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人间词话原文 人间词话原文经典摘抄

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是什么意思?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人间词话原文 人间词话原文经典摘抄人间词话原文 人间词话原文经典摘抄


人间词话原文 人间词话原文经典摘抄


译文: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译文: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译文: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参考资料来源: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人生有三种境界,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苍凉深沉的一种境界。第二种境界是宋朝柳咏的《蝶恋花》“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这是执着追求的境界。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这是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的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意: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现在的意思:在人生奋斗之初充满了孤寂和不安,环境困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意:思念心爱的人,吃不下饭,结果饿瘦了,衣服越来越显宽,人也越来越憔悴,但是心中没有悔意。

表达出了一种王国维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的、毫无功利、毫不动摇的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人。他生于1877年,正是清朝政权走向衰亡、列国侵略中华的悲情时代。青年时期的王国维,亲身体验了旧之积弱、精神之困顿,毅然踏上追求新学之路,寻求治世良方。1898年戊戌变法之时,他进入了罗振宇主办的东文学社,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其间,他接触到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从此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哲学追问人生的问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深深地被西方哲学的追问探索之美所震撼、所吸引,他意识到人的精神之崛起必须超脱世俗的物质追求,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智慧的究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动机之下,他融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美学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到古典诗词的鉴赏评论之中,《人间词话》便由此诞生。此书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新星,照亮了国人沉寂的精神世界,激起阵阵涟漪,在时间长河里悠悠回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深深的不悔思念之情。

现在的意思:在人生奋斗的路途中,总有很多的困难,为了战胜这些困难,可以无怨无悔去努力追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原意:在人群中寻找了他很多次,突《人间词话》十则译文然回头,发现自己要找的人就在那暗淡的灯火那。

现在的意思:带着心中那么多的疑问来寻找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突然在某一刻,回望自己的努力过程的时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阶段是不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很迷茫。(寻找目标)

第二阶段是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去做。(目标确定,并付之努力)

第三阶段是努力奋斗之后,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解读

我买《人间词话》阅读,说来是因为看了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提到王国维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境说指的是人追求美、事业或者真理的必经过程。

这种追求往大了说可以是对一份事业、一个理想的追求,也可以是是一个伟大艺术作品或者一部长篇巨著的创作过程。

往小了说可能是一首诗甚至是一句话的创作过程。或许也可以用于爱情。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境界总体来说是惆怅而坚定的,是浪漫又迷离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你——伟大的创作主体——受到了“美”或者“真理”或者“理想”的感召而产生的略带惆怅的感觉。

为什么惆怅的?

因为一切都还是初始阶段,充满了迷离和不确定。

“独上高楼”,为什么是“独”呢?

因为一切伟大人物或者伟大事业都产生于寂寞中,那段独行的岁月无人可以陪伴,也没人能代替,所以是“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我想,在着注视中没有缠绵悱恻的泪水,没有拍遍栏杆的哀愁,有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尽管那“美”“事业”“真理”都还在酝酿中,都还隐藏在迷雾中,可透过这迷雾,我相信,“你”一定在那里。

所以境界是追求的开始,是惆怅而坚定,浪漫又迷离的。

附:这句话出自送晏殊的《蝶恋花》,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是热诚而执着、忙碌而充实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些些哀愁,当然也有可能是激昂的愤怒。

这时你——伟大的创作主体——已经入乎其内,探寻得门路。

为了心中的“她”(或是美、或是理想、或是事业)而不断奋斗,为其消瘦、憔悴也不后悔。

在追求中,有为了梦想的执着,有奋斗的充实,有收获的喜悦,当然也可能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哀愁与愤怒。

所以第二境是对追求过程的描述。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经过了第二境的艰苦追寻,终于在某个契机的下实现了“顿悟”。

第三境没有狂喜、没有涕泪俱下,只有一副淡然的画面。

我寻你千百度,终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你。

好像这样的重逢是命中注定一般,也好似你一直在等我一样。

附: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浪漫的笔触道出了追求理想、事业、学问、艺术的三层境界。

