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米芾的字多大_米芾的字多大写的

米芾请问芾读什么。他有什么代表作。

芾读fú。

米芾的字多大_米芾的字多大写的米芾的字多大_米芾的字多大写的


米芾的字多大_米芾的字多大写的


芾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1、fèi 意思是小树干及小树叶 。

2、fú 意思是草木茂盛。

代表作:《蜀素帖》、《云起楼图》、《研山铭》、《春山烟霭图》、《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

扩展资料: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

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

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乱真。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个性。

米芾40岁左右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所作的《蜀来帖》、《苕溪诗帖》中可看出这些作品虽然在大格局上仍与晋人书法保持一致性,但整体格调、意趣及造型特征都已经完全是米芾的自家法门,他在系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米芾书法佳世作品有近60种,其中绝大部分为行书。他的主要成就也在行书上,其次是草书。他的行书的代表作有早期的《蜀来帖》和《苕溪诗帖》,这两贴篇幅较长,风格也十分接近,可见他从集古字走向自成一格的前期还保留了许多前人的痕迹,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处理用笔和结体上,追求技法的丰富与完美甚至超过了后来的作品,但整体上尚未达到纯任天然的境地。

他后来的作品,如《拜中岳帖》、《致希声吾莫友尺牍》、《箧中帖》等,在境界上则要高得多,这些作品风格放纵奇肆,充满了狂傲之气,又不失文人的洒脱,俊逸超拔,整体意境上已经达到了纯熟。

米芾的书法风格从中年时期形成到是基本一致的,尽管不同作品的境界上有异,但很难找到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

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

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米芾的书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称书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线条竭尽变化之能事,在毫不费力的经营中就能脱落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在结体上,米芾讲究字型欹侧,姿态夸张。

他的欹侧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侧,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书法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的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创作之路。

他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书迹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学,后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赵孟頫、杨维桢、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书迹上,而且在于他开创的艺术道路上。

参考资料来源:

米芾 [ mǐ fú ]。

米芾的代表作主要有:

一、米芾《淡墨诗帖》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趋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爱。米一斛,将微 意,轻鲜悚仄。馀惟 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拓展资料: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参考资料来源:

米芾(读音:mǐ fú )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米芾(读音:mǐ fú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名黻,字元章。外号很多: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又有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晚年号米老。

米芾自称楚国氏之后(远祖为火正祝融、鬻熊),故自题偶作黻(芾)、楚国米黻(芾)、火正后人、鬻熊后人。)

扩展资料

《向太后挽词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晚年所书。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

米芾小楷书仅见于题跋,故此件非常珍贵。本贴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即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

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其实,亦系行楷。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

参考资料:

米芾的“芾”读音为:fú。

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其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临沂使君帖》、《珊瑚帖》、《彦和帖》、《张都大帖》、《蜀素帖》、《参政帖》、《苕溪诗卷》、《论草书帖》、《张季明帖》等。

拓展资料:芾是多音字,有fèi、fú两个读音。

1、[ fèi ]

释义:用于“蔽芾”,形容树木枝叶小而茂密。

2、[ fú ]

释义:

①草木茂盛。

②同“黻”。宋朝书画家米芾,也作米黻。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fu 二声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深,成就以行书为。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

影响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富变化,结体也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

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

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与“福”同音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深,成就。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作品欣赏:珊瑚帖 研山铭 彦和帖 张都大帖 虹县诗 蜀素帖 参政帖 苕溪诗卷 论草书帖

张季明帖 叔晦帖 乡石帖 伯充帖 三吴帖 箧中帖 竹前槐后诗帖 临沂使君帖 清和帖

fu 第四声

米芾(1050-1107)宋代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温士,自号鹿门居士。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由于他性情狂放,故人称“米颠”或“米痴”。与其子米友仁,世称“二米”,或“大小米”。父子二人又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擅长山水,常使烟树掩映中有风雨迷离的深意。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凡。他所画云山烟树,虽宗王洽,点笔破墨,似出董源,然实从行草书法得来,有变幻无穷的妙趣。自然烟云出没,峦气逼人,创所谓“米点山水”。其画水墨淋漓,烟云掩映,树木简略,妙于熏染,号为“米氏云山”。作品有《云起楼图》、《研山图》、《春山烟霭图》等。其书法有《参政帖》等,其行书,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刚健于流利之中。其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画评》等。

我的同乡,湖北襄樊人,读第二声:米芾,北宋书法四大家,书法代表作有《参政帖》,书画代表作有《云起楼图》、《研山图》、《春山烟霭图》,文学代表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画评》: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生于一0五一年,卒于一一0七年。米芾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自成“沉着痛快”的“刷字”艺术的新风貌,被誉为一代宗师,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其绘画,创制了“米氏云山”,应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先河。有机会来襄樊代你去米芾故居-米宫祠 玩儿啊!

fu 二声

米芾字法变化

米芾的书法有哪些丰富性变化?

