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

清珙写的山居吟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


意思: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所表达的意义: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作者 朝代 原文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安然。出处:《闲居即兴》

作者:萧锦忠

朝代:清

原文:

《闲居即兴》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稀粥淡饭饱三餐,早也可餐,晚也可餐。

无事闲游村市栈,棋也玩玩,牌也玩玩。

雨过于晴上小船,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夜归儿女笑灯前,饭在一边,菜在一边。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扩展资料:

作者个人

清代的状元大半出自两江,湖南在此之前,仅只一个衡山人彭浚得此殊荣。萧锦忠自幼刻苦读书。家中贫因无银钱用来买书,他就借用手抄录。他所学的经史书本,全是他一手抄成,订成册的。萧锦忠每日抄数十张纸,苦学不辍。

道光十二年,萧锦忠考中举人。而后在京客居十余年,与名士来往频繁。他善长诗赋,诗文十分精妙,广为流传,大家都期望他能高中鼎甲。道光二十五年开科,萧锦忠终于考取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萧锦忠生性孝悌。及第之后,归乡省亲。两个弟弟相继身亡,因此他上疏辞官,回家侍奉父母。赡养双亲期间,萧锦忠闭门著书,意欲成一家之言。咸丰四年(1854)冬,萧锦忠烤炭火中毒,大志未成,卒于家中。

萧锦忠词章瑰丽,文笔横扫文坛。他有不少韵事,柔情似水,但不狂放轻薄。萧锦忠进京赶考,路过上海时,曾与当地名妓相好,暗订私盟。后来,登科进仕,返回途中,一到上海,旧地重游寻旧欢,可惜已经亡故。萧锦忠大为

参考资料来源:

楼主,这个没有明确的作者所写,是民间十劝歌之一,是由老们传唱下来的。

但首先得有房数间,才能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这古代人都知道。

现代人赵朴初的《宽心遥》

《范与兰》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评析主题。

译文:

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里的“舁”错印成了“异”,舁是抬的意思)——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

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

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主题:

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记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翻译及注释

翻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1暝(ming):日落,天色将晚。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a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5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6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山居秋暝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著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著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诗词作品: 山居秋暝 诗词作者:【 唐代 】 王维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山水】、【写景】、【写人】、【秋雨】

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

山居秋暝翻译: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