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常考知识点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寿夭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常考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常考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常考知识点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经脉空虚;百岁,五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D。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 方法 ,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总结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二)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13、 五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火。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 清明 为要。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覆盖于五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是指肺为清虚之,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四)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象学说以五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执业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

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讲些什么东西呢?自学难吗?

1、中医理论体系:科学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知道思想——整体观念 核心内容——腑经络(包括精气血津液神) 诊疗特点——辨证论治(病因病机、诊法辨证) 2、主要体会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哲学中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腑经络(包括精气血津液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辨证论治(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先学黄帝内经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