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苏州园林叶圣陶_朗诵苏州园林叶圣陶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 4)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苏州园林 叶圣陶的全文

扩展资料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苏州园林叶圣陶_朗诵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叶圣陶_朗诵苏州园林叶圣陶


苏州园林叶圣陶_朗诵苏州园林叶圣陶


巜苏州园林》叶圣陶,怎么说明全文总特征?

生:“叶圣陶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全文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征的。这篇课文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叶圣陶一共创作多少本书?

(屏显。 )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4年开始创作文言,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部白话

《倪焕之》:长篇

《隔膜》:集

《火灾》:集

《苏州园林》:散文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作家》

《教育》

《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亲事》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读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文章又从哪几方面来说明这些特点的。不会的请不要回答。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 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 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务必是游览者站在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2.讲究山池沼的配合

3.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苏州园林的细节特点:1.角落

2.门和窗

3.色彩的使用

苏州园林每一段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每一段的说明方法如下:

1、第二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2、第三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建筑物的布局。

3、第四段:用了举例子、分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山池沼的艺术。

4、第五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花草树木的画意。

5、第六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花墙廊子的层次。

6、第七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细小角落的图画美。

8、第九段::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屋的色彩装饰。

《苏州园林》课文介绍:

《苏州园林》是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 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 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 用词准确又严谨!奥秘之门。

《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苏州园林 叶圣陶 第四段 山和池沼的配合有什么特点

(三)以编促研

山和池沼的配合特点就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们将苏州园林 山水融合、艺术创造、形成一幅自然景观的画卷。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图什么中山与池沼相配合起来相映成趣,

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 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

【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教案】 教材分析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教师板书课题

二、欣赏苏州园林: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作者是怎样从不同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特点的?

1、作比例句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较

例如:我7、第八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2、举例子

例如: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

3、打比方

例如: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园林比作美术画,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的特点以及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

《苏州园林》是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1979年初,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那家出版社,但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圣陶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的几句话,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

苏州园林教案实录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教学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展了教学实录评选活动是很重要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实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教案实录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 )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是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 苏州和杭州 。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 。 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连忘返呢?

生(齐) :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 。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 。 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 )

注音:

池沼( ) 轩榭(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蔓延( )着眼( ) 蔷薇( )

败笔( ) 斟酌( )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 )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张门票。 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 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 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 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 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堪称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 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

生: 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 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苏州园林的游览者为例,具体形象的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整准确。 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 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 生齐读。)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段总说, 介绍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 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 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 、山池沼的配合 、 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 。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 。 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师(小结) :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 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 。 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

(屏显课文结构图 。 )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一个自然段 。 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 。(屏显 。 )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 。 一生读 。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早出现的长篇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 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 . 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句。“标本”在句中是、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 ,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 、 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 。 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 )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 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 。 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 。 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 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师: 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画的同学来说一说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是的,的绘画、 建筑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 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建议编印教学实录专辑

(一)以编促写

用编著出版的形式激发教师撰写教学实录的动机,促使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实录,深化教学研究,落实教研过程,形成教研成果。

(二)以编促学

通过编印专辑,促使教师学习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录写作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使教学、教研形成正确的思想、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修改教学实录、撰写教学分析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能够促使教师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推动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与落实。

(四)以编促管

通过编印专辑,促使教师把无形的教研变为有形的教研,实现教研过程与教研管理的有机结合,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现有教学实录需要修改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撰写教学实录是次,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编印教学实录专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有些教学实录虽然基础较好,但有某些不足之处,需要修改;有些教学实录过程写得较好,但是分析比较简单,需要充实。

修改教学实录的过程,是深入教学研究的过程,是学习教研写作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可能通过这个过程,提高教学实录档次,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能认识教学、教研规律,提高教学、教研效益,体现更多研究价值。

三、提供教学实录写作样品

为了给教师撰写教学实录提供样品,我们策划、组织撰写了《“分数的意义”课例研究》这组文章,一共三篇。依次是《“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其解读》、《观摩“分数的意义”教学的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发表在《广安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50页至58页,供老师们修改教学实录与分析时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