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乡村振兴海水养殖业_乡村养殖产业振兴案例

渔业有什么?

开出首张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

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之一,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两大类。

乡村振兴海水养殖业_乡村养殖产业振兴案例乡村振兴海水养殖业_乡村养殖产业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海水养殖业_乡村养殖产业振兴案例


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获省级“五一先锋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工人”、市级“劳模”等荣誉10余次。2021年,该所工程师林功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海洋渔业: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主要渔场分布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海洋渔业主要捕捞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海参等水产品。其中,鱼类是主要的渔业资源,包括黄鱼、鲅鱼、鲍鱼、金枪鱼等。另外,也在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物种包括虾、鱼、贝类等。

内陆渔业:内陆水域众多,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主要渔场分布在长江、珠江等河流以及南方的湖泊和水库。内陆渔业主要捕捞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等水产品,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物种包括鲤鱼、鳜鱼、虾等。

总的来说,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和就业机会,同时也面临着过度捕捞和资源保护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和管理。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锤炼队伍 扶渔兴海担重任

深夜穿梭在散发着腥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只为时间完除派出勤勉耕耘基层的科技外,每年的各类免费技术培训,也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为渔民开展的又一利好活动。这些培训把技术送到渔民“家门口”,着眼渔业生产的各个流程为渔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针对渔民生产过程中的薄弱项目开展系统的教学,为提高渔民综合素质、厦门渔业升级“添砖加瓦”。成水产品抽样;奔赴偏远渔村养殖基地,为一线养殖户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养殖难题;炎炎夏日里,精心组织策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厦门渔民转产转业提供知识技能……在厦门“扶渔兴海”的道路上,总能看到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干部职工勤勉的身影。

为锻造出一支过硬的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更好地担当起“扶渔兴海”重任,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通过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带新工作惯例、争当业务能手鼓励机制等方式,积极在干部职工队伍中打造劳模文化,把“爱岗敬业、争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贯穿日常工作,在团队中形成“人人争当劳模”因此,水产养殖企业全免。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围绕中心业务工作,弘扬劳模精神,积极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推动多个业务战线实现提质增效。

“没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明,我们苗种没地方销售。”今年4月,翔安区一水产养殖场发出求助信号。原来,他们已培育好了对虾苗种,却得知辖区主管部门没有相关检测资质,苗种面临滞销风险。

得知消息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主动承接业务。为程度减轻养殖户压力,技术人员时间赶往翔安该养殖场采样,经细致检测后,及时出具检测结果,为辖区渔业证明开具提供技术支持。这份证明就是厦门开具的首张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标志着 厦门市 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迈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一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坚持“亲眼看到、上手作”原则。无论养殖产地有多偏远,技术人员都会主动上门亲手取样,并及时进行技术检测,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水产品检疫工作。

用实际行动守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辛勤奔走。他们还通过对水生动物疫病传播的源头防控,有力推动水生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为减少养殖病害、保障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不断精进技术。去年,洪江、刘丽丽、夏明共3名技术人员参加第二届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第二名、个人名等优异成绩。

牵线搭桥助销9000斤石斑鱼

去年春节前,位于翔安大嶝街道的清坤工厂化水产养殖场负责人遇到难题——万余条品质上佳石斑鱼销售困难,高额水电、人力成本让其倍感压力。

彼时,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科技陈登辉正在大嶝街道驻点,得知消息的他主动站了出来,一心扑到了解决石斑鱼销路的事情上。那些日子里,他亲自走访市场了解需求,一遍遍拨打电话。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养殖场联系上了批发商,最终达成9000斤石斑鱼交易,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专业技能为群众纾困解难,陈登辉的经历是科技制度发挥效力一个缩影。怀揣渔业生产“真本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科技主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才实学为渔业生产、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4月13日一早,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检测实验室,虽然前一天忙到了凌晨,技术人员依旧准时到岗,开始当天的检测工作。从样品前处理开始,到重金属、氯霉素、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项目的检测,技术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每个实验步骤。

