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如何披文入情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有一定的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利用诵读披文入情,物 |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通情感体验脉络。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本文是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给A层次同学上课时,我以为他们的基础不错,可以适当的多拓展一些知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多扩充了一些字词,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字词,都讲给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然而实际上从第二节课反馈的情况看,节课的效率并不高,这就告诉我,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对于本文我觉得的解决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心之切。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

“太紧张了,这几天白天晚上做梦都在上课!”

中小学写作教学

03-27 18:05

——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高教学会语文专委会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国培”专家库成员,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组织部“万人”教学名师评审专家。

曾经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现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致力于“语文人”的培养、研究工作,以及学校经营、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研究。

首倡全国“正道语文”,并创建全国、最活跃的教育研究群“正道语文”QQ群,创建“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平台。

——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的回顾与思考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

弹指一挥间,25年匆匆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学段。其间,教过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音乐、体育等学科,还在工作过一年。25年来,挂怀于心、萦绕于耳、诉诸于笔端的,始终是嵌入生命深处的语文。“用整个生命拥抱语文”成了我教学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的重要信条。

一、拥抱语文教学实践

25年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经历,我一直从事着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研读文本时欣然忘食,课堂教学中指点江山,其中的美妙体验真是无以言表。

1987年10月25日,我以全年级一个进校同学的身份开始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学习,一周以后半期考试,一共八个科目我只有语文及格。于是,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块教语文的料,梦想中自己的教书生活就是在读初中的镇中学当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我甚至可以看见自己上语文课的样子,其实那个样子多数是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师——启蒙老师夏清尘,初中语文教师邓良亨、舒展忠、蒲全超的样子。半期考试一结束,我就开始了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旅程;三年中师毕业的前夕,我拿到了汉语言文学证书。

1990年9月底,火热撩人。本来可以教初中语文的我,阴阳错地开始了人生的份工作——教学。而这个时候,我的其他同学都已工作将近一个月了。可喜的是,我很快完成了吩咐的工作目标——孩子们上课不吵不闹。一个月后,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份工作——教小学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然后紧接着教初中语文兼班主任。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工作之初,我从语文教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白天上课,我沉浸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中,我细心收集每一次精彩的对话,收集学生熠熠闪光的眼神。晚上,则沉浸在对每一个文本的细心琢磨中,常常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边读着文本,一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月光洒满校园的夜晚,我常和几个在学校住读的孩子一起在场上做游戏,讲故事,背诗歌;星光满天的夜晚,则一起数星星,唱《熊猫》:“竹子开花呦喂,躺在妈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92年10月,我参加全区(相当于现在的镇)初中语文赛课获得了一等奖;1993年3月,我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区中学讲台。在区语文教研员易洪凡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自己课堂的细致琢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反思。我把自己的课用小录音机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思考自己哪些话没有说好,对学生的随机指导是否到位。这样,每天备课两个小时,上课一两个小时,听自己的课则是四五个小时,乐此不疲。直到1994年9月进入全县学府渠县中学,仍然保持听自己课的习惯。这样,从初中又教到了高中,2001年获得了四川省高中语文赛课一等奖;2002年,在全国语文新课标实施研讨会上执教课,以新颖别致的《雨霖铃》教学获得掌声一片,该班学生在此课后仍与我保持多年的联系。

从2005年开始,我进入四川师范大学,从事语文教师培养工作,教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培训在职语文教师。无论哪个阶段的教学,我都十分用心。在职研究生、成都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在她的听课心得中这样写道:

2014年7月,蜀国暑气冲天,暑浪翻滚。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室外天地万物接受烈日炙烤,室内一百多位语文人亦接受着高温蒸疗。这蒸疗师,便是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李的研究生课程是四天。四天里,李分秒不让,澎湃,衣湿数身,大家触摸理论的温度,学习剖析案例的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精要。课堂强度大,节奏快,容量多,思考深入,带给每一位同学高度的紧张。在他强大的精神气场里,大家接受着猛烈的思想冲击,内心引发了强烈。震掉陋习,震掉惰性,震掉怯懦,震掉犹豫,震掉无知;灌注的是语文之趣,语文之法,语文之道,语文之情怀。每个人内心都生长出一个愿景: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在语文正道上走得更好更远!

