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本文目录一览:

《梦溪笔谈》乐律二原文及译文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古文翻译器扫一扫)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艺文三

原文

作者:沈括

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之说者,皆谓夔、峡间至今有鬼户,乃夷人也,其主谓之鬼主,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渥,今世传韩渥《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未有印记,甚完。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吴正宪《忆陕郊诗》云:“南郭迎天使,东郊访隐人。”隐人谓野也。野死,有子闲,亦有清名,今尚居陕中。

部份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一、梦溪笔谈的原文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谦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二、梦溪笔谈的翻译

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金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续笔谈十一篇

原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部份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

乐律二

原文

作者:沈括

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喻所谓。余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始喻稹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弦声皆当如此。古人仍须以金石为准,《商颂》“依我磬声”是也。今人苟简,不复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准,出于临时。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微下,却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微高。外方乐尤无法,求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六”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太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

古法,钟磬每虡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虡又自应一律,有黄钟之虡,有大吕之虡,其他乐皆然。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余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偶在二十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译文

古代的逸事,有时候在古人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元稹有句诗说“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大概是十二律每一律各有七韵,一共是八十四调。元稹的诗说“八十一调”,人们大多都不明白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在金陵丞相家获得唐朝贺怀智一册《琵琶谱》,它的序言说:“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看到这个才明白元稹诗句中所说的如同今天的调琴,要先用管色“合”字确定宫弦,然后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直到少商。但凡下生的隔二弦,上生的隔一弦取之。凡是弦声都应当如此。古人都须要以金石乐器为定音标准,《商颂》“依我磬声”说的就是这一情形。今天的人贪图省事,不再用弦管乐器定声,所以声音的高低没有定准,都是临时调配。贺怀智《琵琶谱》中的调格,与今乐完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还保留有古乐的雅律遗法。今天的燕乐中,古声大多亡佚,而新声大抵都没有法度。乐工自身都不能讲明白乐中的道理,如何能让他们的音乐和谐呢?

今天教坊的燕乐比唐律高二律稍弱。“合”字比太蔟略低,却以“凡”字当宫声,比黄钟清宫稍高。中原以外的音乐尤其没有法度,大体上又比教坊的高一律多。唯独北狄的乐声,比教坊乐低二律。大致北方人的服饰器物多采用唐代的风俗,这种音乐怀疑也是唐代音乐的残留。

今天的燕乐二十八调分布在十一律上,唯独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自具有宫、商、角、羽四音;其余的律有的有一调,有的有二三调,唯独蕤宾这一律一调都没有。其中的管仙吕调是蕤宾声,但也不算是本律。这二十八调中的声音也有出入,不完全符合从前的法度。仅是大体上可以配合而已。比如今天的中吕宫,却是古代的夹钟宫;南吕宫是古代的林钟宫;今天的林钟商是古代的夷则商;今天的南吕调,是古代的林钟羽。即使是全国最优秀的乐工也不清楚其中的缘由。

十二律加上清宫,应当有十六声。今天的燕乐只有十五声。大概今乐比古乐高二律稍弱,所以没有正黄钟声,只认“合”字当大吕,仍然偏高,本应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下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下凡”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度虽然如此,然而各调中的杀声,不能完全规划本律,所以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然与古代的法度不同,推敲它也自有道理。通晓音乐的人都能把它讲明白,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

古代的用乐方法,钟和磬常常各自悬挂十六件,也就是十六律;这样每一架就只对应于一律,有黄钟律的架、大吕律的架等,其他乐器也都是这样。权且以琴言之,虽琴声都是清音,而其间也有音声重的和音声轻的。乐器的材质中本来就包含着五音,所以古人为琴命名,或有叫做“清徵”的,或有叫做“清角”的。乐器不但与五音相应,还与各种调式相应。我的一位朋友家里有一把琵琶,把它置于空房子中,用觱篥吹奏双调的曲子,琵琶的弦总是有音声相应和,吹奏其他调式则不应,这位朋友把它看得很贵重,以为是不平常的物品,殊不知这是音乐上的常理。燕乐的二十八个调式中,只要弦乐器的弦和某一调式的音声相同,它就会相应;如果奏遍了二十八调而它都不应,那么这弦的音声就是逸出常用调式之外的音声。古乐之法,一律有七个音,十二律共有八十四个调式。如果更细分的话,调式还不止八十四个,逸出的调式极多。人们偶尔在二十八调中见到有琴弦应和的情况,就以为是怪事,其实这不过是音乐上的常理。然而这又是音乐学问中最为精微奥妙的地方。今日人们不了解这一道理,所以不能极尽至为和谐的所有天籁之音。世俗常见的乐器演奏者,连弦上的音调都还不能知晓,又如何谈得上了解其中的奥妙?

