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裴艳玲唱段欣赏 裴艳玲的戏曲视频

[遇风暴而激动的大海]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李政成: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后又得益于诸多师长的教诲和指导,成为扬剧的领军人物。他基本功扎实,唱腔圆润,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形神兼备,并且博学多才,善于吸取其他剧种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昆乱不挡文武兼备的表演艺术风格,2004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现担任扬州市扬剧团团长。

裴艳玲唱段欣赏 裴艳玲的戏曲视频裴艳玲唱段欣赏 裴艳玲的戏曲视频


翻开李政成的履历表,简直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中的“模范生”成长历程――出生演艺世家,从小学艺是科班出身,而且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院团,获名师教导;他扮相俊朗、唱做俱佳,广受观众欢迎并屡屡获奖,为此,他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扬剧王子”。不到四十而立之年,他又走上院团领导岗位……然而,履历表上表现出的仿佛就是那突出海面的岩石,其实大海才真正是他人生延绵的历程,他就如那遇风暴而激动的大海,恬静时蕴藏能量,涨潮时奋起追逐、浪卷惊涛……

“武状元”的文武之道

李政成进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学扬剧时,学的是武生,和其他十几岁的男孩一样,他对“舞刀弄枪”的课程非常喜欢,而且更令他高兴的是,武功是他的主科。所以较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李政成学武不只是一时兴趣,而是真正做到了勤奋和坚持。因此在老师心目中,“李政成是永远不会偷懒的”。教他武打的老师曾对他说:“只要有天赋,嗓音迟早会唱出来的,但武功却是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出来的,丝毫马虎不得。”这句话,让李政成更坚定了艺业“以武为先”的观念,理直气壮地开始轻视“没劲的文戏”。在七年的艺校生活中,李政成当了七年的“武状元”,并用大大小小的伤痛“勋章”标注这份荣誉。

可是让李政成没想到的是,毕业后进了扬剧团,一贯成绩优异的“武状元”却发现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当时摆在李政成面前的残酷现实是,扬剧团的戏大部分都是文戏,而他由于标榜自己善武,所以排文戏时,几乎没人会想到他。为此李政成第一次感到了偏科与通科、梦想与现实之间苦涩的差距。原本认为“迟早会唱出来的嗓子”,只能在见不到舞台灯光的角落里酝酿。可是由于少滋养,少关爱,少机会,李政成的唱功基本是靠自己琢磨,也只能在家里练“私功”。扬剧团的冷板凳,他一坐就是8年。

1992年,无戏可唱的李政成选择了停薪留职,离开了扬剧团。然而他接下来的工作却大多和“唱”有关。他组过乐队当歌手,并靠“唱”赚了钱,还收入颇丰。就当李政成在这样的状态下磨练自己的唱腔时,扬剧团的新团长找到了他。这位团长从小看着李政成长大,他看好李政成在扬剧上会有所发展,因此希望李政成能回去。

对扬剧舞台,李政成还是心怀期许的,但面对在社会上演出的高收入与扬剧团微薄的演出津贴,能做出抉择也很不容易。可是为了实现曾经深藏心底、看似无望的艺术理想,李政成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他格外珍惜这次回归。回到扬剧团后,他接到的第一个戏是文戏《狸猫换太子》,他主演“站定了表演”的陈琳。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或许是终于等到了历练积累后的释放,李政成第一次演文戏,凭借自己高亢清脆的嗓音与细腻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此李政成说“是陈琳这个角色开始让大家知道了李政成是能唱的,会唱的。”文戏不再是阻挡他扬剧生涯的软肋,“能唱”的他终于扭转了自己前途的劣势。由此开始,他逐渐担起大任主演了一系列大戏,越发用心磨练自己的唱功。2002年,他主演了《史可法》一剧,无论是表演上还是唱功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翌年,他以此剧捧得了“梅花奖”。