“听的课,饿都饿得快些!”

“《老王》是这样解读啊?!”

“原来我根本没读懂《归去 六、课堂练习来兮辞》!”

“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背影》里的情感是愧疚!”

“怎样把方法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的就是的这。”

“听了的课,才真正感觉读研可以获得教学上的提升。”

2005年至2012年,我在大学工作期间,还先后在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兼任高中语文课。除了研究需要外,我更舍不得离开一线语文课堂。我很享受语文教学的过程。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梭,经历冒险,发现惊喜,收获快乐。在这七年间,我很重视“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自觉将高校研究成果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修正理论,提高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拥抱语文教材刘老师还记下了其他学友听课的随感:改革

1994年,我根据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基本规律,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我当时下功夫的是说明文。由于说明文语言的“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而说明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会读说明文、会写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不到半个学期就将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完了。重组的依据则是说明文的基本要素: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我以这些元素为核心,将教材中的篇目“一次多篇”地教,而有些具体篇目又往往“一篇多次”地教。每次教学,抓住一个元素,重锤敲打,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训练型”语文教材首先要突出三个基本功能:(1)定“点子”——运用统筹学和系统论原理,根据中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语言运用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总原则,筛选出“最基本、最管用”的语文“训练点”,按一定的符合科学的序列排列,使师生在一定时间阶段内“集中优势兵力”抓“点”训练。(2)示“例子”——把最能承载“训练点”的“例子”出示给师生,让师生凭借“例子”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悟得规律、原理、方法。作为“例子”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段落,当然也包括整篇的文章。“例子”是从属于语文训练的,受“训练点”支配。在训练某一个“训练点”时,也可以出示多个例子或多种例子,反复训练。(3)指“路子”——给学生指明分析通过“例子”达到训练目标和要求的方法。作为“课文”一部分的“方法”,要紧紧围绕“训练点”,指导学生从“例子”到“练习”,实现其“举一反三”的迁移功能。“课文”中的“训练方法指导”还要给师生留出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精要,好懂,管用”,力戒繁琐、庞杂。这样的“训练型”教材“以‘点子’为纲目,以‘例子’为凭借,以‘路子’为桥梁”,扎实、活泼、有序、得法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写“训练型”语文教材还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语文训练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语文训练,并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过程中。(2)语文训练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系。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凭借、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3)语文训练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相对于语文素养训练来说,人文精神不是外加的,教材要选编最能承载人文精神(思想性、审美性、情感性)的“例子”和“练习”,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必须以语文训练为依托。

三、拥抱语文理论研究

1990年工作之初,我从曾经教过初中语文、至今也挚爱语文的王长先生家里背回了一大堆《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这堆杂志是从1983年开始的,每期都有。我如获至宝,将杂志拆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装订,然后一篇一篇地仔细阅读,圈点勾画,并立志向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语文教育专家靠齐,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化”,不甘心做一辈子教书匠。

从1994年到2004年,我用10年时间研究了一个——“语文训练”。

我阐释了“训”和“练”的策略关系。“训”是主导,“练”是主体,“训”是为“练”服务的。作为策略的“训练”即是二者和谐为一体,水融,互相盘结,胶着粘连,相互依托、激活,成为发辫似的“线索”,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结构紧凑、节奏鲜明、多路开放的、立体的师生汉语语言信息多向交流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运用语言的训练。当学生“自会听话,自会说话,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时,“训练”的表现形态就往往是以学生个体为基本单位的主动的自“训”自“练”了,学生自己安排训练程序,自定步调,尝试答疑,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自我评价,规范提高。此时的“训”和“练”才真正达到了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同一”,即“训、练合一”。这才是实施“训练”策略的最终目的所在。

此后8年时间,我紧紧围绕“语文训练”进行了系列研究:(1)“训练”与语文课改中的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与“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与“熏陶”“感悟”“体验”的关系,与“对话”的关系,与“积累”“背诵”的关系,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与“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关系;(2)语文训练的原则——动机·兴趣原则,量变·质变原则,结构-能力原则,目标综合原则,预设与生成和谐原则,开放与迁移并重原则;(3)语文训练的过程——语文训练过程的要素,语文训练过程的维度,语文训练过程的结构,语文训练过程的优化;(4)语文训练的重点——语感训练;(5)语文训练课的基本特征;(6)语文训练课教例品析;(7)语文训练型教材设想。