[img]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艺文三

原文

作者:沈括

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之说者,皆谓夔、峡间至今有鬼户,乃夷人也,其主谓之鬼主,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渥,今世传韩渥《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未有印记,甚完。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吴正宪《忆陕郊诗》云:“南郭迎天使,东郊访隐人。”隐人谓野也。野死,有子闲,亦有清名,今尚居陕中。

部份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一、梦溪笔谈的原文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谦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二、梦溪笔谈的翻译

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金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续笔谈十一篇

原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部份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艺文三

原文

作者:沈括

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之说者,皆谓夔、峡间至今有鬼户,乃夷人也,其主谓之鬼主,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渥,今世传韩渥《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未有印记,甚完。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吴正宪《忆陕郊诗》云:“南郭迎天使,东郊访隐人。”隐人谓野也。野死,有子闲,亦有清名,今尚居陕中。

部份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一、梦溪笔谈的原文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谦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二、梦溪笔谈的翻译

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金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梦溪笔谈》艺文三原文及译文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艺文三

原文

作者:沈括

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之说者,皆谓夔、峡间至今有鬼户,乃夷人也,其主谓之鬼主,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渥,今世传韩渥《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未有印记,甚完。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吴正宪《忆陕郊诗》云:“南郭迎天使,东郊访隐人。”隐人谓野也。野死,有子闲,亦有清名,今尚居陕中。

部份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艺文三

原文

作者:沈括

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之说者,皆谓夔、峡间至今有鬼户,乃夷人也,其主谓之鬼主,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渥,今世传韩渥《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未有印记,甚完。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吴正宪《忆陕郊诗》云:“南郭迎天使,东郊访隐人。”隐人谓野也。野死,有子闲,亦有清名,今尚居陕中。

部份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一、梦溪笔谈的原文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谦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二、梦溪笔谈的翻译

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金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续笔谈十一篇

原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部份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

乐律二

原文

作者:沈括

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喻所谓。余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始喻稹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弦声皆当如此。古人仍须以金石为准,《商颂》“依我磬声”是也。今人苟简,不复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准,出于临时。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微下,却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微高。外方乐尤无法,求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六”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太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

古法,钟磬每虡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虡又自应一律,有黄钟之虡,有大吕之虡,其他乐皆然。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余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偶在二十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译文

古代的逸事,有时候在古人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元稹有句诗说“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大概是十二律每一律各有七韵,一共是八十四调。元稹的诗说“八十一调”,人们大多都不明白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在金陵丞相家获得唐朝贺怀智一册《琵琶谱》,它的序言说:“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看到这个才明白元稹诗句中所说的如同今天的调琴,要先用管色“合”字确定宫弦,然后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直到少商。但凡下生的隔二弦,上生的隔一弦取之。凡是弦声都应当如此。古人都须要以金石乐器为定音标准,《商颂》“依我磬声”说的就是这一情形。今天的人贪图省事,不再用弦管乐器定声,所以声音的高低没有定准,都是临时调配。贺怀智《琵琶谱》中的调格,与今乐完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还保留有古乐的雅律遗法。今天的燕乐中,古声大多亡佚,而新声大抵都没有法度。乐工自身都不能讲明白乐中的道理,如何能让他们的音乐和谐呢?

