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喜雨亭记句式_喜雨亭记的节奏划分

《喜雨亭记》有关练习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

喜雨亭记句式_喜雨亭记的节奏划分喜雨亭记句式_喜雨亭记的节奏划分


喜雨亭记句式_喜雨亭记的节奏划分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 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是岁之春 (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以怪之矣

B.以啮人,无御之者

C.不以物喜

D.祭以尉首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 天 不 遗 斯 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喜雨亭记 整篇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部分

: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关心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 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喜雨亭记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表达效果

苏轼通过对“喜雨”的抒写,表达了与民同乐、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相同之处,均是心系天下黎民,关心民间疾苦,甘为老奉献,以之忧为忧.

写作背景: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亭以雨名,志[1]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14],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17].吾以名吾亭.”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相关题目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斜体部分的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答: :

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关心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 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问答

(1)苏轼建造喜雨亭的用意是什么? 答:以为休息之所.

(2)命名为“喜雨亭”的用意是什么? 答:亭以雨名,志喜也.

(3)相对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雨而言,本文中的雨更是一场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的好雨.

文言文阅读。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1.(1)跟从,随从(2)第二年(3)下雨

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意对即可)

3.关心疾苦(意思对即可)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4.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意思对即可)

喜雨亭记第二段中作者以“忧”与“乐”对比衬托出了“喜”。作者是怎样将二者对比的?又是怎样来渲染“喜

2008大连市古诗文阅读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2008年河北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0题。(13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 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野芳发而幽香 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6.(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 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2008年临沂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 ,(D)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

②临溪而渔 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6.(A)山间之朝暮也 (B)山间之四时也(C)酿泉为酒(D)泉香而酒冽(错、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7.①昏暗 ②捕鱼(钓鱼) ③摆开(陈列) ④以……为快乐

8.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9. 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10.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多变。

阅读下面两段文宇,完成6—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分)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

:6.B、E

7.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9.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答:

: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关心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 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喜雨亭记里找3个句式 什么倒装句 判断句之类的 要3句 谢啦~!!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排比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倒装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判断句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周公得禾”二句: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姬旦,也是成王的叔父,成王初即位时,由周公当国),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汉武得鼎”二句: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宝鼎)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叔孙胜狄”二句: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宣伯取名侨如。雨麦: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这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荐饥:谓连年灾歉。语出《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孔颖达疏引李巡曰:“连岁不熟曰荐。”

【文章鉴赏】

这是一篇记叙文,抒写作者喜雨的感情,表现了对生活的关心。文中云:“余至扶风之明年”。扶风,旧郡名,即宋之凤翔府(今属陕西)。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任凤翔府签判,此文当作于次年三月。喜雨亭在凤翔府城东北。

以亭阁楼台为题的记叙文,不多总要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阁楼台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喜雨亭的命名,抒写喜雨之情。其内容构思,在这类记叙文中独具特色。

此文共分四段。段是总写。“亭以雨名,志喜也。”用雨来给亭命名,是为了表示喜雨的感情。这两句揭出全篇题旨,通篇文字都是对它的发挥。下面引周公、汉武帝、叔孙得臣为证,不仅是在说明他以雨名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文中所举之人都是帝王(汉武)、将相(周公、叔孙得臣),所举之事都是关涉的大事,作者把喜雨亭命名的事与之等量齐观,正表现了他对春雨的极大喜悦和极度重视。第二段是从屡降春雨写官吏、商贾、农夫的喜雨心情。“而吾亭适成”一句点出亭和雨的关系,是此段也是全篇的关键。有了这一句,喜雨亭的命名就顺理成章,极为自然;没有这一句,就显得牵强硬凑。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归结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之所以要以雨名亭的原故。第四段用“一雨三日,繄(狔ī伊,语助词)谁之力”,引出“太守不有(不归为己有)”,“天子曰不(否)”,“造物不自以为功”,“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太空高远无边,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名称称呼它)”,归结到“吾以名吾亭”,借以志喜,仍是在写喜雨之情。

一二两段主要写以雨名亭的理由,三四两段主要写以雨名亭的深刻含义。全文以喜雨名亭起,以喜雨亭命名结;各段都紧扣着亭的命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复抒写喜雨之情,读来回环往复,具有唱叹之致,把喜雨的感情写得深浓之极,仿佛奏出了一首沁人心脾的“喜雨咏叹调”。

文思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另一个突出特色。苏轼天才横溢,性格豪迈,所作文章,大多纵横驰驱,奇伟瑰丽。本篇总共三百多字,而“雨”字竟有十五个,但一处有一处写法,一处有一处风调。第三、第四两段之“不雨”、“雨珠”、“雨玉”,是虚写;第二段之春雨则是实写。文中说,这年春天,天雨麦于岐山(在今陕西中部)的南面。这种异兆,预示着本年是一个丰年,一扬;但是接着整整一个多月都不下雨,老都开始忧虑起来,一跌;过了三个月(“越三月”之三月包括正月、二月和又开始下雨的三月在内)乙卯(三月八日)这天才下雨,甲子(三月十七日)这天又下雨,又一扬;然而“民以为未足”,又一跌;丁卯(三月)又降大雨,一连下了三天,又一扬:单写下雨,竟有这样多的转折!而且,乙卯、甲子之雨不合写而特地分写:始则“乃雨”,继则“又雨”,而且是在“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之后,自当欢欣无限;但忽然紧接“民以为未足”,更是扬中有抑,抑在扬中,文情之妙,无以复加。“丁卯大雨”之后复加一句,特别点明“三日乃止”,极写雨量之充分,炼句达意,也极精切。

又如喜雨,文中从古人说到今人,从人间说到天上,从农夫说到官吏、商贾、忧者、病者以至太守、天子、造物、太空,从衣食问题说到狱讼繁兴、盗贼滋盛,思想何等开阔,联想何等丰富!写喜雨之情,段是以古人之喜衬托今天之喜。第二段是明写。“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仅描写切合对象的身分,极为生动,而且前三句同后二句在句式上也有变化。第三段五日、十日不雨几句,是从反面着笔,由不雨之后果,写出雨之极端重要,也是用人们不雨之忧愁,写出有雨之喜悦,是暗写。而“今天不遗斯民”几句,又是明写。第四段雨珠、雨玉四句,写法与五日、十日不雨四句相同;奇妙的是,这里的设(雨珠、雨玉)虽然不能成立,而所讲的道理却千真万确,充满辩证法,所以金圣叹称它是“口头常语,天外奇文”(《天下才子必读书》)。“一雨三日”以下几句从自然哲理的角度写,奇思妙想,文情才情,更使人觉有天助。

此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语言的诗化。不仅末段的歌,本来就是诗,其他各段的语言,也都像诗一样精练、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如段“周公得禾”以下六句,第二段“官吏相与庆于庭”以下五句,第三段“五日”、“十日”四句,末段“使天而雨珠”以下四句,“民曰太守”以下四句,都是排句。这些排句加强了文意,增强了语言的声调美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它们分散在全篇,避免过分集中,同时各组排句在句式上又有变化,因而使作品语言更富感染力,又不破坏通篇行文的活泼生动。末尾用歌词作结,把韵文和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使文章更有情致。元代虞集称此文“题小而语大,议论干涉国政民生大体”(《三苏文范》卷十四引),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把此文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提,说它“笔力有千钧重”(《三苏文范》卷十四引。按:《苏长公合作》卷一引作茅坤语),足见历代对它的赞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