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_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检测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孩子太小怎么做肌电图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_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检测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_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检测


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_在淄博哪里能做面部肌电图检测


一、肌电图:

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

(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 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UP)。

(3)波形多为2-3相,5相以上为多相。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限、位相)

(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

(1)插入活动的异常:

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 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肌纤维颤搐

③肌强直放电。

(2)异常MUP

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常见于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这些MU 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 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变。 (3)异常募集形式

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 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表现为单纯相、混合相。

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1、神经传导检查是测定神经传导功能的一种方法。主要研究周围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兴奋传导功能。

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周围神经的某个点,在该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产生一个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即M波。在一个神经干两个不同部位进行,测定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然后以两个潜伏期的除该段距离,得出这一段运动传导速度。 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环状电极手指或足趾,在相应的神经近端记录动作电位(SNP),为顺向法;相反,在神经的近端,手指或足趾记录为逆向法,用传导时间除相应的距离,就得出该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

2、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提示是轴索的损害。但要注意综合分析,的轴索的损害运动传导速度可以轻度减慢。

3、神经传导在临床上的应用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可用于:①弥漫性多发性的诊断;②某个局灶病变的确定;③神经损伤的评价。根据传导速度减慢的程度及运动诱发波幅的降低,有时可区别轴索病变和脱髓鞘病变。的减慢通常提示髓鞘病变,波幅降低通常提示轴索病变。研究表明,神经传导这一检测技术所的出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的结果非常一致。

三、神经异常形式

A、神经失用:只有传导的阻滞没有轴索的断离。如果去除病因,神经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后恢复。

B、神经脱髓鞘:神经传导减慢,CMAP波形离散,病变近端的CMAP低于远端。也可因相位抵消出现CMA P波幅降低。

C、轴突变性:CMAP降低通常提示轴索的变性。

D、神经断伤:CMAP缺如。表明绝大多数神经纤维不能通过病变部位的传导。

四、F波、H 反射(略)

五、肌电图在各个疾病中的应用

(一)、脊髓和周围

A、前角细胞病变

1、运动神经元病 ALS、SMA

①肌电图表现:广泛的失神经电位(纤颤、正尖波、)、束颤电位。宽时限、高波幅以及多相波增多。大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募集、发放增快,构成单纯相 。

②神经传导检测:运动神经传导可有轻度减慢并伴有CMAP的降低。感觉神经电位的传导和波幅正常。

③H反射:胫神经出现的H反射出现率增加。

ALS、SMA电生理诊断标准:①上下肢肌肉或者肢体及头部肌肉出现自发电位(三个肢体)②MUP的波幅增高、时限增宽;运动单位电位数减少。③MCV正常或轻度减慢;SCV正常。

2、脊髓灰质炎:急性期募集型的减少,出现自发电位,随着运动轴索的变性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尖)。获得神经再支配后,自发电位减少,而出现高波幅和长时限的大的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型波幅明显增大。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但运动诱发波幅降低。

3、脊髓空洞症:可出现脊髓相应节段水平支配肌肉的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以及募集型减少的神经原损害。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但受累肢体的运动诱发波幅可降低。SEP:由于临床上所出现的感觉缺失是感觉通路的节前纤维,故周围感觉神经电位是正常的,但可显示中枢传导的阻滞。

B、周围变

1、臂丛神经损伤

(1)臂丛神经损伤分为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和非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①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时期主要有外伤、器械伤、枪弹伤。在和平时期主要有车祸。其他如产伤、牵拉颈部和上肢、肱骨骨折、肩关节脱臼也会损害臂丛。②非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特发性臂丛或称痛性肌萎缩,注射、放射性臂丛神经损害、家族性臂丛、肿瘤压迫等。

(2)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表现为:①在病损近端引起CMAP和SAP明显减小,而病损远端波幅较大;②在跨过病损的传导速度减慢,说明病灶处有局灶性脱髓鞘和神经阻滞,有时可伴有轴索损害,各指SCV 对了解损害的部位有帮助。

多条神经通过Erb′S点(腋、肌皮、挠、肩胛上、下、肩胛背、副、正中、尺、胸长神经),这些神经收集到的神经传导速度,根据MCV 及CMAP的情况和多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 ,可以判断其损害的范围及程度。

2、多发性

多发性一般呈慢性进行,但也有急性发病,如GBS,各种原因的中毒等。大多数多发性同时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有的病如GBS、卟啉病、乙烷中毒等引起的周围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急性特发性感觉、遗传性感觉、糖尿病周围、淀粉样变性、癌性或麻疯病性周围、痢特灵周围、维生素B6中毒以感觉神经受累多见。