今天教坊的燕乐比唐律高二律稍弱。“合”字比太蔟略低,却以“凡”字当宫声,比黄钟清宫稍高。中原以外的音乐尤其没有法度,大体上又比教坊的高一律多。唯独北狄的乐声,比教坊乐低二律。大致北方人的服饰器物多采用唐代的风俗,这种音乐怀疑也是唐代音乐的残留。

今天的燕乐二十八调分布在十一律上,唯独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自具有宫、商、角、羽四音;其余的律有的有一调,有的有二三调,唯独蕤宾这一律一调都没有。其中的管仙吕调是蕤宾声,但也不算是本律。这二十八调中的声音也有出入,不完全符合从前的法度。仅是大体上可以配合而已。比如今天的中吕宫,却是古代的夹钟宫;南吕宫是古代的林钟宫;今天的林钟商是古代的夷则商;今天的南吕调,是古代的林钟羽。即使是全国最优秀的乐工也不清楚其中的缘由。

十二律加上清宫,应当有十六声。今天的燕乐只有十五声。大概今乐比古乐高二律稍弱,所以没有正黄钟声,只认“合”字当大吕,仍然偏高,本应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下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下凡”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度虽然如此,然而各调中的杀声,不能完全规划本律,所以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然与古代的法度不同,推敲它也自有道理。通晓音乐的人都能把它讲明白,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

古代的用乐方法,钟和磬常常各自悬挂十六件,也就是十六律;这样每一架就只对应于一律,有黄钟律的架、大吕律的架等,其他乐器也都是这样。权且以琴言之,虽琴声都是清音,而其间也有音声重的和音声轻的。乐器的材质中本来就包含着五音,所以古人为琴命名,或有叫做“清徵”的,或有叫做“清角”的。乐器不但与五音相应,还与各种调式相应。我的一位朋友家里有一把琵琶,把它置于空房子中,用觱篥吹奏双调的曲子,琵琶的弦总是有音声相应和,吹奏其他调式则不应,这位朋友把它看得很贵重,以为是不平常的物品,殊不知这是音乐上的常理。燕乐的二十八个调式中,只要弦乐器的弦和某一调式的音声相同,它就会相应;如果奏遍了二十八调而它都不应,那么这弦的音声就是逸出常用调式之外的音声。古乐之法,一律有七个音,十二律共有八十四个调式。如果更细分的话,调式还不止八十四个,逸出的调式极多。人们偶尔在二十八调中见到有琴弦应和的情况,就以为是怪事,其实这不过是音乐上的常理。然而这又是音乐学问中最为精微奥妙的地方。今日人们不了解这一道理,所以不能极尽至为和谐的所有天籁之音。世俗常见的乐器演奏者,连弦上的音调都还不能知晓,又如何谈得上了解其中的奥妙?

异事异疾附

原文

作者:沈括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笄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谷。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皇祐中,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悉似“在”字,字稍异。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东上阁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变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此说甚著。近歳秀州华亭县,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所谓“火”者,疑若队伍若干人为“一火”耳。余在汉东时,清明日雷震死二人于州守园中,胁上各有两字,如墨笔画,扶疏类柏叶,不知何字。元厚之少时,曾梦人告之:“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厚之自思素无兄弟,疑此梦为不然。熙宁中,厚之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学士院子:一人韩持国维,一陈和叔绎,一邓文约绾,一杨元素绘,并厚之名绛。五人名皆从“系”,始悟弟兄之说。

木中有文,多是柿木。治平初,杭州南新县民家折柿木,中有“上天大国”四字。余亲见之,书法类颜真卿,极有笔力。“国”字中间“或”字,仍挑起作尖吕,全是颜笔,知其非伪者。其横画即是横理,斜画即是斜理。其木直剖,偶当“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两画并一脚皆横挺出半指许,如木中之节。以两木合之,如合契焉。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煟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尝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余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余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苏州钱僧孺家煮一鸭卵,亦如是。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余在中书检正时,阅雷州奏牍,有人为乡民诅死,问其状,乡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顷脍炙之类悉复为完肉;又咒之,则熟肉复为生肉;又咒之,则生肉能动,复使之能活,牛者复为牛,羊者复为羊,但小耳;更咒之,则渐大;既而复咒之,则还为熟食。人有食其肉,觉腹中淫淫而动,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则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狱具案上,观其咒语,但日“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其他但道其所欲,更无他术。

