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糖尿病史上那些八卦

1.历史上最早记录糖尿病的是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埃及文献,说是一种“无比渴望排尿("too great emptying of the urine)”的症状。同一时期的印度医生描述“甜蜜的尿”因为注意到病人的尿能吸引蚂蚁。”Diabetes(糖尿病)”这个词来自古希腊人阿波罗卢利亚斯,希腊语中是“放空(topass through)”的意思(暗示糖尿病人多尿症状)。现在英文中最常用的DiabetesMellitus,加上的Mellitus是“来自蜜”的意思是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在18世纪才加上的。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2.最早分别描述I型和II型糖尿病的是印度医生Sushruta和Charaka,他说一种和年轻有关(I型),另一种和超重(II型)有关。

3.最早发现糖尿病和胰腺关系的科学家是德国人约瑟夫梅林和明考斯基。18,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2人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狗的胰腺摘除后,观察到狗的排尿变得增多,他们意识到这可能和糖尿病的症状类似,于是进一步化验了狗的尿,确实发现了里面糖含量很高。他们推断胰腺可能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缺乏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这种物质后来证明是胰岛素。

4.又过了几年,英国生理学家沙佩萨菲尔(此君是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Endocrine这个词出自他)推断是一种单一化学物质的缺乏导致了糖尿病,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insulin(胰岛素),Insuli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Insula,就是岛的意思,暗示胰岛素是来自胰腺组织中郎罕氏(Langerhans)细胞组成的岛。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郎罕氏细胞这种分泌功能的德国人保罗郎罕。

5.再往下,糖尿病史上最精彩的一段“三人转”就开始了。先从班亭(Banting)说起,此君在真正进入糖尿病历史舞台之前的经历其实还是蛮传奇的,他是加拿大人,出生于安大略,入多伦多大学开始学文科,结果年就挂了,第二年改申请医科,没想到还被录取了,后来一战爆发,班哥哥毅然投笔从戎,在卡布莱战役中英勇负伤,负伤后没下火线还坚持帮助受伤战友长达16小时直到另一个军医强行让他停止。战后班亭回到加拿大,继续他的医学生涯,他学了整形外科,可是找工作并不顺利,在多伦多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他的工作申请。没办法,他只好回到家乡安大略开业行医,他的病人很少,为了贴补费用他还不得不在利用业余时间去一所当地大学讲课。当时约瑟夫梅林、明考斯基、沙佩萨菲尔的文章已经发表,这个领域的挑战之一是怎样从胰腺分离出胰岛素,以前的方法都是在分离出来前胰岛素都被胰腺的酶降解了。班亭受到当时另外一个研究的启发,想到一个新的方法于是他前往多伦多大学生理系麦克劳德,麦克劳德最终同意给他提供做实验的设施和一个助手,这个助手就是查尔斯贝斯特。

班亭和贝斯特首先重复了梅林和明考斯基的胰腺摘除试验,并进一步证明摘除了胰腺的狗如果给予从胰腺胰岛中的提取物,多尿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于是班亭和贝斯特继续尝试从小牛的胰提取胰岛素,1922年他们将小牛提取的胰岛素注射到一个14岁的糖尿病小男孩体内,小男孩的病情迅速缓解。20年代,一个叫做礼来的美国公司和多伦多大学开始用这样的办法大规模提取胰岛素,并大范围开始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全世界的糖尿病病人应该感谢班亭和贝斯特,正是他们当年的决定没有为提取胰岛素的方法申请专利,这个决定最终惠及了成全世界成千万计的糖尿病人。班亭本人的生日是11月14日,这一天也被选为全世界“糖尿病日”。

