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三聚净戒是什么意思 佛门中的三聚净戒是指

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在家修行的居士有五戒、八戒、菩萨戒。

戒定慧,戒律、禅定与智慧,亦即三学。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为戒;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三聚净戒是什么意思 佛门中的三聚净戒是指三聚净戒是什么意思 佛门中的三聚净戒是指


戒 ,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戒(sila)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参考资料

1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

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

2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3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4在,‘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什么是戒定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楞严经》

念佛老少皆宜,一心念佛即是摄心,念的多了,就会有定力和智慧。

心善虔诚之人 信佛还是信道好? 他们都有什么戒律?我是凡人,怎么向他们靠拢呢? 当然 我不是说出家

3 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如果楼主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或者一为了来生的功名利禄,信就足够了。如果楼主想跳出轮回,进入不生不灭,只有皈依佛,法,僧三宝!

即心即佛,人人自佛,悟则能成,守则成狂。 万法唯心,本质太极,心外而修,3 自净其意终必一失。

世间惟有所说真实不虚,无有二义。知此义后,该信谁,你自己定吧。

学佛。 佛法是对宇宙和人生真相的教育。有善根的人将从佛法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有何戒?

如果众生向善,又何谈戒。因有不善,佛有不善行,才开始说戒。所以一切当从善起,从基础做起,基础牢固,终不被大风所坏。出家修行的主要的有沙弥十戒。 比丘250戒以及沙弥尼戒、比丘尼戒。

1 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2 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所有戒律的总纲是:

1 诸恶莫做

2 众善奉行

居士五戒。

比丘250戒。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什么意思

沙弥十戒。

《楞严经》卷五云(大正19·127a)∶‘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楞严句》卷五(卍续20·609下)∶‘言三千威仪者,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对三聚,即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一千,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故有八万四千,今特举大数耳。

此即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一说三世)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各别与贪、嗔、痴、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今言八万细行,乃取其大数。

另外,《净心诫观法》谓此有大乘小乘之别,即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八宗纲要》卷上则谓有别,谓僧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五○戒。尼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四戒。

孟母戒子的戒的意思是什么

扩展资料:

选自《韩诗外传》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1)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复喧矣。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参见:三学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①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②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③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④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三学概括了全部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汉朝韩婴编撰的《韩诗外传》,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

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指戒律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请采纳。

戒:告诫

教育、

哪些咒语号称能得一切成就的。

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很多呀,如: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准提神咒、大随求咒、如意轮咒……简短而能得一切成就。

抱歉,我无法提供此类信息。

的咒语,通常被称为“真言”,被认为是具有神秘力量的语言。这些咒语通常被认为可以带来财富、健康、智慧和幸福等。然而,这些咒语并没有被科学证明可以带来这些成就。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过分迷信和依赖咒语的力量。在修行和生活中,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努力和修行,而不是过分依赖外部的力量。

都是用梵文!

经通梵文!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提要

根本的戒律是皈依戒,即:

此分共有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