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余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传者以谓埿之所化,手痕正如握埿之迹。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妙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多寀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殆此类也。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以刃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小说谓麟趾褭,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余在汉东一歳凡数家得之。有一窖数十饼者,余亦买得一饼。

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余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祐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牋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有旧,余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尝谓其女曰:“能乘云与我游乎?”女子许之。乃自其庭中涌白云如蒸,女子践之,云不能载。神曰:“汝履下有秽土,可去履而登。”女子乃韈而登,如履缯絮,冉冉至屋复下。曰:“汝未可往,更期异日。”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余目见者,粗志于此。近歳迎紫姑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余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

世有奇疾者。吕缙叔以知制诰知颍州。忽得疾,但缩小,临终公如小儿。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有松滋令姜愚,无他疾,忽不识字。数年方稍稍复旧。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亲见之。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徐德占过逆旅,老妇愬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随即痢之,饥复如故。京兆醴泉主簿蔡绳,余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龁啖。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处,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歳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何谓。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卵,微绀色,莹彻如水。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佛书:“西域有‘琉璃珠’,投之水中,虽深皆可见,如人仰望虚空月形。”疑此近之。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近歳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榦相连,悉化为石。适有中人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蛇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蜿如龙蛇。大畏之,不敢角,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

随州医蔡士宁常宝一息石,云:“数十年前得于一道人。”其色紫光,如辰州丹砂;极光莹,如映人;搜和药剂;有缠纽之纹;重如金锡。其上有两三窍,以细篾剔之,出赤屑如丹妙。病心狂热者,服麻子许即定。其斤两歳息。士宁不能名,忽以归余。或云“昔人所练丹药也。”形色既异,又能滋息,必非凡物,当求识者辨之。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仗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卒不知鬻杖者何人。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麟,莫知其的。回诏欲谓之麟,则虑夷獠见欺;不谓之麟,则未有以质之;止谓之“异兽”,最为慎重有体。今以余观之,殆天禄也。按《汉书》:“灵帝中平三年,铸天禄、虾于平门外。”注云:“天禄,兽名。今邓州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元丰中,余过邓境,闻此石兽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禄、辟邪字观之,似缘似隶。其兽有角鬣,大鳞如手掌。南丰曾阜为南阳令,题宗资碑阴云:“二兽膜之所刻独在,制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鳞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今详其形,甚类交趾所献异兽,知其必天禄也。

钱塘有闻人绍者,常宝一剑。以十大钉陷柱中,挥剑一削,十钉皆截,隐如秤衡,而剑镴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关中种谔亦畜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张景阳《七命》论剑曰:“若其灵宝,则舒屈无方。”盖自古有此一类,非常铁能为也。

嘉祐中,伯兄为卫尉丞,吴僧持一宝鉴来云:“斋戒照之,当见前途吉凶。”伯兄如其言,乃以水濡其鉴,鉴不甚明,仿佛见如人衣绯衣而坐。是时伯兄为京寺丞,衣绿,无缘遽有绯衣。不数月,英宗即位,覃恩赐绯。后数年,僧至京师,蔡景繁时为御史,尝照之,见已著貂蝉,甚自喜。不数日,摄官奉祠,遂假蝉冕。景繁终于承议郎,乃知鉴之所卜,唯知近事耳。

三司使宅,本印经院,熙宁中,更造三司宅。处薛师政经始,宅成,日官周琮曰:“此宅前河,后直太社,不利居者。”始自元厚之,自拜日入居之。不久,厚之谪去,而曾子宣继之。子宣亦谪去,子厚居之。子厚又逐,而余为三司使,亦以罪去。李奉世继为之,而奉世又谪。皆不缘三司职事,悉以他坐褫削。奉世去,发厚卿主计,而三司官废,宅毁为官寺,厚卿亦不终任。

