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作者是谁

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比喻句拟人句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作者是谁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作者是谁


三年级上册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好句的写作方法学习

小学生同步作文

本文是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专栏课的第20集。这次的内容是针对课文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学习一下里面的写作知识。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孩子们对课文很熟悉,但是老师更多的是从字词句、全文内容进行讲解,鲜有从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而课文都是的写作范文,如果能从写作知识上讲一点,对于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应该帮助很大。

一、意犹未尽的结尾法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这是本篇课文的结尾句。按理说,也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就是一句情景描写,但正是这样一句意犹未尽的情景,让整篇课文也意犹未尽了。

同学们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有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一种将完未完的感觉,而且结尾用得是省略号,那意思当然是说,这些情景没有完,还有别的,你自己想去吧。

这是一个很有效,很管用的结尾写作方法,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就是用一种情景创造一种意境,就像我们吃过了好吃的,口有余香一样,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还是用实际例子来感觉吧。我们就延着原文的意思,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把结尾这句重新改一下,效果也不多。

重要的不是写什么景,重要的是意犹未尽。

“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又敲响了,同学们蜂拥而出,整个学校里开遍了鲜艳的花朵……

再举两例。

校园静悄悄地,唯有迎风飘扬着……

大青树的叶子更绿了,要知道大青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就是说这样写,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好的意思在里面,这应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美。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容易使用,效果却真的很好,真的是一种便宜又实惠的写作技巧。

二、美丽的修辞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原文的意思是早晨上学了,小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学校,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穿得服装很鲜艳。如果我们一般的思维,能写到穿着鲜艳就应该截止了。但我们看一下课文,把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层,让鲜艳的服装继续充当话题,继续发挥作用,这样一写反倒变成好句了,让课文的意思表达更精彩了。

比如:

在铿锵的音乐声中,我们做起了课间。那整齐划一的动作,把场渲染得生气勃勃起来。

上课响了,同学们都回到自己座位上,安安静好。教室里真静呀,仿佛时间停止了一样。

这种写法的套路就是在前面叙述完实际情况后,再加一句强调和渲染的句子,用拟人和比喻突出所要表达意思的生动性。

今天我们就这两点,学一点,我们就要在下次的写作中用一点,这样熟能生巧,慢慢就懂得很多的写作方法了,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请同学们课文有趣的是跑来了只猴子,这些单蕾蕾的朋友是那样好奇的金早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是老师。写了什么?

2.反馈指导。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写(自豪赞美的感情)。

课文先写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在写上课和下课再比如:的情景,写作者自豪和赞美之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拼音

喂,你这个又要画横线,又要画波浪线,你这个是怎么弄的?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又要画波浪线,又划红线。

大青树下艳(yàn) 艳丽、娇艳、鲜艳。的小学拼音如下:

晨(chén ) 晨光、晨练、早晨。

绒(róng) 绒毛、绒线、绒衣。

球(qiú) 、地球、月球。

汉(hàn) 汉字、汉族、汉语。

服(fú) 西服、服务、服从。

装(zhuāng) 服装、着装、装饰。

扮(bàn) 装扮、打扮、扮演。

读(dú) 读书、阅读、朗读。

静(jìng) 安静、静止、宁静。

停(tíng) 停放、暂停、停止。

粗(cū)粗糙、粗细、粗壮。

影(yǐng) 影子、踪影、身影。

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现收录在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第1课的课文,并由梓君参与录音。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问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问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的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环境优美,山青水秀,

教师教学一丝不苟,

学生学习刻苦认真,

校园里生气勃勃,其乐融融,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幸福乐园。

这个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就是描述一下这个课程就可以了,反正不是跟要紧的,一般来说都是可以直接进行的。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共17张

月饼图例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关于中秋赏月的现存文字记载,早见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其真实起源年代无考。关于“月饼”一词的文字记载,早在南宋文献。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2][1]

《大青树下的小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如果是平时写,我们会怎么写校园的美丽呢。我们一般的写法是校园的草坪、场、花坛、教学楼等等这些硬件设施,那么通过这句,我们就要学会突破自己的思维习惯,创作一种异样的美,就好像平时梳着长辫子,突然剪成短发了。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又名《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本文现收录在人教版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第1课的课文,并由梓君参与录音。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参重新梳理:考资料来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又名《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原文: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穿戴不同,但孩子们团结和睦,相处融洽,没有因为是不同民族的就有不公平的待遇,大家都是平等的,一起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多姿多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向学生描绘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描写了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片祥和,欢声笑语的校园生活。

大青树下的小学给我留下了这些印象 他们的民族不同 语言不同 穿戴不同 但孩子们没有因为是不同的民族的 就有不公平的待遇 大家都是平等的 他们一起快乐的学习 一起快乐 生活 。

这是一篇小学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先写了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了课上和课下的情景,围绕的是大青树下的这个小学。

说明各种民族的团结友爱

《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哪些多音字?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我找到有十二个多音字,它们分别是:着、的、和、好、鲜、得、当、了、分、奇、大、干。

2.反馈指导。

《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哪些多音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十二个多音字,分别是:着、的、和、好、鲜、得、当、了、分、奇、大、干。

读音及组词如下:

1.好

[hǎo]和好、叫好、更好、只好、学好。(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hào]爱好、喜好。

2.鲜

[xiān ]鲜花、鲜美、鲜艳、鲜红、鲜果。[xiǎn ]鲜见、鲜有。

3.当

[dāng]当真、当天、应当、当时

4.分

[fēn]分秒、百分、分贝、处分、分给。[fèn]过分、分外。

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哪些多音字

晨chén(清晨、早晨、晨读)

绒róng(绒毛、绒布、天鹅绒)

球qiú(地球、皮球、)

汉hàn(汉族、汉语、男子汉)

艳yàn(艳丽、鲜艳、艳阳)

服fú(衣服、服装、服从)

装zhuāng(军装、西装、假装)

扮bàn(装扮、打扮、扮演)

读dú(读书、读音、朗读)

静jìng(安静、寂静、平静等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我找到有十二个多音字,它们分别是:着、的、和、好、鲜、得、当、了、分、奇、大、干。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及反思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教案

预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设计说明:“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作。

预设: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个体作,同桌交流。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作,同桌交流。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作,同桌交流。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作,同桌交流。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反思一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堂课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静。

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习课文:1.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或朗诵欣赏。

反思二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表达了作者的什么之情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1、《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小动物,表现学生们的读书声很动听,同时表现不同民族的学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原文是: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课文中,在学生们开始读书后,自然中的小动物不约而同地来聆听,体现了学生们的读书声很悦耳动听,吸引力小动物。同时,小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能吸引不同种类的小动物来此,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和睦相处,共同奏出了华美的乐章。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2、散文《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钟声悠悠不绝,凤尾竹的影子绵绵萦绕,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小学生们在下共同学习、共同嬉戏。这个充满着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就是“民族小学”。作者赞颂民族小学的包容的办学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感和赞美之情。课文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行文,内容与文题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大青树下的小学问题:

1、大青树下的小学分段。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2、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多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学校。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3、“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扩展资料:

大青“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树下的小学句子赏析:

1、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2、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3、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小动物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