2004年至2014年,这第二个10年,我则集中精力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我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章,撰写了文本解读的系列理论文章和文本解读实例,分别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育科学》等杂志上。撰写了一百万字的我国部体系完备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专著《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出版中),对文本解读所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l)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语文科文本科学解读观——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2)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解读”进行了理论观照;(3)提出了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自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4)提炼了近20种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从2014年开始,我则开始了对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2013年12月,我与钱梦龙先生、肖培东老师在昆明讲学。座谈中,老师们对某特级教师执教的《背影》教学大为不解,虽然觉得他上得不对,但对方是特级教师,难道也会不对吗?我感觉到了此问题的性——特级教师,若上了好课,其正面影响是很大的;而上了不好的课,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该特级教师《背影》教学为了求新而求新,背离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的正道,我于是提出“语文教学要走正道”的命题。“正道语文”一说得到了于漪、钱梦龙、刘永康、倪文锦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不少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拥护。2014年4月,我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学术研讨会,钱梦龙、倪文锦先生作了主题报告,于漪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与会,其书面报告由刘永康代为宣读。我撰写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有老师说我的文章说出了他“憋在心里好久想说又没有说出来的话”;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是一场“及时雨”,“澄清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乱象”;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打响了语文教学回归正道的枪”。有的地方还组织数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与研讨。

四、拥抱语文人生

在语文面前,我对人一点不客气。我力主在待人接物上的真诚、低调,在学术探讨上的真诚、高调。心中揣着语文,我便不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也不太顾及别人的面子。我常说:“在语文面前,我一个也不放过。”我总以一种通透凌厉之势出现在大家面前。人教社刘启迪先生说我“不拿语人情”。年轻的朋友、四川大学马晓涛说我是“看出了事物的骨头”,而且不仅要把骨头看出来,还要挑出来,把鱼刺清干净,他称我是“一个的人”。成都市青羊区语文教研员钟亮老师则这样写我:

人谓之“眼光毒辣,话语辛辣”,我却独感受到其“爱之深,恨之切”的情状。为什么言辞常含,因为对语文爱得深沉;为什么词锋如此锐利,因为以己之铁肩勇担道义。“文本误读,误导学生”的现象让先生忧心忡忡;骨干教师课堂存在的一些反语文现象让先生震惊。于是余有叹焉:此君,乃真性情语文人也,对语文爱得深切,对语文人爱得真诚。只捍卫真理捍卫语文价值,不虚以委蛇你好我好大家好。

现在我的生活,有不少时间是打理“正道语文”QQ群。该群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喜爱,早晨五六点钟,就有老师在群里问安;晚上老师们临睡前也都要相互道声“晚安”。每天,大家在群里讨论语文,讨论人生,特别是讨论语文人生——将日常生活语文化。在本群次升级扩容前,一位老师为了让自己那同样热爱语文的朋友、同事进入本群,顾不得吃午饭,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有老师说:“正道语文群,温暖着太多曾一度绝望的语文人!”(吴江)有老师说:“这是我加的群中最正能量的。”(唐晓晴)有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热切喜爱:“相看两不厌,惟有正道群。”(金治平)“正道语文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黄鑫)老师们对“正道语文”群生活充满了信任与依赖:“我只要看到QQ上这个群的标志在闪,我内心就充满了期待。”(钟亮)“天天想着挂QQ,只为步入语文正道。”(翟晓周)“每天再忙,都要等到一个人说‘再见’。”(黄鑫)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牵挂:“牵挂这个群,牵挂群里的争论,牵挂群里的指引,牵挂这个群里相识不相识的朋友,牵挂群里语文的正道精神。”(翟晓周)有老师告诉我,他们同事、朋友见面的问候语已由“你吃饭了吗”改为“你进正道了吗”。这份牵挂与信赖,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建群八个月来,已拥有群成员5200多人,是全国的教育研究群,汇聚了全国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精英;我们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气氛十分热烈,腾讯软件系统统计显示,本群每周活跃度均居全球。“正道语文”正在成为一面旗帜,呼唤着天下语文教师“重读叶圣陶,学习那一代”,“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有老师深情地说:“让正道语文陪我们一起慢慢成长,直至老去。”(李开娴)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上,我得到了很多语文人的真诚帮助与指点,借此机会,我感谢这些将生命中的宝贵光阴花在了我的身上,或者花在了我的文章上的人,与同欣赏每一次阴晴圆缺,与同经历语文教育的喜怒哀乐,与同触摸语言文字的春花秋月。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 七、小结拓展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篇1