《岭表异物志》记鳄鱼甚详。余少时到闽中,时王举直知潮州,钓得一鳄,其大如船,画以为图,而自序其下。大体其形如鼍,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有黄、苍二色,或时有白者。尾有三钩,极铦利,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生卵甚多,或为鱼,或为鼍、鼋其为鳄者不过一二。土人设钩于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

嘉祐中,海州渔人获一物,鱼身而首如虎,亦作虎文;有两短足在肩,指爪皆虎也;长八、九尺。视人辄泪下。舁至郡中,数日方死。有父老云:“昔年曾见之,谓之‘海蛮师’。”然书传小说未尝载。

邕州交寇之后,城垒方完,有定水精舍泥佛,辄自动摇,昼夜不息,如此逾月。时新经兵乱,人情甚惧。有司不敢隐,具以上闻,遂有诏令,置道场禳谢,动亦不己。时刘初知邕州,恶其惑众,乃舁像投江中。至今亦无他异。

洛中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张文孝左丞始以数千缗买洛大第,价已定,又求掘钱甚多,文孝必欲得之。累增至千余缗方售,人皆以为妄费。及营建庐舍,土中得一石匣,不甚大,而刻镂精妙,皆为花鸟异形,顶有篆字二十余,书法古怪,无人能读。发匣,得共金数百两。鬻之,金价正如买第之直,斸掘钱亦在其数,不差一钱。观其窾识文画,皆非近古所有。数已前定,则虽欲无妄费,安可得也?

熙宁九年,恩州武成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言:“天圣中,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面花之状。”此事五代时已尝有之,余亦自两见如此。庆历中,京师集禧观渠中,冰纹皆成花果林木。元丰末,余到秀州,人家屋瓦上冰亦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画家所为折枝,有大花似牡丹、芍药者。细药如海棠、萱草辈者,皆有枝叶,无毫发不具,气象生下,虽巧笔不能为。以纸搨之,无异石刻。

熙宁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莲芡,悉如人莲芡,悉如人头,耳目口鼻皆具,无异镌刻。次年,王师平河州,蕃戎授首者甚众,岂克胜之符豫告邪?

部份译文

世人相传彩虹能够入溪涧中饮水,确实如此。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它最北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扎下帐篷。当时正逢雨后初晴,见有彩虹降到帐篷前的溪涧中。我和一起出使的同事进入溪涧中观看,彩虹的两头都垂到涧水中。使人过溪涧,隔着彩虹站到对面,相距有数丈远,中间如同隔了一层薄纱。自西向东观望能够看见彩虹(大概由于这是傍晚的彩虹);站到溪涧的东面向西观望,则彩虹被太阳光消融,都无所见。过了好久,彩虹渐渐向正东方向移动,最后越过山岭离去。第二天继续前行一程,又看见了彩虹。孙彦先说:“虹是雨中太阳的影子,太阳照雨就会有虹出现。”

我在亳州得到一面古铜镜,用手抚摩它,当摸到镜子的中心时,它就会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面两层的夹镜。可是两层铜材是不可能一次铸成的,必须把两层单铸再拼合起来才行。这面镜子很薄,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不是拼合起来的。即使就把它看成是两面焊接起来的,那么它的声音应是滞涩不通畅的;现在叩击它,它的声音却清脆悠长。同时既然在按压时它能发出声响,那么它若是硬铜的就会破裂,若是软铜的又不可能如此澄明透亮。多次访问制造铜镜的工人,大家都对这面镜子迷惘而猜不透。

卢中甫家住吴中,曾有一次天未亮就起床,看见墙柱的下面,有东西熠熠闪光。走近去看,那东西像水在流动;急忙用油纸扇把它舀起来,它就在扇中滉漾,正像水银,而光亮灿烂;拿烛火照它,却什么东西都没有。此外,魏国大长公主家也曾见到这种东西,李评团练使曾跟我谈起过,和在中甫家所见的完全一样,不知是什么怪现象。我往年在海州时,曾在夜间煮咸鸭蛋,其中有一个鸭蛋光灿灿的,通体透明如玉,荧荧的光亮照得满屋子都明亮起来;把它放在器皿中十多天,臭烂腐败得几乎没有了,却更加明亮,发光不止。苏州钱僧孺家煮了一个鸭蛋,也是这样。有相似现象的东西,必定是自为一类的。

