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二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二月初一是二月几日)

二月初一是什么节日风俗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节日风俗如下:

二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二月初一是二月几日)二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二月初一是二月几日)


二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二月初一是二月几日)


进春衣:在中和节,有进春衣习俗,又叫上春服。这一天满朝文臣都要向帝王进献春服,标志春天已至,气候变化,以此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关心。

举行宴会:中和节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举行大型宴会。唐德宗规定,中和节所有百官都要放一天,而且还要给官员发过节费。宴会不仅在都城举行,各地方也都会举办,参加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宴会上有美味佳肴以及各种杂技表演,觥筹交错、歌舞管弦,从早至晚,大家都非常尽兴。

赐衣赐尺:中和节习俗,要给百官赐春服赐尺,有校正度、量、衡的作用,赐尺让百官不仅用于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希望百官可以公平公正、正确行使手上的权利,激励臣子的效忠之心。

互赠种子:中和节的民间习俗,相传此习俗也是唐德宗设计的,大家会互相赠送农作物的种子,人们会把种子用青色口袋装好各类粮食和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体现出重视农业的氛围。

太阳诞辰:相传二月初一为太阳诞辰,民间有俗语“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表达的就是春耕的重要性。在春分时节,太阳在赤道附近,昼夜长短近乎相同,正是春耕的好时机,人们都要准备太阳糕、面朝太阳燃烧纸元宝、纸钱等来祭祀太阳,祈求五谷丰登。

二月初一的风俗和

农历的二月初一,是一个被遗忘的古老节日。这一天大有讲究,叫“中和节”。二月初一的风俗和如下:

3样不上桌,福气不进门。

1.中和节:吃太阳糕。二月仲春,正值春耕之际。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民间流行祭太阳神的习俗。

祭太阳神自然要准备太阳糕,象征着“太阳高”,祈祷新的一年风和雨顺,能够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1、和面盆中倒入玉米面粉200克,加入酵母3克、普通的小麦面粉100克、2个鸡蛋、适量开水、牛奶180毫升搅匀,拌成酸奶的糊状发酵2个小时。

2、取出锡箔纸把小盆里面包起来,将面糊倒在准备好的小盆中摊匀,然后把准备好的核桃仁、青豆、红枣放在上面。3.取出电蒸锅,锅内加入清水把小盆放入锅内,凉水在烧开的过程让发糕2次发酵,水开以后开始计时25分钟,开始用大火中间转为中火,关火等3分钟取出蒸好的发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食用了。

2.中和节:吃春饼。二月初一正是开春之际,民间流行吃春饼。希望在新的一年当中,作物可以迎来丰收,寓意粮食富余,也祈祷年年都有好的收成。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二月初一是:春社日。

春社日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春社,是最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

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土地公公生日: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祀典,在社稷坛举行。

古代春社日,官府及传统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礼记。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

唐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中和节的概述?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农历二月初一,从民俗上说是中和节。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官员休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予,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奠太阳。

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到这一天要祭太阳。各安闲家中祭奠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请“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心,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在这天祭奠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民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些反映了古代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二月初一这一天,按照老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个日子冲著太阳打扫家里的卫生,清理春节期间的对联。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春节年禧期结束了,家中贴的对联、挂笺、福字……有的了、破了,而这些旧了的对联、挂笺、福字不能让它们在门口放上一年,中和节就是清理的时候。旧对联、挂笺、福字在这一天可以拿下来,向着太阳方向烧掉,是送给太阳的钱粮。家家都以清洁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中具体记载了过中和节时的情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太阳糕是每个家里必请的供品,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请几块太阳糕应个景儿,以图吉利,祈求吉祥。太阳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垒放成多层,层与层之间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红丝等,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乌圆光”代表太阳神。太阳糕每五块为一碗,顶端还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鸡,十分喜气,很受市民欢迎。卖太阳糕的一年只能太阳糕生意。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小贩亦自制太阳糕,提前两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当时左安门内的太阳宫,每逢二月初一,人们聚在那里要热闹一天。