拿到“梅花奖”后还有件喜事,就是他因此结识了戏曲名家裴艳玲,更有幸成为了裴艳玲的正式弟子。说起来两人属于不同剧种,但是“京昆梆子三下锅,文武不挡”的裴艳玲却看中了李政成身上文武全能、善于吸收其他戏曲能量的那股劲儿。裴艳玲还把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能体现文武和京昆梆子诸多艺术特色的《响九霄》本子交给了李政成。“师傅对我有很大的期望。”李政成说:“她对我说,我是她弟子中,唯一能够传下这部戏的。”文武兼备,成了李政成成功路上一个坚实的脚印。

如此这般地,又是一个八年过去了。在这一个八年中,李政成不但收获了奖项,年轻时的梦想也终于回归轨道向着成功驶去;更重要的是,他在武打上付出的努力与唱腔终于相得益彰,慢慢令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真正绽放出了他激荡的人生乐章。

善事先利器

2006年,李政成担任了扬州市扬剧团团长。从剧种带头人,变成了承担全团生计的当家人,李政成自有一番雄心壮志。不过他心里其实一直很明白,扬剧所面临的困难,首当其冲就是经济问题,因为在李政成上任前,团里演职员的工资只能拿到计划工资的60%。所以李政成觉得,收入上的问题是扬剧团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因此“我是下决心了,第一个任务就是一定要让团里的人都过上体面的日子”。

为了能维持演出,李政成四处奔波,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开拓演出市场。他很坦率地说“我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扬剧是什么剧,但是听说过李政成这个演员。所以我就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找有关领导解决问题,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团里人找补助。即使我在拉企业赞助时,也没有想过要拿一分钱回扣。我要成为扬剧代表去推广扬剧,希望大家能通过我了解扬剧,这才是我的目标。”李政成还说:“我当然希望能得到经济帮助,但关键是自己的东西要做好,自己做好了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这里李政成的“做好”指的就是扬剧自身的发展。由于戏曲演出市场有限,而演出成本却不低,所以剧团创收一直处于困难状态。

2005年,在李政成的提议下,扬剧团开始酝酿“周周演扬剧”。这项建议得到了总工会的帮助,演出场所定在工人文化宫,场租费很少。李政成回忆说“我们票价定在10元和15元,应该说是非常便宜了,真可谓是赔本赚吆喝。一开始看的人真的很少,甚至只能四处请人来看戏。但是我觉得这事一定要慢慢来的,只要你的戏好,自然会有人来看的。”虽然起步艰难,但是“周周演”并没有因此降低标准,而且常演常新,保证观众有新鲜感。果然如李政成所言,“周周演”慢慢在扬州打响了名号,观众也越来越多,后来竞还出现了一票难求、观众站着看戏的景象。观众也由最初的老戏迷发展到后来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为此李政成得意地说“我把此事说给扬州以外的朋友听,他们都不相信‘周周演’的票房能这么火爆,观众是排队买票的,有时出票不一会儿就挂上了‘卖完’的牌子,而且还有南京、上海等地的扬剧迷们包车来看呢!”

“周周演”的成功,让团里的演员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扬剧的影响力增强了。但是,“周周演”毕竟是一项半公益性质的演出,靠“周 周演”解决资金困难显然不行,此外票房虽然火爆,但是工人文化宫狭小的演出场地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李政成上书扬州市领导,希望能帮助解决演出场地。在扬州市领导的重视和李政成的坚持努力下,2007年,已闲置多年的扬州中日友好会馆的使用权交给了扬州市扬剧团。有了场地,扬剧团连场租都可以省下了。更让李政成感到惊喜和安慰的是,现在全团演职员都能全额拿到工资了。他形容自己心中一块大石头此时终于落地了:“现在扬剧在扬州发展良好,我还可以给手下的演职员发出奖金,年终奖也有了。”同时,火爆的“周周演”还吸引了其他地方的扬剧团,如江苏省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这四个扬剧团也都加盟了“周周演”,“这样的阵容能让戏迷们欣赏到更多流派、更多风格的扬剧,由‘五团’携手将“周周看扬剧”打造成了本剧种的品牌。当然,扬州市扬剧团的演出还是最主要的,更不能放弃更新剧目这件事。

