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铁池甲鱼养殖视频大全集(室内养甲鱼的养殖方法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高效养殖甲鱼,高效养殖甲鱼方法?

其实外塘甲鱼苗培育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铁池甲鱼养殖视频大全集(室内养甲鱼的养殖方法视频)铁池甲鱼养殖视频大全集(室内养甲鱼的养殖方法视频)


铁池甲鱼养殖视频大全集(室内养甲鱼的养殖方法视频)


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

1、甲鱼苗刚孵化出来之时,不要立即将甲鱼苗投入池塘中。(它的身体和肚子为得到全面的舒展及收复,可以把它放到干净的沙盆中,游荡3小时以上,然后清洗干净,再用泡3分钟,才放入池塘。记住:水位一定不能太深。)

2、投入甲鱼苗后,等过了一个星期再开始喂饲料,首次喂少点,以免浪费,甲鱼苗吃饲料时,多多少少都会把饲料拖入水底,这样就会使得饲料发霉、变质,然后导致细菌繁殖。(可以在甲鱼塘放几只草鱼、鲢鱼苗)

3、培育甲鱼苗子,主要靠的是预防,一旦你的苗子有了病,你才来治疗,这样已经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一般在15天消一次毒,用生石灰或漂全面泼洒)

4、比较棘手的一种病,症状 肺部充血,(立即换塘即可)一般人他会用,导致甲鱼苗全部亡,这病只需要7天甲鱼苗全部掉。

外塘甲鱼养殖技术

一、做好池塘清整消毒:新开挖的池塘用常规的生石灰清池消毒即可;已经养过几年的甲鱼池塘在冬季空闲时就要放干池水任其冰冻曝晒,到放养前20-30天进行清整和消毒,一般还是用生石灰清塘较好,既能杀菌又能改善底质,在养殖过程中缓冲水质变化。到放养前10天左右,注满池水用或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并适当施用生物肥水素和发酵后的有机肥,对甲鱼来说肥水下塘十分有利,能为甲鱼创造较好的隐蔽环境,减少相互撕咬和病害发生。

二、把好鳖种质量关:外塘放养的甲鱼种选择本地中华鳖或日本品系中华鳖。如果是养殖温室培育的鳖种,在整个温室培育过程中不要中途分养、起捕,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这样的优质甲鱼种在外塘养殖时会比较顺利而且生长快、产量高,大规格商品鳖比例高。

三、控制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规格:根据养殖经验,外塘生态养殖:先将稚鳖在小池内强化培育到规格为30-50克/只后再放养为宜,这样的苗种体质较强,容易适应外间的池塘环境变化,提高养殖成活率,养到第二年70%-80%能达到商品鳖;如果要当年养成商品鳖,则放养规格为-350克/只。放养密度以1.5-3.0只/平方米(1000-2000只/亩)为宜;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一般掌握在300-600只/亩。

四、严格把握饲料质量:目前,饲料厂家和牌子很多很杂。甲鱼健康养殖一定要投喂优质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变质,加工后存放时间不能太长,颗粒大小应适宜。其次是严格控制调整好日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定。

五、重视做好水质调控

(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5,平时每个月中途施一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2)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或茶褐色;

(3)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目前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调节水质效果较好,可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宝渔安(复合微生物制剂)、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

(4)水位要保持稳定,换水以添加水为主,频繁换水容易造成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切忌大排大灌。

六、实行多品种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互生共长。甲鱼池内可以适当种植水草、混养青虾、螺蛳、花白鲢、黄颡鱼、花(鱼骨)、银鲫等品种,以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套养数量不宜太多,一般为20-50尾/亩。

七、注重预防,综合控制。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点。

(1)平时每隔20天左右消毒一次,消毒物有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钠等安全环保物,交替消毒;

(2)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产酶益生素、甲鱼、鱼虾补乐(抗应激反应)、免疫多糖、氟苯尼考及星等中草制剂,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3)预防应激反应,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温室甲鱼转入外塘时,应当做到出温室时间不要太早,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露天池水温稳定在25℃以上,并且有连续一周以上晴好天气时为佳,这时出温室甲鱼上食快,病害少。放养鳖种一定要进行鳖体消毒,而且带水搬运。