6.1923年,诺贝尔奖被授予了班亭和麦克劳德。班亭获奖的时候还只有32岁,迄今为止,他仍然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人(班亭后来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包括投票选出的最伟大的加拿大人排名第四)。班亭是个无私的人,他认为贝斯特应该和他共享诺贝尔奖,于是他把奖金的一半分给了贝斯特。在当时,诺贝尔奖同时也发给了给班亭提供试验空间的麦克劳德是引起一些争议的,因为根据班亭本人的描述,麦克劳德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他们的梁子是在班亭和贝斯特发现一只狗胰腺的提取物可以缓解另一只胰腺摘除狗的糖尿病症状后,麦克劳德对这个结果持怀疑态度,班亭于是认为他是在怀疑他的诚信,于是他们有了激烈的争吵,最终麦克劳德说服了班亭和贝斯特做了更严格的试验。后世的史家认为麦克劳德并非一个钓名沽誉之徒,一个证据是他们的研究发在的试验与临床医学杂志,但是麦克劳德认为这主要是班亭和贝斯特的工作,甚至放弃了署名权。麦克劳德的贡献还包括帮助发展了用乙醇作为提取胰岛素溶剂的方法,最终表明这比其他方法有效的多,他还引入了对胰岛素分离最终起了很大作用的化学家科里普。再后来的临床试验中,班亭持续的感到不快和被忽略,他和麦克劳德的矛盾最终在1922年美国医学会年会上爆发,麦克劳德的大会发言获得热烈欢迎,班亭和贝斯特则拒绝参会以示。班亭和麦克劳德持续交恶,班亭甚至说,麦克劳德还阻挠他的试验,他的贡献仅仅是自己在去度的时候把实验室钥匙扔给他和贝斯特,除此外毫无贡献。顺便提一句,麦克劳德把他奖的一半分给了为胰岛素分离方法的发现做出贡献的化学家科里普。

7.围绕诺贝尔奖的另一个八卦是,在班亭和贝斯特那篇文章发表前8个月,罗马尼亚生理学家保勒斯库已经在法文杂志上了一种胰腺提取物可以降低血糖的试验。班亭的文章甚至还引用了这个试验,可是阴阳错,由于翻译的原因做了错误的阐述。最终,保勒斯库的发现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8.当年班亭去麦克劳德实验室寻求帮助时,麦克劳德给了他10只狗和2个医学生贝斯特和诺布尔,但是2个医学生只能先选一个,另外一个再轮换,于是贝斯特和诺布尔通过丢硬来决定,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有的时候,一个硬的的正反面就能是诺贝尔奖和无名小卒之间的界限。后来班亭取消了轮转,让贝斯特和他一直工作了整个夏季。

9.为了纪念班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亲自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点燃了“希望的火焰(flame of hope)”, 这个火焰将永远燃烧下去,直到人类真正攻克糖尿病的一天。

10.和糖尿病有关的另一项诺贝尔奖是英国科学家桑格,他完成了胰岛素测序,所以胰岛素是历史上氨基酸顺序被测定的个蛋白质。

11.分离胰岛素的专利卖给多伦多大学的时候,价格是象征性的1.5美元。

12.全世界糖尿病人服用最多的物的历史也有些小曲折:它早在1922年就被合成出来,并已经发现了它在动物身上的降血糖作用,不过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都被界忽略了。主要原因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胰岛素发现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上。直到50年代,法国糖尿病学家让-斯特恩才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的兴趣,他做了个的人体试验,结果很成功,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物先后在70年代引进入英国,90年代引进到美国。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发现对治疗部分肿瘤也有效果,包括乳腺癌和大肠癌。

13.个便携式的胰岛素泵是的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发明的,需要指出的他本人也是体感车(Segway)的发明者。他建立了一个叫做"autosyringe"的公司,后来他把专利卖给了巴克斯特公司(Baxter).

糖尿病的历史

胰岛素的发明是人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胰岛素的诞生延续了众多糖尿病人的生命,胰岛素经历了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胰岛素和目前处于前沿科技的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的诞生已有百年历史,那么在胰岛素诞生以前的古代,无数医学先贤们就发现了一种名叫“消渴症"的病,至今店里还有消渴丸卖,消渴症即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是一种内源性糖代谢异常疾病,胰岛素从技术层面上讲应该不算是一种,胰岛素应该属于促进剂,胰岛素促进了糖的转化,这也是所有西的属性,促进剂怎么能够真正达到治病养身的目的呢,促进剂的作用是外源性的,注定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胰岛素的缺点只能降糖,无法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和修复胰腺及代谢紊乱,还有伤肝肾的副作用,毕竞是促进剂型的西。所以世界上几家巨头就发明了可以口服的胰岛类似物,的甘李业走在世界的前沿,其实胰岛素类似物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高科技产品,我们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有所创新,中典记载,粗老茶叶有降血糖作用,只需用温开水泡茶即可,由于古代科技水平滞后,古人无法真正解释其中奥妙。茶叶中的茶多糖,都有降血糖的作用,而并非茶叶可从降糖,很多植物多糖类都有降血糖作用,比如苦瓜,黄芪,桑叶等,植物多糖类比起胰岛素那技术含量要高上几个层面,植物多糖不光可以降血糖,还可降血脂和降血压降胆固醇,多糖类还有修复作用,但是多糖类也有它的缺点,降糖比较慢,不能很好的解决内源性问题,这其中有硒的参与就比较合理了,内源性问题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内源性的问题,也就有效控制了并发症的产生,这也是营养医学的魅力,真正的营养医学之道,我不是,但我的疗效将远远超过,在慢性疾病 集中大爆发的今天,唯有营养医学才是各种慢性疾病真正的克星,我将在这条充满 荆棘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完成我人生的大善之举!碰哥杂记

以目前的科技,多少年后能根治糖尿病?