伴随演出的常演常新,观众的欣赏习惯,特别是对扬剧文武戏的比例、移植剧目的接受程度也发生了变化。“我到上海来演出后就更有这种体会了,我发现上海观众对传统扬剧剧目更认可,觉得越传统越好,而扬州当地的观众则是更喜欢看新戏。”李政成说。

为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戏台搭好了,演职员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李政成又有了新的担忧:“到2006年,扬剧专业停止招生已有10年,目前最晚一批进扬剧团的演员现在都已三十多岁了。人才断档、后继无人已成不争的事实。我曾为扬剧团提案过两次,一次是场地问题,还有个就是招生问题,并且希望能由政府出面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为此,李政成又开始了新一轮奔波。

令李政成欣慰的是,扬州市领导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几次约请李政成商谈,研究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最后决定采用政府出资、学校教育、剧团参与的培养模式,即:由市政府承担学员每年的上万元学杂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负责系统教学,并适当补助生活费和提供奖学金;扬州市扬剧团提供业务指导和帮助,学员毕业后扬州市扬剧团从中择优录用。

2007年,经过层层选拔的45名扬剧班学员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李政成把振兴传统戏剧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了这群学员身上,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年少时学戏过程中因偏科吃过亏的李政成,现在尤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李政成眼里,扬剧的声腔韵白就是其自身的传统特色,是必须要坚持的而扬剧作为一种地方戏,缺乏的是京昆般规范的体系和基本功,尤其是在“做”和“打”上。他说:“裴艳玲老师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戏曲没有门派之分,好的东西就要学。扬剧虽然有三百年历史,但传统剧目并不多,而且重文轻武,基础就很不均衡,我学戏的时候常常去请教其他剧种的老师。所以,我希望这些学生不要落下这些基本功。比如说《双下山》这个戏,扬剧本身就只有唱段,没有设计过什么动作,于是我就去学京昆《双下山》的动作,再加上扬剧的唱。还有像《夜奔》、《沉江》、《野猪林》等,扬剧中原本没有,是被全盘移植过来的剧目。”而“周周演”更成为这种“移植学习法的”契机和动因。李政成说:“周周演’剧目基本上是每个月必定要更新一次的,而且基本上做到更新大戏。扬剧现在常演的剧目是不够的。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恢复了许多扬剧的老戏,还移植改编了其他剧种的剧目。”之所以这样做,李政成解释说:“目的就是想通过地方特色与大剧种接轨的模式去更好地推广扬剧,这就像写书法要练楷书一样,是一种基本规范,是学习其他本领的基础。而观众中对京昆本来就认可,现在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他们来欣赏扬剧最有地域特色的声腔韵白。”为了达到目的,李政成利用各种方式,从各地邀请名师好友前来教学,其中“梅花奖”得主就有4名。李政成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他就是想让学员们学到名家们的拿手戏,得到丰富的滋养。

海纳百川,万川归之,才能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经过两年半的学习、苦练,如今这些扬剧学员的成长速度非常快,现在已经能够表演一些扬剧的传统剧目了。说到这些成绩,李政成感到非常自豪。对于为扬剧付出的努力,他却讲得很真诚而朴实:“往远了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剧种的带头人,还是当家人,有这个责任从剧种出发让扬剧兴旺发展。往近了说,我选择了扬剧这门艺术,当然也希望其他人能来喜欢它,爱护它,因为我不希望看到我是一个人。所以我有这个私心,希望扬剧能从小地方一点点走出来,好让别人提到中国戏曲时、提到地方戏时,也能提到扬剧。”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昆曲的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 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曲的文化价值

昆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和表演三个方面。

一、昆曲的剧本

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24折,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又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昆曲的曲文则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剧作家、音乐家梁辰鱼、汤显祖、洪异、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天才代表。

二、昆曲的音乐

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唱腔婉转细腻,吐宇讲究。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萧、琐呐、三弦、琵琶等。

三、昆曲的表演

昆曲的表演生动展示了古代悠远的生活画卷。其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载歌载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于昆曲文辞过于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经常伴以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不仅在唱腔、动作上,有时整个剧目如《挡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完整移植加工而来。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昆曲名剧《牡丹亭》

