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2018年资管新规_2018年资管新规解读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安全吗

结构性存款流动性是比较的,因为结构性存款不到期,是不允许提前支取的。因此,可以说结构性存款流动性比较。

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风险资产比固定收益更具吸引力,大量资本追求股权投资回报,降低了固定收益产品的相对流动性。自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收益,金融产品模式就逐渐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那么,现今银行市场中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是否安全?值得投资者购买吗?一起来看看吧。

2018年资管新规_2018年资管新规解读2018年资管新规_2018年资管新规解读


2018年资管新规_2018年资管新规解读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安全吗?

不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有银行做后台,类似公司卷钱逃跑或者破产的风险是极低的。这里提到的风险,指的是本金收益亏损的可能性。早在2018年,金融机构就不得承诺理财产品的保本收益,也就是说,除了银行存款之外,凡是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只是风险等级不同而已。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产品实际收益与产品赎回时单位净值有关,投资盈亏均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举个例子,购买本金10000元,产品净值2元,产品份额10000/2=5000份,后期卖出时,产品净值2.5,盈利2.55000-10000=0元。反之,后期卖出时,产品净值1.5,则亏损1.55000-10000=0元。

值得投资者购买吗?

当然,对于好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是非常适合投资者购买的。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净值涨跌,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产品当下的风险收益情况。如果产品运作稳健,投资者或有更高的收益空间。

反之,对于资管机构来说,净值化转型一方面迫使理财业务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本源;另一方面还能倒逼资管机构更加深入的挖掘投资者的需求,顺应投资者的偏好,提高产品的开发、创设、投研和风控能力,向更加专业化转变。

公募基金固收+迎来新规冲击

然后银行再拿这3.5万块钱的利息去购买一些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期指等等,接着再按照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计算投资标的触发,比如拿3.5万块钱利息去购买股指,想要让100万总体获得5%的收益,这意味着这3.5万块钱的利息,至少需要获得1.5万块钱的收益才能触发,相当于这个股指在投资期限之内,必须涨幅达到42.8%以上才可以满足条件。

公募基金“固收+”迎来新规冲击

不少基金公司正在按新规申报“固收+”产品,“固收+”基金统计口径的规模将缩水。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事实上,这个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一方面,近日央行下发了《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将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这意味着央行要对各家银行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高息揽存”的行为进行规范,结构性存款的利率将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最近美联储为应对影响,将联邦基金利率紧急下调了50个基点,国内也在热议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问题。虽然央行何时会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我国大概率也会进入降息周期。总的来说,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再投资风险不可忽视。大家整理一下公募基金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固收+”新规冲击波

上述“固收+”新规定中提及的“混合类基金”和“二级债基”正是“固收+”基金的主力军。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只做过债券投资的基金以后无法单独管理“固收+”类产品。

“固收+”基金要么同时具备股债管理经验,要么采取双基金制(一位固收基金+一位权益基金)。

根据监管要求,如果是两位基金共同管理“固收+”产品,要求至少有1个基金符合要求——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

不过,据悉,监管对规定中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的定义比较宽泛,具体产品可包括股票型、偏股型、混合型、QDII、被动指数权益类、可转债、权益类FOF产品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上报的二级债基产品已将可转债划归为权益仓位。

这意味着,如果一只“固收+”产品设置的权益配比为20%,当该基金的可转债配置已达20%仓位,那么该基金权益配置已满。

对于近期“固收+”监管新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也不是窗口指导,基金公司产品部并没接到通知,是针对申报基金产品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监管跟具体的基金公司沟通中提出的指导要求。

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紧箍咒”不断收紧。

不过,对于针对“固收+”基金的要求——具备一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针对增量基金,存量基金不会受太大影响。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监管近期对“固收+”的指导意见对新产品影响会比较大,而对老产品则主要是在宣传口径影响会比较大,即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不能再以“固收+”进行宣传,“大家之前花了很多的广告费去打造固收+的团队,因此在新政下会受到一些冲击”。

天相投顾人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政预计对已成立的“固收+”基金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固收+”基金的基金通常都自身具有权益类投研经历或能够得到权益类投研团队的支持,如果此类基金的基金不具备这样的经验,可以通过与其他基金联合管理的方式以满足要求。