说实在的,我也非常期待有一天能够根治糖尿病,“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惧架上生尘”!

但是多少年后才能根治呢?

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发展史。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糖尿病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疾病, 历史 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印度、罗典籍中都有对糖尿病的相关记载。

而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多在贵族中发病,、外国都是如此,当然,穷人也没有入典籍的机会,在古代,穷人可能就了,没有人去追究他得的是什么病。

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应该都是2型糖尿病。因为当时就发现病因与多食甘美膏肥食物有关,《素问》中提到“夫热中、消中者,皆言贵人也”。

所以2型糖尿病就是和生活方式有关,而现在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多食、少动,正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何时能够改变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病率才会明显的下降。全民都 健康 ,都不发生糖尿病,那么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会消失,后代发生糖尿病的机会就会消失。

糖尿病是多因素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单纯依赖 科技 解决是不现实的。但是再次说一句我经常给病人说的话, “ 科技 如此发达,人都能上天了,根治糖尿病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根治那一天来到的时候,你的眼睛看不见了,心也不好了,腿被截掉了,根治糖尿病于你又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好好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吧,好好的平稳血糖,然后静待根治那一天的到来。

我自己认为,糖尿病的分为原发和继发,就是1型2型。1型这个现在不大清楚,没临床经历过。2型的碰到过几个,原因是营养过剩,身体消耗不完,累积的。古人很少就有糖尿病也就是富贵病。或者三餐没有节律。老是吃,被迫不断消化食物。特别是夜宵吃后接着睡觉等等吧。

具体生理原因大致分三类,类的是胆总管问题。胆囊总管那里,有胆总管和胰腺管连接到十二指肠,类似一个三叉管,如果有息肉或者胆结石。堵住总管,胆汁和胰腺液下不去,被堵住了。胰腺液排不到十二指肠那里。这个一般治疗好胆总管疏通后。胰腺管也通了。胰腺液分泌出来,这个血糖就能下来。第二胰腺管不通,这个需要疏通胰腺管,这个比较容易。第三个是胰腺本身受到伤害,需要回复胰腺功能,排出内含胰岛素的胰腺液。这个是漫长的过程。如果长期的注射胰岛素等,胰岛素分泌完全丧失。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终身注射胰岛素。十多年后,糖沉淀到足部。糖尿病足,也能造成肝损伤,双目模糊失明等。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等等。

糖尿病需要从观念,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正确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还能生活几十年还是问题不大的。

糖尿病;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的生理肌理过程中,反应出的一种生理过程中的过渡现象现象而己!!!它并不可能能危害生命,而是我们把它的生理中反应出的症况,编入了病症序列,,,,,,

中华民族的”修身”,精髓文化,人们应该细细的去捉摸!进入到其中去!寻找它肌理的系统如何的反应症况,了解把握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难以阐述明白的千头万绪,,,,!

每个人;他她们都存在各自的肌理症状,反应症状程序程度上各一,,,,,!

如果我们进入明智的自我修身认识,总结总结,前前后后,我们的生活历程中的,种种行为,就会发现病理病因的病症源头,,,!!!

在”修身”静态中去总结!纠正!克制!调济!,,,那么我们就会从个人的生理意识状态中解放出来!迎忍而做到自然的解除这一生理性病态症状。

一一一一东方道人一一一一

此文;仅供有缘者参阅!!!