《牡丹亭》,明代汤显祖作。写杜丽娘慕色还魂事。共五十五出。

剧情: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

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

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

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

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梆子名篇剧目之一:河北梆子宝莲灯选段

河北 梆子 《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讲述了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传说。

《宝莲灯》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河北梆子的一部知名代表作。

那么就让我们从中选取部分唱段,一起来聆听这曲折神奇的故事。

河北梆子《宝莲灯》,讲的是宋时有个书生叫做刘彦昌,一日彦昌上华山采药,在圣母庙乘兴题诗,与华山三圣母喜结良缘,相互缔婚,后三圣母在山中生子,取名沉香。

三圣母之兄二郎神闻妹思凡,勃然大怒,欲捉拿圣母,但圣母有宝莲灯在手,其威力巨大,二郎神奈何不得,遂派孝天犬盗走宝莲灯,在圣母生子之后,将圣母抓走,压在了华山之下。

而沉香则被霹雳大仙救走,并将其养大,授以武功,十五年后,沉香奉师命下山救母,在圣母庙中与刘彦昌相遇,父子相认。随后,沉香打败了二郎神,他用巨斧劈开华山,救出圣母,一家团圆。

以下唱词,是主人公多年后再登华山时抒发的悲叹:

十五年前登此峰,

人正青春花正红。

此处得见圣母面,

红纱留诗情意浓。

宝莲灯前把亲订,

生下沉香小娇生。

恨二郎凶狠豺狼性,

华山下压圣母怙恶行凶。

娇妻幼子无踪影,

彦昌独自受孤零。

何年圣母重出世,

华山依然庆升平。

但愿圣母多保重,

有朝一日在相逢。

恨不能将华山推倒,

一刹时头昏眩无力支撑。

结束语:《宝莲灯》是河北梆子中的重要作品,历史上,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等一大批知名戏曲艺术家都曾演出该剧。近年来,河北梆子《宝莲灯》主打青春牌,起用更多青年演员扮演角色,并将它带进了各地高校,让年轻人也能领略古老的河北梆子的风采。

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欢迎阅读参考下面关于昆曲的相关知识。

一、昆曲的剧本

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24折,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又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昆曲的曲文则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剧作家、音乐家梁辰鱼、汤显祖、洪异、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天才代表。

二、昆曲的音乐

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唱腔婉转细腻,吐宇讲究。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萧、琐呐、三弦、琵琶等。

三、昆曲的表演

昆曲的表演生动展示了古代悠远的生活画卷。其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载歌载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于昆曲文辞过于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经常伴以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不仅在唱腔、动作上,有时整个剧目如《挡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完整移植加工而来。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以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昆曲文化价值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剧好不好听?

最好听的京剧唱段和最不好听的(个人观点) 近日很多不了解京剧朋友都问什么京剧好听,什么不好听,我总结了一下我的观点,希望大家补充指正(个人观点) 一:我认为最好听的 1:《逍遥津》李和曾 “父子们” 推荐版本音配像 2:《范进中举》张建锋 “小河流水清悠悠” 3:《未央宫》 唐韵笙 “萧何丞相” 4:《宰相刘罗锅》陈少云 “水火无情” 5:《智取威虎山》关怀 “穿林海” 6:《黑旋风李逵》安平 词忘了 是碰板 7: 《文昭关》 张克 “一轮明月” 8:《曹操与杨修》言兴朋 “休流泪,免悲哀” 9:《乌盆记》 于魁智 “未曾开言泪满腮” 10:《御果园》 尚长荣 “提起了当年投太原” 11:《沙桥践别》 李军(2003年以前) “提龙笔” 12:《状元媒》 赵秀君“自那日” 13:《二进宫》 王蓉蓉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 14:《探阴山》 孟广禄 “ 扶大宋锦华夷” 15:《三娘教子》朱强 “小冬人” 17:《捉放曹》 王佩瑜 “听樵楼” 18:《红娘》 管波 “小姐多风采” 19:《祥林嫂》 张火丁 “我家贫” 20:《监酒令》 李宏图 词忘了 是二黄慢板 21:《滑油山》 李鸣岩 “娘不该” 22:《对花枪》 袁慧琴 “我的家祖居” 23:《四郎探母》杨少朋 “老娘亲” 24:《碰碑》 杜镇杰 “叹杨家” ------------------------------------------ 我不推荐和我认为不好听的 《将相和》谭孝增 《焚绵山》朱宝光 《捉放曹》李宝春 2003--现在李军的唱段 2005年--现在张建国的唱段 宋昌林的唱段 《斩黄袍》 李文林 《辕门斩子》 倪茂才 《追韩信》 裴永杰 《钓金龟》 王晶华 《淮河营》 安云武 《铡美案》 舒同 《曹操与杨修》 何澍 《空城计》 赵世璞 《珠帘寨》 耿其昌 《战太平》 裴艳玲 《罗城叫关》 宋小川 《姚期》 裘继戎 《打龙袍》 杨燕毅 《大保国》 黄炳强 《武则天》 吴汝俊 《对花枪》 郑子如

