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高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的诅咒。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 八年级 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高二物理知识点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高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1

基本概念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或空气中c=3×108m/s。水中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为真空中的2/3。

2、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一点”、“二角”、三线”: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反射角,AO、NO、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

(3)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4)漫反射: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S为光点,S’为像。

(6)球面镜: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光的折射:【高清课堂:《光现象复习课》主要知识点 四、 光的折射1、定义】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如下图所示,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AO、MN、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

(3)色散现象说明:①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

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5、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线特点:热作用强 ;应用:线夜视仪、的瞄准器、电视遥控器;紫外线特点: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作用:紫外线灯灭菌、防伪标志

要点诠释:

1、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3、在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2

基本的规律、特点

1、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的左右相反;

(5)像是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去呈接。

3、光的折射规律:【高清课堂:《光现象复习课》主要知识点 四、 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3

实验探究

1、光的反射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在纸板上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用激光笔沿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对应的反射光线。

(3)观察两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猜想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相等;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4)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6)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角i和r。

2、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1)将纸对折,在对折处画一条直线段,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对折线上;

(2)在白纸的一方任意位置放点燃的蜡烛,用笔记下蜡烛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3)用手在玻璃后面摸一摸是否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观察白纸上是否有蜡烛的像;

(4)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处,移动这支蜡烛,再左右移动头部,从不同位置看上去蜡烛和像完全重合;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再做一遍。

要点诠释:

1、光的反射:(1)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2)通过测量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平面镜成像:(1)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2)试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完全重合;(3)试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4)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5)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上(光屏)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物理上册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测试试卷及复习知识点

★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详解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初二物理人教版上册知识点总结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第四章

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3、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分度值是0.1℃

4、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5、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不好意思,图弄不

出来”

6、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1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

7、液体的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8、白气的形成: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9、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0、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1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2、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13、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

(1)、汽化:湿衣服晾干。

夏天洒水觉得凉爽。

(2)、液化:“白气”,“水管出汗”,“小水珠”,“潮湿”,“雾”,“露”

(3)、熔化:冰雪消融。

(4)、凝固:冬天结冰、冰雹的形成

(5)、升华:冰冻的衣服晾干。灯丝变细了,樟脑丸变小了,用干冰做制冷剂。

(6)、凝华:小冰花、雪、霜、雾凇

14、液体的沸腾图像

BC段所对应的是液体的沸腾过程,沸腾过程中液体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1、水量太多。2、水的初温太低

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的原因:没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实验。

15、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不好意思,图弄不

出来”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1)该物质是晶体。(2)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3)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 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6.匀速直线运动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 面相 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 措施 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一、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1、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他揭示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自然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天上能够下雨,而又什么又会下雪?冬天的时候家里的窗户上为什么会有雾气或是结冰?学习了物理我们就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2、物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我们家家都用电,那么电怎么来的呢?家里有电灯,冰箱,电视等等电器,还有开关,插座,他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为什么有时候会跳闸呢?为什么有的电器很耗电呢?只有我们学习了物理才能了解这些知识,并且将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3、学好物理可以使我们正确并深刻的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比如当我们要装卸货物时,我们可以利用简单机械-斜面将货物搬到车上,这样可以省力。又比如汽车轮胎上有花纹可以增大摩擦,而自行车轮轴要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物理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例子。

二、怎样学好物理

1、首先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有的同学认为物理很难,越学越觉得自己对物理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要学好物理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怎么提高呢?首先要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物理的世界。物理学习是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要怀着好奇和求知来学习物理。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物理的奥妙。我们一直都听说的一个 故事 ,牛顿在树下,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翻开久远的历史,看看科学家们的奋斗史,看看巨人的智慧。尤其是物理课本,那些公式不会再是枯燥的记忆,你要探求其中的奥妙。对于推理过程等等,你都要仔细琢磨。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更加不是老师、家长给我们的任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它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它是有用的,而且离我们也并不是很遥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物理运动体现在很多方面,物体运动,机械运动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八年级 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误:误的定义、减小误的方法、误与错误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异叫做误。在测量中误总是存在的。误不是错误,误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但不可能消除误。

(2)减小误的 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单位

相关 文章 :

1.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2.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3.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

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有很多同学在复习物理学时,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复习效率上有所落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电话交谈,因为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 。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拓展阅读:学习物理知识点的方法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①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②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③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④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⑤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

7、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光谱:把七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初二 物理 学习方法

1.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物理复习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看.二回.三精做.四展开的 复习方法 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看”就是指一定要有.系统地认真看课本和课堂 笔记本 ,经过通看.整理.记忆达到把初中各章节的内容及常规解题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印在脑中。这样就可以做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相关的知识.公式和解题方法。

“二回”就是指对以往做过的好题目,要再回过头来做一做,经过再思考.再规范做.再总结,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基本题不失分,拿到新面孔题目至少会一步一步分析下去。

“三精做”就是指对于习题可以因人而宜地选做.精做。基础一些的同学可以着重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题,一些较难的题目可适当放一放,等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补做;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学习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至于那些花了较多时间仍解不出难题,建议同学们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老师分析吧。

