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晏殊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从小就有神童之称,虽然说他天生就聪明,但是从来不怠慢,尤其是学习方面是非常的刻苦。后来通过科举中了进士。于是在朝廷做事,且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后来因为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遭劾,被贬知州,51岁的时候在家因病。

对于晏殊给晏几道一出生就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位公子哥从小就不知道上进,但是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想了解到关于晏殊和晏几父子关系,晏殊是父亲。晏几道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并不像晏殊在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过一些小官,如开封府判官、监颍昌府许田镇、乾宁军通判等。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代表作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道是什么关系的更多攻略及相关信息吗,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的分享!

科举大赛是手游活动的一种,这是一种答题活动,玩家需要过30级才可参与,参加过程中玩家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晏殊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道题的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你介绍一下。

手游科举乡试:

问题: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父子二人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看过以上的介绍之后爵 位,现在大家对于晏殊晏几道的关系有了明确的了吧,你是否答对了呢?参加手游科举乡试能够获得很好的奖励,而我们的目标是更进一步,最终到殿试,那要多多加油了哦!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的。

晏殊和晏几道其实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晏殊出生在江西临川,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代表作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

参考资料: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几道人物生平

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晏几道春风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家境每况愈下,他从一个书生意气的公子哥,沦落为潦倒落魄的贵族。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辞世。他走了,而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小山词》却流传千年,历久而弥新。

二人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晏几道的生活越来越糟糕,知道不出人头地就没有出路后。晏几道发奋图强,潜心六艺,不仅学术百家,而且文才出众。虽然晏几道晚年过的很凄凉,但他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不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晏殊(9~1055),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之间是什么关系?

晏殊(9~10晏殊(9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家。55)

他们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一起被人们称为大宴和小宴,他们都是在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文坛上比较出名的诗人,留下了很多巨作。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孩子

晏殊与晏几道之间的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元献

晏殊和晏几道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被称为大小晏,也称二晏,他们的词有南唐的缠绵悱恻,同时具有自己的风格。晏殊,字同叔,谥号元献,有集子《珠玉词》。晏殊才华横溢,被称为一代贤相,他提携后生,胸怀宽广,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是他提拔的人才。晏殊喜欢诗词,经常在府邸举行宴会,与达官贵族、才子佳人吟诵。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有集子《小山词》。晏几道在晏殊在世时是个贵公子,生活在胭脂粉堆中,不理解人生多艰难。后来晏殊,家道中落,他不会经营,再加上有自己的傲气和狂放,不愿意凭借父亲的关系谋生,所以一直穷困落魄。

历史评价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参考资料来源: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的历史评价:曾致尧:晏奉礼他日贵甚,但老夫不及见子为相耳。刘挚:我仁祖之初,亦以盛年嗣服,用李维、晏殊为侍读,冯元、孙奭为侍讲。惟兹数人,皆名儒宿德,极天下之选。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晏殊一生中有过三位妻子,任李氏,第二任孟氏,前两任妻子皆因病,第三任妻子是王氏,而晏几道就是王氏所出,因二人同是北宋的词人,世人将两人称为二晏,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1、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殊和晏几道是是父子.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

晏几道(1038年-1110年)

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1055年2月27日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是父子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晏几道

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1]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北宋诗人晏殊与晏几道并称为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

字 号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家,文晏几道的历史评价:黄庭坚《小山词序》: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晏殊出生在江西临川,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动摇人心。陈廷焯《词坛丛话》:北宋之晏叔原,南宋之刘改之,一以韵胜,一以气胜,别于、白石外,自成大家。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有《珠玉词》存世。

北宋二晏是什么关系 北宋二晏的解释

晏几道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优良的文学细胞,7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拿了个进士的身份回来。

1、北宋二晏是指晏殊和晏几道,他们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2、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字叔原,号小山,婉约派重要作家,有《小山词》存世。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3、晏殊(9-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词人。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手游玩家要在等级达到30级之后才会开启科举大赛,也就是30级之后就可以参加科举了。在游戏界面的左上方活动点击进入,科举活动在晚上19点-21点开启,分为乡试和会试/殿试。乡试每人每天答题20道,在周一至周五举行。会试在周六举行,竞速答题20道,答错增加花费时间20秒,完成20道的玩家参加殿试。殿试在李世民处答题10道,比赛速度和准确率。前三名得文状元、文榜眼、文探花称谓。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240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最近在看这个清平乐,发现这个晏殊也还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写的诗词什么的也真的是非常的好,他不仅仅是宰相的工作做得好,这个词也写得棒,也是印证了那一句老话,那就是做一行会一行,厉害厉害,最近二人是父子关系。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很多人对他的身份非常的感兴趣的,那就是这个晏殊和晏几道到底什么关系呢?还有话说北宋有宋二晏的叫法,那么这个二晏又分别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而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北宋二晏殊(9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家。宴分别指的就是晏殊和晏几道,也叫大晏和小晏,晏殊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所以这个晏殊挺厉害的。

晏殊人生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

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的生平及他们的关系

晏几道(1030年-1106年)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县)人,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并不像晏殊在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过一些小官,如开封府判官、监颍昌府许田镇、乾宁军通判等。

晏殊(9年—1055年2月27日[1]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家。

扩展资料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2]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

别 称

同叔

所处时代

北宋

汉族

出生地

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

出生时间

9年

时间

晏殊,北宋文学家、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北宋名相、婉约派词人,与子晏几道并称“二晏”

代表作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谥 号

元献

临淄公

北宋诗人晏殊与晏几道并称为二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晏几道(1030年-1106年)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县)人,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并不像晏殊在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过一些小官,如开封府判官、监颍昌府许田镇、乾宁军通判等。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晚年生活

晏几道的生活越来越糟糕,知道不出人头地就没有出路后。晏几道发奋图强,潜心六艺,不仅学术百家,而且文才出众。虽然晏几道晚年过得很凄凉,但他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不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作品风格:

晏殊、晏几道父子沿袭唐末五代词风,词作内容较为狭窄,多写流连光景、离情别绪等传统题材,风格以闲雅清婉为主,但又各有特色。晏殊官至宰相,志满意得,其词作多为家会宴游的消遣,词中之愁只是春花秋月的闲愁;词风清新委婉。

晏几道虽出身于官宦大家,却官阶卑微,后又家道衰败贫苦落魄,其词作较为真实地抒发了一个没落公子的哀愁之情;词风感伤凄楚。晏殊“工于造语”,晏几道却“善于言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