目前外塘甲鱼养殖主要疾病有:鳃腺炎、白底板、红脖子、水霉、腐皮、疖疮、穿孔、白斑、白点等疾病,其中危害的是甲鱼鳃腺炎和白底板病,这两种病都由为主引起的,其潜伏期长,一旦感染后急性暴发,将造成大面积发病亡。流行时间主要在6-8月份,危害对象主要是幼鳖和成鳖。其次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腐皮病、穿孔病等。现将这几种疾病的控制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甲鱼鳃腺炎主要控制措施:

(1)首先采用、季胺盐碘制剂或三氯异腈尿酸等对鳖池进行水体消毒;

(2)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在饲料中及时添加鱼虾补乐、福乐兴、星等中草物和克林霉素、磷霉素等抗菌消炎等物,疗程5-7天。若病情,再喂一个疗程;

(3)病情稳定后,饲料内再添加产酶益生素或宝渔安—诱食型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如鱼虾补乐、甘草多糖、甲鱼、葡聚糖等),时间10-15天或更长,以增强鳖的抵抗力;

(4)水体消毒后3-4天,及时加注新水和泼洒宝渔安、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和调节水质,保持水体内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平衡。

2、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症)综合防治:

(1)注意检疫,选择优质的种苗;

(2)水体进行定期消毒;

(3)投喂优质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

(4)平时注重预防,发病后及时在饲料及时添加星和、鱼虾补乐、V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或板兰根、三黄粉合剂(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腐皮病的防治:发病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组织逐渐坏,变成白色或,接着患部形成溃疡,并逐渐增大时,肌肉与骨骼。时,颈部的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

(1)合理的放养密度;

(2)定期水体消毒;

(3)发病时用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投放蒽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和鱼虾补乐;

(4)用纯中复方制剂“鳖病宁”(三花散)用水煎煮后全池泼洒和拌饲投喂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摄食量,并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

4、穿孔病的防治:发病初期,鳖的背、腹甲及裙边出现白色疮痂,直径0.2-1.0厘米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留出,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团鱼混养优势:

1.充分综合利用水体

团鱼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中,但也常潜居水底泥中,或上岸晒甲、活动,使水体常处于空闲状态,与鱼类混养时,团鱼和鱼不会发生生态中的共栖矛盾,既养团鱼又养鱼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有人试验证明,团鱼鱼混养池的经济效益比单养鱼类对照池提高1倍以上。

2.团鱼对水体的培肥和净化作用

在单独饲养团鱼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有机废弃物如残存饲料及团鱼粪沉入水底,积累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不仅大量消耗氧气,使有机物耗氧负债增大,还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团鱼的正常生存。而当团鱼鱼混养时,养团鱼的残留饵料与团鱼粪不仅可供鱼类摄食,而且团鱼的物中氮、磷、钾等含量较高,对池中水质起到培肥作用,致水中的氨氮、含量大大提高,使鲢鱼的饵料——隐藻等藻类得以大量繁殖,且经久不衰,同时底栖生物也大量繁殖,为鲢、鳙鱼和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鱼粪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繁殖,又给团鱼的饵料生物螺、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团鱼鱼混养的食物链和相互促进的新的生态平衡,也是团鱼鱼混养能够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7~10月间团鱼鱼混养池的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分别为对照单养鱼池的2.43倍和5.5~9倍。在团鱼鱼混养池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大量繁殖,为团鱼及混养鱼类提供了一定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约了饵料。

团鱼鱼混养,不仅充分利用池塘本身的废弃物,减轻有机物耗氧所造成的负债,而且防止了池内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所引起的水质污染。因此还起到改善和稳定池塘水质的作用,保持了池塘适当的肥度和透明度,为团鱼和混养鱼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团鱼有在水底爬行拱泥觅食的习性,可不断吃掉池底螺、蚌等底栖生物,以减少池内氧气和营养物的消耗,同时还能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池水变肥,故有利于食浮游生物性鱼类生长,从而也起到降低有机物耗氧和缓解水质变化的作用。

团鱼混养案例介绍:

实行团鱼池塘主养,收获500克/只的团鱼100~150只,亩效益6000~7000元。

池塘条件

要求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塘面积10~20亩,水深1.5米,池坡比1:2,池塘淤泥深20厘米左右。每亩使用生石灰100~120公斤或漂10~15公斤清塘消毒,并栽种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