“有些项目通过快检技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有些则需要数天,如贝类微生物项目检测就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员林功师介绍,为能时间得到结果,他们基本都是加班加点进行检测工作。

临近“五一”期,适逢厦门伏季休渔正式开始,为保障节日期间市民餐桌水产品质量安全,4月22日开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就开展了节前专项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为市民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特写

“师徒帮带”助新人成长

“注意试剂的添加顺序,把控好剂量。”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员林功师耐心地指导着徒弟,讲清讲细每处注意事项……在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不遗余力帮带新人已成为大家的习惯。带头人林功师踏实做事的风格,让工作室技术人员共同学习进步“蔚然成风”。

培育一支检测精兵,离不开对业务本领的不断精进,“在比拼中强技术”。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在各大行业技能竞赛斩金夺银、频频获奖的背后,关键依靠的是“师带徒”优异制度发挥的强劲效能。

我国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前景?什么是海水养殖?

前景不错,参考前瞻《海水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在需求端,有效合理居民食物消费。做好食物生产消费数据统计工作,统一食物生产和消费统计口径,建立专门的食物供需数据统计数据库,摸清食物供需底数。定期开展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准确掌握居民营养和膳食习惯中的突出问题、动态变化。加快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相关内容,推动《居民膳食指南(2022)》落地,推进健康合理膳食行动、国民营养。加强健康教育、膳食习惯培养,倡导“三减三健”。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营养午餐,针对营养问题突出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将节粮减损扩展到整个食物,科学减少产后环节损耗,推动消费观念和习惯转变,拓大拓宽“无形良田”。显示,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4月12日20时许,夜幕下的夏商水产交易中心开始忙碌起来,新鲜渔获陆续运抵市场。当商户都忙着进货时,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也已在市场各处穿梭,只为抽取水产品检测所需的样本。一直忙碌到半夜,他们的抽样工作才告一段落。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趋向如何,面临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南方小型水产养殖业是有前景的,因为,在大型水产养殖业出现之后,可以提供补充,填补大型水产养殖业所不能生产的空白。加上南方人口多,任何时候、地方都有市场。养殖什么要多上网找找,多7台去看看,我认为是出奇制胜。的商家是终端市场,而不是什么商家。院《水产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根据所学,结合贝类养殖的现状,谈谈目前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有何不足,应如何改善?

贝类养殖是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最长、技术最成熟的行业。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牡蛎的养殖。 新成立后,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最早投入生产的 贝类是贻贝。20世纪70年代就解决了贻贝的育苗问题, 随后栉孔扇贝投人生产。80年代,从美国引种海湾扇 贝,使贝类育苗及养成技术发展成熟,掀起了如果承包海滩从事海水鱼贝的养殖是符合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条件的,需要注意的是,减半征收,而非全免。从事农业生产是直接从事农业的种植、收割、饲养、捕捞等;自产自销是自己生产,并且用于自己销售的一种行为,而对于通过收购、生产并加工出售的农业产品,则不在免税的行列。一波贝类 养殖的。现在(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贝类养殖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行业竞争 及环境压力大等问题。目前,选育生长快、性状优良的 贝类新品种,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自2013年以来,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也由2013年的94.4%提高到2018年的97.1%,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

的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着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是将大食物观从发展思想、行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强调大食物观,体现了坚持至上、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初心,更体现了以食物保供打牢农业强国根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心。

