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站上讲台这几年,最害怕的就是古诗。因为古诗看似简单,要讲出韵味,讲得出彩还是挺难的。每一次讲古诗时,都特别想突破“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模式,想把古诗讲出特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但是每一次都会尴尬万分,草草收场。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


五年级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按照课时计划本应该用两个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带领学生学习方法,第二首古诗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这本是极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除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抄诗意,背情感。所以,每一次讲古诗,我都觉得无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用了三个课时。

反思一:文体知识和作者简介,应由学生自己读,教师不能替读。

在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时,我总是以单元导读作为开篇,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所以,导入环节,我开篇点题,直接引出第一首古诗《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我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从军行”,了解边塞诗。课上,我犯了一个错误。“从军行”和“边塞诗”的介绍,自己看着课件读给了学生听。读的过程中,我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加深印象。像这样介绍类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来读,而不是自己读给学生。因为在信息接收中,听的效果远不及自己边看边读。

反思二:古诗朗读,要进行针对性指导。

因为同学们已经背会了古诗,所以自由读环节我让学生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但是依然有同学读得随心所欲。这时,我应该指名读,在读中指导,在读中纠正随意之气。但是,课堂上我却习惯性地采用了齐读。所以这一环节效果很不好,根本没有为同学们营造氛围,没有把同学们代入情境。课后,我提醒自己在读的环节还是应该多让个人读,在理解完诗意后再读古诗时,学生齐读完,也可再指名读,这样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易于读出情感,体会古诗美感。

反思三:理解诗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参与感。

在理解诗意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一下子就会把语言组织得很流利,但是中等程度的同学似乎不敢于尝试,所以每一次讲古诗都会很有挫败感。而这一环节,当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就可以降低部分同学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一股脑儿地推出,似乎不把课件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就白白准备了课件似的。所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课堂上更多的是带着学生一词一句解读,这样的学习聊无趣味,课堂也缺乏了生气。这也是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因。所以,古诗教学,还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交流,教师指导即可。

反思四:少解说,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情感。

古诗字数寥寥,在这言简意赅的诗文中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在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意之后,反复诵读中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自己总是怕学生体会不到,便会不停地解说、引导,这样反而阻挡了学生的自主体会,让情感流露显得磕磕绊绊。

反思五:拓展朗读很有必要

体会情感后,拓展朗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感悟诗情。在课堂上,有时也会进行拓展朗读,但很多时候只是简单读了一遍,没有讲解,或者一笔带过,学生课下也不愿多读多看,所以拓展也就流于形式。如果备课充分,教师知识广博,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了解更多。

反思六:板书设计

古诗教学中,因为有了课件,所以板书用会被忽略掉。即使意识到要有板书,板书设计也不规范。所以,我告诉自己备课时一定要备板书,想还不行,一定要写在教案上或者课本上,以免上课又忘记。

从《从军行》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再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我意识到课堂问题时,在下次上课就会有意识规避,但课堂效果仍旧没有达到预期,这未免有点失望。这也再次提醒自己,备课首先备到位,备充分。备内容,备环节,备教法,备时间,备板书,这样课堂上才能达到心中有数,驾驭自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

【 #教案# 导语】《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下面是 无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4.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长相思教学 反思 ,望大家喜欢。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 范文 一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 教育 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二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 教学《长相思》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初读诗,咬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三读诗,读出印象;四读诗,读出大意;五读诗,读出情;六读诗,读出境。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

如“山一程,水一程” 寥寥数字,山高水远,长途跋涉的孤寂无聊的军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读出词的大意时,我抓住作者“身在何处”与“心在何处”作为突破点,体会到作者身与心分离的那种思乡之情,而后,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时想象作者故园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风雪交加的军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园,鲜明的对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就可谓“意到情成”了。

古人写诗词“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长相思》这首词,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我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埙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教学古诗词,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体会意境时,我运用了语言描述、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三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 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

★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课后反思

★ 《长相思》反思总结

★ 长相思教学反思

★ 最新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 古诗词三首反思总结

★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

★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五篇】

★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与本单元“大自然的可爱生灵”相对应,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其中《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春季的美丽景象,而《三衢道中》则着重描写初夏时梅子黄时的美妙世界。

作为三年级下册的开篇,三首古诗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易懂,但是教材上却提出了新的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对于这个要求,我们教研组在教研时讨论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孩子们需不需要背诵古诗的译文?当然,一番激烈辩论之后,结论是有必要背。

边读边想象画面,到底是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课堂环节如何实施?我不禁困惑起来。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尝试。

《绝句》的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自读诗歌,借助插图和课下注释,在小组内说说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结果,这个环节变成了孩子们合作搞定诗句的翻译,一个组的同学一个统一的答案。课后,想象画面应该是一种感知的过程,它应该以诗句为基础去创造画面,是可以合理的想象的,不应该是只到译文为止的。因此,我在两方面误导了孩子:课本上插图是三首诗的结合,绝不能完整地表达诗歌中的画面;每个人能想象到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就如课本上的插图是插画师想象的画面一样,我们也该有自己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的课堂上,我调整教学设计。我把小组讨论诗句意思的环节放在前面,并明确提出只是让合作来理解诗句都写了什么。在确定孩子们理解诗句大意以后,我范读诗歌,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两遍朗读之后,几个同学可以举手分享了,果然这次不再是诗句译文了,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孩子们便不再说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江水的温暖,而是说一群鸭子在温暖的江水上游来游去,互相嬉戏。几个学生的回答让我更加确信,画面和译文是完全不同的,显然前者有些时候并不能用来描绘画面,我们能说“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江水的温暖”是一种画面吗?但是,令我发愁的是,能分享的也就几个孩子,也许还有大部分孩子闭着眼睛也没有思考……如何带动更多的学生呢?

《三衢道中》的课堂上,我再次改进。除了前边保证每个孩子先理清诗歌的大意,我还是让孩子闭着眼睛去想象画面。不过这个朗读者不再是我,而是孩子。同学之间,一人读,一人想,互相交换角色,两人都想象完之后,互相交流。孩子交流时,我走在讲台观察。我想效果是比上一节课好得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孩子用手在桌子上比划,他和同桌说:你看,这是曾几出发的地方,这里是三衢山,他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是个晴好的天气,于是从家出,架了一叶小舟……他的举动突然让我一惊: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方法啊,我还可以让孩子简单画一画呢,即使孩子的画出来的画不精美。想象画面根本不需要过度强调华丽的表达,也不依赖与多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去感知文字。

也许“想象画面”对于孩子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但是我也浪漫的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想象画面”可以是中国儿童感受古诗之美的第一步……

【 #三年级# 导语】《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执教《牧童》一诗,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构思和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了,可以说,在备教材和课前准备环节,我很是花了一些气力。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细细想来,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 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巅峰无法到达。

今后,我将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开展备课与教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指导,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力争达到教学上的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