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礼记二则原文(八年级礼记二则原文)

文言文秩中二千石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 文言文中对应的古代官职名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礼记二则原文(八年级礼记二则原文)礼记二则原文(八年级礼记二则原文)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 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

太医 掌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2]。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

2. 文言文中劳秩的意思

1、秩 zhì 秩序;次序 / 秩,次也。

——《广雅》 / 秩,序也。——《释言》 /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书·尧典》 / 者咸得秩进。——《汉书·谷永传》 又如:秩进(依次进用);秩次(次序,指官阶的高下);秩叙(次序,次第;轮班宿卫的次序);秩然(秩序井然);秩如(条理井然貌) 官吏的俸禄 / 行其秩叙。

——《周礼·宫伯》。注:“禄禀也。”

/ 而收膳夫之秩。——《左传·庄公十九年》。

注:“禄也,调谷也。” / 官人益秩,庶人益禄。

——《荀子·强国》又如:显秩(厚禄);食秩(靠领取薪俸为生);秩服(爵禄与服饰的等级);秩米(官吏的俸食);秩俸(俸禄) 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 教之防利,委之常秩。——《左传·文公六年》 又如:秩分(官位名分);秩位(犹职位);秩宗(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秩望(官位和声望);秩訾(官职与钱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秩礼(古代辩上下、贵之礼) 常态 / 秩,常也。

——《尔雅》 / 九十日月秩。——《礼记》。

郑玄注:“秩,常也,有常膳。” /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诗·小雅·宾之初筵》 礼器爵的等级次第 / 行其秩叙。——《周礼·天官·宫伯》 / 衣服礼秩如适。

——《左传·庄公八年》 / 天子秩而祭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2、秩 zhì 十年为一秩。

十年 / 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眼。——白居易《思旧》 又如:秩官(常设之官);秩酒(按常规赐与老臣的酒);秩膳(常备精美之食);秩叙(正常的次序);秩薪(按规定数量交给官家的木柴)。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11、这一章是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夺”,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对应的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 ,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子夏介绍: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观点的及历史理论。

曾子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的研究成果:

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都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论语》,已亡佚殆尽,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经义考》,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以下列举一部分: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2.朱熹《论语集注》——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是论语注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3.刘宝楠《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

4.程树德《论语集释》。

5.杨树达《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翻译: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2. “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采纳 谢谢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颜渊篇第十二

【本篇引语】

上一章我们谈修身,本章再讲齐家。在此,让我们先想想与齐家有关的《为政》、《雍也》——以下摘自两篇的结尾。

当官是《为政》的重点,具体分为:1、当官要做民选官、别做下派官;2、为什么要有官、为什么要当官。3-4、要齐之礼,并且给民以“格礼”的机会;5-9、怎样对上;10-11、对下;12-16、对事、17-18、对已;19-22、批判几种错误想法;23、说明一下,以上就是当官的礼(规则),且十世不易;24、再回到起点:没官谋官不应当、该当不当也不对。

《雍也》则指出:1、为政的目的是大简,当官的是没官当(1)。2、对为政者的要求(2-6)。3、对当前为政的批判(7-9)。3、启发民智是良政的前提(10-13)。4、为什么要为政(14-17)。5、为政与礼、乐(18-23)。6、为政与仁(24-27)。7、以民为政、进而达仁的方法(28),同时与1相呼应。

看过上两篇,我们再想想,本章会说些什么?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规律去做,这就能得到仁了。只要“克己复礼”,天下任何人能得到仁。一个人、想要得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由别人(为你带来仁)吗?”颜渊说:“请问得到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我的理解:颜渊是谁?是那个听孔子话的穷教师。他问仁,问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仁是什么?是条路、是条通往理想的路,——我在《里仁》中做过解释。

论语是一步步、逐步递进、层次分明的,如果你不看开头,直接就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问“怎么克己?”答“不食不语。”问“如何复礼?”答“跪着不起。”那就剑走偏锋,我无可奈何了。

我们为什么要“克己”?因为“人之过也,各于其”(里仁7)——都到第12章了,如果你脑袋还被你的决定,那你就只能被人“观过”,而不能“知仁”。

为什么要“复礼”? 《雍也》25-26段说的好:礼不见得一定对、不可能永远对,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守礼,我们能得到的不过是“弗畔”,而不能“得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则告诉我们:最的为政,也只能是给我们一个“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不能把幸福硬塞入我们的手中。

——把我们不需要的幸福强加给我们,那不是我们的幸福!更何况:古往今来,最不值得相信的东西,肯定包括了“西方的政客、的官”。我们由人尚且不能,又怎敢由官?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述而》22段“三人行……”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习好的、改正错的”。那么,好和坏怎么评定、有什么标准?