一、深刻把握大食物观的内涵

纵观全球,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食物保供问题。从2015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首次写入一号文件,再到2022年正式写入的报告,“大食物观”逐渐走入顶层政策体系。从更高层面重视食物保供,体现了快速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后生活、治理的新需求,顺应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报告对大食物观的新部署,是对以往大食物观阐述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在新发展阶段下,对食物稳产保供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大食物观,立足点是粮食安全。语境下“粮食”的内涵在拓展,早在1990年《摆脱》一书就提及“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在大食物观下,粮食是基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没有粮食安全,食物稳产保供也无从谈起。粮食是食物系统的根基,不仅包含居民基础消费的口粮作物,而且包括动物性食品生产必需的谷物。粮食供应决定整个食物系统的结构平衡与运行稳定,也决定极端情况下食物系统的战略回旋能力。一旦粮食生产滑坡、供应趋紧,将会动摇整个食物保供体系,“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大食物观,绝不能降低粮食生产指标、放松耕地利用红线、减少涉粮政策资金投入。当前我国粮食偏紧格局未根本改变,未来需求增加、约束收紧、变数增多,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大食物观,出发点是满足大国居民食物需要。要充分认识到大食物观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进一步升级,不仅要让群众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我国是人口大国和食物消费大国,全国十四亿多人每天一张嘴就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体量巨大的食物需要,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根据班尼特定律,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的消费逐步减少,但对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水果的消费会大幅提高。我国即将迈过高收入门槛,未来消费结构升级将加速,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重要营养素需求也将快速增加。口粮消费已在达峰前后,肉蛋奶、果蔬等食物消费仍在上涨,未来食物供应数量和结构都面临较大压力。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我国要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大规模、多样化的食物需求,这就需要“既保食物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

大食物观,切入点是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要明确大食物观背后的大资源观,突出强调在持续理念基础上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多元化食物供给,给耕地、水资源释压。我国食物生产主要依靠平原农业,但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过去长时间、高强度、单一化的开发,使得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环境面临透支风险。不论是从缓解平原农业生态压力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多样化供给的角度,都需要尽快开发食物供应新的增长空间。大食物观明确,将食物生产的资源开发方式从耕地向大国土拓展,食物保供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二、新时代我国食物稳产保供状况

以来,高度重视食物生产供应,政策体系、技术研发体系逐渐完善,主要食物数量充足、品类丰富,居民膳食结构逐步优化,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政策和技术体系完备。我国一直重视食物稳产保供,在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以前,保障大食物的观念已长期暗含在政策实践中,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系统。除高度重视粮食以外,早在1988年原就提出建设“菜篮子”负责制,以来不断压实,有效确保了全国肉蛋奶蔬菜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十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陆续出台关于食物保供的法律法规;发布种植业、畜牧、林业草原、海洋经济等领域发展规划;安排财政专项投入重点领域,开展农业支持保护、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奶业振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始终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种质资源保护、畜牧良种推广等。形成综合性的全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长期深耕数十个重点食物品类,有力服务食物保供宏观战略目标。但目前除粮食外,其他食物保供政策、主管部门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品类、全链条、共管理的顶层政策框架。

食物稳产保供能力突出。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其中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自给率稳定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6.83亿吨,比2012年增加7062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2021年肉类产量为8990万吨,比2012年增加51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常年在5400万吨左右,自给率在97%以上;禽肉2021年2380万吨,常年保持产大于需;牛羊肉产量2021年1212万吨,比2012年增加192万吨。水产品2021年产量为6464万吨,比2012年增加962万吨,国内供给完全有保障。我国是的蔬菜、水果生产国,2021年产量分别为7.75亿吨、3亿吨,比2012年增加1.59亿吨、7879万吨。我国粮食保供基础扎实,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种更加丰富多样。目前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能够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但目前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不完全匹配,饲用谷物、蛋白质进口增加,食物损耗浪费状况也不容忽视。

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多样。我国食物生产主要依靠耕地资源,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且耕地利用强度较大,复种指数达到1.3,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以上。除耕地以外,目前其他国土资源也在食物多元供给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森林面积2.20亿公顷,2021年经济林种植面积超过4000万公顷,食物产出量超过2亿吨。其中水果产量占比、为81.6%,干果和木本油料分别占6.2%、4.0%。草原是我国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全国草原面积为39.68亿亩,每年产出肉类296万吨、原奶1140万吨。我国水产产出大致分为养殖和捕捞两类,其中养殖产品产量占比高达80.6%。202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09.38千公顷,其中淡水养殖、海水养殖面积分别为占71.1%、28.9%,出5394.41万吨水产品;国内捕捞产量共计1071.24万吨,淡水、海洋捕捞量分别为119.78万吨、951.46万吨。但除耕地以外,其他国土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比较低、开发方式比较粗放、技术储备比较薄弱,离真正替代平原农业、实现稳产保供还有距。