围栏设施

围栏可选用PVC板、石棉瓦和水泥板等,有条件的可砌成砖墙。一般围栏板高出堤面40厘米,并在四角处制作成弧形,同时沿着围栏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围成1.5米以上的围栏。

食台及晒台的设置

晒台用木板或毛竹做成矩形晒台,每个3平方米左右,固定于池塘,每亩池塘设置3个左右。食台用木板做成1.2米×0.8米的长方形,长边一边带有边沿,每亩设置3~5个。

苗种放养

清明前后每亩移殖公斤螺蛳为团鱼提供活饵料,当水温达到18℃以上、团鱼自由活动时,每亩投放150~200克的团鱼种200~300只左右,5~6月每亩投放2~3厘米的抱卵青虾2000尾,150~克/尾的鲢鱼45尾,克/尾的鳙鱼15尾。苗种放养前均需要用20毫克/升的浴15分钟。

饲料投喂

遵循"四定"投喂原则,团鱼饲料以蚌肉、螺蚬、小杂鱼、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要求新鲜、营养配比合理、不含有病原体和有毒微生物,日投喂量占在池团鱼总体重的4%~10%,投喂量以2~3小时内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检查,观察团鱼的吃食、水质变化、病害发生等情况,并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勤换水。另外,应加强防逃、防病、防盗、防敌害生物侵袭。

团鱼病防治

每隔20天使用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1次,每天清洗食台,每3~5天清洗食台后用5毫克/升的漂或20毫克/升的溶液对食台消毒1次,在团鱼生长旺季,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或制剂防治团鱼病,禁止使用有残留的物预防团鱼病。

甲鱼如何饲养,甲鱼喂养方法?

其实外塘甲鱼苗培育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

1、甲鱼苗刚孵化出来之时,不要立即将甲鱼苗投入池塘中。(它的身体和肚子为得到全面的舒展及收复,可以把它放到干净的沙盆中,游荡3小时以上,然后清洗干净,再用泡3分钟,才放入池塘。记住:水位一定不能太深。)

2、投入甲鱼苗后,等过了一个星期再开始喂饲料,首次喂少点,以免浪费,甲鱼苗吃饲料时,多多少少都会把饲料拖入水底,这样就会使得饲料发霉、变质,然后导致细菌繁殖。(可以在甲鱼塘放几只草鱼、鲢鱼苗)

3、培育甲鱼苗子,主要靠的是预防,一旦你的苗子有了病,你才来治疗,这样已经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一般在15天消一次毒,用生石灰或漂全面泼洒)

4、比较棘手的一种病,症状 肺部充血,(立即换塘即可)一般人他会用,导致甲鱼苗全部亡,这病只需要7天甲鱼苗全部掉。

外塘甲鱼养殖技术

一、做好池塘清整消毒:新开挖的池塘用常规的生石灰清池消毒即可;已经养过几年的甲鱼池塘在冬季空闲时就要放干池水任其冰冻曝晒,到放养前20-30天进行清整和消毒,一般还是用生石灰清塘较好,既能杀菌又能改善底质,在养殖过程中缓冲水质变化。到放养前10天左右,注满池水用或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并适当施用生物肥水素和发酵后的有机肥,对甲鱼来说肥水下塘十分有利,能为甲鱼创造较好的隐蔽环境,减少相互撕咬和病害发生。

二、把好鳖种质量关:外塘放养的甲鱼种选择本地中华鳖或日本品系中华鳖。如果是养殖温室培育的鳖种,在整个温室培育过程中不要中途分养、起捕,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这样的优质甲鱼种在外塘养殖时会比较顺利而且生长快、产量高,大规格商品鳖比例高。

三、控制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规格:根据养殖经验,外塘生态养殖:先将稚鳖在小池内强化培育到规格为30-50克/只后再放养为宜,这样的苗种体质较强,容易适应外间的池塘环境变化,提高养殖成活率,养到第二年70%-80%能达到商品鳖;如果要当年养成商品鳖,则放养规格为-350克/只。放养密度以1.5-3.0只/平方米(1000-2000只/亩)为宜;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一般掌握在300-600只/亩。

四、严格把握饲料质量:目前,饲料厂家和牌子很多很杂。甲鱼健康养殖一定要投喂优质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变质,加工后存放时间不能太长,颗粒大小应适宜。其次是严格控制调整好日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定。

五、重视做好水质调控

(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5,平时每个月中途施一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2)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或茶褐色;