3、遗传性多发性(HMSNⅠ型及Ⅱ型)

HMSNⅠ型即肥大型(脱髓鞘型):末端潜伏期延长(比正常延长116-119%,MCV减慢(比正常减慢52-64%)。

HMSNⅡ型(轴索型):末端潜伏期正常,MCV正常或轻度减慢(不低于正常值的

40%);CMAP下降(比正常下降50%)。

针极肌电图呈慢性神经源型损害。纤颤、正尖、束颤电位,可有巨大电位,大力收缩可见MUP明显减少。F波和瞬目反射可受累。有一部分病人BAEP、VEP、SEP有异常。

4、肥大性多发性(HMSNⅢ型):婴儿期发病,患儿发育迟缓,走路困难,先累及双下肢后及上肢,肌无力、肌萎缩、四肢末端感觉障碍,深感觉有障碍。PRO升高。 肌电图慢性神经源性损害。MCV、SCV明显减慢。

5、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AIDP)

1997年Cornblath总结运动神经传导诊断标准:

(1)AIDP标准

发病两周内病人二条或二条以上,至少符合下列一项:

A、如果波幅高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度低于正常下限的95%,如果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度低于正常下限的85%;

B、如果波幅正常,末端潜伏期大于正常上限的110%,如果波幅于低正常下限,末端潜伏期大于正常上限的120%;

C、明确的暂时性波形离散;

D、F波潜伏时大于正常上限的120%;

(2)轴索型GBS标准

A、没有以上所述的脱髓鞘证据;

B、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80%。

6、慢性炎性脱髓鞘型多发性神经根(CIDP)

Albers1985总结运动神经传导诊断标准为:

(1)传导速度慢于正常低限的75%(2条神经以上);

(2)远端潜伏期长于正常高限的130%(2条神经以上);

(3)肯定的一过性离散或近端-远端波幅比低于0. 7(1条神经以上); (4)F波潜伏期长于正常高限的130%(1条神经以上);

符合上述4条标准中的3条以上,可诊断有髓鞘脱失。

7、多灶运动(MMN)

多条神经在不同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阻滞,波形离散,MCV减慢。远端SCV正常(运动阻滞的节段中,SCV也正常)。

8、糖尿病性周围

表现SCV减慢SAP降低,时MCV减慢;下肢比上肢阳性率高,病程越长NCV异常率越高。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SEP有明显肢体深感觉障碍可呈周围段异常。 9、尿毒症性周围

时MCV、SCV减慢;有些病人出现CMAP降低,提示有轴索损害;肌电图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大多数尿毒症病人VEP、SEP有异常。

10、癌性

NCV正常或轻度减慢,有显著的CMAP、SAP的低下或消失。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也有引起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其电生理特点为SA P波幅降低或引不出,SCV可减慢;而MCV、潜伏期和CMAP波幅正常。

11、中毒性

常见的有各种物与工业用的化学制剂,可引起远端轴突病。如氯霉素、雷米封、长春新碱、痢特灵等。工业用的化学制剂,、无机汞;、砷中毒,农中毒等。电生理测定则呈现为CMAP和SAP波幅的降低。由于相当数量的快传导的大纤维变性,

可引起末端潜伏期轻度延长和MCV的轻度减慢。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

12、单神经和嵌压性

(1)正中神经:

①旋前圆肌综合征:神经传导检测为近端段(肘-腕)MCV减慢,而远端段(腕部)运动的潜伏期和SCV正常。旋前圆肌可显示神经原性异常。

②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检测为远端段(腕-拇短展肌)潜伏期的延长或CMAP的降低或消失,SCV减慢或SAP降低或消失。大鱼际肌神经源性异常;同侧的尺神经及正中神经近端段(肘-腕)MCV、SCV正常。

(2)尺神经:

①肘管综合征:神经传导检测为跨越肘部的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受压部位CMAP较远端降低;小鱼际肌及骨间肌神经源性异常。

②在Guyon管内的挤压(腕尺管综合征):可出现尺神经支配的手固有肌的力弱和萎缩,并显示失神经支配的肌电图表现;但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肌功能正常。尺神经SCV波幅降低或波幅消失,而腕-肘段传导正常。潜伏期延长。