在这儿,我告诉你: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三人行”,当三人做同一件事情时,我们要看好的、不看的——这叫非礼勿视;当三人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看法时,我们要听有理的、不听无理的——这叫非礼勿听;对于他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加以劝说时,要合理而且合乎礼仪;如果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我们更要做合理的事。

上章颜渊丧时,颜路就没做到“非礼勿视”——他看别人“用椁”、自己就想用,却没想过“用椁”不合礼;“子哭之恸”、门人劝的时候,孔子做到了“非礼勿听”——他认为门人的道理不对,所以不听;颜路请车时,孔子的话非常隐晦,为什么不直接说?可能是“非礼勿言”,——他觉得直接说会伤人心、不合礼;孔子、不给车,可谓是“非礼勿动”的典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如果大家真懂了这段话,就要记住:别人做过的事我们不见得能学;老天爷说出的话我们不见得能听。我们对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要用礼的标尺量一量,看它合不合礼。我们的说和做更是如此。

我们复礼时,还要跳出自我的圈子,否则再合礼,也不过是自我的、狭隘的礼。

仔细想想,到这儿,“为政”还真成了民的事:1、《为政》开头讲做官的前提——“当官要做民选官”;2、《雍也》开头说做官的目的——“当官的是没官当”;3、到本章、没官了, “为政”该由谁为?只能是民。

到了完全为政由民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刑——也就是说,没有自上而下的法律了。有的只是礼——它的表现是1、乡规民约;2、过往案例。

随着时间流逝,乡规民约会过时;过往案例呢,从它发生的那时起,就过时了。

它们是礼吗?是礼;真的是礼吗?不是礼——它们只是过去的礼!

这样一来,我们既没有刑、也没了礼,怎么办?——继续向前怎么走?我们要不要回到过去、再找个官来管自己?

颜渊问仁就是问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

为什么要控制自己?因为除了自己、没人能控制你了。为什么要复礼,因为所有的礼都是过去的礼,你只能适用其中的部分。

“三人行”,前面有三个人走路,那你不可能把自己分成三块,分别跟着走;前面有三个人做事,你也不会把一件事做上三遍。所以,你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

再举个例子:《子罕》3段“麻冕,礼也……”,在这里,麻冕或纯麻我们只能取一种;泰和拜下也只能选一个。从众或从下怎么选?就是要通过“复礼”。

“请问其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也就是说,我们参照过去的礼时,要想一想,这个礼过没过时;到现在,这个礼还是不是礼?

民耻且格——当我们作为“民”,想到“耻且格”时,就要想:我们为什么耻——因为未能克己;我们为什么格——因为礼不是礼(礼只是过去的礼)。

颜渊是孔子的子弟,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对他提出了的要求。

【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会客如同去会见贵宾,使唤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上没有怨恨;在家里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我的理解:在《为政》的7-8两段,我们谈到了“敬”和“色难”, 怎样做到“敬”和“色难”?首先要自己无怨、其次是以己度人、第三是“端”。

说到端,我免不了又要说到“尊严和面子”:你自己要面子时、也一定要给人留面子。同时再抬头看看天上的神,如果能再给它们留点面子,这才好、这才能称得上端。

仲弓就是《雍也》中的雍,也就是他,在《雍也》1段中提出了“居敬而行简”的概念。也在那一段,孔子说他“可使南面”。

上一段我才说“为政由民”,本段却拉出一个“官”来。这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再想想《八佾》的两个词:“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小国不是无国,无为还要有个位子。《论语》提出了“为政由民”,但并不能就此认定:论语的体系里没有官。

“可使南面”的“使”字更告诉我们:论语有官,但论语里的官是被民“使”的。

也就是说,到了这里,我们的官已经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仲弓问仁”,仁是一条路、一条前进的路。所以仲弓当官,他并不是想开“论语的”,而是想“怎么向理想更进一步”。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里讲的还是一个“敬”字:敬民。

在说到“使民如承大祭”时,我们不妨在此与老子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做个比较。

刍狗是什么?是草狗;草狗又是什么?《庄子》将“草狗”与“土龙”相并列,由此我们可看出:“草狗”与“土龙”相似,都是神或神的代表(就象现在庙里的神像)。区别在于:它们一个是草菩萨、一个是泥菩萨!