寿州八公山旁的土地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发现小金饼,上面有篆书的“刘主”二字,世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的药用金饼。世人得到这种小金饼的很多,各地称之为“印子金”的就是这种小金饼。然而这种小金饼只有一个印,较重的也不过半两左右,很少有较大的。我曾从寿春渔人的手里得到一饼,说是出于淮水中,共重七两有余,上面有二十多个印,背面有五个指头及手掌的痕迹,纹路清晰。传给我这金饼的人以为它是由捏起来的泥饼变成的,上面的手印正像捏泥团留下的痕迹。襄阳、随州之间,在旧时的舂陵县白水乡一带,挖地多能见到金麟趾和褭蹄金。金麟趾是中空的,四面都有刻画的文饰,极为工巧。褭蹄金是团饼的形状,四边都没有用模子铸造的痕迹,似乎是在什么物体的平整表面上浇成的,就像如今的干柿饼,当地人称之为“柿子金”。《赵飞燕外传》记载:“成帝窥视赵飞燕洗澡,常在衣袖里藏着金饼,用来赏赐收买飞燕的侍女和贴身丫鬟。”所用的金饼大概就是金麟趾和褭蹄金之类。这种金饼一枚重四两有余,就是古代的一斤。其中有艳丽的紫色的,其他金饼都不能比。用刀来切它,比铅还柔软,就是大块也可用刀来切,其中都是空软的;以磨石来磨它,就变成纷纷的碎屑落下来。小说中说麟趾金和褭蹄金是娄敬所造的药用金,医家称之为“娄金”,用来配药是最好的,《汉书》旧注也说它与其他金制品不同。我在汉东时,一年里就有好几家发现这种金饼,有一窖就出土几十饼的,我也买得一饼。

宋代白桦弓和麻背弓世间有得奇怪疾病的。吕缙叔以知制诰为颍州知州,忽然得病,只是身体缩小,临终时身体仅像小儿般大小。未听说古人曾有这种病,终于没有人能看能治。又有松滋县令姜愚,没有别的病,却忽然不识字,数年以后才渐渐恢复。又有一人家的妾,看直的东西都弯曲,如弓弦、界尺之类,她看着都像钩,医僧奉真曾当面给她看过病。江南旅店中有一位老妇,吃东西不知饱。徐德占路过这旅店,老妇诉说肚子饿,她儿子觉得丢人,就当着德占的面给她蒸饼,想让她吃个够,结果吃完了一箩筐,大约有百来个,还不停地喊饿;她每天能吃一石米的饭,随即泻肚子排泄掉,又饥饿如故。京兆醴泉县主簿蔡绳,是我的友人,也得了这种饥病,他每觉得肚子饿就必须立即吃东西,稍慢点就会一下子仆倒在地而昏厥过去。他常在怀里揣着饼糕之类的食物,虽当着贵人高官的面,碰上饿了也随便啃吃。蔡绳有好品行,博学而有文采,为一时知名的人士,而后来竟有此不幸,又无人能治其病,我常为他哀伤。

我在任中书房检正一职时,读到过由雷州送来的奏折,其中提到有人被乡里人诅咒而死。我便询问那种能把人咒死的方法到底如何,说是乡里人能够用烧熟的肉来诅咒人,咒人的时候,切碎烧熟的肉块,不大一会儿工夫就全都变成了整块的熟肉;接着诅咒,熟肉就又变成了生肉;再诅咒,生肉还能动,并且能活过来,牛肉变作牛,羊肉变成羊,只不过小一点而已;再继续诅咒,牛羊便会渐渐大起来;然后再诅咒时,就又还原成了熟肉。如果有人吃了这种肉,就会觉得肚子里一阵阵搅动,那就必须用金银丝绸等作为礼品来向念咒的人求得解脱;如果不送礼求解,就会肚子胀裂而死,所吃的牛、羊肉从裂口处掉出来。据案件审理后上报的公文,看到诅咒者所使用的咒语,只有“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别的也就只是说出自己想如何如何,再没有其他什么法术了。