我是非物疗法创始人,其实,糖尿病没到晚期,或所有器官基本还正常,解决糖尿病的问题真的并不难,但是如果你问的是,什么时候出来一种什么物,能够根治糖尿病,那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永远没有可能出来这样的产品。

糖尿病40年前,非常罕见,不要和我说遗传什么的,没有遗传,现在我们天天说的遗传,90%以上都是生活方式的遗传,而糖尿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是吃出来病,是一种富贵病,如果你妄想有一个物来解决糖尿病,只会让你失望。

用我的方式,解决糖尿病,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其实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是一个代谢失常病。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糖尿病其实指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群,有1型,2型,妊娠期,其他特殊类糖尿病。

从概念上说,糖尿病是一种"体征"病,即血糖增高,非"部位"病,也非"病源"病。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血糖的分布部位又不均匀,所以糖尿病,是个盒子,可以装进去很多东西,发现越多,装入越多。根治的这样的病群,应该不可能。可以试着讨论是其中具体的某一种。

如常见的2类糖尿病,这是一种"部位病",病因有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缺陷,环境,用等因素导致或诱发。但这里,"病因"又变成了一个盒子,能损伤胰岛β细胞的都能是病因。隔绝病因是达不到的。有什么方式可以根除?个人觉得是:无论哪种损伤,能恢复,就是根治了。

恢复细胞的技术方向,移植 健康 细胞,促进繁殖 健康 细胞,移除损坏细胞。可以有克隆培养,可以干细胞培养 健康 细胞。

具体的研究时长,不专业,悲观估计20年后。

科技 进步,是一个不断推翻设的过程。一般人的寿命在60-80岁之间,能不能等到根治糖尿病那一天,不好说。所以活一天,就要一天的质量。即使有糖尿病,只要可以走路、可以吃饭、可以上班、可以睡觉,可以出去玩,又有什么影响?很多糖尿病人以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肉,或者不能吃水果了。其实还是可以吃的,只不过吃的量要减少一半。如果这样说的话,你现在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根本不需要等到未来哪一天。

根据我的观察,永远消灭不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一个生活规律失常的病

糖尿病的历史(40岁的糖尿病平均寿命)


糖尿病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病,想想五六十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哪有什么糖尿病的概念,到八十年代初,的大庆油田经济形势好转,物质丰盛,得糖尿病的人数暴增,大庆油田糖尿病研究所当时选取了五百多名糖耐量受损者进行六年的饮食干预,结果显示饮食干预组得糖尿病几率下降了30%到50%,并发症降低至20%,这个实验研究结果当时曾引起业界一时轰动,它充分证明了,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核心是调整饮食,只有吃得正确才能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确实是没有一个时间点的!

现在的 科技 还达不到根治糖尿病的地步,不过相信未来一定可以!

所以今天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血糖问题,不能任由其发展,否者后果不堪设想!

而在所有稳定血糖的办法中,饮食方面是最重要的一个!

比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五谷杂粮或者阿胶沙棘面,少吃油腻和多糖的食物,尽可能的在家吃,不要去外面吃以及点外卖!

糖尿病只要从三方面下手,中枢神经系统,肠胃菌群,皮肤毛孔。

只要这三方面能够正常,糖尿病一定能康复。

至于什么胰岛,根本就是人的话。

盘点历史上糖尿病的名人有哪些

以前隋炀帝罹患消渴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本来依照御医开处方,服用肾气丸不但无效,反而病情加重,再投以其他石也是无效,群医束手无策,后来有居住与华佗故里的一个民间郎中呈献治疗消渴症秘传神效验方大卜元无山高降糖汤,当时隋炀帝因为已经吃很多无效,只好马当作活马医,交代御医照处方配,隋炀帝服用后渐渐有起色,经过半年的时间,隋炀帝的糖尿病终于医好了。

隋炀帝又命人将方列入宫廷医案记载,并于御花园内雕刻石版碑文,以为传承。

藏在尿液里的恶魔 – 糖尿病

糖尿病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毛病,通常被我们称为「文明病」。因为顶着文明病的臭名,会让人以为这是近代才有的疾病,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已与人类共存了数千年的历史。

曾经必无疑的糖尿病

早在西元前1500年的埃及人就曾经记载,有些人生病后的尿尿很多,而且体重会迅速下降。不只埃及,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有留下类似糖尿病的观察与描述。当然,那时候的医师们无法做出的诊断,也不了解糖尿病的本质,只晓得罹患这种疾病的人就等同于被判了刑,将于短时间内亡。

英文糖尿病全名是「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在古希腊文里面代表着「虹吸管」、「水管」的意思,意指罹患此病的人尿尿很多,「水流进来,就跑出去」,不断地排尿。「mellitus」代表「蜂蜜」的意思,合并在一块儿就是说明「尿很多,尿很甜」的表征。有些文化称糖尿病为「尿之恶魔」。

到了西元1776年,才有科学家证明糖尿病的尿液和血液里,都含有比较高的葡萄糖含量。这点挺重要的,过去大家只晓得尿中有糖,不知道这是因为「血液的葡萄糖含量过高」,才会引发「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这样的恶性循环。

血液中的葡萄糖最主要由胰岛素来调控,而胰岛素是由胰内的兰氏小岛细胞所分泌。只要缺乏胰岛素,患者会迅速消瘦,并在短时间内亡。(你有糖尿病吗?)