把刍狗视为猪狗是现代人的创造,如同把木鸡变成呆鸡一样(见《庄子》“呆若木鸡”)。

所谓大宾,就是地位高过你的宾客;所谓大祭,就是敬大神。由此可以看出:在雍的信仰中,他把民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谈官的主动性:服务型的官、也是要做事的——用现代的官话来说,叫“施政”。在他施政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被施政人要不要他施的政?

——不受控制的“施政” 权很可怕!

先谈官本位。

在,官本位源远流长,但不知道你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官、是从哪里来的?

通常,我们的官都是大官派来的,大官是由更大的官任命的,……的官呢?

的官是,他的官是哪来的呢?

自称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他当是“天”叫他当的……现在、这话只有才信。

俗话说 “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句话,道出了“官本位”存在的因由。

我们不可能通过“枪杆子”消灭掉“枪杆子里出的政权”!要想消灭它,只有用另外的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讲的不是官本位,而是民本位。我们通过它来理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邦无怨”,民用你了,把你提到了官的位置——这里的官是要做事、为民服务的,所以有人不想做很正常。但对于雍来说,他不能埋怨、要勇于做事。

“在家无怨”,事做完了,民不要你了,把你丢到家里去,在这时,人们通常是会埋怨(说什么“过河拆桥”、“吃水忘了挖井人”之类的话)。但对于雍来说,他不能埋怨——求仁得仁,又有何憾!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雍是怎么事的?请结合《雍也》5段理解“在邦无怨”;《雍也》1段理解“敬”和“在家无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天命;六十岁时能辨别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碗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学习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这的人,不如爱好这的人;爱好这的人,又不如以这为乐的人。”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长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并且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将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坚守自己的志向,勤恳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1.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中庸第二章》原文

作者:孔伋孔子说:“只知道6、通“枥”。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二章》译文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中庸第二章》心得

第二章之后的好几章,皆引用孔夫子之言,旨在说明首章之义。许多人批评中庸,认为中庸是一种骑墙态度,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具体行为可以体现中庸之道,但中庸本身作为儒家的道德标准,它不完全是对行为、态度的指导方法。所以需要在道德修养的层面讨论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能行中庸而小人却违背中庸,何也?因为君子能“时中”而小人“无忌惮”。前文说过:“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君子有此德行,并且随时都做到合度之中、心怀畏惧、谨小慎微,做的事情都不逾矩。小人不知修养,无此德行,肆无忌惮,好走极端,离中道远矣。这里“时中”指的是情感已发时的状态,与未发时的“在中”不同。

《论语·先进》中的一则故事能加深对本章的理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够是一样的。”)吾感叹:做到中庸,困难啊!成为君子,困难啊!

2.国学经典《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3.中庸的作者子思介绍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4.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本文述说的是陶侃为官节俭、使物尽所用的故事。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如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虽称《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多人所作。

论语十2章的翻译及原文

【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 无 分享的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春秋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恶 [evil ghost]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6。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主要内容

所选十二章,主要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3、4、5、7、9、12章;②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2、6、8、9、10、11章。

1、句讲学习的方法。“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引申为“实习”“练习”“温习”“复习”。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2、《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却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及再传所记,再传中有的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朱熹认为,这句话重在讲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在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现在常有“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说法,出处就是这一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这里的“知天命”不能等同于“”,应该理解为对、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与他人和谐相处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指主观意识和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要求相契合了。

4、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思考了。

5、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6、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贯穿于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孔子对其品德修养尤其赞赏有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这一章回环曲折,一唱三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读起来情真意切。

7、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在这里没有说明“知”“好”“乐”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泛指,包括一切学问、技艺等。我们现在说“兴趣是的老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8、这一章讲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与前边对颜回的赞美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有理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每天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亦可以让他们乐在其中了。而且他特别鄙夷不义之财,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9、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警醒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这一章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12、这一章讲“仁”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是从学习方法上讲的。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也有人认为“笃”是“牢固”,“志”即“识”,“记住”;“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并且牢固地记住,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