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关于文章诵读的问题

我带的是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文素养不是很深。课前,我花3个课时将本课结束。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感受陶渊明与官场决裂之后躬耕农田的愉悦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许矛盾和犹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范读和诵读指导为主,学生一句句、一段段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归去来兮辞》这种“辞”文体在断句、升降调方面的规律,从而读准节奏,读出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诵读中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文章的六字句既可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也可以3、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兴趣问题,他们对于“辞”这种文体了解较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够深刻,而且也没有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范读。因此,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遍读还比较有和情感投入,但越读学生似乎越找不到感觉了。虽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等等,但还是没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致使课程拖沓,不能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诵读。这也让我知道了,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学的核心——学生。

二、关于内容取舍的问题

课文教学中,课文导入是一个亮点,最能体现语文课新、奇的特点;文体知识可增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背景资料补充对理解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关于作者思想及其影响的介绍;文言知识更不能省,必须全面而综合地介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所有的问题我都不愿舍去。

备课时,设计所有这些内容当简则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舍弃一个内容,不愿简化一个环节,导致教学重点的突显受影响,未能迅速地进入文本的解读和欣赏,以至于淡化了文本是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主旨。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关于本文,也有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那就是课后练习第三题中提到的:有人认为文章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观、消极的意味,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一起探究、讨论,但从几个基础不错的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回答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很让人困惑。而我在解答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很好地阐释清楚,这从学生那似懂非懂的表情中可略知一二。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和困惑,还有待我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篇3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神韵。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教学班跨了两个层次,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学起点也会有所别,而且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将A层次的起点提高,B层次的起点降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学情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别。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归去来兮辞》对于B层次的同学有点吃力,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状态并不是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扭转这种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当中。如果这时我能想起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和酒的关系》,给学生讲讲魏晋时期的风尚,或者讲讲名人眼中的陶渊明,抑或是讲讲陶渊明的轶事,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当时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提醒中度过了这堂课,可见这堂课的效率有多。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篇4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的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的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的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的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的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次试讲时的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的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的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的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斟酌,忽视了对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的太少,读的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的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的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的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的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的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的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的鼓励!可以说,我的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成长而奋斗!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篇5

一、教材处理反思: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采用愉快教学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训练”是指“训”和“练”这一对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唤醒,使之亢奋)、渗透、转化直至统一(同一)的落实语文教学原则、调遣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训练”一词既是联合结构(训+练),又是动宾结构。我对训练的作性含义进行了诠释:(1)“训”:a.——激发兴趣,引起动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兴趣”,并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b.讲解——凭借具有教示作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示;c.点示——点要害,拎重点难点,暗示关键;d.拨挑——拨开疑难之迷雾,挑亮思维之火光;e.评价——肯定、表扬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f规范——通过直接纠正或者诱导学生纠正使之正确。总称“六训”。(2)“练”:a.练思——提高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思”是贯穿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并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内驱力”);b.练听——调整听的态度,学会微笑,学会点头,做到“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你要让他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提高听的能力,如辨音、审义、分主次、理语脉、抓分歧点等能力;c.练说——学会自信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发音、控场以及表情辅助等的能力;d.练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运用认读、速读、精读、略读、参读、诵读、忆读等方式以及文本解读方法的能力;e.练写——提高写字(姿势、技能、习惯)、记笔记的能力,乐于书面表达,提高写文章(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成文、修改润色)的能力。总称“五练”。一句话,“学生开口动手就是练,凡属于运用语言的地方全都是练”。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陶渊明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嗜好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下面是我整理的《饮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三、关于课文深层次问题探究的疑惑学过程“的课,思维需要高强度地运转!”: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