但天相投顾认为,对于后续发行的“固收+”基金会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固收投资经验的基金无法单独管理此类基金,联合管理将增加管理成本,这对基金公司形成一定约束,有助于溯本清源,规范“固收+”基金的市场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指出,“偏债混合基金,或二级债基是双基金。”

他的理由是:“主动权益投资是一个专业,固收投资是另一个专业,而‘固收+’投资其实是跨两个专业,所以是双基金管理。”

他举了一个业内的例子。一位做二级债基(注:“固收+”的一个重要类别)的基金,在某年股市行情好时,把二级债券允许的20%权益仓位顶得满满的,赚了很多钱,当年因此获奖。但是第二年股市行情不好,他管理的基金跌得很惨。

据介绍,这位基金强项是投资债券,但他对股票的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公司权益团队的建议,根据权益团队的好股票,买了以后长期持有。但该基金并不擅长权益投资。

“这次对‘固收+’产品的规范调整,会促进‘固收+’产品进一步规范发展。”上述基金业资深人士说。

最近几年,“固收+”基金火爆。

天相投顾统计,按权益配比30%上限的“固收+”新规测算,目前“固收+”基金规模为2.23万亿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介绍了“固收+”产品火爆的背景:自2018年、2019年资管新规执行之后,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始向公募化的方式整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固收+”概念,对此,银行喜欢,公募基金也喜欢,大家一起合作,“固收+”产品承接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自此“固收+”火了。

另一位基金人士表示,“固收+”其实就是一个营销的标签,好像“+”有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可以从纯债、二级债,到一些混合类的产品,它们用“固收+”包装起来就比较方便。

“公司主要想要包装团队,把除了固收以外的其他的团队一起装进去。”上述基金人士坦言。

基金人士指出,“固收+”这个概念自诞生起,实际上就是个偏营销的概念,各方面都没有对其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策略等作出明确规范。

在监管新政之前,以往对于“固收+”基金,市场通常是将以“固收”策略为基础,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具有权益属性的资产作为“+”的部分。

据记者了解,“固收+”是一个跨类别的概念,主体包括偏债混合基金、二级债基,此外,还包括一级债基、部分FOF基金、部分平衡类混合基金,以及部分权益配置比较低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事实上,以往混合基金里的“固收+”产品,主流权益配比是0-30%,但也有一部分是权益设定的上限是50%的混合基金。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各方面对“固收+”都没有明确的边界确认,加之这个概念在营销推广中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因此这两年会出现一个“固收+”概念滥用的情况,不同比例的偏债混合、股债平衡,甚至是FOF都在冠以“固收+”的名义。

据记者了解,在“固收+”基金管理上,基金公司普遍没设置“固收+”部门,一般基金公司通用的做法是设置固收和权益两个部门,有基金公司把“固收+”业务放在混合资产团队,有基金公司设在收益部,业内还有一些大基金公司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多资产投资,但并不仅仅是单做“固收+”。

通常情况下“固收+”产品是固收为主,因此主要还是固收条线的基金在管,部分基金公司设有一个带有“固收+”特色的团队,团队里绝大部分是做固收出来的人。

比如,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固收+’没有专门部门,投资分为固收团队、权益团队,以及混合资产团队,混合资产团队里面有的人做‘固收+’,比如说双基金的情况下,有可能是一个权益基金搭配一个固收基金。”

对于监管近期对“固收+”念“紧箍咒”,业内多持肯定态度。

“此次监管出面明确了‘固收+’的界限、定义等,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有利于‘固收+’产品的风格确立和长远发展,关键是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此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等更好地匹配,是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另一家深圳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以前“固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是很明显,因为各家的“固收+”产品权益仓位异挺大,所以监管现在统一上限为30%以后,现在这类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更相似,“固收+”产品具有的相对稳健风格更明确。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固收+”30%比例上限是实际上以银行委外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普遍采取的标准,说明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摸底后给出的一个市场较为共识的标准,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实际营销中或有异,但确定比例树立标准化有利于行业标准树立和信息透明。

