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是什么

精神之道(养生之道)

转自“百合书院”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是什么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是什么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

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

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所有的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么来的。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对身体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

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觉,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站桩、太极……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清静无为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道家是怎么养生调理方法

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道家养生调理方法 1、五行经络、道家气功点穴法,可调气血、通经络、祛血瘀、排宿便、消胖、祛病延年。

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

2、道家养生气功疗法,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调息(均匀和缓、深长的呼吸),调身(调整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地运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气血流通,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3、春夏秋冬养生法,讲究饮食养生,季节养人。《黄帝内经》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4、食疗、食养法乃养生之本,《素问藏气法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之,以补精气。”

如新世界养生馆创办以来,会员已累计有1000多人,既有追求养生与美容相结合的女士,也有追求健康的男士,目前年龄小的会员只有2岁,的已有70多岁。如新世界养生馆为了把健康送给千家万户,还经常到各社团、各单位长期免费举办养生讲座,大力推广养生学、普及养生学,努力提高人们的健康养生意识。

道家养生饮食

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性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谷物等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尤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盖因牛辛劳、狗忠诚、乌鱼孝、雁坚贞之故。是个重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长期的生活修炼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食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影响健康。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个人体质及情况又有所不同,倘若摄取不正确造成过量和过味,都会扰乱体内的阴阳平衡。同时,不同食物之间还会发生相生相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错了,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反应。饮食是保证食物或物得到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结合长期实践,有关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道家的养生之道,是如何内外兼修的?

我觉得道家的养生之道,要做到内外兼修的话,我们必须要掌握好各种养生小技巧,从生活当中的各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地做到养生之道

他们是要吃一些丰富的营养内外兼修就是内服一些比较健康的饮食,经常吃一些可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以养生的产品,让自己更健康,外的话就是经常的锻炼,让自己的身体可以更好。品,然后再加上运动,这样结合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好。

道家养生的历史

你这句话,只代表说话者对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理解,而不一定是三家精神的真义的全部。

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用黄帝《阴符经》中讲:“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家养生学及其核心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主要经典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归藏易》、《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内丹经》、《老子常清静经》等。现在有很多的网站也都在传播《道德经》等著作,如网《道德经》全文 、龙腾辟谷道德经 第十五章 。道家养生学核心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的科学机制为“天人合一”,通过修练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达到 “返朴归婴”,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亲传,尹喜真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谷子《黄帝阴符经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养生铭》《四言内丹诗》《千金要方》、汉钟离、吕洞宾《钟、吕传道集》《吕祖百字碑》、张伯端《悟真篇》、张三丰《太极拳》和《丹经秘诀》等道家养生著作。道家养生学核心是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修炼方法为“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从而确保修学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气、神。经现代生命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仪器实验表明:道家养生学核心是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所讲的“精”,即现代生命科学中所讲的脱氧核糖;“气”,即臆肽;“神”,即丘脑。此三者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本源,同时是人类健康长寿,开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宝。

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太阳今天是很开心的,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儒家:这话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齐家:同样,一个人,有再好的身体,但是,总是后院起火,不是父母不和,就是婆媳不和,要不兄弟成仇,妯娌成恨,那这个人有再大的抱负也做不了什么了,所以,要靠自己使家庭和睦,让家成为自己的后盾。

治国,平天下!这就更好理解了,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法则。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不足时,会耕读传家,有能力时则会出将入相,治理,终平定天下。

道家:

养生:道家的目标是得道成仙,但是根本的想法就是长生。

遁世:所以,每个道家传人,都把精力花在如何长生方面,根本无暇关心其他。众所周知,人在,不可避免的被一些事情所打扰,所以,就会远离世俗,尽量少的被打扰。

穷万物:又叫穷尽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想成仙,必须悟道,道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当通过悟道,终得道之时,你也就穷尽万物的规律或者道理了。

释家:(这个我不太懂)

耶家、蒙召、忏悔、受戒、公义、光明、荣耀、受洗礼、

道家 养生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说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健康、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中医并不是之医,而是中庸之医。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

无极

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专家分析道家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体系

道家的养生之道,与现代的科学观念有什么共同点?

合适自己才是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共同点就是升孙思邈认为,养性不但在言语上有,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节制。食物变质后,尤其是霉变的豆类、米类、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应忌食;忌食烧、烤、煎后焦煳的肉、鱼、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陈臭的食物;不要饮不洁的酒;吃了热食咸物后忌饮用冷酢浆水,易失声;吃了热食后,忌用冷水漱口,否则会使口中充满臭气;忌食生肉,生肉伤胃;吃热食出汗后忌当风,易头痛生病,使人目涩嗜睡。华自我直达高维度。科学的称呼是成为超人,道家曰仙。同出而异名。

有很多相似的理论,而且将很多的知识都传播了出去,所有的观念都比较真实,都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可以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吃一些清淡性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也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也要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平和一些。这样才可以有更好的养生效果。也是很多人都在遵守的一些方法。

首先道家认为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一定要保持清静无为,强调超然与人格的,才能对身体起到养生的作用,而且想要身体好,也要注意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有稳定的居所,有知足常乐的精神。

都是要特别的注意饮食,多锻炼身体,注意保温,都非常注意生活的规律,需要通过食补的办法进行保护身体。

主张静养,主张动静结合,主张放松心情,主张提醒人们节制,讲究和自然相互和谐。

道家的智慧养生是顺应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高度概括而精辟的语言,可谓思想精华之所在,不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证道的法则,更是颠扑不破的养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法:效法。道家养生讲究的是效法和顺应自然,顺应四时,返璞归真,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人法地

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地法天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

“蝴蝶效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顺应物序。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古人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都不如食补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踏实。

顺应四时。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修身这很好理解,不管做什么事到要有个好身体,所谓的好身体,就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后再大把吃。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遵循自然法则。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健康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听说小孩子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还缺?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吃了钙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融入大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

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张若虚的追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如果真有这样的追问,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

如果我们真能安安静静地身处碧山之中,像辛弃疾说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那你就融进了山岚。如果你能够和朋友在这个地方审美,不是进音乐厅里听人造的管弦乐,而像李白说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与自然融合了。

对现代人来说,这个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听得见。

返璞归真。为此,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热爱自然与人生。同时,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这些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所有圣人,其内在的东西都相同,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由此而悟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是上求智慧的求是精神和下化众生的慈悲之心。所以,仁爱之心与智慧结合,理智与感情结合,是其共同的特点。,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它表达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看着这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