让我们介绍一位关键人物班廷出场,是他的努力扭转了糖尿病的命运。

医治糖尿病的关键人物

18年班廷生长于加拿大,大学时原本选念艺术学位,后来才转到医学系就读。次世界大战开打后,热血班廷自愿从军到英国打仗,不过 认为应该要更妥善利用这群医学系学生,便用15个月的短时间密集训练,让班廷等人将医学系学业完成,以军医的身分前往前线服务。

19年回到加拿大的班廷开了间外科诊所,最主要的服务内容都是以跌打损伤为主。为了生计,班廷还找了份大学讲师的 ,替大学生讲解解剖学和生理学。

然而,过去班廷自己所受的医学教育是时期的「速成班」,基础科学知识并不扎实。每次要去课堂上替大学生上课前,班廷都得自行恶补。

某个晚上,班廷为了准备隔天上课的主题─胰,开始念起一些胰的最新研究报告。这时,一份尸体解剖报告的内容吸引了班廷的目光。

这份报告说,者的胰管被胰管结石挡住,因此属于外分泌的胰液无法经由胰管流进消化道,久而久之,使得分泌胰液的腺泡细胞都因此而萎缩了。不过,研究者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者胰里属于内分泌的兰氏小岛细胞并没有受到影响。

班廷心想:「内分泌、外分泌……嗯,这应该代表着某件事情!」这份报告似乎透露著某种弦外之音,让他整晚辗转难眠。到了半夜,班廷突然灵光乍现。

「我该这么做…」班廷飞快爬起身,将脑子里的想法记录于记事本上:「我可以把小狗的胰管绑起来,等个六到八个星期,这样狗的腺泡细胞就会萎缩。如此一来,胰里存活的细胞只剩下负责内分泌的兰氏小岛细胞,我就能将兰氏小岛细胞的分泌物萃取出来,运用于糖尿病的患者身上。」

相信吗?班廷在半夜写下的这段话里,连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都拼错,写成「Diabetus」!

发现胰岛素

虽然班廷对生理学、胰、糖尿病都仅是略懂皮毛,但他急着将脑中的想法付诸实现。不过想归想,班廷过去念「医学速成班」时可是连做实验的经验都没有,更别说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做研究了。

在朋友的引介下,班廷找上时任多伦多大学生理科的麦克劳德,1921年时麦克劳德45岁,是当代葡萄糖新陈代谢的专家。相较之下,30岁刚起步的外科医师班廷显得是个嘴上无毛的家伙。麦克劳德听完班廷的理论时显得半信半疑,聊得更深入后,麦克劳德发现班廷对胰的生理学几乎可说是一知半解。有好几次麦克劳德都想劝班廷别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望了,之前已经有好几个科学家的失败案例。

,麦克劳德还是被班廷的热情说服,答应在隔年暑期实验室的空档中拨出一块空位和一些实验用的狗,并建议班廷修改某些实验步骤,最棒的是,麦克劳德还借出实验室研究生贝斯特给班廷当助手。

麦克劳德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从1900年到1920年期间,已经有不少生化生理学家投入胰方面的研究却都空手而归,往往都只在动物实验行得通,就是过不了人体试验这一关,毕竟不够纯化的胰萃取液常常会带来过多毒性,让病人产生高烧及脓疡等并发症。

事实上后来班廷曾不只一次承认,如果当时自己多看点论文,对当代胰方面的知识涉猎更多,他可能连实验都不敢进行了。班廷说:「读太多文献的话,就会被广泛的意见搞到思绪凌乱,被负面结果混淆视听,所以我个人不建议读过多的医学文献。」

1922年,班廷结束外科诊所,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到多伦多做实验。整整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助手贝斯特几乎都生活在实验室里与小狗一而再、再而三的奋战。

班廷负责替小狗动手术绑掉胰管,不过有的狗很快就于感染,有些狗在胰管被结扎后腺泡细胞却仍好端端地没有萎缩。当实验开始两个星期内,十只狗狗里竟然有七只已经阵亡了,让阮囊羞涩的班廷又再掏腰包、花钱补进几只实验用狗。

