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小牛蛙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牛蛙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养殖周期是多长时间

1.建造青蛙池塘。

小牛蛙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内容)小牛蛙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内容)


建蛙塘,对地形和水源要求比较高,适合水源充足,地势高的地方。然后,在池塘后面建围栏,防止牛蛙逃跑。如果需要高密度养殖,需要修建水泥池。贮水量视蛙体大小而定,蛙池的水要排尽,以利水分交换。

2.蛙池的清洗和消毒。

蛙池需要在水中浸泡15天进行脱碱,必须注入淡水后才能放养幼蛙;比如新开的池塘,使用前要在水中浸泡5~7天,然后用漂或生石灰溶液清洗池底和池壁,进行水泥池养殖。用泳池里的漂白水,然后喷洒消毒。

3.幼蛙的饲养和管理。

幼蛙的大小和饲料状况要根据饲养管理水平来决定。如果每平方米养殖100~120只青蛙,必须喂人工饲料。一般可以饲喂蚯蚓、蝇蛆等活饲料或颗粒饲料,费用要控制合理。而且牛蛙的食量、温度、饲料都有较大异,要合理控制投喂量。

4.饲养管理。

牛蛙食量大,环境污染会恶化水质。所以要经常清洗水泥池,注意池水的更换,保证牛蛙的水质干净。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要用生石灰或漂消毒一次。在高温养殖环境下,要合理降低水温,保证牛蛙的正常生长。因为牛蛙有以大小争食的习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小分池养殖,可以提高牛蛙养殖的效率。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1、蝌蚪时期,刚孵化出的蝌蚪,体小、黑色、游泳能力,随着个体长大,游泳能力增强,因此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中。在蝌蚪下池之前,水池要清洗干净,并用200PPM的漂消毒,如果是泥土池,则要用生石灰(每亩75KG)消毒,过7天生石灰效消失(并经试水),再放入蝌蚪。

2、幼蛙时期,蝌蚪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刚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80-10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g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30—50只。为防止残食,根据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3、成蛙时期,成蛙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池水深度保持1—1.2m。池内陆地杂草丛生(也可种农植物),有进出水口,要建立防逃墙,高度1.5m左右。每平方米可养殖10—20只。成蛙的饵料和幼蛙一样,但投喂量较大,5—6月投5%,7—8月投20%。

1、集约养殖:这种方式是用的最多的,集约养殖就是高密度化的养殖方法,既可以单独养殖牛蛙,也可以将牛蛙和鱼一起养殖。2、半开放式养蛙:半开放式养蛙就是在大一点的水面投放幼蛙,饲料以天然的饵食为主。3、流放养殖:牛蛙投放到成千上万亩的水面上,这就是流放养殖。

一、牛蛙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1、集约养殖

(1)集约养殖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密度高,既能单独养殖牛蛙,还可以将牛蛙和鱼一起养殖。

(2)选择养殖场地时蛙池的水深一定要在1米左右,可以在蛙池里面放一些水生植物,这样能使其在上面栖息。

(3)还可以在蛙池中种植一些荷叶,一般放养的密度为一公顷2000-3000只左右。

2、半开放式养蛙

半开放式养蛙就是在比较大的水面上投放幼蛙,饲料可以使用天然的饵食,人工饲料进行辅助养殖。

3、流放养殖

流放养殖就是将牛蛙投放到成千上万亩的水面上,但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水面必须有大量的天然饵料以及水生植物。

二、牛蛙养殖周期是多长时间

1、牛蛙的养殖周期是5个月左右,5个月后牛蛙可以长到克,这时就能将其进行售卖。一般养殖7个月左右的牛蛙体重会更重,价格也会比较有优势。平常一定要做好环境的调控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败。

2、牛蛙一般生活在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比较喜欢栖息在河沟、塘边。如果水面上长有浮水植物,它一般会则伏在水草下面,仅头部露出水面。牛蛙有群居的特征,一般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它们适应环境后,不会随便搬迁。