米芾的书法大多数都是以行书面貌呈现,在点画和结构的处理上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我们探究米芾书法重要的奥秘之一,从而总结出米芾书法的优劣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米芾书法有哪些特征呢?

一、有大小对比变化

行书要有变化,字形就必须要有大小的区分。按照楷书的规律,字形的大小根据笔画的多少而定,为了整齐划一,笔画多的字写小,笔画少的字写大,但是这样的太过呆板,没有生命和灵魂。

行书打破了楷书僵硬的变化,字形大小随自然的形态而变化,书写出的字就是灵活的、生动的。米芾的行书便是如此,大小变化特别丰富,有上下字大小的对比,左右字大小的对比,别具匠心,遵循自然的形态。

二、有向背对比变化

“向背”就是笔画之间的“相背”和“相向”,简单的说“相背”就是“内擫”,“相向”就是“外拓”。米芾的书法自然之中就寻求很多这种向背的变化,非常之丰富。

三、有开合对比变化

开合变化是米芾书法里常用的手法之一,为了打破字的平衡,结字时常常采用开合关系,有上开下合,也就是上宽下窄,像倒的金字塔,有上合下开,就是上窄下开,让字看起来险峻挺拔而不失重心。

四、有疏密对比变化

书法疏密的变化,有字内空间结构的疏密变化,有字与字之间整体布局的疏密变化,由笔画的松紧而定,笔画紧则密,笔画松则疏,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疏密的变化在米芾书法里也是很常用的。

五、有参的变化

参就是不整齐,有上下结构的参,有左右结构的参,打破整齐一律的结构,追求参错落的美。米芾的行书处处可见这种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高右低,有的左低右高;上下结构的字有的上偏左下偏右,有的上偏右下偏左等,总之变化多端。

六、有收放对比变化

书法的结字必须要有收放关系,而且不仅局限于行书的收放,楷书也有收放关系。比如一个字当中通常都会有一笔是主笔画,这个主笔画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长”,这个“长”就是放,反之短一些的笔画就是收。

董其昌说:“作品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以敛为阴,以放为阳,他认为作字须阴阳结合。这里的敛就是指收,书法若是没有收放,就缺乏灵动,没有生气。所以,要有收有放,阴阳结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米芾书法的收放关系做得很足,甚至有一些故意夸张,收放的对比强烈,程度相对较大,这也就是米芾书法的特点之一。

七、有奇正对比变化

“奇正关系”指结字的势,“奇”即欹侧,向左或者向右欹侧,“正”即平正,四方八稳的。楷书的奇正关系往往很少体现,以平正为主,少部分除外。行书要写活,必须要有奇正关系,这点米芾的书法处处可见之。

米芾是出了名的“集古字”书家,相对二王书法而言,米芾学到了二王的奇正关系,而且将其放大并夸张。米芾在表现奇正的程度上是超过二王的,董其昌曾感慨地说:

“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予所未尝梦见也,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但是我们在学习米芾奇正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对度的把控,不能太过,太过就有可能会失去重心,缺乏稳定性,要做到“崄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这是学习米芾书法的奇正关系处理上必须要注意的,把握好度,凡事不能太过之。

八、有布白的变化

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讲究布白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白当黑”,利用白处与黑处的对比辩证统一,使得整体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毛笔字的书写本来就是蘸黑墨来写,如果全是均匀的,就没有美感,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利用“布白”来处理空间的关系,有字内空间的布白,有整体章法的布白。

米芾就善于处理书法的布白关系,比如比较常用的左右结构中间的布白、上下结构中间的布白、包围结构四周布白等。

这里说的布白关系其实和疏密关系一定程度上是相近的,笔画少或者空白的就是疏,对应白,反之笔画多的对应密,就是黑。

那处理布白关系需要注意什么呢?刘熙载说:“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布白的多和少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少就显得“神远”,多就显得“神秘”。但也不能简单的从表面上看布白的多少,主要看神韵,自己写可能和大书家米芾写的神韵完全不同,需要细心体会。

九、有呼应变化

字和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呼应的关系,是章法中处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所谓“行气”就是靠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来完成的,有了行气,整体章法才有气势。唐欧阳询说:“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离处交相应接也。”米芾的书法就具有这种意态,字与字之间是参、揖让、连断等的变化。米芾的书法虽然字字的居多,但“字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字字呼应,上下左右都有呼应变化。

请问米芾《捕蝗帖》书法作品的规格大小是多少啊?