东篱的'凌霜,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

+关注

中小学写作教学

03-27 18:05

刚刚结束必修五第二单元课《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教完之后,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和困惑。本单元全部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去品鉴文章精彩的语言形式美。但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感受抒情散文的优美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高教学会语文专委会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国培”专家库成员,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组织部“万人”教学名师评审专家。

曾经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现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致力于“语文人”的培养、研究工作,以及学校经营、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研究。

首倡全国“正道语文”,并创建全国、最活跃的教育研究群“正道语文”QQ群,创建“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平台。

——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的回顾与思考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

弹指一挥间,25年匆匆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学段。其间,教过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音乐、体育等学科,还在工作过一年。25年来,挂怀于心、萦绕于耳、诉诸于笔端的,始终是嵌入生命深处的语文。“用整个生命拥抱语文”成了我教学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的重要信条。

一、拥抱语文教学实践

25年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经历,我一直从事着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研读文本时欣然忘食,课堂教学中指点江山,其中的美妙体验真是无以言表。

1987年10月25日,我以全年级一个进校同学的身份开始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学习,一周以后半期考试,一共八个科目我只有语文及格。于是,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块教语文的料,梦想中自己的教书生活就是在读初中的镇中学当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我甚至可以看见自己上语文课的样子,其实那个样子多数是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师——启蒙老师夏清尘,初中语文教师邓良亨、舒展忠、蒲全超的样子。半期考试一结束,我就开始了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旅程;三年中师毕业的前夕,我拿到了汉语言文学证书。

1990年9月底,火热撩人。本来可以教初中语文的我,阴阳错地开始了人生的份工作——教学。而这个时候,我的其他同学都已工作将近一个月了。可喜的是,我很快完成了吩咐的工作目标——孩子们上课不吵不闹。一个月后,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份工作——教小学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然后紧接着教初中语文兼班主任。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工作之初,我从语文教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白人物 |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天上课,我沉浸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中,我细心收集每一次精彩的对话,收集学生熠熠闪光的眼神。晚上,则沉浸在对每一个文本的细心琢磨中,常常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边读着文本,一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月光洒满校园的夜晚,我常和几个在学校住读的孩子一起在场上做游戏,讲故事,背诗歌;星光满天的夜晚,则一起数星星,唱《熊猫》:“竹子开花呦喂,躺在妈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92年10月,我参加全区(相当于现在的镇)初中语文赛课获得了一等奖;1993年3月,我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区中学讲台。在区语文教研员易洪凡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自己课堂的细致琢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反思。我把自己的课用小录音机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思考自己哪些话没有说好,对学生的随机指导是否到位。这样,每天备课两个小时,上课一两个小时,听自己的课则是四五个小时,乐此不疲。直到1994年9月进入全县学府渠县中学,仍然保持听自己课的习惯。这样,从初中又教到了高中,2001年获得了四川省高中语文赛课一等奖;2002年,在全国语文新课标实施研讨会上执教课,以新颖别致的《雨霖铃》教学获得掌声一片,该班学生在此课后仍与我保持多年的联系。

从2005年开始,我进入四川师范大学,从事语文教师培养工作,教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培训在职语文教师。无论哪个阶段的教学,我都十分用心。在职研究生、成都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在她的听课心得中这样写道:

2014年7月,蜀国暑气冲天,暑浪翻滚。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室外天地万物接受烈日炙烤,室内一百多位语文人亦接受着高温蒸疗。这蒸疗师,便是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李的研究生课程是四天。四天里,李分秒不让,澎湃,衣湿数身,大家触摸理论的温度,学习剖析案例的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精要。课堂强度大,节奏快,容量多,思考深入,带给每一位同学高度的紧张。在他强大的精神气场里,大家接受着猛烈的思想冲击,内心引发了强烈。震掉陋习,震掉惰性,震掉怯懦,震掉犹豫,震掉无知;灌注的是语文之趣,语文之法,语文之道,语文之情怀。每个人内心都生长出一个愿景: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在语文正道上走得更好更远!

“听的课,饿都饿得快些!”

“《老王》是这样解读啊?!”

“原来我根本没读懂《归去来兮辞》!”

“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背影》里的情感是愧疚!”

