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古稀之年指的是 古稀之年出自哪里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弱冠之年、古稀之年都指多少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豆蔻指十三岁(女子),弱冠指二十岁(男子),古稀指七十岁。

古稀之年指的是 古稀之年出自哪里古稀之年指的是 古稀之年出自哪里


1、而花甲之年:指60岁。立、不惑

这两个词出自于《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豆蔻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后来便用“豆蔻”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3、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4、古稀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的意思是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术及医疗条件不够发达,一般老人活到七十岁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叫做“古稀”。

扩展资料:

其他用于表示年龄的称谓还有: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总角:指幼年儿童;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

各个年龄段男性,女性的称谓分别是什么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女生 女孩 女人 男生 男孩 男人 男士

人生七十古稀之年是什么意思呢?

而立之年代表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

不惑之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年代表四十岁,意思是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

知命之年代表五十岁,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

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古稀之年代表七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出自《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代年龄称谓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只可以形容男子吗?

知天命、半百:指五十岁;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而立、不惑只能形容男人 其他的形容老太太也可以

专门形容女子的有: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花甲、古稀、耄耋等也可形容女人的。

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各是啥意思??简节一点!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会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故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

天命之年也称知命之年,意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天命之年指50岁。

花甲之年,古时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甲之年指的是60岁。耳顺之年也表示60岁。

古稀之年,稀是少的意思,古时候的人能活到七十岁的已是少数,古稀之年即指70岁。

扩展资料

出处

1、弱冠之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3、花甲之年

出自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释:赵牧等效仿李长吉作了短歌,举着酒杯相互说道:“算一算已过六十,循环反复就像弄珠一样。”

4、古稀之年

出自

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弱冠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知名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搜狗百科-花甲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稀之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男子20岁称为弱冠 弱冠一词语 出自于《礼记》 “(男子)二十曰弱冠” 30岁称为而立 40岁称为不惑 50岁称为知天命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于《论语·为政》

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一、弱冠

“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二、而立

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三、不惑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四、知天命

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五、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六、古稀

明朝时期,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

六、耄耋

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七、期颐

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不惑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8、期颐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不惑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8、期颐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不惑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不惑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8、期颐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年愈古稀的意思是什么?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年逾古稀,发音:nián yú gǔ xī意思:指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逾:超过古稀:指年龄到了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

出自: 唐代·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示例:他已年逾古稀了,看起来病歪歪的。

扩展资料:

年愈古稀近义词:

1、桑榆暮景

桑榆暮景,读音sāng yú mù jǐng,汉语成语,意思是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

出自: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一回:展爷赶紧延医调治,衣不解带,昼夜侍奉,不想桑榆暮景,竟是一,服无效,一命归西去了。

示例:桑榆暮景的他并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

2、老态龙钟

老态龙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tài lóng zhōng,指行动不灵便。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自:郭小川《放歌集·秋歌》:“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衰老。”

示例:才四十岁,就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年愈古稀反义词:

1、如日方升

如日方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rú rì fāng shēng,意思是像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出自:蔡东藩 《男子20岁称弱冠。清史演义》第二回:“那时这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乘着这如日方升的气象,想统一满洲,奠定国基,当命工匠兴起土木,建筑一所堂子,作为祭神的场所。”

示例:敌方大势已去,人心涣散,我方如日方升,方兴未艾。

2、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读音fēng huá zhèng mào,汉语成语,意为外表或面色明亮,通常反映出光明和欢快的内在精神。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

出自:近代《沁园春·长沙》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示例:癌症在他风华正茂之时夺去了他的生命。

古人常说的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古稀”是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7、耄耋[mào dié]

拓展资料: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孩童: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女子: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30岁以后——半老徐娘。

男子:20岁——弱冠;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古代年龄称谓的相关知识

意思:指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

1、一般九十岁也与八十岁一样称为耄耋之年,可称九十耄耋。

2、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80~90岁

语出《汉·曹·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老人。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颐 它们分别代表多大岁数?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之年:成语,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所认同的规矩。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岁(男)——弱冠之年;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

60岁——年近花甲;

70岁——年逾古稀;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发至期颐

望采纳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1、垂髫:chuí tiáo

0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1 七十岁

古稀,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人七十岁。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

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古,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指古代的道理;古朴;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五言古诗)。七古(七言古诗)。稀,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稀落,稀客,依稀。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与“稠”相对:稀薄,稀料,稀释。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面,表明程度深:稀烂,稀碎,稀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