天相投顾的人士表示,由于以往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许多含权益类基金较高的基金被认定为“固收+”基金,这与“固收+”的含义不符,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如果新规得到执行,将使得市场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更为明确,有利于减少乱象。

新规下的“固收+”

新规之下,“固收+”基金统计口径的规模缩水。

天相投顾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窗口指导之前的标准,如果将天相二级分类中的偏债混合基金、可转债债券基金以及混债债券基金作为“固收+”基金,截止到8月31日,总规模估算为2.46万亿元。

如果按照窗口指导之后的标准,根据“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的规定,对上述基金合同中权益投资占比可能超过30%的基金剔除,则规模变为2.23万亿元,约缩水0.23万亿元。

不少基金公司正在按新规申报“固收+”产品。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申请一只“固收+”基金,是单基金,权益配置在30%以下,会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办理。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则表示,公司在8月获批一只“固收+”产品,符合监管对“固收+”产品的全部要求。

业内认为,这表明“固收+”基金将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申请新的“固收+”产品时,承诺函中就需要明确说明该产品的权益比例范围是10%-30%,这样的产品才是标准的“固收+”产品,才能以“固收+”的名义对外宣推。

“现有的产品中,若非权益比例范围符合10%-30%的要求,都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不会以‘固收+’的名义去宣传推广。”上述业内人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固收+”的业绩,在前几年表现出色之后,但今年遭遇滑铁卢。

天相投顾评价中心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新规”之前对成立满三年的“固收+”基金进行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16%,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为17.93%;今年同期中证债券基金指数涨跌幅为1.73%,近三年涨跌幅为10.26%。

可以看到,“固收+”基金受到今年权益市场下跌影响平均业绩未能战胜债券基金指数,但从近三年来看平均收益率超过债券基金指数。

仅就今年来说,“固收+”变“固收-”。

如果“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仓位超过30%,产品在行情不好时回撤有可能较大,不符合“固收+”产品设置和宣传的追求稳健的初心,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今年监管屡屡对“固收+”产品念“紧箍咒”的原因之一。

公募基金“固收+”迎新规相关文章:

★公募基金圈“黑话”大全

★2022公募基金养老管理体系有什么影响

★2022公募基金三大资管业务排名出炉

★2022公募基金都是如何调仓换股?

★基金喝酒吃什么意思

★商业养老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区别

分级基金为什么退市

据悉,自“新规”以来博时、博道、广发、交银施罗德、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的“固收+”基金,均严格按照要求发行。

分级基金这一设计,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但是分级基金在今年内会推出历史舞台,那么分级基金为什么退市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分级基金为什么退市?

分级基金退市是因为资管新规。2018年,资管新规做出规定,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在2020年年底之前退出市场,而分级基金中A3、股票份额会约定固定收益,是一款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

分级基金,分为A与B两个份额,B向A支付利息,并使用A的资金来进行投资,B的盈亏是杠杆性的,而A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如果行情不好使B的净值大幅下跌,那么B的杠杆就会特别大,这时候就很可能使A的本金亏损,于是就会进行下折扣以保证A的安全。

那么分级基金A是不是就是安全了呢?其实并不然,在一些非常极端的情况下,分级A也是有可能发生亏损的,即当分级B单位净值非常低,即将触及下折点,且行情极端的时候,这是就存在一定的可能使得B份额正好亏光,剩下的亏损正好由A份额开承担。

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怎么样

就算理财产品没有“刚性兑付”,不保本了,也还是值得买的。

青岛银行璀璨人生理财作为一款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具体情况请您咨询专业人士。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被区分为保本和不保本两类产品。保本理财产品一般就算发生亏损,银行也必须保障投资者的本金,拿在手里“稳稳的幸福”。但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买理财产品稳赚不赔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2018年推出的资管新规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是到2021年年底,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保本理财产品将正式推出历史舞台。