(3)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目前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调节水质效果较好,可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宝渔安(复合微生物制剂)、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

(4)水位要保持稳定,换水以添加水为主,频繁换水容易造成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切忌大排大灌。

六、实行多品种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互生共长。甲鱼池内可以适当种植水草、混养青虾、螺蛳、花白鲢、黄颡鱼、花(鱼骨)、银鲫等品种,以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套养数量不宜太多,一般为20-50尾/亩。

七、注重预防,综合控制。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点。

(1)平时每隔20天左右消毒一次,消毒物有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钠等安全环保物,交替消毒;

(2)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产酶益生素、甲鱼、鱼虾补乐(抗应激反应)、免疫多糖、氟苯尼考及星等中草制剂,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3)预防应激反应,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温室甲鱼转入外塘时,应当做到出温室时间不要太早,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露天池水温稳定在25℃以上,并且有连续一周以上晴好天气时为佳,这时出温室甲鱼上食快,病害少。放养鳖种一定要进行鳖体消毒,而且带水搬运。

目前外塘甲鱼养殖主要疾病有:鳃腺炎、白底板、红脖子、水霉、腐皮、疖疮、穿孔、白斑、白点等疾病,其中危害的是甲鱼鳃腺炎和白底板病,这两种病都由为主引起的,其潜伏期长,一旦感染后急性暴发,将造成大面积发病亡。流行时间主要在6-8月份,危害对象主要是幼鳖和成鳖。其次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腐皮病、穿孔病等。现将这几种疾病的控制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甲鱼鳃腺炎主要控制措施:

(1)首先采用、季胺盐碘制剂或三氯异腈尿酸等对鳖池进行水体消毒;

(2)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在饲料中及时添加鱼虾补乐、福乐兴、星等中草物和克林霉素、磷霉素等抗菌消炎等物,疗程5-7天。若病情,再喂一个疗程;

(3)病情稳定后,饲料内再添加产酶益生素或宝渔安—诱食型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如鱼虾补乐、甘草多糖、甲鱼、葡聚糖等),时间10-15天或更长,以增强鳖的抵抗力;

(4)水体消毒后3-4天,及时加注新水和泼洒宝渔安、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和调节水质,保持水体内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平衡。

2、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症)综合防治:

(1)注意检疫,选择优质的种苗;

(2)水体进行定期消毒;

(3)投喂优质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

(4)平时注重预防,发病后及时在饲料及时添加星和、鱼虾补乐、V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或板兰根、三黄粉合剂(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腐皮病的防治:发病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组织逐渐坏,变成白色或,接着患部形成溃疡,并逐渐增大时,肌肉与骨骼。时,颈部的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

(1)合理的放养密度;

(2)定期水体消毒;

(3)发病时用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投放蒽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和鱼虾补乐;

(4)用纯中复方制剂“鳖病宁”(三花散)用水煎煮后全池泼洒和拌饲投喂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摄食量,并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

4、穿孔病的防治:发病初期,鳖的背、腹甲及裙边出现白色疮痂,直径0.2-1.0厘米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留出,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团鱼混养优势:

1.充分综合利用水体

团鱼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中,但也常潜居水底泥中,或上岸晒甲、活动,使水体常处于空闲状态,与鱼类混养时,团鱼和鱼不会发生生态中的共栖矛盾,既养团鱼又养鱼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有人试验证明,团鱼鱼混养池的经济效益比单养鱼类对照池提高1倍以上。

2.团鱼对水体的培肥和净化作用

在单独饲养团鱼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有机废弃物如残存饲料及团鱼粪沉入水底,积累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不仅大量消耗氧气,使有机物耗氧负债增大,还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团鱼的正常生存。而当团鱼鱼混养时,养团鱼的残留饵料与团鱼粪不仅可供鱼类摄食,而且团鱼的物中氮、磷、钾等含量较高,对池中水质起到培肥作用,致水中的氨氮、含量大大提高,使鲢鱼的饵料——隐藻等藻类得以大量繁殖,且经久不衰,同时底栖生物也大量繁殖,为鲢、鳙鱼和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鱼粪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繁殖,又给团鱼的饵料生物螺、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团鱼鱼混养的食物链和相互促进的新的生态平衡,也是团鱼鱼混养能够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7~10月间团鱼鱼混养池的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分别为对照单养鱼池的2.43倍和5.5~9倍。在团鱼鱼混养池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大量繁殖,为团鱼及混养鱼类提供了一定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约了饵料。

