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本

求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文,有拼音的那种。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本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拼音版本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朗诵《梦游天牧吟留别》应该注意哪些字读音啊?附带一下拼音!谢谢啊!

以下需要注意的读音给了拼音,但愿能帮你。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iào)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jì)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是什么?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如下图所示: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规则:

标调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声母+韵母+声调=完整音节(零声母除外,比如说“安”an等),调号一定要加在韵母上,即a、o、e、i、u、ü。

原则就是:调号一定要加在韵母(a、o、e、i、u、ü)上,见到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注音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如下图所示: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规则:

标调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声母+韵母+声调=完整音节(零声母除外,比如说“安”an等),调号一定要加在韵母上,即a、o、e、i、u、ü。

原则就是:调号一定要加在韵母(a、o、e、i、u、ü)上,见到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求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

梦游天姥吟留别

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李太白全集》。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作 者:李白。

mèng yóu tiān lǎo yín liú bié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hǎi kè tán yíng zhōu ,yān tāo wēi máng xìn nán qiú 。

海 客 谈 瀛 洲, 烟 涛 微 茫 信 难 求。

yuè rén yǔ tiān lǎo ,yún xiá míng miè huò kě dǔ 。

越 人 语 天 姥, 云 霞 明 灭 或 可 睹。

tiān lǎo lián tiān xiàng tiān héng ,shì bá wǔ yuè yǎn chì chéng 。

天 姥 连 天 向 天 横, 势 拔 五 岳 掩 赤 城。

tiān tái sì wàn bā qiān zhàng ,duì cǐ yù dǎo dōng nán qīng 。

天 台 四 万 八 千 丈, 对 此 欲 倒 东 南 倾。

wǒ yù yīn zhī mèng wú yuè , yī yè fēi dù jìng hú yuè 。

我 欲 因 之 梦 吴 越 一 夜 飞 度 镜 湖 月。

hú yuè zhào wǒ yǐng ,sòng wǒ zhì yǎn xī 。

湖 月 照 我 影, 送 我 至 剡 溪。

xiè gōng xiǔ chù jīn shàng zài ,lù shuǐ dàng yàng qīng yuán tí 。

谢 公 宿 处 今 尚 在, 渌 水 荡 漾 清 猿 啼。

白话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

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

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

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

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扩展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参考资料来源:

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2.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4.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5.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7.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8. 脚著,身登青云梯。

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0.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1.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3. 烈缺霹雳,丘峦崩摧。

14.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1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16.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17.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8.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1. 别君去时何时还?

22.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 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或《别东鲁诸公》。

2. 天姥(mǔ):山名,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曾经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声,山因此得名。

3. 海客:航海的人。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4. 瀛(yíng)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5.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6. 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7. 向天横:遮断天空。横:遮断。

8.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部。

9. 对此欲倒东南倾: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10.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11.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南。

12.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省嵊(shèng)县南。

13. (jī):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屐(jī):用木头做的鞋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前后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保留后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保留前齿。

14. 渌(lù)水:清水。清猿啼:“清”是凄清的意思。

15.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 天鸡: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桃都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7.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己经晚了。暝(míng):天黑、夜晚。

18.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响。

19. 青青:黑沉沉的。

20. 烈缺:指闪电。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烈缺”。

21.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2. 青冥(míng):天空。金银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3.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4. 鸾(luán)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一说是凤凰。

25. 恍:恍然,猛然。觉时:醒时。

26.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刚才。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27.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28. 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简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层次(1-4行),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piāo miǎo),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像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诗人的真正意图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距。

第二层次(5-17行),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ní)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

第二层次又可细分为三小层次。

小层次(5-8行)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再一次描写了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第二小层次(9-11行)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像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不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静态的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后面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第三小层次(12-17行)进入游仙境界 。前面描写的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烟。烈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在令人惊悚(sǒng)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车纷纷从天而降,此时,“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chán)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18-23行),写梦醒后的感慨。仙境美梦在陡然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áo xiáng)了,而是沉甸甸(diàn)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切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快意的。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赏析二: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的失败使他不羁的性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的审美。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一、 诗的形象美

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给绘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画都取意于诗,或者干脆是为诗作注,描摹诗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个题材:平沙落雁、远浦归航、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汀夜雨、古寺晚钟、渔村落照。这些都是古典诗歌常见的情境。但是诗本身却是对生活形象的概括,它来自生活,诗歌展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学生去体会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境。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观的。因此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坚决。李白非常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 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意深长的送别画面。在这里,我们似可看见画面中友人渐行渐远,诗人却依然翘首以望的怅然身影。《梦》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画面的赏析,“不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陆一帆在《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

二、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而后来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

《梦》的情感美还表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瑰奇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眩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

的儒家文化历来注重“温良恭俭让”与“文质彬彬”,而“道”家思想则推崇修身养性,因此“弱美”、“静美”则成为文化的主流,相对的对“力美”、“壮美”的追求与表现则显得较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从《诗经》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中“纤纤作细步”的刘兰芝,到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的杨贵妃,到现代“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无不是娴静温柔的。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的深入人心,到对名士的景仰,到对家庭和美、田园理想的追求,无不是寻找一种人生宁静境界。诗歌的气质追求与文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的诗当然也会打上这种文化品格的烙印。《梦》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经历了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终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拟古十二首?其九》)他决意“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弱美”、“静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极的嫌疑,但对一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评价应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析,过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客观的。而这种文化品格对的安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急功冒进的情绪,这对于和平来说未必是好事。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美”、“静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过抒发忧愤郁悒,从而冲淡个人不幸与现实的冲突,更为人的构造提供了美的表现形式,形成儒雅、沉静、含蓄、飘逸、从容、开阔的优美气度与风格。这也是欣赏《梦》一诗时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的,在欣赏《梦》一诗时,对形象美的鉴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

meng四声

you二声

tian一声

mu三声

yin二声

liu二声

bie二声

求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文,有拼音的那种。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