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条约

什么是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于2015年通过,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革命前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把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条约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条约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 为什么制定巴黎气候协定条约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签订《巴黎协定》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涵盖长期目标、减排目标、资金援助、透明度审查、损失评估等多项内容。根据协定,各缔约国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升幅小于1.5摄氏度的努力。各缔约国同意“尽可能快地”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在21世纪下半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所吸收。各缔约国所取得的相关进展,每5年要得到一次审查。此外,协定敦促缔约国中的发达继续为欠发达提供资金支持,到2020年,这些每年要提供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援助款,协助后者减排或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达成,得到的普遍认可与欢迎。

柒月黑瞳 2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签订的巴黎协定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代表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智慧结晶。从1992年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人类不断探索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

巴黎协定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公平性

《巴黎协定》获得了所有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充分体现了框架下各方的诉求,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协定。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平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间(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

等发达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量化减排,为发展家提供资金支持;中印等发展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减排或者限排目标;不发达和小岛屿发展家可编制和通报反映它们特殊情况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和行动。

长期性

《巴黎协定》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tchet)机制。各国提出的行动目标建立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建立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的约束机制。

《巴黎协定》将在2018年建立一个对话机制(the Facilitative Dialogue),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目标的距。

可行性

《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建立针对自定贡献(INDC)机制、资金机制、可持续性机制(市场机制)等的完整、透明的运作和公开透明机制以促进其执行。所有(包括、中印)都将遵循“衡量、报告和核实”的同一体系,但会根据发展家的能力提供灵活性。

巴黎协定的意义是什么?

巴黎大会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具有历史性意义。中方一直坚定支持法方办好大会,与法方及有关各方密切沟通,赞赏法方作为东道主付出的巨大努力。中方为大会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法双方应该同各方一道,推动《巴黎协定》有效实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向前发展。巴黎大会的成功表明,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对话解决重大问题~

巴黎协定的内容和意义

●《巴黎协定》是有史以来生效快的多边协定之一。《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一)确立全球升温控制目标。即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了实现这些温度目标,各国应着眼于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全球峰值,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二)新的治理机制的形成。《巴黎协定》终采用的是自下而上为主、兼有自上而下成分的混合型治理机制。“自下而上”机制体现在自主减排的能动模式中,其产生于气候变化应对紧迫、“自上而下”机制面临困境、各方诉求从二元趋向多级的背景之下,其具有促成共识达成、开启气候治理新模式的利项,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尊重异性与多元性、注重由被动转向主动、探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互融的思路启示。同时,自上而下机制在核算方式、标准以及回顾总结等方面提供宏观指导和监督,以弥补“自下而上”机制因放弃法律约束力所致的实效不确定性弊处。

(三)强调气候变化行动、应对和影响与平等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消除有着内在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实现“气候适宜型的发展路径”,把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粮食安全、消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