2.同时,净值化产品顺势而出,所谓“净值化理财产品”,就是投资收益市场化,实际上投资收益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存在固定收益的情况。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负收益的情况或会更加常结构性存款,从概念上来说,指的是投资人把钱放到银行里面去,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者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金融产品。见。在2018年4月推出的资管新规,设置了3年又8个月的过渡期,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有难度是一方面,比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更难的,是转变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以及对投资者普及新的投资知识。资管新规落地后,不少投资者由于其自身认知不足、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理财理到血本无归,沦为被割的“韭菜”。

3.在新的投资时代,购买银行理财要谨防“入坑”。具体如何做,业内人士提示,投资者要注意3个方面::要了解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尽可能选择银行自产自销的产品。从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不一定是银行发行的,也可能银行代销的第三方机构如保险、信托发行的产品,银行并不对产品的运作和盈亏负责。第二:留意产品风险等级。根据投资标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从R1到R5,5个等级,风险等级越来越高,收益波动也会越来越大。第三:业绩比较基准不等于实际收益率。业绩基准只是管理人基于对过往投资经验和产品波动的预判所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诺。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保本吗?

比如某些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预期利率可能达到5.8%,而这里面有0.5%是固定利率,另外的5.3%是浮动利率,这意味着结构性存款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用户基本上都能够获得0.5%的利率,但最终能够获得多少利率还要看所挂钩的金融衍生品的实际表现情况。

曾经,银行的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是普通老投资理财的,2018年,央行联合多部委发布了《资管新规》,新规中明确表示资管业务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于是投资理财市场进入了净值型理财的时代。

净值型理财产品是开放式、非保本收益浮动的理财产品,一般没有预期收益,也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产品定期开放,在开放期内可以随时进行申购赎回,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只和产品的净值有关。

净值型的理财产品跟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不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更多的是考虑理财收益率,投资周期,还有投资门槛,净值型理财产品因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系数更具多样性。按朋友们好!投资理财有风险,但,预期收益高…在通胀的情形下,能更好的保护来之不易的财产…要是能保本就好了…这是在老心底子里的想法!大千世界,还真就有两全其美的事儿!银行,结构性存款,保本,浮动收益(甚至保收益),让咱理财的老,喜笑颜开,难怪现在卖的那么好!保本赚钱谁不爱呢…话说回来,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银行结构性理财,也有可能面临一些风险!监管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评级结果,由低到高至少划分为一级至五级。以下都属于中低风险,四级风险较高,五级风险。

了解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可以重点参考业绩比较基准和历史业绩。

首先是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就是产品投资运作的目标,净值型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一般会围绕业绩比较基准上下波动,有些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本身就是一个区间。

第二个是历史业绩,有些银行除了公布产品净值外,还会公布理财产品的七日年化或近1月年化收益率等历史业绩信息,投资者也可以进行参考;第三个,也同样是重点部分,就是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和费用高低,扣除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托管费、浮动管理费(即业绩报酬)之后的理财产品净值也是需要进行对比的。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影响多大

结构性存款虽然带有存款两个字,但它跟银行普通的定期存款是有较大区别的。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未来理财产品均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当然不承诺保本保息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就有很大的“风险”了,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就不靠谱,主要还是看产品背后所投资的资产标的的风险等级。

为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未来银行将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理财)业务。且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应当主要投资于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因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有“固收”类产品,也有股票权益类资产,这类产品也就具有一定的“波动风险”,大家需要做好充分识别。

具体您可以在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理财APP

影响还是不小的 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承诺客户 保拓展资料:本保收益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宁可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当中?

万亿大市场火爆背后

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很低,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也不到2%,不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所以很多人选择有一定风险但是有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因为把钱存在银行当中的利息很低,一年也没有几个钱的利息,如果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赚到更多的钱,风险相对较低。

因为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很低,而理财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且银行的理财产品相对来说风险较小2、投资标的收益下降。

未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为何被强退?

三,非保本,浮动预期收益型,银行结构性存款(或理财)!