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时有震动,山上的大石都倾颓入海中。这种情形已有五十多年,当地人都习以为常,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士人宋述家里有一颗珠子,像鸡蛋大小,微微有点深青带红的颜色,晶莹透亮如水。用手拿着它,对着天空看,它的底部就有一个深青翠绿色的点,从这个点往上,颜色逐渐变浅;如果把它倒转过来,则这个深青翠绿色的点总是在下面。不知道这是什么宝贝,有人把它叫做“滴翠珠”。佛书上说,西域有一种琉璃珠,把它投到水中,水即使很深也都能看得见,就像人仰望水底下虚空中的月亮影子一样。我怀疑这颗珠子跟佛书上说的琉璃珠相近似。

登州一带的海上,时常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的形状,历历清晰可见,人们称之为“海市”。有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和巨蜃吐气造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欧阳文忠公(修)曾奉命出使河北,过高唐县住宿驿站的官舍中,夜间闻见有鬼神从空中通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他的叙说甚为详细,这里不再转述。我听高唐本地的父老说,二十年前这种景象也曾在白天出现过,天上路过的人物也历历可见,当地人也称之为“海市”,与在登州所看到的大略相似。

治平年间,泽州有一户人家打井,在土中发现一样东西,形状蜿蜒如龙蛇。人们都害怕,不敢接触。过了好久,见它不动,试探着摸它,原来是石头。村民无知,竟然把它打碎了。其时程伯纯为晋城县令,访求得到一段鳞甲,还都像活物的鳞甲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化成的,如地蟹的化石之类。

《岭表异物志》记载鳄鱼非常详细。我年轻时到福建,当时王举直为潮州知州,钓到一条鳄鱼,大如一条船,于是把它画成一张图,并在图上题写文字以自叙其事。鳄鱼的形体大体上像鼍,但嘴巴的长度等于它身子的长度,牙像锯齿。有黄、绿两种颜色,有时还见到白的。尾巴上有三个钩,极锋利,遇上鹿和野猪之类,即以尾巴袭击钩取而吞食。生卵很多,而孵出来的或是鱼,或是鼍鼋,真为鳄鱼者不过十之一二。当地人在狗或猪的身上下钩子,放到竹筏上漂流于水中,鳄鱼追随筏子吃这些猪、狗,则被捕获丧命。

嘉祐年间,海州渔人捕获一种海生动物,身子像鱼而头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也像老虎的花纹。有两条短腿在肩上,指爪也和老虎一个样。长八九尺,看到人就掉眼泪,抬到州府衙门里,过了几天才死去。有父老说,当年曾见过这种动物,叫做“海蛮师(狮)”。然而过去的各种典籍和杂记小说中,对这种动物都没有记载。

熙宁九年(1076),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袭来,望去直插云天,状如羊角,大树尽被拔起。不一会儿,旋风卷入云霄中。没过多长时间,逐渐临近而经过县城,县城里所有的官舍、民居几乎被一扫而光,全部卷入了云霄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都被卷去,复坠于地,死伤了好几人。民间死伤失踪的不可胜计,县城完全变成一片废墟,遂将县城移到了现在的新建地址。

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记载:“天圣年间,青州隆冬季节,屋瓦上的浓霜都成为各种花卉之状。”这样的事五代时已曾有,我也曾两次亲身见到此种情形。庆历年间,京师集禧观水渠中的冰凝结成纹,就都是花果林木的形状。元丰末年,我到秀州,居民屋瓦上的冰也成花状,每瓦一枝,正像画家所画的折枝。有花大类似牡丹、芍药的,有花小类似海棠、萱草之类的,都有枝有叶,无纤毫细节不具备。气象生动,虽画家的工巧笔法也不能画出来。如果用纸把它们拓印下来,那就与石刻没有差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