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止于至善的出处和含义_止于至善的上一句是什么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出自哪里

扩展资料: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止于至善的出处和含义_止于至善的上一句是什么止于至善的出处和含义_止于至善的上一句是什么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止于至善-名言警句: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原则,即的善。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出自于《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最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 大学》,后来这句话被很多高校都当成了下校训,而且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士矣。”

译文:修身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行己有耻”的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即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行己有耻”例句: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有是。”

“止于至善”,止:停止,克制。因为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始终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所谓至善乃是善的,实则它更接近于恶,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君子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在达到至善之前便停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是出自于礼记,意思就是即使在停止的时候也应该是最善良的,应该一直保持善良的理念。

出处:出自《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相关信息: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哪部著作

【示例】: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中庸》。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中庸》一书。《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的一篇,是关于治理、修身齐家的思想总结和指导性的论述。

精益求精的意思。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意思

水不兴波,则如镜鉴,以鉴照心,时刻反省,心自清明,这是水静止: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我的浅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在达到至善之前便停止。“行己有耻”的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即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自于《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中华文化瑰宝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一个名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出自曾子的《礼记·大学》,意思是:讲理论和实践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这本书中的一句格言。这个格言的意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 在明明德

“明德”指的是明确正确的品德观念,包括明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大学里,这个概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指引,不断追求的境界。论述

2. 在亲民

“亲民”指的是与亲近。在大学里,这个观念强调了与民众沟通和了解民生,要把知识服务于,以的利益为出发点,解决民生疾苦。

3. 在止于至善

“至善”指的是境界的善。在大学里,这个概念强调了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它告诫人们贯彻始终、追求至善,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境界,实现人的价值和的进步。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民亲近,不断追求境界的美好境界。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古代的士大夫,我们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到上去做事才能担当起家国天下的,这在古人叫做“发乾德之幽光”。另外,儒家讲“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说的“上达天德”,而“自强不息”就是“天德”。所以,夏大“自强不息”的校训对夏大的同学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实现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们的生命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获得了超越神圣的价值。这需要大家努力。

下面解释夏大校训的第二句话:“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学》“三纲领”中的第三条纲领,《大学》里面的“三纲领”是《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条纲领,“亲民”是第二条纲领,而“止于至善”是第三条纲领。按照传统儒学的研究术语这段话叫《大学》的“三纲领”,在《大学》中“三纲领”统摄“八条目”,“八条目”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总之,“纲领”非常重要,体现了《大学》出处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重要的思想,《大学》讲的是儒家生命形态中的“内圣外王”之道,第三条纲领又是“三纲领”中最重要的纲领,所以,“止于至善”这条纲领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思想。那么,“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人的人格境界或者说人格理想。《大学》的个纲领“明明德”,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善的神圣的本性,这种光明的善的神圣本性就是我们生命的“明德”。但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生命的这种德性,更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这个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或者说充分实现出来,所以《大学》的条纲领要求我们要“明明德”。个“明”是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们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实现出来,使它能够明显显现。这是条纲领“明明德”。第二条纲领是“亲民”。古代儒家对这个“亲”字有不同的解释,朱子说是“新”, 王阳明 先生说是“亲”,这虽然是辞语上的考证,但涉及到对《大学》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觉得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比朱子的解释好,我采纳的是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是“亲民”,而不是“新民”。那么,“亲民”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民”,就是为民众谋,就是要亲近、亲爱老,亲近、亲爱与众人,就是要做出实际的事功来为民众服务,这是第二条纲领“亲民”。从《大学》的思想系统来看,“明明德”、“亲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格风范或者说人格理想。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中达到圣人的生命境界与精神信仰,用现在的话来说,“内圣”就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达到或者说体现出超越神圣的永恒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实现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的德性——“明德”。“外王”就是说我们要在上建立“博施广济”的事功,限度地为民众谋取。我们不光是使我们内在的生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完事了;你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不够,这只是“内圣”,你还要“外王”,你还必须在你的内在生命之外去创建伟大的功业,去为广大民众的做出你的贡献,这个叫“外王”。当然,这个“外王”事业每个人都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一样,但只要能在自己的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说的 “博施广济”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比如,你是学法律的,你做个公正严明的好法官;你是搞的,你做个民众爱戴的好官员;你是搞科研的,你做个按照自己良心从事发明创造的好科学家;你是教书的,你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等等,这些都是 “外王”。这样,按照《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就是“止于至善”。什么叫“至善”?“内圣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亲民”合一就是“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内圣外王”合一的生命境界,实现“明德”“亲民”合一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说,既“明明德”又“亲民”就是“止于至善”。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个体生命实现了“明德”这个“内圣”的的价值,同时又给、人类作出了“博施广济”的“外王”事功和贡献,就达到了“至善”,即就是“止于至善”。所以,“止于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的人格理想,或者说是人、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态。我想当初 陈嘉庚 先生把“止于至善”作为厦大校训应该和我的理解不多,他是要求厦大的学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内在生命要达到很高的“明德”“内圣”境界外,大家在学校中刻苦学习完成学业后还要到上去做“亲民”的“外王”事功,为的富强和民众的服务。如果夏大的学生达到了“内”“外”这两个标准的话,就做到“止于至善”了。当然,“止于至善”不仅仅是对我们厦大同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每个知识分子的要求,我们每个人、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与“亲民”的合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不过,这是相当艰难的,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我愿与在座的同学们共勉!

以上我简单解释了夏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两句话八个字的含义,夏大校训可以说概括地体现了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与我们今天的讲题正好相合。夏大校训的八个字可以说是儒学千古不灭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理内涵,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大家以后可以去细读《易经》、《大学》等儒家经典,一定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会。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夏大校训的两段话不是平列的关系,“自强不息”是我们生命源

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达到善的之前停止。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善良,才能够由内而外的散发魅力,整个人非常美丽,这是境界。

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强大我们先天的自性(乾卦纯阳之体),开发我们的公心道心。不要让我们的后天邪念萌生,私心妄心滋长。

止于至善,汉语成语。

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厦门大学的校训的意思是:“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扩展资料: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近代教育史上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是在海外建设校园的大学,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之强“、“最美大学”。

截至2019年3月,厦门大学学校占地9700多亩,其中思明校区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近2600亩,漳州校区占地0多亩,翔安校区占地3600多亩,马来西亚分校约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0多万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34万册、电子图书703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12亿元,仪器设备总值38亿元;拥有10家附属医院。校园高速信息网络是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

C《大学》 〖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意思是不懈努力,

追求卓越。目标就是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一所在科学、在、在多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都能够站在前列的大学,一所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提供、需要的各科人才的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