“怎样把方法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的就是的这。”

“听了的课,才真正感觉读研可以获得教学上的提升。”

2005年至2012年,我在大学工作期间,还先后在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兼任高中语文课。除了研究需要外,我更舍不得离开一线语文课堂。我很享受语文教学的过程。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梭,经历冒险,发现惊喜,收获快乐。在这七年间,我很重视“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自觉将高校研究成果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修正理论,提高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拥抱语文教材改革

1994年,我根据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基本规律,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我当时下功夫的是说明文。由于说明文语言的“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而说明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会读说明文、会写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不到半个学期就将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完了。重组的依据则是说明文的基本要素: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我以这些元素为核心,将教材中的篇目“一次多篇”地教,而有些具体篇目又往往“一篇多次”地教。每次教学,抓住一个元素,重锤敲打,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训练型”语文教材首先要突出三个基本功能:(1)定“点子”——运用统筹学和系统论原理,根据中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语言运用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总原则,筛选出“最基本、最管用”的语文“训练点”,按一定的符合科学的序列排列,使师生在一定时间阶段内“集中优势兵力”抓“点”训练。(2)示“例子”——把最能承载“训练点”的“例子”出示给师生,让师生凭借“例子”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悟得规律、原理、方法。作为“例子”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段落,当然也包括整篇的文章。“例子”是从属于语文训练的,受“训练点”支配。在训练某一个“训练点”时,也可以出示多个例子或多种例子,反复训练。(3)指“路子”——给学生指明分析通过“例子”达到训练目标和要求的方法。作为“课文”一部分的“方法”,要紧紧围绕“训练点”,指导学生从“例子”到“练习”,实现其“举一反三”的迁移功能。“课文”中的“训练方法指导”还要给师生留出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精要,好懂,管用”,力戒繁琐、庞杂。这样的“训练型”教材“以‘点子’为纲目,以‘例子’为凭借,以‘路子’为桥梁”,扎实、活泼、有序、得法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写“训练型”语文教材还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语文训练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语文训练,并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过程中。(2)语文训练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系。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凭借、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3)语文训练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相对于语文素养训练来说,人文精神不是外加的,教材要选编最能承载人文精神(思想性、审美性、情感性)的“例子”和“练习”,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必须以语文训练为依托。

三、拥抱语文理论研究

1990年工作之初,我从曾经教过初中语文、至今也挚爱语文的王长先生家里背回了一大堆《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这堆杂志是从1983年开始的,每期都有。我如获至宝,将杂志拆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装订,然后一篇一篇地仔细阅读,圈点勾画,并立志向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语文教育专家靠齐,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化”,不甘心做一辈子教书匠。

从1994年到2004年,我用10年时间研究了一个——“语文训练”。

我阐释了“训”和“练”的策略关系。“训”是主导,“练”是主体,“训”是为“练”服务的。作为策略的“训练”即是二者和谐为一体,水融,互相盘结,胶着粘连,相互依托、激活,成为发辫似的“线索”,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结构紧凑、节奏鲜明、多路开放的、立体的师生汉语语言信息多向交流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运用语言的训练。当学生“自会听话,自会说话,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时,“训练”的表现形态就往往是以学生个体为基本单位的主动的自“训”自“练”了,学生自己安排训练程序,自定步调,尝试答疑,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自我评价,规范提高。此时的“训”和“练”才真正达到了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同一”,即“训、练合一”。这才是实施“训练”策略的最终目的所在。

此后8年时间,我紧紧围绕“语文训练”进行了系列研究:(1)“训练”与语文课改中的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与“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与“熏陶”“感悟”“体验”的关系,与“对话”的关系,与“积累”“背诵”的关系,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与“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关系;(2)语文训练的原则——动机·兴趣原则,量变·质变原则,结构-能力原则,目标综合原则,预设与生成和谐原则,开放与迁移并重原则;(3)语文训练的过程——语文训练过程的要素,语文训练过程的维度,语文训练过程的结构,语文训练过程的优化;(4)语文训练的重点——语感训练;(5)语文训练课的基本特征;(6)语文训练课教例品析;(7)语文训练型教材设想。