③掌皮支病变:尺神经肘-腕MCV及腕-小指展肌末端潜伏期正常;而腕-骨间肌的末端潜伏期延长CMAP降低。小鱼际肌及骨间肌神经源性异常。

(3)挠神经:神经传导检测为MCV及SCV减慢或CMAP、SAP减低或消失。 (4)股神经:股神经潜伏期的延长或CMAP的降低或消失。股四头肌神经源性异常。 (5)坐骨神经:神经传导检测为MCV及SCV减慢或CMAP、SAP减低或消失。胫前肌、腓肠肌、股二头肌神经源性异常。

(6)腓神经:神经传导检测为MCV及SCV减慢或CMAP、SAP减低或消失。跨越膝部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受压部位CMAP较远端降低;胫前肌、腓骨长短肌神经源性异常。

(7)胫神经:肌电图显示胫神经所支配的足固有肌的失神经电位;胫神经潜伏期的延长或传导的减慢。

(二)肌电图在肌病中的应用

1、肌病是指原发于骨骼肌细胞的肌病,既往人们对肌病的理解大多认为,其临床多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对称性近端及骨盆带的肌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感觉功能正常,没有肌束震颤。电生理测定显示。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重复神经电正常,同心圆针极肌电图可见纤颤电位、正尖电位,MUP平均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 2、常见的遗传性肌病

①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典型的肌源性改变,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

②先天性肌病:轴空病、线状体肌病、肌管肌病。

③炎性肌病: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④代谢性肌病:糖原累积病、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

⑤内分泌性肌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甲状腺机能低下性肌病。

(三)重复神经电

1、重复神经(RNS)技术用来研究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①突触后异常;②突触前异常;③既有突触后又有突触前混合性异常。MG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突触后异常,是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所致,以骨骼肌易疲劳为特征。肌无力综合征为典型的突触前异常,主要发病机制是突触前膜中乙酰胆碱释放不

足,主要症状是易疲劳和近端肢体力弱。另一种突触前异常的疾病是肉毒中毒,其作用机制是乙酰胆碱受到抑制。既有突触前、突触后异常,常见的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肌无力综合征。上述疾病通过RNS技术以及单纤维肌电图等电生理技术,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2、生理学原理

当给予小于5HZ的低频时,突触前膜中即刻用的乙酰胆碱量子迅速耗竭,乙酰胆碱量子数释放减少,结果终板电位的波幅逐渐下降。在MG ,由于突触后皱褶扁平,量子反应减少,终板电位的波幅逐渐下降。当终板电位的波幅下降到阈值以下时,其波幅的降低可使得随后一些纤维得收缩发生阻滞,终导致CMAP的递减反应。然而,在LEMS,神经所致乙酰胆碱量子释放减少,导致肌纤维收缩不能,从而产生递减反应。

当给予大于10HZ的高频时,突触前神经终末端Ca离子的积聚增加,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随之导致终板电位的波幅增加。在病情较轻的MG,高频时,通过正常生理机制所致乙酰胆碱量子性释放的增加,能够补偿量子反应的减少,因此成为正常反应 在重的MG,由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生理性增加的乙酰胆碱的释放,不能补偿量子反应的显著减小,因此产生递减反应。在肌无力综合征,其基本的异常机制是乙酰胆碱释放的减少;高频所致乙酰胆碱释放的生理性增加。使连续增加的EPP 波幅足以激活阈下肌纤维的兴奋,从而产生递减反应。

3、重复神经的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MG)

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其发病机制为体内产生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免疫应答,破坏了大量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产生肌无力。一般检查为新斯的明试验、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试验、单纤维肌电图、重复神经。

典型的突触后神经肌肉传递阻滞:在RSN检测的表现为①CMAP波幅正常。②低频出现递减反应。③高频反应正常或出现递减反应。低频出现递减反应是MG常见的具有特征意义之所见。

(2)、肌无力综合征(LEMS)

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易疲劳,近端肌无力,很少出现眼部和球部症状。可有反射减弱。主要异常是突触前膜中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目前,LEMS的诊断主要依赖于RNS。

特征性突触前神经肌肉传递阻滞:①CMAP波幅低;②低频出现递减反应;③高频显著递增反应。④肌源性异常肌电图。

(四)肌电图在强直性疾病中的应用

强直性疾病为肌肉兴奋性异常的神经肌肉疾病。

肌强直综合征:肌强直是指肌肉兴奋之后肌肉松弛延迟的临床现象。

1、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D)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隐袭发展的肌强直和远端肌无力。有时表现为无和性格改变,白内障、心病、萎缩、习惯性。肌无力在受冷时加重。肌无力肌萎缩首先出现在面部。