由于班廷没进过实验室,所以贝斯特就得负责其它与化学实验有关的部分,认真地选用不同方式检查狗狗血液及尿液内葡萄糖浓度,以求快且精准。

两个多月过后,班廷与贝斯特终于等到实验小狗腺泡细胞萎缩的一天,班廷将狗的胰取下,萃取出兰氏小岛细胞萃取液,打进另一只代号401的小狗身上。先前班廷已经移除401号狗的胰,让401号狗儿变成了糖尿病患。在打进兰氏小岛细胞萃取液后,贝斯特每半个小时就替401号狗狗测一次血糖。发现结果很令人满意,401号狗原本居高不下的血糖值在接受注射后的一个小时内笔直下降。虽然隔天401号狗狗就于昏迷中亡,但如此结果总算让班廷和贝斯特看到一线曙光:兰氏小岛的萃取物真的可以降低血糖!

这时刚好实验室老板麦克劳德度回来,班廷得意又急切地与麦克劳德分享刚出炉的实验结果。没想到,麦克劳德却没有一丝兴奋的表情,反而是旁敲侧击地不断套话。原来,这个实验结果好到让麦克劳德误以为班廷是在造!本来兴高采烈的班廷脸色变得铁青,完全被麦克劳德不合理的怀疑给惹毛了。这件事,让麦克劳德与班廷两人一辈子都存有难解的心结。

扭转命运的胰岛素

实验室老板麦克劳德眼看研究结果愈来愈令人满意,开始加派人手帮助班廷及贝斯特,其中生化专家寇立普在纯化胰萃取物方面贡献很大,让同分量的物发挥的效果愈来愈强。

班廷一方面急着解决所有关于兰氏小岛细胞的问题,一方面又被自己于现实中欠缺的技术困住,仅能仰赖实验室老板麦克劳德或寇立普的经验和学识。当寇立普一度宣称自己已经突破萃取技术障碍、准备要脱离团队时,班廷完全无法忍受寇立普企图夺走这块心头肉,愤怒地将寇立普打倒在地。虽然最终所有研究者都留下来了,但班廷后来透露,当时他的压力大到不行,每晚几乎都是靠著饮用高浓度酒精才能入眠。

1922年年初,一位瘦到只剩下皮包骨的12岁小男孩接受兰氏小岛萃取液的注射,小男孩血糖开始下降,并奇迹似地恢复。麦克劳德决定依循前人的命名称之为「insulin」,因为「insulin」就是拉丁文之中的「小岛」,我们熟悉的「胰岛素」因而正式诞生。 过去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坐以待毙,痛苦几个星期后即昏迷、亡。胰岛素出现后,糖尿病不再是个不治之症。在确定胰岛素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后,多伦多大学与厂商密切合作,让胰岛素迅速普及到全世界。(糖尿病能打胰岛素吗?) 创下史上最快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录

抛弃一切全心投入研究的班廷于1923年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从研究开始到获奖短短两年时间,创下史上最快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录。不过呢,这个诺贝尔奖背后还有点小插曲:与班廷一同获奖的,不是最初与他工作的贝斯特,而是实验室老板麦克劳德。

所以在得知获选为诺贝尔奖得主的那一刻,班廷并不是高兴地手舞足蹈,而是气得七窍生烟。毕竟在班廷心中总觉得麦克劳德是在掠夺功劳,而非实质上参与实验的人,顶多只是讲几句话编派事务而已。愤怒的班廷扬言要拒绝领奖,但周遭的朋友劝班廷为祖国加拿大想一想,那可是头一遭有加拿大人领到诺贝尔奖啊!

为了加拿大科学发展着想,班廷还是接受了诺贝尔奖,但班廷宣布他会将一半奖金分给贝斯特,并提醒众人,他会永远与贝斯享这项因发明胰岛素而领受的诺贝尔奖。实验室老板麦克劳德依样画葫芦,宣布他要将一半奖金分给对萃取纯化胰岛素有功的寇立普,用行动展示,胰岛素是他们四个人的共同成就。

胰岛素改变了糖尿病的命运,让患者不再只是坐以待毙。即使班廷和贝斯特拥有胰岛素的专利,但是并没有打算从中获利,他们将胰岛素交给厂商大量生产,完全没有收取专利费用,让胰岛素能够以更便宜、更快速的方式,帮助到全世界的病人,扭转一个原本必无疑的疾病。因此,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被订为世界糖尿病日,让人类永远记得这位不顾一切实现梦想的科学家!

《肚子里的秘密》 作者: 刘育志、白映俞出版社:商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