带,衣带的下垂部分 [band]垂带而厉。——《诗·小雅·都人士》鞶厉游缨。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为有礼仪要求。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贵有序的思想。

文言文厉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 文言文在线翻译“厉”字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

(是“砺”的本字。从厂( 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

本义:磨刀石)2。 同本义 [rubstone]段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

字亦作厉、作砺。” 朱骏声曰:“精者曰厎,粗者曰厉。

汉书地理志,述禹贡砥厉砮丹;诗公刘,取厉取锻,礼内则,刀砺;西山经,苕水其中多砥厉;中山经,阴山多砺石。”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诗·大雅》。 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3。 祸患;危险 [trouble;er]降此大厉。

——《诗·大雅·瞻昂》4。 又如:厉阶(祸端)5。

疠,瘟疫,传染病 [pestilence]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漆身为厉。

——《史记·范蔡传》鲜不为厉。——文天祥《正气歌》7。

河岸,水旁;边 [side]有狐绥绥,在彼淇厉。——《诗·卫风·有狐》8。

——《左传·桓公二年》带之垂者谓之厉。——《小尔雅·广服》9。

通“癞”( lài)。 恶疮 [fus]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史记·刺客列传》 在“而厉布衣之节”中的“厉”是磨砺的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动词义:

历,过也。——《说文》

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历齐河。——清· 姚鼐《登泰山记》

已历三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身不历农亩之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历两京左右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

2、行;游历。

伏轼撙衔,横历天下。——《战国策》

遍历名山,博采方术。——前蜀· 杜光庭《李筌》

3、超越;超过。

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孟子》

4、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

历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唐· 韩愈文

5、选择;选定。如历吉日:选择吉祥的日子。

6、发出;流露。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楚辞》

7、审视;察看;推算。

历象日月星辰。——《汉书》

8、扰乱;触犯。如历法:违犯法纪。历乱:胡乱;杂乱无序。

副词义:

1、尽;遍。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吉尔于朕志。——《书·盘庚下》

历验各种僵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逐一;逐个地。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形容词义:

1、分明;清晰。

口齿自清历。——左思《娇女》。

又如:历然在目。

2、稀疏。

赤垆历强肥。——《管子·地员》

名词义:

1、历法;历术。

君子以治历明时。——《易·革》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2、历书;按当年的日、周和月顺序载有天文学等资料的出版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

3、次第;依次而定。

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礼记·月令》。注:“历,犹次也。”

4、所有以前的;先前的。

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通“鬲”。釜鬲。

铜历为棺。——《史记·滑稽列传》

伏历千驷。——《汉书·梅福传》

3.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则【2013年·天津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参】

14、(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参现实的里,“为政”通常是官的事,《为政》中也是如此。《雍也》却说“为政以简”、“以民为政”,一个太极、把“为政”推给了民。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点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第二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形声字。从謪厤(lì)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参】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对政事非常勤勉。他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还很湿。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都用这些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4. 文言文中"矫厉"的意思

词语解释

《ZDIC.NET 汉 典 网》

矫厉(矫厉)

--------------------------------------------------------------------------------

《ZDIC.NET 汉 典 网》

1.矫情厉色。假装严厉。《逸周书·官人》:“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说,以诈临人。” 朱右曾 校释:“矫厉,矫情厉色也。”

2.造作勉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勉力磨练。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矫厉才智,竞逐纵横。”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荐杨诚斋》:“若朝廷之亦得如此三数辈,可以逆折奸萌,矫厉具臣,为益非浅。”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其才之与学,虽已薄陋,而其矫厉自直之气,欲不后於古人。”

4.高昂激越。《文选·成公绥》:“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 李善 注:“矫,举也。” 吕向 注:“厉,高也。”

《ZDIC.NET 汉 典 网》

5. 陶公性俭厉 文言文翻译

陶公性俭厉【翻译】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仔细,考虑长远 ,要顾全大局

6. 陶公性俭厉 文言文翻译

译文:

陶侃性勤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的官史时,命令建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原文: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扩展资料:

出处:

本文选自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世说新语—政事第三》,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记述汉魏一直到东晋间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按事情的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鉴赏:

陶公生性俭厉,是严肃认真,办事勤勉的人。

体现了陶侃节约的品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