室友天天唱,真心越听越难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欢 我认为京剧不错

京剧好听啊,我喜欢。

获得戏剧梅花奖的演员不少,哪几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梅花奖是咱们国家对戏曲表演者的最高奖项,之所以叫“梅花奖”,可能是有一句话叫“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事戏曲表演艺术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就这个意思吧,获此殊荣实属不易,我自己猜想获得大奖的表演者必须有自己的代表作吧。从84年到现在举办了27届了,加上全中国大小剧种几百个,期间涌出的艺术家何其多!戏曲表演是舞台艺术,是立体呈现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舞台上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是为“四功”,手眼身法步叫做“五法”),讲究人物的塑造要有血有肉,要立体,要有 情感 上的跌宕起伏,很不容易。所以就有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说。

现在说正题,我是陕西人,只对我们省的地方剧种回答一下。西北五省主要流行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很古老的一个剧种了。按照戏曲艺术的行当来说:生旦净丑,千生万旦,一净难求,丑行更是人才稀缺。所以,戏曲梅花奖更多的讲的是生角和旦角行当。这个秦腔生角旦角梅花奖获得者数不胜数,但本人生角喜欢李爱琴老师、李东桥老师、红生的康建海老师、刘随社老师,还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的包东东老师,他们各自都有很精彩的作品呈现,就不一一列举了。旦角更喜欢省戏曲研究院马友仙老师,三意社肖(玉玲)派的侯红琴老师,还有甘肃“陇上金凤凰”之称的窦凤琴老师。她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塑造人物活灵活现,十分鲜明,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叫特点,有的都成了秦腔大家,成绩斐然,毋庸讳言。

其实,秦腔戏曲舞台上涌现的好演员不在少数,尤其是民间,也是高手频现。(比如甘肃的羊倌)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这样最好了,秦腔艺术植根在老百姓的沃土中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灭发扬光大的。[微笑]

尚长荣是给我印象很深的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他曾三次获得梅花奖,是唯一获得梅花大奖的演员。

尚长荣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四大名旦尚小云。尚长荣本工花脸,发声自然,非刻意模仿,能以传统程式刻画人物,演绎的每个人都能生动感人。他不但能把《李逵探母》《将相和》等前辈演红的剧目演出新意,还创新排演了《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等新编 历史 剧。剧中的快原板等在继承的基础上确有发展和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再一位令我推崇的是二度梅获得者河南豫剧演员李树建,他是豫剧李派的创始人,是国家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传统豫西调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立了唱腔深沉委婉低回醇厚,表演生动感人催人泪奔的豫剧新流派。新创剧目《程婴救主》《清风亭》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再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梅花奖得主是现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张火丁是京剧的大青衣宗程派。她曾受教于很多程派名家,后拜在赵荣琛名下。张火丁继承流派又不拘泥流派。把刻化人物放在首位。她的唱腔深沉委婉迂回幽咽。非常感人心魄,比传统的程派更好听更有新鲜感。她演的传统戏中规中矩,新编剧出彩出新。由她首演的现代京剧《江姐》是样板戏后最成功的新编戏之一。不但好看好听还满满的释放了正能量。里面的唱段《红岩上红梅开》和《绣红旗》以及《春蚕到死丝不尽》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李梅,李娟,齐爱云,窦凤琴,侯红琴,李小锋,李淑芳,惠敏莉,李东桥,任小蕾,张蓓,袁丫丫,谭建勋,张涛,孙存蝶,李君梅,窦凤霞,李小青,雷通霞,柳萍等。他们的梅花奖实至名归。我心中的梅花奖还有康亚婵,丁良生,马璐璐,薛广民。