2004年至2014年,这第二个10年,我则集中精力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我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章,撰写了文本解读的系列理论文章和文本解读实例,分别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育科学》等杂志上。撰写了一百万字的我国部体系完备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专著《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出版中),对文本解读所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l)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语文科文本科学解读观——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2)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解读”进行了理论观照;(3)提出了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自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4)提炼了近20种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从2014年开始,我则开始了对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2013年12月,我与钱梦龙先生、肖培东老师在昆明讲学。座谈中,老师们对某特级教师执教的《背影》教学大为不解,虽然觉得他上得不对,但对方是特级教师,难道也会不对吗?我感觉到了此问题的性——特级教师,若上了好课,其正面影响是很大的;而上了不好的课,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该特级教师《背影》教学为了求新而求新,背离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的正道,我于是提出“语文教学要走正道”的命题。“正道语文”一说得到了于漪、钱梦龙、刘永康、倪文锦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不少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拥护。2014年4月,我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学术研讨会,钱梦龙、倪文锦先生作了主题报告,于漪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与会,其书面报告由刘永康代为宣读。我撰写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有老师说我的文章说出了他“憋在心里好久想说又没有说出来的话”;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是一场“及时雨”,“澄清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乱象”;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打响了语文教学回归正道的枪”。有的地方还组织数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与研讨。

四、拥抱语文人生

在语文面前,我对人一点不客气。我力主在待人接物上的真诚、低调,在学术探讨上的真诚、高调。心中揣着语文,我便不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也不太顾及别人的面子。我常说:“在语文面前,我一个也不放过。”我总以一种通透凌厉之势出现在大家面前。人教社刘启迪先生说我“不拿语人情”。年轻的朋友、四川大学马晓涛说我是“看出了事物的骨头”,而且不仅要把骨头看出来,还要挑出来,把鱼刺清干净,他称我是“一个的人”。成都市青羊区语文教研员钟亮老师则这样写我:

人谓之“眼光毒辣,话语辛辣”,我却独感受到其“爱之深,恨之切”的情状。为什么言辞常含,因为对语文爱得深沉;为什么词锋如此锐利,因为以己之铁肩勇担道义。“文本误读,误导学生”的现象让先生忧心忡忡;骨干教师课堂存在的一些反语文现象让先生震惊。于是余有叹焉:此君,乃真性情语文人也,对语文爱得深切,对语文人爱得真诚。只捍卫真理捍卫语文价值,不虚以委蛇你好我好大家好。

现在我的生活,有不少时间是打理“正道语文”QQ群。该群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喜爱,早晨五六点钟,就有老师在群里问安;晚上老师们临睡前也都要相互道声“晚安”。每天,大家在群里讨论语文,讨论人生,特别是讨论语文人生——将日常生活语文化。在本群次升级扩容前,一位老师为了让自己那同样热爱语文的朋友、同事进入本群,顾不得吃午饭,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有老师说:“正道语文群,温暖着太多曾一度绝望的语文人!”(吴江)有老师说:“这是我加的群中最正能量的。”(唐晓晴)有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热切喜爱:“相看两不厌,惟有正道群。”(金治平)“正道语文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黄鑫)老师们对“正道语文”群生活充满了信任与依赖:“我只要看到QQ上这个群的标志在闪,我内心就充满了期待。”(钟亮)“天天想着挂QQ,只为步入语文正道。”(翟晓周)“每天再忙,都要等到一个人说‘再见’。”(黄鑫)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牵挂:“牵挂这个群,牵挂群里的争论,牵挂群里的指引,牵挂这个群里相识不相识的朋友,牵挂群里语文的正道精神。”(翟晓周)有老师告诉我,他们同事、朋友见面的问候语已由“你吃饭了吗”改为“你进正道了吗”。这份牵挂与信赖,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建群八个月来,已拥有群成员5200多人,是全国的教育研究群,汇聚了全国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精英;我们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气氛十分热烈,腾讯软件系统统计显示,本群每周活跃度均居全球。“正道语文”正在成为一面旗帜,呼唤着天下语文教师“重读叶圣陶,学习那一代”,“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有老师深情地说:“让正道语文陪我们一起慢慢成长,直至老去。”(李开娴)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上,我得到了很多语文人的真诚帮助与指点,借此机会,我感谢这些将生命中的宝贵光阴花在了我的身上,或者花在了我的文章上的人,与同欣赏每一次阴晴圆缺,与同经历语文教育的喜怒哀乐,与同触摸语言文字的春花秋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