境是在迷茫中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召唤,第二境是苦苦的追寻,第三境是偶然相遇的美妙。

这三层境界的适用范围很广,既适用于对一部伟大艺术作品或一份事业的追求,

也可以是描述一首诗甚至是一句话的打磨雕琢过程。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境界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这是先生的大事业、大学问。界。

叶老在书中阐明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并且还认真思考过王国维为什么从写爱情的词里边看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她说,关于这三种境界她曾写过一篇叫《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的文章。

老实说,我对于诗词的欣赏是属于比较木纳又有点小敏感的境地。还谈不上真正有境界,虽然很多诗词我能感觉到美,但要具体深入地解析尚有难度。看了王国维品到的三种境界,深觉妙哉。

原文如下:

不得不说,《人间词话》赖以成名的数段话中,这一段毫无疑问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这段话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王老先生正是“成大学问者”,说的这些话也正是他的切身感触。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做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正分别在晏殊、 欧阳修(应为 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的词句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 王国维得意的学问在于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这几门学问千头万绪,典籍浩如烟海,那种想要入门之前的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古往今来的无不经历过此阶段。不执着,无以成。既已入门,注定将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

王国维在乱世之中,一心治学,那种执着、悲愤、孤苦的心境,恐怕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唯有这种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们感悟得到。这种顿悟就好比是掉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眼前的那棵菩提,一切的一切忽然间都豁然开朗,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都得到了完美的补偿。

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词作者的原意,所以,王国维接着又说:“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段话鞭辟入里,贴切浑融,其深致款曲已经不止于词话的范围了,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国维的才情与睿智吧。

经过,再认真品读这三首词,真是不得不佩服,就是,感叹的境界之高。我从这本书学到挺多知识,后面再慢慢写。

品词、赏词、诵词、填词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1

王国维中有句引用尼采的一切文学,余爱以者,什么意思啊

(2)晏殊【蝶恋花】见二四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原文如下:“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这句可以理解为:尼采曾经说过,一切文学中我独爱以倾尽作者心血而完成的作品。而李煜的词,真的可以称之为是以心血谱成的啊。 王国维的文学主张是:一切文学作品应是作者感同身受、有感而发,而后倾其心血完成;这样的作品有血有肉、言之有物、以真情动人,而非应时应势之文。

表达出了一种孤寂和思念的心情。一切文学作品中我独独爱以血写就的。就是王国维用以表达他自己对于文学推崇真情实感的这一观点.

一切语境皆情语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第几页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2.10十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以勤为径,很多人都如此,但是要攀上顶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别管第几页了,你找这一处就行了!

5

各种不同的版本,你要哪一个

游于“境界”之中——图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每每提起《人间词话》,为人称道的大概就是这段“三境”说。此说是王国维思想的一个特殊标志,也是他的学问和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间词话》以前人讨论诗词,有写景句与抒情句的区分。殊不知一切写景句同时又都是抒情句。(只有景物中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受,他才会去表现这种特定景物;反之,作者的情感又往往由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引发,因此自然要依托景物来抒感)“境界说”为核心立论,以词话形式点评古词,不着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更有着一种独特的形式美。王国维先生的词话点评植根于东方古典诗词,熔炼自西方悲剧哲学,感悟之通彻、情感之真切、思想之深刻,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文艺理论,全无枯燥、刻板之病,反而如同诗词本身一样情感充盈、意境曼妙、文笔流美、风韵翩飞,深深触动和激发着人的全部精神和魂灵。

王国维先生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何谓“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这些理论语义精辟、立意深远、视界开阔,与古典文学评论大相径庭,独辟一界,开创了近代文学批评之先河,也人的精神世界向外看去、向内求索。王国维先生之“境界”,毫无疑问是经验感知、理性思辨和精神超验三者高度的贯通融会,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先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见,《人间词话》虽然表面上是一部诗词评话、文学批评,但却是以探索宇宙人生为目的的,能够开启性灵,使人感悟至真至情至性,词话不仅仅是词评文论,更是已经升华为关乎人生意义、关乎精神价值、关乎思想探索的大写的“生命之书”、“宇宙之书”,它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诗词领域,超出了美学研究。正如叶嘉莹所言:王国维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正是这种求真意志,塑造了《人间词话》不同凡响的思想魅力与美学价值。