团鱼鱼混养,不仅充分利用池塘本身的废弃物,减轻有机物耗氧所造成的负债,而且防止了池内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所引起的水质污染。因此还起到改善和稳定池塘水质的作用,保持了池塘适当的肥度和透明度,为团鱼和混养鱼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团鱼有在水底爬行拱泥觅食的习性,可不断吃掉池底螺、蚌等底栖生物,以减少池内氧气和营养物的消耗,同时还能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池水变肥,故有利于食浮游生物性鱼类生长,从而也起到降低有机物耗氧和缓解水质变化的作用。

团鱼混养案例介绍:

实行团鱼池塘主养,收获500克/只的团鱼100~150只,亩效益6000~7000元。

池塘条件

要求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塘面积10~20亩,水深1.5米,池坡比1:2,池塘淤泥深20厘米左右。每亩使用生石灰100~120公斤或漂10~15公斤清塘消毒,并栽种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

围栏设施

围栏可选用PVC板、石棉瓦和水泥板等,有条件的可砌成砖墙。一般围栏板高出堤面40厘米,并在四角处制作成弧形,同时沿着围栏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围成1.5米以上的围栏。

食台及晒台的设置

晒台用木板或毛竹做成矩形晒台,每个3平方米左右,固定于池塘,每亩池塘设置3个左右。食台用木板做成1.2米×0.8米的长方形,长边一边带有边沿,每亩设置3~5个。

苗种放养

清明前后每亩移殖公斤螺蛳为团鱼提供活饵料,当水温达到18℃以上、团鱼自由活动时,每亩投放150~200克的团鱼种200~300只左右,5~6月每亩投放2~3厘米的抱卵青虾2000尾,150~克/尾的鲢鱼45尾,克/尾的鳙鱼15尾。苗种放养前均需要用20毫克/升的浴15分钟。

饲料投喂

遵循"四定"投喂原则,团鱼饲料以蚌肉、螺蚬、小杂鱼、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要求新鲜、营养配比合理、不含有病原体和有毒微生物,日投喂量占在池团鱼总体重的4%~10%,投喂量以2~3小时内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检查,观察团鱼的吃食、水质变化、病害发生等情况,并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勤换水。另外,应加强防逃、防病、防盗、防敌害生物侵袭。

团鱼病防治

每隔20天使用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1次,每天清洗食台,每3~5天清洗食台后用5毫克/升的漂或20毫克/升的溶液对食台消毒1次,在团鱼生长旺季,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或制剂防治团鱼病,禁止使用有残留的物预防团鱼病。

甲鱼的正确饲养方法

[img]

甲鱼怎么养【塘养甲鱼怎么饲养】

其实外塘甲鱼苗培育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塘养甲鱼饲养的方法

1、甲鱼苗刚孵化出来之时,不要立即将甲鱼苗投入池塘中。(它的身体和肚子为得到全面的舒展及收复,可以把它放到干净的沙盆中,游荡3小时以上,然后清洗干净,再用泡3分钟,才放入池塘。记住:水位一定不能太深。)

2、投入甲鱼苗后,等过了一个星期再开始喂饲料,首次喂少点,以免浪费,甲鱼苗吃饲料时,多多少少都会把饲料拖入水底,这样就会使得饲料发霉、变质,然后导致细菌繁殖。(可以在甲鱼塘放几只草鱼、鲢鱼苗)

3、培育甲鱼苗子,主要靠的是预防,一旦你的苗子有了病,你才来治疗,这样已经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一般在15天消一次毒,用生石灰或漂全面泼洒)

4、比较棘手的一种病,症状 肺部充血,(立即换塘即可)一般人他会用,导致甲鱼苗全部亡,这病只需要7天甲鱼苗全部掉。

外塘甲鱼养殖技术

一、做好池塘清整消毒:新开挖的池塘用常规的生石灰清池消毒即可;已经养过几年的甲鱼池塘在冬季空闲时就要放干池水任其冰冻曝晒,到放养前20-30天进行清整和消毒,一般还是用生石灰清塘较好,既能杀菌又能改善底质,在养殖过程中缓冲水质变化。到放养前10天左右,注满池水用或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并适当施用生物肥水素和发酵后的有机肥,对甲鱼来说肥水下塘十分有利,能为甲鱼创造较好的隐蔽环境,减少相互撕咬和病害发生。