米芾捕蝗帖书法摹写帖规格:45cm45cm 字体大小:约4.5cm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

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该作笔画较为粗暴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点。>

米芾

米芾

米芾(西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官至礼部员外郎,礼部在唐、宋又称为「海宫舍人」,故世称「米南宫」,本名,四十一岁以后才改名为芾。

米芾的书法,以广泛吸收前人的长处为基础,他曾叙述自己的学习过程说: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之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笔行漆,而鼎铭妙古也;老焉。其书壁以沉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由此中可知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

米芾精通前人的笔法,因此当时有人嘲笑他是「集古字」。但他在精熟古人笔法后,能扩充运用,成为自己的面目。他曾说:「既老而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其深知古人法度的重要。所以在学古方面,米芾的功力无疑是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而每一字的结体都是古人的,每一笔的笔法都是有来历,这也是由复古而变古的一个例证。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生平

米芾(读音:mǐ fú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名黻,字元章。外号很多: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又有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晚年号米老。米芾自称楚国氏之后(远祖为火正祝融、鬻熊),故自题偶作黻(芾)、楚国米黻(芾)、火正后人、鬻熊后人。)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职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

画家米芾资料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火正后人等,是北宋的大 书法 家,书画家,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画家米芾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米芾资料

米芾是我国古代的书画,他的作品中出名的就是他的 行书 作品。他出生在北宋时期的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小地方,长大后由于个人原因搬家到湖北省襄阳市。米芾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受过良好的 教育 ,再加上他自身天赋异禀,他的成就就可想而知了。他小时候就开始小有名气了,六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几百首诗词作品,十岁的时候就能自己写文章,从小就被世人所熟知。

在他十八岁的那一年,宋神宗登上了皇位,因为米芾的母亲曾经对他有过恩情所以为了报答米芾母亲,他 决定 赐米芾一个官位,可是米芾从小就没什么官运,这或许与他不爱结交权贵而且看不起官场上的有些作为有关。这个特点又为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喜欢的事例如 收藏 石头和专研书画作品。这样的米芾在别人眼里就像是个另类一样,可是就是因为他的特别之处才是他 成功 的基础。米芾平生有很多的艺术 爱好 ,可是他喜欢的还是书法,所以说在书法方面他的成就。众所周知,字如其人是什么意思,那么米芾在书法上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就说明他在待人接物上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他五十七岁的那一年,因为染上恶疾而不治身亡。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留下了大量的 书法作品 ,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案边书写的米芾。

米芾和王羲之比较

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居士,火正后人等,是北宋的大 书法家 ,书画家,当时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书法成就在四人中算是的,篆,楷,行,草等字体都颇为精通,犹善狂草,也因个性怪异,举止癫狂,而被后世称为“米颠”。米芾和王羲之,两人都是古代 历史 上有名的大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生活在魏晋时代,而米芾生活在北宋年间,两人的书法风格也大不相同,在米芾年少时,刚开始学习书法时,曾模仿过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并研究过王羲之的运笔习惯,字体结构等技巧,加之自己的理解实践,吸取各家之长,扬长避短,经过长年的笔耕不辍,勤奋研习,才在中年时期自立风格,开创米氏书风,世人都知王羲之的行书为精妙,《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是“书圣”广为人知的著作,被喻为“ 天下 行书”,只可惜,真迹也不存世,现在收藏的都是后世的临摹本,米芾和王羲之在这点不同,米芾有些许真迹存世,在书法界的影响也和王羲之稍逊,两人都是各显。米芾虽然以模仿前朝魏晋名家作品起家,但是后来在年岁渐长,技艺精益的程度下,已是自成一派,虽是超越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但也是一代名家。米芾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后世的书法界,都拥有众多忠心拥趸。

米芾蔡襄比较

米芾出生于1051年,这时候的蔡襄已经39岁了。米芾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在襄阳书家罗让的身边接受启蒙,开始学习书法。在米芾31岁的时候,他 拜访 了苏轼,这一年,是1082年。在这一年的时间中,米芾深陷魏晋的书法魅力之中,找了不少的晋人法帖来临摹,而米芾也能将其模仿的足以乱真,因此,米芾常说自己的字为“集古字”。

米芾的不断临摹苦练,造就了他之后的书法造诣。在不断的吸取各家所长之后,米芾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他能够撰写包括 隶书 、小篆、 楷书 、行书、 草书 等书体,其中,米芾以行书的功力深。他的书法在意趣和个性方面尤为突出,流传甚广。

而蔡襄的书法中,以楷书能见其功力。不同于米芾等人的行书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蔡襄写的,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他不像米芾,在字中彰显意趣和个性,蔡襄的书法中意趣充分而个性不足。人们都说蔡襄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凄美,每每展开蔡襄的书法鉴赏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缕春风拂过面庞,四周充满了妍丽温雅的气息。

但是与米芾不同的是,虽然蔡襄的书法在他身前就已经备受推崇,但是由于蔡襄并不随意写作,加上那个时期的书坛气息的影响,蔡襄的作品流传于世的很少。

猜你喜欢:

1. 王羲之的

2. 书圣王羲之资料

3. 毛笔书法的资料

4. 柳公权生平

5. 柳公权个人

6. 关于苏轼的资料

7. 黄庭坚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