食物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十年来我国食物生产科技研发取得长足进步,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种子自主率达,玉米、大豆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水平。畜禽养殖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良种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水平提高。目前在畜禽种业研发领域,逐渐打破瘦肉型白羽肉鸭原种、白羽肉鸡自主品种等多个国外垄断领域。水产养殖方面,以“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技术,可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全国设施农业规模稳步增加,居世界,占全球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促进设施农业技术向绿色高效、节能减排转变。此外在生物合成蛋白、人工合成淀粉等前沿尖端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在食物生产的常规技术、前沿技术方面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在个别品种上还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转化空间还较大。

三、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要将我国多元化的资源禀赋优势、食物生产模式、政策管理制度、科技研发力量,整合并塑造成为多元化食物供给的强大合力,贯彻落实好大食物观,还需要系统谋划和设计,加快补足政策、技术、产业短板。

在政策端,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的政策体系。食物供给保障在制度设计上需要系统思维,在具体措施上要明确优先序。根据大食物观的要求,将粮食安全大食物观,落脚点是增强食物供应体系韧性。树立大食物观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依托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建成强劲有韧性的食物供应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从来就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关乎经济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遭遇极限施压的可能性增大。建立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通过食物类别、区域分布、生产模式等的多样化,分散风险、化整为零、减轻冲击强度,可以提高食物供应体系的韧性,为经济发展赢得回旋余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气候、地貌、水文等条件造就了丰富的食物生产业态。树立大食物观要充分挖掘我国多元化的农业资源禀赋,塑造多元化的食物生产供应体系,更好地实现“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战略进一步升级为食物保供战略,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总领性、体系化的政策措施,搭建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大食物观能切实落地。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食物政策体系的首要任务,同时处理好与其他食物的关系。把种植业、畜牧、林业草原、海洋经济等发展规划落实到位,以农业支持保护、推进奶业振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补齐全产业链短板,完善各食物品类的制度设计。开展食物需求端管理,尽快明晰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并建立与稳产保供相对应、相协同的大国食物治理体系。

在供给端,加快研究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路径。从以平原农业为主转向综合利用国土资源,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过程。切勿盲目求成、急于开发,要科学制定综合开发规划,经第三方专家论证通过。全面摸清资源底数,掌握森林、草原、水域等国土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状况,建立集资源分布、技术储备、市场信息为一体的基础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开展食物供给潜力评估,结合资源存量、技术可行性和生态保护要求,在做好现有“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禁止开发、可开发、可提升三类空间,明确开发重点区域和优先序。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山地农机装备、深海养殖技术等重点领域研究,形成资源利用、种质创新、绿色生产技术等综合开发技术方案。

在技术端,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兼顾常规农业技术和新兴生物技术、国土利用与生物合成,加强食物生产方式的创新,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根据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谋划未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出台全国层面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多学科交叉、协同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和品种创新的研发,提高设施农业单位产出;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合理规划用地,市场资源流入设施农业开发,培育设施农业领域的化服务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实施食物育种专项,开展关键核心基础攻关,促进生产技术提升。依托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挖掘植物、动物、微生物未利用种质的供能、供蛋白潜力,拓展食物来源新的科技空间。在保证传统农业产能的前提下,加大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抢占前沿技术高地,加快利用生物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食用淀粉、饲用替代产品的研发,推动新食品制造产业发展。

水产养殖公司需要交什么税

摘要:现在对农业、渔业都有很多扶持政策,于是开水产养殖公司的人也越来越多。无论经营什么公司都要依法纳税,像、企业所得税等,那么水产养殖企业是纳税人吗?水产养殖公司需要交什么税?下面就来了解下水产养殖纳税问题吧。一、水产养殖企业是纳税人吗