这次,我的便是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讲评本。这本书根据王国维手稿影印本点校,原汁原味收录了王国维删改修订《人间词话》手定稿64则和未刊稿50则,每则都做了注解对译,由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20年度“感动十大人物”叶嘉莹先生指点迷津,逐条讲评。同时,本书还随文附录145首原文提及的古诗词、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选、114位词人小传、46则常用词牌格律、王国维生平年表等内容。并由知名画家林曦绘制封面,可谓美轮美奂。

叶嘉莹先生生于1924年,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她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方面的研究,是一位用全部生命来研究诗词、体悟诗词的学者,虽已年近百岁,却依旧研究不辍、坚持讲学,孜孜不倦地将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她以此为乐、以此为业、以此为志。她以为:“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宝贵的价值。”

叶嘉莹先生11岁便接触《人间词话》,并相伴一生、摩挲一生,她在《人间词话》是国学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词学叶嘉莹的讲内容。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词家词作。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原文。“感动2020年度人物”获奖词中说:“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对她的影响之深、意义之大,也正因如此,她才能讲出《人间词话》的精魂,品出《人间词话》的深情。她这样评说“境界”:

四野寥廓,瞻顾苍茫,所追寻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许,如果有人正在这种茫然无绪的感觉中,那么他无须困惑,也无须悲哀,因为这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种境界呢……一个人要追求更高远的理想,就一定要先打碎眼前五光十色的繁华世界,经过一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阶段,才能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目光……如果说种境界是写追求理想时的向往的心情,第二种境界是写追求理想时的艰苦的经历,那么第三种境界所写的则是理想得到实现后的满足的喜乐……但愿每个追求理想的人,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都能够获有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种境界该是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一种境界。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词呢?“词以境界为上”。读词,不能不知何谓境界。让我们一起捧起《人间词话》,追随叶嘉莹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境界”之中、游于“境界”之中。

人间词话中所有对冯延巳的评价

搜索共得11条,个别词作有人说是欧阳修的作品,注中已加说明。

1.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冯延巳(一说欧阳修)【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诧换口旁〕。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2.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齐谓:“飞卿精妙绝人。”近之耳。

3. “画屏金鹧鸪(1)”,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2)”,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3)”,殆近之欤?

(1)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2)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3)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4.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5. 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1)”,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2)”、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3)”不能过也。

(1)冯延巳【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3)《全唐诗》卷六:孟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6.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1)”《人间词话》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2)”,但欧语尤工耳。

(2)冯延巳【上行杯】:“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7. 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1)”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2)。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3)”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1)梅尧臣【苏幕遮】(草):“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庚郎年少。□〔上穴下卒〕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2)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引此词云:“此一种似为少游开先。”

8.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美成能入而不出。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9.“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1)”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3)”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4)”似之。

(1)《诗经;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3)陶潜【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纯。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绝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4)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10.《半塘丁稿》中和冯正中《鹊踏枝》十阕,乃《鹜翁词》之精者。“望远愁多休纵目”等阕,郁伊惝恍,令人不能为怀。《定稿》只存六阕,殊为未允也。

11.《沧浪》《凤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然楚词之工者,推屈原、宋玉,而后此褒、刘向之词不与焉。五古之工者,实推阮嗣宗、左太冲、郭景纯、陶渊明,而前此曹刘,后此陈子昂、李太白不与焉。词之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后此南宋诸公不与焉。

人间词话讲的是什么?

(3)冯延巳【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文学批评史上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1)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可能性。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卓越的艺术见解。

王国维还指出,词中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然,王国维并没有明确和具体地论说这一点。

人间词话四境界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写文评有四境界。观只之只觉其中道理之深刻。一下为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

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