际水平的“学案”, 强化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地理学习中的主要知识信息的能力。

3.研究制作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多媒体课件

地理规律和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说来,地理规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很大,单凭文字的描述或挂图,学生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我们能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原理的动画,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播放或演示表现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揭示地理规律等内容的课件,可通过声音、、影片、动画等形式进行,由于是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为此,我们将对地理学习中“地球运动――自转与公转”、“光照图”、“全球大气环流”、“世界洋流的成因及分布”、“世界气候类型与分布”、“世界地理分区”等重点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来,而是建构而来;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的教学心理氛围。

四、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截至目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很多。有些研究主要关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些研究重视“学案”的应用,有些研究实施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些研究关注地理教学评价改革。本研究在借鉴、学习、归纳、反思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有利于提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地理“学困生”比较普遍的现实,试图在课题组成员的行动研究中,解决我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也希望对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的兄弟学校有所帮助。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总结得到高中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3)个案分析法:针对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实施班级和学生个案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4)调查法:学生问卷、访谈等形式,采集数据,分析反馈,对地理学案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评价改革等措施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上方法在我校2008级、2009级分别选取4个班级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7月―12月)

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和课题内容的确立,设计问卷调查,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前期分析阶段:通过入学不久和高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撰写《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对高一、二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现状作分析汇总,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研究实施阶段:按照学生学习现状确立课题研究方案,通过研究完善实施地理教材重点章节“学案”,制作实施地理难点章节“多媒体课件”,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探索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相应调整。

(三)结题阶段(2012年1月―3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终撰写研究工作总结(课题结题报告)。

;

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

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的人。

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年至1980年任牛津大学。1980 年起任纽约大学。《邮报》发布讣闻,布鲁纳(Jerome S. Bruner)因病于2016年6月5日在他的纽约家中,享年100岁。

杰罗姆·布鲁纳著有多部在教育和认知研究上具有开创性重大影响的著作,包括《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1996),《意义行为》(Acts of Meaning)(1990),《论认知:左手随笔》(1962),《教育过程》(1961)。

杰罗姆·S·布鲁纳的教育研究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布鲁纳认为,教学时机十分重要。他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认为过去的学校,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推迟了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岁月。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儿童认识水平,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获得良好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