中国戏剧梅花奖,始于1983年,取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旨在表扬在戏剧领域取得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苦尽甘来,予以肯定。作为爱好秦腔文化艺术的西北人,当然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获得梅花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因为这是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勋章!

苏凤丽,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人。秦腔旦角演员,2013年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是秦腔泰斗李正敏先生(敏派)传人、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女士亲传弟子,主攻正小旦,擅长唱腔表演大家闺秀,其风格大气流畅,追求内秀。在艺术上不张扬,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对自己的艺术要求非常严格。在唱腔上比较讲究,做工细腻。为人谦和,业务是老乡吧,印象深刻。可谓庄浪大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韦小兵, 祖籍甘肃省庄浪县,现为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花脸演员。第28界梅花奖获得者。1986年,11岁的他因为爱好和特长,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庄浪戏校学习秦腔表演艺术, 1989年7月戏校毕业后在甘肃省庄浪县秦腔剧团参加工作、一干就是13年,从艺以来,足迹几乎走遍了陕甘宁喜好秦腔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了秦腔艺术的大地上。其唱腔宽宏有力,质感强,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他和苏凤丽都是庄浪人的骄傲。每次回家乡来演出,乡亲们都热烈欢迎,他两也很谦和,总是说回乡演出感觉亲切,也算是汇报演出!

谭建勋,陕西凤翔人,18界梅花奖获得者。主攻小生,须生。谭建勋戏路很宽,小生、须生都能演,他的《斩姚期》不论做工还是唱腔都堪称精品,他做派稳健大气,唱腔很有感染力,为人真诚敬业。在庄浪来演出过几次,其《周仁回府》感情饱满真挚,感染力强,令观众落泪!

还有其他梅花奖得主,都非常出彩,不在一一列举,你心中的醉美梅花是谁?分享给大家听听!

刘长瑜——她就是一个为戏而生的一个人!她扮相好,声腔好,表演好,修养好!

她塑造了一系列只属于她的艺术形象,活泼可爱的梅香,俏皮的春草,悲情的燕燕,温婉的乐昌公主………还有那个坚强不屈,英勇顽强的小铁梅。无疑,这些角色已经成了中国戏曲画廊中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

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舞台下的她温婉可亲!

她就是一朵雪中红梅,花色娇艳动人,馨香扑鼻暖心。这就是常说的德艺双馨吧!

这在戏剧界是不多见的!

最喜欢的梅花奖获得者是李胜素和于魁智,她们是最美的一对舞台表演艺术家,唱 念 做 打 堪称一流!还有王艳和孟广禄的演唱也是我的最爱!她们的演唱及表演,功底扎实,潇洒自如!