“四展开”就是指对于所学物理中较难的概念或较难的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可以将身边若干份试卷中或平时做过的习题中反映同一较难概念或同一类型的较难题目放在一起对比着研究研究。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 中考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六章)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 八年级 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学会 总结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六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1、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①如果F浮﹤G物,物体 ;②如果F浮﹥G物,物体 ;③如果F浮=G物,物体 。

目录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六章)

初中物理1mpa等于多少公斤

物理知识水蒸气是气体还是液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六章)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潮湿的物体和化学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总结: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1g/cm3,1g/cm3单位大,1g/cm3=1.0×103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 方法 :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初中物理1mpa等于多少公斤

1mpa相当于10公斤压力。根据这个公式1MPa=10^6Pa,而1千克力/平方厘米等于10牛顿/10^-4平方米,结算可以得出1MPa等于10^5牛顿/平方米,也就是

什么是1mpa

压强单位,简称“Pa”

Pa是压强单位,1Pa就是1N/㎡,1Pa是1N的力均匀的压在1㎡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可想而知,1Pa是一个

很小的压强,直接用帕做压强的计量单位也会给实际的计算造成很多不便,所以经常会使用一些较大的计量单位。就比如1MPa,1atm,1mmHg。

1MPa是1Pa的100万倍,即1MPa=10^6Pa,

质量换算

1长吨(long ton)=1.016吨(t)1千克(kg)=2.205磅(lb)

1磅(lb)=0.454千克(kg) 1盎司(oz)=28.350克(g)

1短吨(sh.ton)=0.907吨(t)=2000磅(lb)

1吨(t)=1000千克(kg)=2205磅(lb)=1.102短吨(sh.ton)=0.984长吨(long ton)

10^5Pa,相当于10公斤压力。

物理知识水蒸气是气体还是液体

水蒸汽顾名思义就是气体,而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雾”是水蒸汽在空气中液化之后形成的小水珠,那种并不是水蒸汽,真正的水蒸汽是肉眼看不到的。

1水蒸气定义

水蒸气,简称水汽,是水(H2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99.974°C或212°F或373.15°K。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而在极低压环境下(小于0.006大气压),冰会直接升华变水蒸气。水蒸气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

2汽化定义

1.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汽化过程不断从外界吸热。如:湿衣服变干。

3.汽化的两种类型:a.蒸发。b.沸腾。

3沸腾定义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注意:沸腾时,水中气泡由小变大。

4什么是熔化

熔化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六章)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的知识点上册

★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上册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

★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知识点上册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单元试题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提纲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五章)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

【电学部分】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是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牛顿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实验注意事项:小车每次下滑的高度应该相同,目的是保证初速度相同。

2.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3.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是二力大小之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是二力大小之。合力方向都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4.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5.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点上,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6.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合力为0)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支持面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当相压力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 增大压强方法:①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②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③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5)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②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③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3.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能够流动,对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从液体内部某点到液体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特点: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 应用:船闸,茶壶,锅炉水位计

(6)液体压强的传递---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即p=p,) 应用:液压机、千斤顶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总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是气体。

3.声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的高低);

响度(声音的大小);

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3×108m/s。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光线再说入射光线。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1.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12.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3.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6.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7.凸透镜1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18.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①单位:米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②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2.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最常用);

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4.截取法(化整为零):

被测物体的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

5.替代法:

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用与它长度相等的物体来代替。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大全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章机械运动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章机械运动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一、长度测量

1、一张纸的厚度约75 ,硬的厚度约2

2、36mm= nm= m

3、15min= h= s,

10m/s= km/h,36km/h = m/s

4、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物体要紧贴在有刻度的一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有刻度一边 ,如图甲物体长度为 ,乙物体长度为 ,丙物体长度为

5、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6、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 25.1cm 25.11cm 25.12cm 25.13cm

26.14cm, 则测量结果____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物体的长度更接近_______.

二、参照物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句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第二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7、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确的是 (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的窗户是向上运动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

三、速度知识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速度之比为( )

A.9:4 B.4:9 C.1:1 D.3:2

6、某同学测自己的步行速度,从8点10分5秒开始计时,当他走完40m时,正好是8点10分55秒.该同学的步行速度为多少?

7、如下左图所示,是车的速度表,现在车速为 ,如果车以该速度行驶了900m,需用 min

8、如右图:小名和爸爸开车到李庄,在A地看到的标志牌如图所示,则按照图上的要求从A地到李庄至少需要几分钟?

9、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示例:

信息二:

10、小彤家到学校有一条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小彤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1、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12、马路宽24m,小明步行速度1.2m/s,轿车速度72km/h,小明要安全过马路,距离轿车至少多远时可以过?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知识点汇总

信息二: ;

阶段性的复习对于我们能更高效的学习非常的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八年级 上册物理期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知识点汇总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物理八年级期中上册考点

温度计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有缩口,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为0.1℃。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时要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要吸热,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3、使气体液化的 方法 有:(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只在沸点进行,要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相关 文章 :

1. 八年级上册期中物理复习要点

2.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3<<<.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4.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5.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