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心得_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心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心得_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心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心得_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心得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心得_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心得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然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整体思想的一把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所谓“主义”(-i),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一条纲要引起了我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目标和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怎么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摘要: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在人性论和哲学观上表达了新的思想,从而为唯物史观和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还指出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2

《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本质区别。

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3

费尔巴哈,这个次接触到的名字,或许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在看完整篇提纲之后,的感受就是“糊涂”。不清楚具体在讲什么,也不清楚我理解到了什么。带着各种疑惑我通读了不下五、六遍,发现我确实有一点领悟了,能够感觉到提纲中的部分含义了。

再次阅读文章,感觉文章随时围绕着“实践”这个词语,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对于实践概念和意义的不完全理解,致使他在一些思想上提出的观念的错误性。对费尔巴哈一些的错误,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想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问题。

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在个提纲中,很实际的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一些错误思想,来提出自己对于实践的想法。

在往后的几条提纲中,关于环境与人及宗教的想法,都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一、在对于环境的思想中,阐述,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个想法其实依据个人的不同意识形态是会产生出不同的效应的。二、在对于宗教的想法中,就费尔巴哈提出的“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并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这一思想。

在读完整个提纲之后,我认为,无论是提出的思想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思想,在出发点上都是为了哲学。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会产生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在看到费尔巴哈思想的错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费尔巴哈的思想在哲学上给我们这些后生带来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费尔巴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不能仅仅看到人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要看到缺点的同时看到优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学习有感

出生于1818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是1845年,他27岁便写成这篇被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个文件”。

要知道,17岁便写下名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此27岁能有如此思想成就,并非偶然。

生前并未发表此文。他逝世后,整理他的时,发现这篇手稿,并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公开发表。

全文很短,通篇共11条,不到1500字,但文中的每句话都很经典,《提纲》在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表面看,文中11条没有关联,上言不搭下语,但实则贯串着清晰的逻辑结构。

总体来看,讲了三个观点:实践观、人性观和哲学观。实践的观点是主义哲学区别此前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他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在人性观和哲学观的阐述上,文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句是“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以此批判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归结为类的错误观点。后一句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相信你一定听过。

如果没有一定的主义哲学基础,读这篇即使只有1000余字的文章,仍然觉得十分晦涩。而真正弄懂之后,一定拍案惊奇,惊呼天才。

虽然篇幅很短,表述相对马恩的其他文章来说已是通俗,但并不容易弄懂,因为每句话的背后都是一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除了理论本身带来的启示,反复阅读研习,我有两点很深的感悟。

其一,现在人们著书撰文,喜欢追求长篇大论,越来越容易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解,字数越多,文章越高大上。我们经常读书就会发现,真正的高手具有使用较少的文字一针见血地阐述清楚问题的本质,内容为王是作文应该追求的价值导向。

其二,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绝不仅仅是具体观点甚至体系的改变,而必须深入思维方式的层面,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人的自我革命同样如此,必须从思维方式层面进行变革,比如固定型转向成长型,才能迅速实现自我迭代升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结了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读完此文,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往下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个文件”。[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性;确立了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 教育 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的。在他的《__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5],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在《提纲》的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将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主义的实践观

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 思维方式 的根本转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首先,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生活的基础,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历史,创造着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接着,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这就是说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解释。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而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四、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提纲》是一篇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著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述了主义的实践观点,使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这正是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所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客观世界,然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解释这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更好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推动变化发展。哲学的功能是要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以促进人类向前发展。

五、结论

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提纲》是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 方法 至关重要。在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与行政学院)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形式的。 八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化了的人类。 十一《提纲》是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