梅花奖是戏曲届的最高奖项,今天咱们其它戏曲奖项不谈,专门来谈一谈近年来秦腔的梅花奖获得者。下面是第三届到第24届秦腔梅花奖获得者名单。

第3届 李东桥 秦腔《千古一帝》

第5届 戴春荣 秦腔《卓文君》

第13届 李 梅 眉户《留下真情》

第14届 窦凤琴 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

第16届 雷通霞 折子戏《失子惊疯》、《探窑》、《谢瑶环》

第17届 候红琴 秦腔《火焰驹》

第18届 谭建勋 秦腔《飞将军李广》

第18届 孙存蝶 秦腔《柳书传奇》

第18届 李 娟 秦腔《杨七娘》

第19届 柳 萍 折子戏《武松杀嫂》《月下来迟》《打神告庙》

第21届 李小锋 折子戏《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

第21届 齐爱云 秦腔《郑英娇》

第21届 边 肖 折子戏秦腔《白逼宫》陇剧《坐楼杀惜》《苏武归汉》

第23届 任小蕾 秦腔《雀台歌女》

第23届 王新仓 折子戏《悔路》《逼侄赴科》《拷寇》

第23届 张小琴 折子戏《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兰州戏曲剧院

第23届 张哓琴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月下来迟》《李逵探母》青铜峡文工团

第24届 张 蓓 折子戏《虞姬泪》《杀狗》《鬼怨.杀生》

第24届 惠敏莉 秦腔《柳河湾的新娘》

第24届 屈巧哲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背女》《赶坡》

第24届 李小雄 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

截止到第24届,秦腔演员共有22人获得秦腔梅花奖 。他们是秦腔届的精英,秦腔届的顶梁柱,是观众心目中的名家!

问那几位演员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说他们都不错,是秦腔届的骄傲!至于印象最深的演员,我来说说。

第一、窦凤琴,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30多部戏中,担任女主角,代表剧目有《白花曲》、《斩秦英》、《窦娥冤》、《玉蝉泪》、《梨花情》、《思源》等。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溶入秦腔演唱之中,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的金凤凰”之美称,与谭建勋、张兰秦并称为“陇原三俊杰”。

第二、雷通霞,1967年出生,甘肃省靖远县人。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剧协副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攻正旦、小旦。秦腔肖派传人,师承国家一级演员、着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和京剧表演艺术家陆淑绮。代表剧目有《官鹅情歌》、《王宝钏》、《秦香莲》、《胡杨河》、《窦娥冤》、《女儿如花》、《黎秀芳》等。

她的成就最主要的是把肖(玉铃)派艺术传承和发扬,肖派的戏她演的惟妙惟肖!

第三、李小峰,1965年出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二十一届中国"梅花奖"获得者。主攻文武小生。他先后在《白逼宫》、《周仁回府》、《清水衙门糊涂官》、《打柴劝弟》、《西湖遗恨》、《花亭相会》、《盘肠战》、《寇准升堂》等几十个大小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以娓娓动听的唱腔、扎实的功底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

当然,其她梅花奖得住我也很喜欢,比如王新仓、侯红琴、李梅、李娟张蓓等名家都很厉害,是秦腔届的翘首,我同样也爱他们!

大家好,我是老芦听戏,今天说说我最喜欢的梅花奖演员,京剧程派演员张火丁。

张火丁作为当今京剧舞台少数极富艺术魅力与个人魅力的领军人物,“程腔张韵”早被戏迷们口口相传。张火丁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她的程派唱腔收放合度,充分又得体,每一个小腔从她沉敛的嗓音中细细地、清晰完整地吐出来,迷倒了无数观众,更为她赢得了“第一票房青衣”的美誉。张火丁以极佳的天赋和良好的悟性,很快成长为程派后学中的佼佼者。其音色纯正幽远,行腔低回婉转,表演节奏鲜明,身段丰富多彩。

我最爱的是《锁麟囊》,尤其是2015年2月7日,上海大剧院的演出给我印象最深,戏中登朱楼水袖的表演堪称一绝。后来这一次的演出看了很多遍,很是过瘾,爱听、爱看。我也就成了火粉,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就是喜欢张火丁。这就是我的回答,一个京剧爱好者的偶像张火丁。

昆曲名家张继青,首届梅花奖榜首;京剧名家尚长荣,首位梅花大奖(三度梅)获得者;

梅花奖是两年选一次,这是颁给那些在艺术上有极高成就的艺术家,也是对艺术家最高的奨励。我映象最深刻的是京昆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先生,她是位女性,但表演的男性角色那真是绝了。记得60年看她演的"林冲夜奔"心里真是崇拜到五体投地,裴先生把林冲的绝望,孤独,沧凉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午,动作配合得丝丝入扣。裴先生的表演称得上是到了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她是我国戏剧界的国宝级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