水产养殖业不属于纳税人,因此不需要交。

根据《中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款规定:下列项目免征: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中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款规定: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部分免税项目的范围,限定如下:

二、水产养殖公司需要交什么税

水产养殖公司不需要交,但是要交企业所得税等。如果有进出口货物,也需交关税;如果养殖场是占用耕地的,也需交耕地占用税,一次性缴纳。不过水产养殖有很多优惠政策,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法律依据:

《中华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在我国海水、淡水养殖产量和产值总体提升的情形下,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却双双下降,说明我国的养殖技术在逐年优化、养殖产出效率逐年提高。一)从事农、林加班加点完成水产品质量检测、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五)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海水养殖免征企业所得税吗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发展的相对较晚,但随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海水养殖产业和淡水养殖产业总产值分别保持了5%和2%左右的年均增长率。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为93.63亿元。其中,海水养殖总产值为3542.03亿元,淡水养殖总产值为5849.6亿元。

海水养殖不是免征企业所得税,具体情况如下:

1、海水养殖企业应当根据和地方有关政策规定,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水产养殖许可证等证照,并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相关的税费;

2、对于符合和地方优惠政策规定的海水养殖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例如减按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享受税收优惠等。具体优惠政策可以根据当地的政策规定进行查询;

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条件:

1、小型微利企业:年收入不超过300万元,年纯利不超过50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2、创业投资企业:对符合和地方科技创业投资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其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3、企业重大捐赠:对符合和地方重大公益事业捐赠政策的企业,其捐赠金额免征企业所得税;

4、农村合作社:对符合和地方农村合作社政策的农村合作社,其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政策和标准可能因地区、行业和税务机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遵守和执行。同时,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当注意遵守相关的政策规定,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

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二)从事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五)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在环境保护中,水产行业如何发展?!

(二)从事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款第(一)项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水产品养殖产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是世界上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养殖技术的提高,我国的水产养殖的产出销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等问题。对此,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至2022年,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将取得明显进展。

1、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

2、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双双下降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为201.37万公顷,同比减少1.44%;淡水养殖面积为511.67万公顷,同比减少0.58%。

海水养殖面积分水域来看,2019年,海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海域,养殖面积约112.43万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56%;其次是滩涂,养殖面积58.78万公顷,占比29%。

淡水养殖面积分水面类型来看,2019年,淡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池塘,养殖面积约264.44万公顷,占淡水养殖面积的52%;其次是水库,养殖面积为141.72万公顷,占比28%。

3、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养殖”是发展趋势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等问题。对此,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共分8个部分、26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目标是: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海洋增养殖工程有哪些工程?

3、对于未符合和地方优惠政策规定的海水养殖企业,则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标准免税的农业产品必须是初级农业产品,即只是通过简单的晒干、腌制、切片等粗略的方式制成的农业产品。缴纳企业所得税。

随着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海水增养殖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水产土木工程主要有海洋渔场环境改造、苗种和养殖的围栏工程、过鱼工程等;渔业工程装备主要有工业化养鱼系统、网箱和浮式养殖组合体、新能源利用设备、人工利用上升流装备等。到20世纪90年代,人工鱼礁技术在渔场环境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大型组合式鱼礁、美国的钻井平台和大型船体鱼礁的投放,以及生产管理自动化,把鱼礁技术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工业化养鱼已经实现了高密度的生产方式,有流水式、半封闭式、循环过滤式。目前,德国、美国、挪威等国为了提高养殖密度,缩短周期,都在研制人工孵化装置、自动投饵设备和水质系统。网箱和浮式养鱼组合工程技术是目前的主要海水养殖形式。另外,可升降式网箱、抗扰性网箱等技术先进的养鱼设备相继问世。同时,人们还在这些网箱上安装了提高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电解装置,从自动投饵到保护、等完全实现了雷达和水下电视机。此外,大型浮动养殖组合体在一些已经投入使用。如果把风能、波能、潮汐能和人工上升流技术都直接应用到海水增养殖业中,为水产提供新能源,水产增养殖业将会有更新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