肌电图表现:可出现典型肌强直电位,肌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也有周围神经受损。

2、先天性肌强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动作开始时肌肉强直,重复活动后减轻,静止休息后加重。肢体僵硬,动作笨拙,久坐后不能立即站起,静止后立即起步,握拳后不能立即撒开,发笑后不能立即停止,打喷嚏后眼睛不能立即睁开等;查体发现,肌肉发育良好,伴有肥大。扣击舌肌和肌肉可出现肌球。

肌电图表现:可出现典型肌强直电位,无肌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先天性副肌强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婴儿或幼年发病,肌强直首先累及面、舌、咽、颈及双手。其特点是,运动后肌强直不缓解,反而加重,遇冷后明显加重。 可出现典型肌强直电位,无肌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五)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EP)是指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在没有任何人为的状态下,神经系统可自发出现电活动,在头部记录下来为脑电图。外界发生的,以不同形式人体的感觉器官也可产生神经冲动,在神经冲动传导的不同节段上,有关的神经结构都会产生与相关的电位活动,如果在头皮或身体其它部位放臵电极,上述生物电活动就被记录下来,既诱发电位。分为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相关电位。

A、依受检神经划分

1、感觉诱发电位:主要有躯体感觉、听觉和视觉三种。以电脉冲诱发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以特定声音诱发听觉诱发电位(AEP)、以闪光或图形翻转诱发视觉诱发电位(VEP)。

2、运动诱发电位:电流或磁场经颅骨或椎骨人大脑运动皮质或脊髓所记录到的肌肉动作电位,称为运动诱发电位(MEP)。

3、相关电位:人脑对某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在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称为相关电位(ERP)。

B、依分析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潜伏期、中潜伏期、长潜伏期诱发电位。

临床上,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闪光或图形翻转听觉诱发电位(F-VEP ,PRVEP)。

C、临床应用

1、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的临床应用:

①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感觉神经障碍为主者,表现为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的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SEP异常率增高。

②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减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其脊髓损伤可导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③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的位臵,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和发现亚临床病灶。一般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或波形消失。

2、视觉诱发电位(VEP)

①视神经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本病突出的变化是P100潜伏期延长,P100潜伏期延长可持续多年。

②多发性硬化(MS):VEP在本病的异常率较高,特别是球后视神经炎MS患者常见和有价值的是P100潜伏期延长。

③视神经或前视路的压迫性病变:VEP对此敏感,以波幅降低为主。

④弥漫性神经系统病变:脊髓小脑变性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Feied Reich 共济失调)阳性率大约在2/3。

⑤腓骨肌萎缩症: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3.运动诱发电位(MEP)的临床应用

①脑血管病

②运动神经元病

③多发性硬化症

④脊髓病

你们医院做膈、舌神经和椎旁肌的肌电图吗?具体的应该怎样做?还有就是关于神经丛损伤和神经根损伤的区别

非肢体肌电图做得多的主要是面部肌肉,如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这里的肌肉容易进针且患者容易配合,而且也能说明问题。舌肌做起来比较痛苦,且患者不易配合,因此多数医院都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膈肌进针需要比较小心,容易引起医源性损伤,因此多数医院也没做。棘旁肌位置特殊,检查时需患者充分配合,且波幅低、时限短,缺乏大量正常值数据,因此也很少做。

据我所知,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未开展以上检查。常规医院能做到肢体肌电图加上面部肌肉肌电图,就足以满足临床需要的了。特殊部位的肌电图基本上只在专门研究的医院里做,如协和,就有专人做括约肌肌电图。

舌肌的检测用常规针电极即可,经下颌骨下表面的底部、颏尖后方2-3cm处进针。或者直接将针插入舌的外部,这个会痛苦些。针插好后,舌头退到口腔底部是静息,舌偏离针是轻收缩。

棘旁肌做时比较麻烦,查颈腰棘旁肌时,需要将小枕头垫在颈和腹下。棘旁肌放松比较麻烦,腰棘旁肌放松要抬髋,颈棘旁肌放松要向前屈颈,做颈时还得小心进针,避免气胸(有些人肺组织可延伸到锁骨上)。

膈肌更麻烦,需从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第7、8、9肋间隙进针,刚好在肋缘之上,为理想深度。此处离胸膜折返和有膈肌附着的下位肋软骨,均有一定距离(1.5cm),这样即不会穿透胸膜,也不会伤及肺。不过这个检查对深度要非常精细的把握,浅了针在外斜肌,深了过了胸膜到肝。所以是风险比较大的检查,临床上极少用。

通常神经根损伤需要配合以F波和H反射检查进行判断,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是F波,H反射波形能出,临床上较少采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