二、把好鳖种质量关:外塘放养的甲鱼种选择本地中华鳖或日本品系中华鳖。如果是养殖温室培育的鳖种,在整个温室培育过程中不要中途分养、起捕,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这样的优质甲鱼种在外塘养殖时会比较顺利而且生长快、产量高,大规格商品鳖比例高。

三、控制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规格:根据养殖经验,外塘生态养殖:先将稚鳖在小池内强化培育到规格为30-50克/只后再放养为宜,这样的苗种体质较强,容易适应外间的池塘环境变化,提高养殖成活率,养到第二年70%-80%能达到商品鳖;如果要当年养成商品鳖,则放养规格为-350克/只。放养密度以1.5-3.0只/平方米(1000-2000只/亩)为宜;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一般掌握在300-600只/亩。

四、严格把握饲料质量:目前,饲料厂家和牌子很多很杂。甲鱼健康养殖一定要投喂优质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变质,加工后存放时间不能太长,颗粒大小应适宜。其次是严格控制调整好日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定。

五、重视做好水质调控

(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5,平时每个月中途施一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2)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或茶褐色;

(3)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目前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调节水质效果较好,可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宝渔安(复合微生物制剂)、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

(4)水位要保持稳定,换水以添加水为主,频繁换水容易造成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切忌大排大灌。

六、实行多品种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互生共长。甲鱼池内可以适当种植水草、混养青虾、螺蛳、花白鲢、黄颡鱼、花(鱼骨)、银鲫等品种,以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套养数量不宜太多,一般为20-50尾/亩。

七、注重预防,综合控制。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点。

(1)平时每隔20天左右消毒一次,消毒物有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钠等安全环保物,交替消毒;

(2)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产酶益生素、甲鱼、鱼虾补乐(抗应激反应)、免疫多糖、氟苯尼考及星等中草制剂,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3)预防应激反应,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温室甲鱼转入外塘时,应当做到出温室时间不要太早,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露天池水温稳定在25℃以上,并且有连续一周以上晴好天气时为佳,这时出温室甲鱼上食快,病害少。放养鳖种一定要进行鳖体消毒,而且带水搬运。

目前外塘甲鱼养殖主要疾病有:鳃腺炎、白底板、红脖子、水霉、腐皮、疖疮、穿孔、白斑、白点等疾病,其中危害的是甲鱼鳃腺炎和白底板病,这两种病都由为主引起的,其潜伏期长,一旦感染后急性暴发,将造成大面积发病亡。流行时间主要在6-8月份,危害对象主要是幼鳖和成鳖。其次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腐皮病、穿孔病等。现将这几种疾病的控制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甲鱼鳃腺炎主要控制措施:

(1)首先采用、季胺盐碘制剂或三氯异腈尿酸等对鳖池进行水体消毒;

(2)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在饲料中及时添加鱼虾补乐、福乐兴、星等中草物和克林霉素、磷霉素等抗菌消炎等物,疗程5-7天。若病情,再喂一个疗程;

(3)病情稳定后,饲料内再添加产酶益生素或宝渔安—诱食型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如鱼虾补乐、甘草多糖、甲鱼、葡聚糖等),时间10-15天或更长,以增强鳖的抵抗力;

(4)水体消毒后3-4天,及时加注新水和泼洒宝渔安、活水宝(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和调节水质,保持水体内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平衡。

2、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症)综合防治:

(1)注意检疫,选择优质的种苗;

(2)水体进行定期消毒;

(3)投喂优质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

(4)平时注重预防,发病后及时在饲料及时添加星和、鱼虾补乐、V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或板兰根、三黄粉合剂(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腐皮病的防治:发病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组织逐渐坏,变成白色或,接着患部形成溃疡,并逐渐增大时,肌肉与骨骼。时,颈部的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

(1)合理的放养密度;

(2)定期水体消毒;

(3)发病时用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投放蒽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和鱼虾补乐;

(4)用纯中复方制剂“鳖病宁”(三花散)用水煎煮后全池泼洒和拌饲投喂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摄食量,并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

4、穿孔病的防治:发病初期,鳖的背、腹甲及裙边出现白色疮痂,直径0.2-1.0厘米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留出,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