3、一般到了5月上旬,牛蛙的叫声就会很频繁,而且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它们会抱对产卵。产卵期到7月中旬会停止,一般会经过70天左右。牛蛙的卵呈片状,会借助水草固定浮于水面。受精卵会孵化为蝌蚪,生活在水中,慢慢的会为成蛙。

牛蛙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如何养殖牛蛙

1.建造青蛙池塘。

建蛙塘,对地形和水源要求比较高,适合水源充足,地势高的地方。然后,在池塘后面建围栏,防止牛蛙逃跑。如果需要高密度养殖,需要修建水泥池。贮水量视蛙体大小而定,蛙池的水要排尽,以利水分交换。

2.蛙池的清洗和消毒。

蛙池需要在水中浸泡15天进行脱碱,必须注入淡水后才能放养幼蛙;比如新开的池塘,使用前要在水中浸泡5~7天,然后用漂或生石灰溶液清洗池底和池壁,进行水泥池养殖。用泳池里的漂白水,然后喷洒消毒。

3.幼蛙的饲养和管理。

幼蛙的大小和饲料状况要根据饲养管理水平来决定。如果每平方米养殖100~120只青蛙,必须喂人工饲料。一般可以饲喂蚯蚓、蝇蛆等活饲料或颗粒饲料,费用要控制合理。而且牛蛙的食量、温度、饲料都有较大异,要合理控制投喂量。

4.饲养管理。

牛蛙食量大,环境污染会恶化水质。所以要经常清洗水泥池,注意池水的更换,保证牛蛙的水质干净。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要用生石灰或漂消毒一次。在高温养殖环境下,要合理降低水温,保证牛蛙的正常生长。因为牛蛙有以大小争食的习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小分池养殖,可以提高牛蛙养殖的效率。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1、蝌蚪时期,刚孵化出的蝌蚪,体小、黑色、游泳能力,随着个体长大,游泳能力增强,因此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中。在蝌蚪下池之前,水池要清洗干净,并用200PPM的漂消毒,如果是泥土池,则要用生石灰(每亩75KG)消毒,过7天生石灰效消失(并经试水),再放入蝌蚪。

2、幼蛙时期,蝌蚪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刚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80-10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g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30—50只。为防止残食,根据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3、成蛙时期,成蛙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池水深度保持1—1.2m。池内陆地杂草丛生(也可种农植物),有进出水口,要建立防逃墙,高度1.5m左右。每平方米可养殖10—20只。成蛙的饵料和幼蛙一样,但投喂量较大,5—6月投5%,7—8月投20%。

牛蛙养殖技术

1.建造青蛙池塘。

建蛙塘,对地形和水源要求比较高,适合水源充足,地势高的地方。然后,在池塘后面建围栏,防止牛蛙逃跑。如果需要高密度养殖,需要修建水泥池。贮水量视蛙体大小而定,蛙池的水要排尽,以利水分交换。

2.蛙池的清洗和消毒。

蛙池需要在水中浸泡15天进行脱碱,必须注入淡水后才能放养幼蛙;比如新开的池塘,使用前要在水中浸泡5~7天,然后用漂或生石灰溶液清洗池底和池壁,进行水泥池养殖。用泳池里的漂白水,然后喷洒消毒。

3.幼蛙的饲养和管理。

幼蛙的大小和饲料状况要根据饲养管理水平来决定。如果每平方米养殖100~120只青蛙,必须喂人工饲料。一般可以饲喂蚯蚓、蝇蛆等活饲料或颗粒饲料,费用要控制合理。而且牛蛙的食量、温度、饲料都有较大异,要合理控制投喂量。

4.饲养管理。

牛蛙食量大,环境污染会恶化水质。所以要经常清洗水泥池,注意池水的更换,保证牛蛙的水质干净。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要用生石灰或漂消毒一次。在高温养殖环境下,要合理降低水温,保证牛蛙的正常生长。因为牛蛙有以大小争食的习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小分池养殖,可以提高牛蛙养殖的效率。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