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呼之欲出高考语文 呼之欲出诗词

呼之欲出成语的相关解释

呼之欲出,汉语 成语 ,读音hū zhī yù chū,意思是叫一声就像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十分逼真。出自《郭忠恕画赞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呼之欲出成语的相关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呼之欲出高考语文 呼之欲出诗词呼之欲出高考语文 呼之欲出诗词


呼之欲出高考语文 呼之欲出诗词


呼之欲出成语的解释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呼之欲出成语的 近义词

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紧锣密鼓 [ jǐn luó mì gǔ ]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惟妙惟肖 [ wéi miào wéi xiào ]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幅画把 儿童 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

呼之欲出成语的 造句

1、到了吴家台,走在海滩上,面对长长的海岸线和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种呼之欲出的喜悦和感动。

2、最激动的是班上的十多位女生,她们盯着讲台上的人,欣喜之色呼之欲出。

3、所有爱的 故事 都在柔里前仆后继,所有的美丽都在柔里呼之欲出。

4、所有的美丽在此刻都呼之欲出,就象周身有彩蝶飞舞,有香气缭绕。

5、旁边没开的望春玉兰,经过这场雨雪的滋润,花蕾更加饱满,呼之欲出。

6、那一只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小生命,使新凤霞爱不释手。

7、最近整理出 散文 集书稿,寄出去后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理想中的书也呼之欲出。

8、那双丘在她这般倾身之下,更加呼之欲出,已经有一 大雪 白露 出衣衫之外。

9、呼之欲出,王元笑着走向旁边的那个漩涡,没有半点停留的跨入其内。

10、尤其是她胸前那两只呼之欲出,比华夏国女人稍微黑黄一点点的两只大肉兔。

11、题头将进酒三个大字更犹如龙翔九天,呼之欲出,不受羁勒之意跃然壁上。

12、女人黑衣裹身,脖下露出两团白皙,呼之欲出让人目光不自觉的会停留在上。

13、方尘扭头一瞧,那丰满的呼之欲出的小山峰一下子跃入了方尘的眼帘。

14、方芳垂着头,身子微微前倾,一对白净的小白兔从领口呼之欲出。

15、当他看到女警司胸前两座呼之欲出的峰峦时,顿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

16、爱情,亲情,友情,悉数登场,智略,谋略,才略,呼之欲出。

17、齐白石笔下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18、经过多年的研究储备,安琪自身的YE民用产业体系也呼之欲出。

19、几乎一夜之间,一个充满多元化扩张潜质的淘宝呼之欲出。

20、呼之欲出的太阳把它的腹部映成粉色。

21、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文呼之欲出。

22、那名偷袭者的身份顿时呼之欲出。

23、第九瓣则是呼之欲出,一点牵力。

24、这幅画中的鸽子真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25、齐白石笔下的小鸡真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26、说话的时候虽然还是一副风度翩翩的样子,但是高傲的语气已经有些呼之欲出。

呼之欲出成语的相关解释相关 文章 :

★ 有关成语呼之欲出的造句

★ 带欲字的成语和成语解释有哪些

★ 看图猜成语及大全

★ 带有呼字的成语

★ 带有呼字的词语和成语有什么

★ 的变化打一成语

★ 带呼字的成语

★ 含有出字的词语有哪些

★ 高中易错易混成语

★ 2017语文高考成语题

高考成语辨析解题技巧

成语辨析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此题对词汇的积累量要求较高,命题点又较为灵活,往往是很多同学复习迎考的难点。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关于高考成语辨析解题技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成语辨析解题技巧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例1.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2014年山东卷第4题A项)

“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寒冷”了。

“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而此句望文生义成“反击”了。

例2.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2题C项)

“风声鹤唳”指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风的响声、鹤的叫声”了。

成语源于文言文,而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今天的人理解“登高自卑”往往以为是“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他们把“自卑”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岂不知“自卑”在文言文中是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卑”是“低处,低下”。“登高自卑”的本意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后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此类推,我们就会知道“求全责备”中的“责备”是和“求全”并列的两个语素,“责”和“备”分别是“追求”“完备、完美”的意思,由此才不会理解错误。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如2010年辽宁卷第13题B项:“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指男性,显然不对。

例3. 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2015安徽卷第16题D项)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此成语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此处形容“舞者形体”属于搭配不当。

例4.写一篇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2015山东卷第4题D项)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成语不能形容。属于用错对象。

例5. 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2014年辽宁卷第13题D项)

“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而此句却误将它用于书法作品。

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一挥而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破镜重圆、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倚马可待、汗牛充栋、呼之欲出、韦编三绝、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等。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从感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这就要求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例6.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2015安徽卷第16题B项)

倾巢而出:指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此句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属感彩失当,褒贬误用。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常见褒贬误用的成语还有:处心积虑、始作俑者、无所不为、上行下效、弹冠相庆、大快人心、处心积虑、面目全非、半斤八两、甚嚣尘上、危言危行、一团和气等等。

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4、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划一划。

5、要先读文言文的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6、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7、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8、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9、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

1 B解析:A悚然C牾D辗

2 D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三项均不符合语境。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 C

解析:A“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工作”无直接关系。

B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 C

解析: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3,排除D,以4或6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

5 C

解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 A

解析:根据文意江中岸处有沙洲

7 B

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8 A

解析:冒:不顾、顶着

9 A

解析: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

10 C

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11

1)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2)郭浩招集安抚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

12

1)“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131)舟楫者,--而绝江河—善于物也

2) 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

3)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4经历沧桑、时间冲刷

15 1)当前的现实和文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以前革命作家群那段历史已趋遗忘

2)感悟到文章与道义共存,想到革命的文学青年与鲁迅文章一起不朽

16文字利用的工具、写文章的人、写作对象

17一波三折曲折行文最终感悟而解脱归于平静清澈

181)由“客”可知不是戏曲界专业人士

2)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3)他还搜集了700余份上世纪的戏单。

19我们欣赏与评价音乐主要看它是否有“深度”

20略

21略

2013高考语文常见易错成语:以"H"开头的成语

2013高考语文常见易错成语指导, 将常见的成语按照首字首拼的顺序为大家进行详细整理,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H153.海晏清河:沧海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晏:平静。

154.骇人听闻:多指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155.含垢忍辱:忍受耻辱。(正:耻辱;误:污垢)

156.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157.邯郸学步:到邯郸学人家迈步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固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158.汗马功劳: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159.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160.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气。

161.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正:失;误:爽快)

162.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163.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皓首:白头。穷:尽,到极点。

164.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

165.涸辙之鲋:干困在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

166.鸿篇巨制: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作主语、宾语、兼语;形容篇幅长的作品)

167.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文学艺术等方面)

168.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69.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兼语式;作谓语、定语)

170.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正:开花;误:华丽)

171.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

172.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

173.讳莫如深: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报。(正:隐瞒;误:忌讳)

17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175.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76.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177.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