民间是农历二月初一吃太阳糕的风气最盛于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的年节》一书中说“据说明朝之后,庶民为纪念末代崇祯,托祭奠太阳真君而设的,依次来寄托清兵入关之后,广大汉民的故国之思。”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做“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现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传人袁仲山,自在那里跟着大人学做年糕。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云丘山中和节概述

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原始、最系统的文化。他历史悠久,从唐代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开始--------至今有1221年。 云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元素、四个祈求。即:三个元素是: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四个祈求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祈求美好姻缘,如意婚配;祈求子孙绵绵,后继有人。以中和为用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大道,贵和持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自然和谐,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满和谐,万物就能发展。中和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宇宙浊清幷包的自然大道。在这个时空点上中和文化应运而生,给宇宙万事万物共存发展指明方向。是宇宙文化珍宝。

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诞辰”,俗称“太阳生日”。也称“中和节”。这是从唐代产生的。

上古时期,祭祀太阳则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零度时始,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基本等长。因为春分这个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农谚中有:“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说法。而且全国上下一起祭祀,不过国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以前在左安门有“太阳宫”,是日都人纷纷前往上香,其实也是开春了,人们借此机会出去走走。大约50年前,这一节日基本消逝。

二月初一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 探春

农历二月初一,自此开始郊游探春。欣赏早春景物的时节已到,《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正月半,乘车跨马,于郊野中,开探春之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武林旧事》载:“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苏轼有诗道:“东郊欲探春,未见莺花迹。”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裁度

农历二月初一,官场、民间皆以刀尺等各种标准度蚤衡器互相腾送,亦有互送百谷瓜果良种。此日在唐宋时叫作中和节,唐德宗时,因宰相李泌的请求,在当日赐大臣、外戚尺子,称之为裁度。民间,人们在青色布囊中装人百谷瓜果的良种互相赠送,名曰献生子。

这一天,乡间酿造春酒,用来祭祀勾芒神,祈祷丰年,并互相以刀尺赠送。百官进献农书,以示求实务本。唐代的官员在京城西安东南角的江曲设宴,士庶都可以遨游其间,彩握翠祷,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系毅,盛极一时。此风一直延续到宋朝也未曾泯灭。

刀尺是女红的必藉工具,人春之后风和日丽,除了游览景观之外,女子也乐于裁制春衣,忙于针线。本日用精美的刀尺相赠,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也是提倡女红。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挖沟渠

农历二月初一,古代地方官员视察农田沟渔,所谓沟渠即田间水道。春秋子产辅佐郑国的时候,广阔沟渠,于是富裕,粮食充足,大治;战国李冰看守蜀地,开凿渝山离堆,灌溉农田万亿,因此蜀地号称天府。

秦国重用水工郑国,开凿译水引为沟渠,关中从此成为沃野;楚国有令尹孙叔敖,修筑期思陂,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安徽北部从此难遇凶年。以上几条典故。都说明了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禁杀益虫

农历二月初一,过去民间禁止益虫。所谓益虫。既有直接有利于人的,如蜜蜂、家蚕等,也有通过捕食害虫而间接有利于人的,如蜻蜓、蝗螂、蛆娜等。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护生

农历二月初一,过去民间不使用雌性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不伐木,不覆巢,不捉幼兽。兽类的交配期,大多都在春季,此时避免田猎,是为了保护物种的繁衍生息。此时祭祀的牺牲禁止用“耽”(即雌性动物),是恐怕连累到母亲胎中的幼仔。

另外,此时正值鸟儿刚把卵产在巢内孵育,禁止硕巢,此举源自古代的“弋不射宿”(即不已经归巢的鸟);刚刚出生的兽类叫作度,古人射猎,不取度子,意在使其能绵延不绝;入春之后,树苗勃发,枝繁叶茂,此时应禁止砍伐,防止牛羊践踏,严禁奸徒,以帮助树木生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