理财平台出现问五、总结题。

或者是资金上的因素。

或者是管理方面的因素。

只能说明该基金必须停止交易。

最近全国很多银行理财的投资者纷纷接到银行短信,说你之前跟我们银行买过一笔长时间的理财合同,现在由于法律的规定,虽然你理财合同没有到期,但是我们提前终止,你的本金和利息我们一次性兑付给你。

理财产品年收益比银行定期的利息低的原因

当然,如果大家出于安全考虑,想保证获得固定的收益,那选择购买大额存单或者普通定期存款也不错,目前很多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都可以达到4%以上,虽然这个利率可能比结构性存款预期的收益率低,但它的安全要高很多。

银行理财利率为什么越来越低?银行理财利率越来越低的原因如下:

1、市场利率下调

当银行实行宽松的货政策,下调市场利率时,会引起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跟着下调。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投资于债券、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产品,当这些投资标的物出现下跌走势时,也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越来越低,比如,当股市处于熊市时结构性存款新规中,对结构性存款,给出了如下定义:,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会跟着股市大跌。

3、经济周期影响

4、理财产品新规影响

当针对理财颁布一些新规也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比如,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净值化产品成为资管行业的主旋律。

5、管理规模减小

管理产品规模缩水,收益率下降,理财产品的赚钱效应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在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跌时,可以选择购买一些以下理财产品:

1、基金

基金其收益在银行存款与股票之间,但是其风险性小于股票,在存款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稳健的投资者来说,购买基金进行保值增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黄金

黄金作为一种硬通货,具有贮藏的功能,同时,黄金储备一向被央行用作防范国内通胀、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普通投资者,在存款利率下降的情况下,购买黄金可以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其中可以去银行购买实物黄金,也可以办理黄金积存等相关理财业务。

股票虽然风险较大,但是其收益性也较大,在存款利率下降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选择购买一些蓝筹股、白马股,来抵御存款利率下降带来的损失,从长期来看,其回报率还是比较可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不保本了?

这个是不合法的,因为在他们事先签订的合约上已经明确规定了时间,这样提前终止会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不合法的。

2022年1月15日,银表示,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产品、不合规的短期理财产品基本都已实现清零,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已基本完成资管新规规定的过渡期整改任务。投资者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都得自行承担盈亏了。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不保本了?还能买吗?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一、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不保本了?

在我国的投资理财市场发展初期,有“刚性兑付”的存在,也就是投资保底:

刚性兑付的基本意思是,当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金融机构会给理财产品规定一个“预期收益率”,无论理财产品后续是亏损还是超额盈利,金融机构都根据该收益率给付金额,产品亏了有金融机构兜底,产品赚得的超额收益也归金融机构所有。

后来,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着重于打破金融市场混乱的“刚性兑付”局面,对原有的理财产品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结束,后来延长至2021年年底。

全面打击“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保本的原因如下:

1、刚性兑付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

投资理财都是有风险的,有人赚就该有人亏,而刚性兑付让所有投资者都赚了,市场在此时没有了导向作用,也没有了调节作用,市场的发展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后续如果隐患爆发,对市场极为不利,很可能又是一场金融危机。

刚性兑付将理财产品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风险都转移到了发布产品的金融机构上,如果只是几个理财产品亏损,那么金融机构尚有能力弥补亏损,进行兑付。但是长期下来,金融机构就会入不敷出,矛盾爆发时,金融机构唯有破产清算,投资者“理财”的钱也不见踪影了。

3、刚性兑付不利于资源的配置优化。

刚性兑付要求金融机构一定兑结构性存款,被大众所熟知,是在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由于银行打破刚性兑付,传统的保本理财不再承诺保本。老对非保本的理财产品持怀疑态度,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买了,但大家的需求还是有的,市场需要一款保本理财的替代品,来满足大家的投资需求。付“预期收益”,那么投资者肯定只买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而不会买收益率低的理财产品。资产全部流向了高风险的投资市场,低风险的市场。长期下来会导致市场发展畸形,投资也失去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市场风险变大。

二、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

打破刚性兑付对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来说是有利的,是一件好事。投资本来就是投资者自发的行为,风险和收益自然该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因此,投资者还是可以购买理财产品的。再加上,现在的理财产品都有比较严格、明确的风险分级,能够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

投资理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理财产品,边学习边实践,掌握理财技巧。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进行理性投资,才能在变化多端的投资市场里稳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